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大学文化建设.doc

    • 资源ID:17536296       资源大小:148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学文化建设.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大学文化建设.精品文档.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在2000年中山大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学校党委决定在全校开展“中大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缘由来自三方面的因素:其一,世纪之交,人们都在考虑,要把什么样的大学带进21世纪?我们认为,首先应当认真地研究把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带进21世纪。大学是世界上承续时间最久的社会组织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学人在不断地更迭,学科在不断地更新,环境和建筑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唯有大学的文化维系着学校千百年发展的历史,而社会对学校认同的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学校的历史文脉。在新世纪,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学校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和潜在质素,目的是要更深刻地理解学校历史上积淀的文化传统和逐步形成的学校特色、品格,并从新世纪要把学校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憧憬,去积极推动校园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建设。其二,世纪之交,我们都在认真地审视学校未来发展的机遇,挖掘发展的潜力,探求努力的方向。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11工程”、“985工程”给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提供了许多机遇,学校学科水平、综合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在考虑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除了一些用数据指标反映的“硬实力”外,是否还要考虑学校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中反映的“软实力”,并通过大学的文化建设来提高学校发展和竞争的“软实力”。学校一切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发展学校最重要的是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有活力、有生气、宽松和谐、开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造就学校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是学校赢得社会信任,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增强学校内聚力,推动学校持久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三,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和指导原则。对于高等教育,教育部制定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在全国高校把加强素质教育作为当前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其中,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各学校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开设了大批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学术活动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仅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用先进文化观念进行教育,落脚点是通过教育落实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来。因此,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是课程,而是氛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简单讲,是需用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用学校传统的人文精神去教育、熏陶、培养学生。这就需要所有大学人包括各级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及学生一起共同营造学校独有的融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于一体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氛围,从而把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到大学文化建设或者说建设大学文化校园的更高境界,并作为全体大学人共同的责任。一所学校就是一部历史,沉积着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记载和延续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由于大学文化内涵丰富,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人对学校文化精神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范畴、不同角度去认识、去挖掘。因此,从“讨论”开始,我们就明确宗旨是不追求形成统一的结论,或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来概述出什么是“中大精神”,注重的是过程,注重更多师生的参与,大家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历史传统的认同和对新时期学校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期盼。从2000年开始,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党委始终把握不熅不火,强调:历史性、参与性、实践性。动员和组织各单位部门和广大师生,从不同角度挖掘、提炼不同时期中大人对学校文化精神、学术传统、教学传统的评价、论述及名人轶事,并鼓励全校师生及校友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各单位也开展了以弘扬学校文化传统为主题,结合本部门特点实践优良传统的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学校还组织了专题论坛,校报选择师生在“讨论”中发表的优秀论文和新闻稿连续刊登了30期,并选其中精要编撰出版了文集凝聚中大精神作为全校“大讨论”的总结。通过这次讨论,我也深受教育,对中大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学校有了更深的感情。在给凝聚中大精神一书写的序言中,我讲:学校属于每一位中大人,包括历史上的中大人或未来的中大人。每一位中大人,都应该珍爱中山大学。凝聚中大人的力量,塑造中大人的品格,让中山大学的人文精神充满活力和清新的气息,成为中山大学发展的永恒的精神支柱。这场世纪之交的大讨论,其成果不仅是汇聚了一本讨论文集,而是使全体师生对学校历史有了认同感,激发了自豪感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认同感中形成了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观,价值追求,成为学校的内聚力,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直接效果,有三点比较明显:一是,“中大历史和传统”已成为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所有新教工和新入学的博士生都要听取“中大的传统和我们的责任”主题讲座,接受一次学校文化传统的洗礼,用学校丰厚、优秀的文化传统来教育和激励他们珍爱中山大学、凝聚中大精神,塑造中大人的共同品格,成为真正值得自豪的中大人。二是,“部门文化建设”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派生出来的常规性建设。一些单位,特别是学校机关,院系和医院都把部门文化建设,作为提高管理工作的文化品味,改进工作作风,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三是,讲求文化自觉、提升文化理念逐步成为学校干部队伍教育和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内涵。在干部培养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各级领导的文化素养,努力做有文化理念的管理者。几年来,学校陆续派出一批中层干部到境(国)外学习考察,用比较充裕的时间对境(国)外大学进行全程跟踪学习。我们还和牛津大学共同举办研究型大学高级管理研讨班,请牛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的校长、专家,就大学制度、大学文化及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专题性研讨,提高学校管理层的文化视野。在新校区的建设中,从一开始就坚持校区文化建设和校区建设同步、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和创新校区文化特色相结合,把校区管理纳入文化建设范畴,重视文化定位、重视制度创新,扎扎实实地抓落实。几年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不仅继承了学校传统的文化精神,还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自主、文明、创新”的新风尚,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人事聘任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学校重大活动的举办都注重渗透学校已凝聚的共同的人文理念,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的文化建设是永恒的,在深层次上和我们建设能跻身世界名校行列的现代大学紧密相关。有许多问题在讨论的进程中被提出,并逐步地认识。例如:一、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办成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二、大学文化与大学管理的创新;三、大学文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什么?首先,什么是“大学文化”?“文化”一词本身定义有两百多种。马克思、恩格斯也是从广义、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文化”概念。“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及其产物的同义语;“狭义文化”主要指人类社会活动的精神产物。理论界,也有把“文化”分类成大、中、小三类文化,其中小文化是我们常说的文学、艺术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学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讲大学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集,是依附在大学这一特定载体上的社会文化。由于“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性,教育界对大学文化的理解也有诸多解释,一般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由大学的物理空间、设备、设施等构成的环境文化。即,大学文化通常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其它,如学术文化、道德文化等等都蕴含其中。从而,“大学精神、管理制度、人文环境”就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是否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制度规范、鲜明的传统特色就成为评价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内涵,也是建设现代大学的文化标准。大学文化其内在特点是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通过制度、规则、礼仪、管理、社团、体育艺术及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等逐步形成特有的学术传统、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领导者们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办学举措及师生员工身上呈现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行为举止、气质和观念,成为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这种历史积淀形成的校风学风标志着学校的文化特征,存在于大学人的潜意识之中,给大学人打上了学校的“文化烙印”,同时也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陶冶、教化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师生员工。另一方面,大学作为学术文化单位始终追逐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新潮流,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各种新现象。如,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景点,对大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跨国度、多民族的文化沟通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内涵。认识到大学文化对育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大学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会格外地重视学校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重视新时期校园文化的创新,就会自觉地把大学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之中,用优秀的、充满活力和生气的校园文化去推动学校的发展。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大学精神是比校风、学风更深刻的学校文化特征,校风、学风只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特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也是影响和指导大学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理想模式,教育理念也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科学的教育理念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当然,教育理念不等于教育的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大学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是既要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办学思路,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高瞻远瞩,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并力求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具有自己的、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理念,表达在学校校训或办学宗旨之中,并被社会所认同,融入进学校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蕴含大学的“价值判断”,并通过学校的文化传统传授于后人。欧洲大学最根本的价值观是自治权和学术自由,人们常把“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看成现代大学普适之精神。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调整、不断充实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纯粹的观念;大学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和现实之间不断抗争和协调过程的反映。大学的理念经历过从定位为“教育的机构”到“研究中心”,到直接与社会联系并为社会服务的历史嬗变,使得“教学、研究和为社会直接服务”成为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所谓“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更大程度上还只是大学领导者和学者教授们的理想追求和理想模式。正如美国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克拉克查尔在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一书中指出:“无论如何,那阶段高等教育的真正历史,几乎并不像现在天真的回顾中所说的那样乌托邦。例如。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伽利略的被迫放弃信仰;高深的学习常常受到国家的社会的教义的限制,像巴黎大学、牛津、剑桥大学早期的历史那样,受到国王和王子愿望的限制;像在英国,受到明确的规定为富裕贵族和牧师服务的限制”等。克拉克还讲到,早期世界主义的大学在地球上消失了近五百年。如今,“大学不仅要为国家的行政和经济的利益服务,成为国家的一个工具,而且要成为社会的灵魂和人民大众的有机组成部分。”克拉克进一步讲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极大地强化了它们对高等教育的兴趣。并使加强干预大学有足够的理由,大学已经越来越少地成为国中之国。“五百年前大学的学者,首先是一个学者,然而现在越来越成为首先是一个公民。铁的事实是,大学首先是国家的机构。我们的信念是,纯粹的学习生活模式的至高无上这个方向和国家的合理指导一致,这是非常长期的趋势。但是,一些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现代大学应当承继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先进文化之精髓,推动各国文化的交融;大学是崇尚真理、讲求科学的学术殿堂,在科学实践和论证的基础上发观真理,发展真理,在学术批判中推陈出新,创新知识;大学应当鼓励不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发表不同的意见是学术民主的重要标志。要允许失败,尊重一些“孤独的思考者”,宽容一些学术上的“狂妄者”。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是大学发展的永恒活力和动力,是一个曲折的、但又生动鲜活的历史过程。大学在本质上是希望减少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影响,给教授的学术研究、教学工作有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是培养大学创新、求真精神的具体要求,因为学术自由的气氛是研究工作最有效的环境,也是学者从事探索和传授他所认识的真理之工作所必需的。但是,大学和社会是互动的,大学需要社会的支持,培养的人才又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任何时候,大学总会受到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乃至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只存在着有条件、有约束的自由和自治。不久前,全世界都关注能否从事克隆人的研究,从单纯学术研究来看,这是具有极大挑战性和实践性的问题。但从人类共同的伦理道德角度来看,是不能容忍世界上“克隆人”的,科学家的学术研究终究也应服从道德伦理的约束。克拉克在文章中讲:如果大学的唯一目的是为大学教师的无所事事的好奇服务,那么可以问:谁应该提供资金给大学。曾经担任十多年斯坦福大学校长职务的肯尼迪书中写道:为何我们言必称“学术自由却不常提到学术责任?”他引用美国公众领袖盖德纳的一段话:“自由与责任,权力和义务,这是一种约定,缺一不可。”刚卸任不久的另一位斯坦福大学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教授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讲:“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学就是盼望能够得益于政府给予确实自主的大学。我这样说而不使用完全自由这个概念,是因为完全自由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虽然完全自由是大家所渴望的。”我们建设高水平现代大学,必须坚持把“创新、求真”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和学术研究的主旋律,形成我们现代大学的精神品质。我们主张的现代大学精神是: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具体讲:(一)鼓励学术创新,维护学术的尊严和学术研究的自由,同时也要讲求学术的规范、学术责任和科学道德。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社会之责任”三者的统一。(二)依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社会责任,独立自主办学;(三)实行民主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以德兴校。教师既是学者,又是学生的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我们提倡教师独立思考,以创新精神从事教学和科研,享有学术自由的权力、学术研究无禁区。但教师作为对社会负有责任的社会公民,也要以国家法律为底线,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为纪律约束自己。我们对现代大学精神的认识是共同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每一所学校体现的大学精神是个性的,是在该校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表现出来的学校特色和品格。我们要努力在大学营造融“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培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现代大学文化精神,形成“开放、和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校风。当前,在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中,要格外突出科学的地位,阐发科学之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及科学的方法论;崇尚真理,坚持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实践,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反对一切伪科学及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不正之风。中大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我们树立一个淡泊名利、做真正学问、做高深学问的典范。陈寅恪在国外留学期间,刻意求学,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和研究,但对“学位”之类都淡然处之,更不求功名利禄。著名学者季羡林在“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陈先生是学术巨人,在他领域之内,无法超越,原因就是我们今后不可能有他那样的条件。总的倾向是可以超越的,但又不可以超越。”陈寅恪正是以那种淡泊名利追求做真正学问的精神才筑起一座后人难以超越的学术巅峰。“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留给后人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校风、学风、大学精神及它们在校内文化各方面的具体表现汇聚成学校的文化传统,成为学校的精神财富、不竭的源泉。由于学校的文化传统是在历史的积淀中凝炼聚集起来的。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超越历史时代传承于后世,成为学校被社会认可的特色和属性。中国现代大学的历史并不很长,但一批名牌的百年高校也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文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成为学校的品牌,赢得了社会的声誉。二、大学文化与大学的管理创新一般意义下,现代大学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和科学知识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文化创新的机构。关于“什么是大学?”人们常用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标志是拥有一批学者、大师。他们不仅以其高深学问传世后人,更以其精神品格、治学态度丰富、充实着大学的文化。“文化”至少有四重表现形式:文化符号;人物及事件;礼仪、习俗、传统;信念和价值。名人轶事是大学文化传统中最生动、最具感染力、教化力的部分,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当我们身处在牛津,剑桥大学的校园,看到一栋栋古朴的建筑,会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我们和历史伟人同在。正是在这些古老的建筑里培养出那么多影响社会、影响世界的伟人,这正是大学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中国现代大学的开拓者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时,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锐意改革,开辟新文化、新风气,逐步把一个封建衙门式的北大变成一所近代大学,并带动了国内其他大学的改革,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打了头阵,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新文化基础。梁漱溟先生评价说:蔡先生的一生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全国,收果于后世。同样,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利用十分简陋的设施,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爱国的栋梁之才,其中不乏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专家。西南联大以校训“刚毅艰卓”为文化精神,揉合了北大的宽容自由,南开的吃苦耐劳、清华的严谨认真,形成“山、海、云”的风格。在一批名师的带动下,学术上讲求民主、兼容并包,教学上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使西南联大出来的学生几乎个个优秀,人人成才。北大发展的历史和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时候不要仅仅看到物质的作用,金钱的作用,同样要重视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的作用。当前,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大学文化的建设,要把大学文化环境和文化精神的建设作为学校的基础事业,从学校文化精神中吸取力量,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讲,建设一流大学有诸多因素。但是,拥有一批大师级的学者,教授和拥有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应当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近年来,不论是从落实“以人为本”,还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或是构建“和谐校园”,都要求我们把创造有利于师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大学管理要提倡重视人文管理,其中包含:对人的尊重,对学术的敬畏,对遵守规则的自觉。大学是学术单位,不是行政机关;大学是社会文明的窗口,是先进文化、文明的策源地;大学应当成为法制化、现代化的先行区。大学要坚持:学术主导、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在当前大学管理体制下要努力完善: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治校。其中,党委领导是强调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下的分工负责的合作机制;行政管理是充分尊重和发挥校长在学校行政上的领导负责作用;让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工作;教授治学是充分尊重教师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校管理中的专家主导作用,吸引更多教师关心学校事业的发展;民主治校是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群众监督,特别是对各级主要领导的监督和约束。要逐步完善:权力的规范、法律的制约、理性的自律和责任的追究。使每位领导和管理者珍惜手中的权力,为群众做更多有益的工作。从文化层面上讲,大学应当强调“教授治校”,因为大学是学术单位,应当实行学术主导,弱化行政干预,反对“官本位”,充分尊重教授们在学术评价、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及其它教学、科研领域中的主导作用,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但是,从大学的管理运作角度来看,国外大学也不轻易强调“教授治校”,更多地提教授和行政管理的“共治”,力求妥善处理专家决策系统和学校行政决策系统相互制衡和协调的关系。通常,科学家的思维是求变,不怕失败,勇于实践;管理者的思维是求稳,担心失误,慎言慎行。因此,由教授们组成的专家决策系统特点是开放的、发散的、追求有新意、有创意,寻求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不太注重可操作性,最适合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学术研究;而学校行政决策往往离不开在有限资源下的优化配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还必须讲求效率和效益,讲求操作性和适度的平衡。国外及台湾高校发展的经历告诉我们,单纯强调“教授治校”,过度地运用专家决策系统代替行政决策系统,学校行政工作将是低效率的。实践表明,在明确反对“官本位”,强调“学术主导”的前提下,还是推行“政务公开,群众参与、教授治学、民主治校”更为妥当,进而创造适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教授治学、教授治教、教授治校”的科学管理模式。我们提出,要把“尊重教师、善待学生、关心教工、直面问题、排忧解难”作为管理工作的文化理念,渗透到学校每一位管理工作者的头脑之中;要以“是否有利于教师与同学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是否有利于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作为大学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对管理服务的评价标准是:服务态度,以效率为准,要能办成事;服务质量,以师生满意为准,要能办好事;服务水平,以社会认定为准,要能出经验、出成果。当然,首先还是从服务意识上着手,从“你要干什么?”到“你好!我能为你做什么?”这种语言上的文明,反映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的提高。近年来,学校加强机关“一站式服务”及在“报销账目和填写表格”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受到教师的欢迎。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角度上讲,建立制度、规则的目的是:保护学校、教工和学生的三方利益,明晰各自的责任;服从学校价值导向,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工作秩序、“游戏规则”,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公平、公正规则,树立良好风尚。制度建设既要符合依法治校的目的,又要体现人文管理的精神;制度建设的水平能看出学校的品位和价值取向。当前,社会上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成风,大学也早已不是“世外桃源”。过多的评估,过早地拔苗助长,过细的量化指标,过强的物资刺激,过高的荣誉地位,搅乱了原本平静的学术圣地,搅乱了人心,使人们考虑的不是做长期,可能会失败的深刻研究,而是寻求如何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的捷径。潜心研究、淡泊名利、追求原创性研究的人少了,这与我们制度导向很有关联。许多部门的过度关心,把年青学者们推向了功利的角逐场。似乎很热闹,大家都在关心教育,都在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实际上损害了学风,违背了现代大学精神。其实,关心教师、支持教育的关键还是给学者、教授,包括尚未出名的青年教师体面的生活、工作条件,安定的学术环境。社会问题我们相信社会发展会产生净化的力量,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学校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我们要认真审视学校有关制度中体现的价值取向,如各种评价制度、人事和分配制度、各种奖励政策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创新,让教师脱离名利场,让校内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少一些浮躁的风气,更不能容忍学术上作假和投机取巧,让大学回复到它应有的矜持和品味,真正成为学术的圣殿而不是名利角逐的战场。总之,大学的管理要着眼文化的内涵,大学管理的创新要基于大学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三、大学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世纪之交,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发展,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其中,重要的因素并不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尔科技奖的人才,主要还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在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标志的国家科技竞争力上所能提供的支持与服务同国家及社会的期望相距甚远。多年来,许多高校为此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从整体上讲,中国高等教育的软肋仍然是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的潜能培育不够。纵观近5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未停顿过。特别是近20多年来,高校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及五轮优秀教学成果奖都表明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及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相当多的成果,有些改革甚至达到了精致的程度。但是,几十年前提出的问题,我们至今仍未真正解决,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领导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是,在推进教育的创新时,我们在学术层面和管理技术层面上考虑的比较多,往往忽视了学校文化精神、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环境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还必须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实践;有不惧权威、不怕挫折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考虑智力性因素外,意志品质、思维模式、文化素养等非智力因素是有格外重要的作用。创新或创造的过程实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释放过程。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要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是何等之难。孩子尚未出世,父母已替他们包办了一切,孩子的发展不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而是去实现父母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学校老师最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领导最喜欢听话的部下。这决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长期传统的文化渗透在我们民族思想、思维及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在中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还真正需要从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开始。大学更应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允许失败,给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讲到,他认为课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有学生在课堂上对他说:“卡斯帕尔教授,你错了。”要让本科生、年青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经常地、充满好奇地、有强烈的愿望,对老师说:“你错了!”他还认为,一所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鼓励和自由上。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大批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时,我们不仅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创新校园文化环境,使之成为适宜创新型人才生长的土壤。从而,大学领导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的文化精神;大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应当是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的抓手。没有大学文化的创新,很难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在回顾他二十多年校长经历时,最满意的是用他自己的思想、教育理念办了一所大学;最不满意的是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还达不到他的要求。可见,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人文素养、思想观念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高校和世界各国著名大学之间交往、联系越来越多,应当重视本科层面上的交流,包括互派交换生及互派教师给本科生授课。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教育,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我们的学生提升了文化视野,学会选择、学会沟通、学会合作,也会增强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互派教师授课能潜移默化地沟通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这对改善我们教育的文化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注意事项

    本文(大学文化建设.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