_一带一路_框架下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研究_李玫.docx
31 “ 一 带一路 ” 框架下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研宄 Research on Green Financial System Building Under the Framework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摘要 “ 一带一路 ” 战略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的转变,也是中国在国际秩序中从被动规则接受者转为规则制定 者的转变。基于沿线国家地区差异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和中资企业海外 环保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中国应在 “ 一带一路 ” 战略中坚持绿色化、生态化发展模式,借助绿色金融引导生态环保行业发 展。同时,中国在 “ 一带一路 ” 战略下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顶层 设计、金融机构绿色化改革、机制与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动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发展。 关键 词绿色金融;环境保护; “ 一带一路 ” ;赤道原则;生态环境 文 /李玫丁辉 DOI 10.14026/ki.0253-9705.2016.19.006 一带一路 ” 是中 国向令球提供的 要公共产品。 2016年 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环境 保护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 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 从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与市场监管规则两个方面强 化了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基础,旨在引导和带动更 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低碳产业,抑制污染行业 的资本来源。 早在 20世纪 70年代,西德就成立世界第一 家环境银行,随后 80年代美国推出 “ 超级基金法 案 ” 。英国、日本等也在 “ 绿色金融 ” 创新方面 进行诸多探索和尝试,其中尤以国际金融公司于 2003年在国际银行业发起 “ 赤道原则 ” 在全球最 具影响力。 为发挥金融对环保产业引导作用,党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 “ 必须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 ” 。 2015年 10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 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 ” 的发展理念。截至 2016年 7月,我 国已发行的绿色债券将近 1200亿元,占全球同期 绿色债券发行量的 45。同时,我国积极倡导和 推动 2016年 9月在杭州举办的 G20将绿色金融纳入 会议议程,彰显了我国将与各方积极构建更稳定 和具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的诚意,也体现了 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方面的 努力。 “ 一带一 路 ” 战略是我国继改革开放后又一 重大战略部署,顺应了我国区域结构转型、要素 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与对外开放引进欧 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不同, “ 一带一 路 ”战略则是帮助沿线国家推进道路、桥梁、港 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提高钢铁、电力、 纺织、汽车制造等方面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是中 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本。作为重要战略部署, “ 一带一路 ” 是中国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产 品,如能将绿色金融嵌入进去,不仅有助于消除 沿线一些国家的环保顾虑,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 贡献,而且还能推动改善全球投资质量,为全球 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积极作用,进而树 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指导意见的第八部分提出广泛开展绿色 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 “ 鼓励和支持我国金融机 构、非金融企业和我国参与的多边开发性机构 ” 在 “ 一带一路 ” 的项目投资和建设中强化绿色发 展理念,在环境风险管理、环境信息披露、绿色 供应链管理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提升绿色 低碳嵌入水平。因此,中国应以指导意见印 发为契机,推动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绿色金融体 系构建,实现 “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 和长远规划 部署的战略利益。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的绿色金融体系 概念分析 对于绿色低碳的定义,学界和实务界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但基本强调绿色低碳的金融是 通过贷款、债券等金融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 保、清洁能源等绿色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制 32 聚焦 “ 一带一路 ” 框架 下绿色金融体系构 建 应 从 国 家 战 略部 署 出 发 . 坚 持 可 持 续发展理念。 绿色金融确保环境治理投资有效供给 度安排。为丰富绿色金融的内涵和外延,指导 意见首次对绿色金融给出了清晰定义 “ 绿色 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 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 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 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 务。 ” 通过对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绿色金融主 要是支持具有环境效益的经济活动,包括低碳减 排和节能增效等。对绿色项目也做出的分类有助 于未来进一步细化金融产品,对构建和完善绿色 金融管理体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15年 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 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提出 “ 建立我 国的绿色金融体系 ” , “ 十三五 ” 规划纲要更是 将绿色金融提高到战略性优先事项。当前,绿色 金融已上升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指导意 见第二条规定 “ 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 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 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 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 ” 。绿 色金融体系创设了借助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引 导资本向绿色产业发展的立体化、多元化制度 安排。借助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等政策 合力发挥筹措资本、管理风险、披露信息、强化 约束等机制功能推动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推动改 善环境治理投资的有效供给。但指导意见立 足国内绿色金融发展,旨在促进中国 境内社会经 济可持续发展,故不能直接拿来应用到 “ 一带一 路 ” 绿色金融体系中。 结合战略背景和部署规划, “ 一带一路 ” 是 中国构建开放性经济体的重要内容,其框架下的 绿色金融体系应坚持 “ 绿色化 ” 导向,践行绿色 金融理念,支持具有环境效益的经济活动。要突 破传统绿色信贷局限, “ 一带一路 ” 绿色金融体 系要将项目运营管理、系统风险控制等囊括到绿 色金融的外延之中。同时,在沿线国家的工程建 设中,要积极采用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推广环境 友好型技术和产品,也有引用和构建绿色环境产 品标准。最后,要在推进 “ 一带一路 ” 倡议中, 积极引导沿线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对接过程 中逐步树立并强化绿色发展之路的意识,促进区 域可持续发展,借助改善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的 做法来降低因投资方向和风险管理失误对当地生 态系统产生的破坏,避免抗议和暴力冲突等极端 事件。 因此,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绿色金融体系 构建应从国家战略部署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理 念,在基础设施、产能对接和国际贸易等合作过 程中,以绿色金融政策落地为抓手,支持环境改 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 动。换言之,鼓励和支持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 产业,借助绿色债券、信贷等金融工具控制并减 少污染性投资,健全环境、社会和治理 ( 统称为 ESG方面的标准、指引和流程管理,督促更多金 融机构有效识别、评估、控制投融资活动中的环 境和社会风险,形成促进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 度合力。从而实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相 关国家的生态环境,推动沿线国家绿色低碳可持 续发展。 “ 一带一路 ” 与绿色金融的契合性分析 沿线国家环保形势及环境问题扩散性 “ 一带一路 ” 沿线主要有 60多个国家,这 些国家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比较 低。最 近一段时期,各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方面取 得了一些成就,产生了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 题,制约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中 科院的研宄报告,一半左右的 “ 一带一路 ” 沿线 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二氧化碳排放高 出世界平均水平 50以上,单位 GDP水泥和钢材的 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倍之多。 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后是环境问题的 全球性。基于环境问题的无界性和扩散性, “ 一 带一路 ” 作为一个连接东西方、贯穿欧亚非的国 际大通道和大走廊,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产能 对接时,也应注意环境问题,突出 环境保护的整 体性。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对 “ 一带一路 ” 沿 线国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威胁,也制约 了“ 一带一路 ” 战略的实施,但另一方面也为沿 线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促进国际合作提供了 契机和空间。 33 作为 “ 一带一路 ” 战略的重点,基础 设施建设中的投融 资对推进沿线国家 社会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作用。 因此,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且普遍面临来自全球工业 化转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挑战。坚持绿色 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各方愿望,实现这一愿景不 仅需要强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还需要借助金融 手段鼓励和引导资金和资源为 “ 一带一路 ” 提供 绿色金融供给,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海外环保实践有待提 ft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的金融信贷公司 可以帮助中资企业绕过如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银 行信贷环保条款的规定,推动中国企业在海外市 场快速发展。这虽为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信贷支 持,但也助长了中资企业在海外市场对环保问题 的视而不见。 早期,由于中国政府和企业多坚持 “ 投资遵 循属地原则 ” ,而一些投资国本身的环保规定 较 为落后,导致中资企业易依照习惯性思维将维护 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作为第一要务,忽视环境风险 并降低环保成本,进而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和不 利的国际影响。緬甸密松水电站正是由于中电投 在环保方面的疏漏,引发了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声 讨,并上升为对緬甸人民利益的侵犯。最后迫于 各方压力,该项目被緬甸政府叫停,中电投因此 遭受巨额经济损失。中资企业未能在海外投资项 目和施工建设中重视环保法规,不仅遭受经济损 失,还损害了中国国家和企业的形象。当然,也 有中国企业化挑战为机遇,提高自身环保水平的 实例。2006年,中水电 以投资柬埔寨甘再水电站 项目为契机,借鉴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环保 规则,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将世界银 行等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政策作为自身标准。 “ 一带一路 ” 战略牵扯到的投资国家地区和 行业差异性较大,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 响沿线国家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构 建和推行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的绿色金融体系就 是为了摘掉转移 “ 高投入、高污染 ” 的帽子,避 免破坏沿线国家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 “ 一带一 路 ”框架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通过绿色金融引导 中国企业牢固树立环保理念,切实重视和遵守当 地 环保规定,将一些国际标准和做法纳入到项 H 开发过程当中,既可确保经济收益,更能维护中 国企业乃至国家的海外形象。 国际经贸协定中的环保标准持续提高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开始进 入深度调整期,而绿色低碳产业被寄望于新的经 济増长点。同时,伴随巴黎协定的签署,节 能减排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各方共识。无 论是贸易协定,还是国际投融资,环境问题都是 无法回避的主要议题。 作为新一代超大型区域贸易协定, “ 跨太平 洋伙伴关系协定 ” (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在环境保护方面更为激进 不但将贸易与多边环境协定 ( MEAs挂钩,以 促进缔约方对 MEAs的遵守和实施;而且,如果 成员方的国内规则被评为次级,那么 TPP要求缔 约方借助自身或其他国家力量修改国内法规定。 这牵扯到对缔约方国内立法和环境管理权的干 涉,但也显示出TPP在环保保护方面的决心。同 时, TPP将环境纠纷纳入到争端解决机制,以此 强化环境政策及国际环境公约的执行程度。美国 与欧盟正在谈判的“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 议 ”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TIP也要求美欧双方都要坚持 最高的环境标准,促进绿色产品和技术的贸易和 投资。 同时,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也将 “ 绿色发 展、环保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 作为核心理念, 优先关注节能高效的 “ 绿色 ” 基建投资。除了之 前发起成立的 “ 丝路基金 ” ,中国于 2015年启动 “ 绿色丝绸之路基金 ” ,致力于打造 “ 一带一 路 ” 陆上丝绸之路的生态走廊。 因此,在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构建绿色金融 体系,既符合沿线国家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期待, 有助于消除沿线国家的一些顾虑也对提升中国 企业海外环保实践和改善环保形象提供了契机和 框架支持,符合中国投资企业的长期利益同 时,还促进了中国参与区域绿色减排合作乃至全 球绿色低碳合作,进而有助于树立国际环保领域 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绿色金融体系构建 秉承 “ 互利共赢、包容包鉴、开放合作 ” 等 34 聚焦 中 国 企 业 要 有 长 远 部署和规划,逐步 加入 “ 一带一路 ” 施工、采购和管理 倡议。 绿色金融确保环境治理投资有效供给 理念, “ 一带一路 ” 致力于推动沿线各国共同发 展,促进共同繁荣。作为 “ 一带一路 ” 战略的重 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对推进沿线国家社 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些领域都会牵扯 到环境议题,尤其沿线国家都是新兴经济体和发 展中国家,对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强烈的期待。 合理稳妥处理好环保问题是沿线国家核心关切和 重大利益,反过来也会促进中国 “ 一带一路 ” 战 略的实施。 针对沿线国家的环境议题,除了强有力的末 端治理措施外, “ 一带一路 ” 战略也应在顶层设 计、金融机构绿色化改革和机制平台建设等方面 推进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 务开发。在投融资前端 构建 “ 过滤 ” 机制,有助于 促进沿线国家绿色产业发展,抑制污染性投资。 做好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绿色金融体系的顶 层设计 作为 “ 一带一路 ” 的纲领性文件,推动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 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从时代 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 制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愿景与行动目标明 确、内容完整、具有创新性思维,对于推进与沿 线国家合作具有强烈的指导性。为构建 “ 一带一 路 ”框架下的绿色金融体系,愿景与行动应 增加对绿色金融的描述,可在第二部分 “ 共建 原则 ”中増加 “ 坚持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原 则,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要积极促成绿色银行、 保险、基金、债券协同绿色发展的格局,借助绿 色信贷、绿色债券、环境风险保险、环保基金等 绿色金融手段和相关政策弓丨导资本流向绿色行 业,支持具有环境正向性经济活动 ” 。从框架原 则上确定绿色发展的导向性,强化绿色资金对环 保产业的鼓励和引导作用。这不仅契合 “ 一带一 路 ” 战略“ 绿色化 ” 发展主旨,也为绿色金融发 展提供原则指导。 其次,在第四部分 “ 合作重点 ” 中, “ 设施 联通 ” 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増加 “ 要坚持生态文明 理念,做好环境保护 工作,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促进沿线国家环保和经济建设双重发展 ” 。关于 “ 资金融通 ” , “ 推动沿线国家开展绿色金融领 域的国际合作,促进绿色金融建设能力提升,鼓 励和引导绿色投资,稳妥推进绿色证券市场双向 开放 ” 。同时也应在 “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 中增 加“ 金融信贷机构应强化环境风险管理,做好环 境信息披露,借助绿色债券等融资工具推进绿色 供应链管理,逐步建立环境风险管理机制 ” 。以 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设施联通和资金融通,同时 稳妥推进 “ 一带一路 ” 战略的对绿色金融的管理 和运用能力。 最后,针对愿景与行动 “ 合作机 制 ” , 可増加 “ 要创设绿色金融合作交流机制和平台, 促进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逐步在沿线国家 推广绿色发展理念 ” 。借助交流平台,中国可将 国内的绿色金融体系和最佳实践中经验推广到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进一步凝聚并强化绿色 发展的区域共识。此外,结合国内绿色金融体系 构建实践,中国可率先发起 “ f一带一路 框 架下绿色金融体系倡议 ” ,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推 行一些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融资理念;同时,以中 国规则引导区域规则形成,进而带动国际规则制 定,以提升中国未来参与国际绿色金融事务治理 的话语权。 推动中国主 导的金融机构进行绿色化改革 如前所述,金融信贷机构的环保规则和社 会保障方面的管理对企业在投融资领域的环保实 践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中国企业海外环保实践 表现不佳的部分原因来自中国信贷金融机构对环 保、劳动、移民安置等问题的管理宽松,这也成 为国际社会对 “ 中国生态环境热钱 ” 担忧的一个 重要根源。为促进 “ 一带一路 ” 战略实施,中国 发起设立了亚投行、金砖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区域 性金融机构。作为国际秩序制定新入者,中国 在当前这些主导多边区域性开发金融机构在环保 和社会保障方面无自身先例可循,但可以学习和 借鉴世行 集团、亚行等其他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经 验,其中尤以亚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为主。 借助国际通行环境标准提升金融机构对环境 和社会风险管控能力建设。作为金融机构可持续 项目融资的通行标准, “ 赤道原则 ” 是由国际金 融公司发起并主导的社会和环境标准,已被国际 上80多家金融信贷机构所采纳,其中包括中国的 35 兴业银行。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和其他 对外信贷投资机构应借鉴,甚至考虑加入赤道原 则和其他国际标准,遵循中国绿色信贷指引和当 地的环境法规,以提升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 能力。为适应区域绿色经济发展要求,中国主导 的亚投行等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应强化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制定对外贷款生态环境和社会风险管 理指引,对钢铁、水泥、矿产等行业提高授信 的环境标准。同时,推动中国多边金融开发机构 主动加入 “ 一带一路 ” 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倡议, 加大对沿线国家的绿色经济行业、节能低耗行 业、生态环保行业的投资。在商业可持续和风险 可控的前提下,努力提升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 品和服务的开发、环境风险管理、绿色可持续投 融资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以资本 规制来鼓励和 引导企业重视环境议题。 最后,中国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秉承区 域长期协调发展理念,积极学习多边开发银行的 环保和社会保障政策和经验,创造性地结合区域 发展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环保条款,将环境 表现塑造为中国金融信贷公司和企业对外投融资 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发展的源动力。 创新机制和平台建设来促进绿色化投资 除多边开发银行和信贷机构外,还应积极 借助社会资本来发展绿色金融,创新机制和平台 来丰富绿色投融资。虽然绿色产业具有环境效益 正面性,但基于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以及环 境的 “ 公地 ” 属性, 因此要积极借助财政、金融 等激励机制确保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为助推绿 色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方式 来支持绿色信贷发展,并尝试将绿色信贷纳入宏 观审慎评估框架,为企业提供较低的绿色信贷融 资成本。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两个角 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 PPP作为绿色项目 的创新机制和平台,对于获取政府信用和资金支 持,引导银行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及提升环境风 险管理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基于 “ 共赢 ” 合作 理念,PPP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绿色 投资,借助特许经营权、财政补贴等公开透明方 式在各参与方之间共享成本收益风险,以强化私 营资本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构建和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信息披露有利于消除各方误解,形成监督机 制,进而确保各方权益,因而环境和社会保障方 面的信息披露在国际上属于多边开发银行对机构 的强制性要求。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等多边金融开 发机构应在项目论证、建设过程和后期运行中加 强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考虑,减少对环境和社 会的负面影响。而且,金融机构应要求项目方披 露一些环境和社会风险应急应对预案,并尝试运 用环境责任险来管控环境风险。同时,绿色低碳 发展己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借助 “ 一带一 路 ”战略实施,中国应积极推动绿色金融试点地 区建设,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区域内可持续发 展,并为参与国际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供经验。 此外,中国企业要有长远部署和规划,逐步 加入 “ 一带一路 ” 施工、采购和管理倡议。鼓励 和引导企业坚持环境友好型原则,积极采购具有 环境正面性的产品和技术。要尊重国内外环境 NGO 的意见,主动通过圆桌会议等来搭建沟通和交流 的渠道,及时消除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曲解。 同时,积极参与当地环保标准构建, 不仅有利于 了解沿线国家的法律规定,而且还能将自身的一 些环境标准融入到当地规则之中。除了践行环保 标准外,中国企业还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 资助当地教育、医疗设施等获得当地民众理解和 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0张末冬 .绿色金融在中国 N.金融时日报 , 2016-8- 2705. 2俞奇 .“ 一带一路 ” 战略下的律师金融体系如何构建 J.时代金融 , 20163 25-26. 饮 李淼 .构筑 “ 一带一路 ” 绿色金融大动脉 J.中国战 略新兴产业 , 201518 26-29. 4 刘瑜 .王英杰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 N.西宁晚报 , 2016-08-05A03. 5 魏庆坡 .中资水电企业在柬埔寨的环保困境及对策 J. 东南亚研宄 , 20144 54. 1.6环保在 “ 一带一路 ” 战略中的定位与作用 J.经济研 宄参考 , 20162 4-23. 李玫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辉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E2va0NSE2TAr-PI0TECTI02Vol办办20.1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