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五年级科学下学期全册教学计划 + 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841778       资源大小:120.68KB        全文页数:7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五年级科学下学期全册教学计划 + 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科学下学期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二、全册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和各单元教学目标: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在“沉和浮”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在“时间的测量”单元里,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在“热”单元里,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在“地球的运动”单元里,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2、主要材料清单“沉和浮”单元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时间的测量”单元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热”单元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地球的运动”单元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三、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四、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五年级的学生平时能自主完成作业,能关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试着利用以前学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这些现象;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性很高,但对活动的热情持续性不长;学习工具准备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同学的课前学具准备总是要打一些折扣,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总体来说五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主动性仍旧不够,自觉性不高,可见学生对科学学习还是不够重视。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提优补差措施:(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3、其它措施:(1)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2)重视活动的总结,注重课后交流、单元总结。(3)科学课堂教学要兼顾实与活。六、值得注意的方面: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4、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5、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6、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沉和浮沉和浮 1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 1 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 1 个,物体 7 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 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2 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 1 把,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3 面)。 【教材处理教材处理】 教材第 2 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 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 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 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 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 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 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 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 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暂时回避“悬浮悬浮”概念。)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 7 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 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 2 面表格的前面 2 行“预测”、“理由” 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 2 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 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随机 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 进行探究。)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小组 实验观察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 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 7 7 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 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 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 2 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 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 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 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 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 3 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 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体积大小),物体的 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 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 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 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 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 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记录中教材第 4 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 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 生改变的。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 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2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 7 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 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 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 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 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 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 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 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 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 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 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 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建议:为了 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 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 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 )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预测结果我们的发现: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预测结果我们的发现: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第一层次: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 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 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 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 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 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 )小组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沙子数量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 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 第 6 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改变 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 材第 6 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 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 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2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3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水槽 1 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 1 个,记录表(教材第 8 面)。【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 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 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 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 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 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 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 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 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 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 200 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 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 8 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 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 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3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的 形状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毫升)沉浮状况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 浮形 1200 浮形 2200 浮形 3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4 4、造一艘小船、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 料。 【教材处理教材处理】 本课教材安排了 5 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 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 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 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 间。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 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 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 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 10 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 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 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 1 作为小船的载 重量)。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 11 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 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4 4、造一艘小船、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装载量增大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5 5、浮力、浮力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 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 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 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 13 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 记录表(教材 14 面)。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 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 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 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 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 12 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 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 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 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 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 13 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 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 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 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 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 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 中大部分浸入水 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浸人水中的 体积体积( (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 )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 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 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 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自重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 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5 5、浮力、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6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 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 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 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 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 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 15 面和 16 面)。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 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 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 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研究的问题: 实验方法: 所需器材: 实验结果: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 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 中全部浸入水中在空气中的重 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 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小石块中石块大石块在空气中的重 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 (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 体积有关,体积体积有关,体积( (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 )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 (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 )有关,有关, 浸人水中的体积浸人水中的体积( (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 )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 12 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 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6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7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

    注意事项

    本文(20五年级科学下学期全册教学计划 + 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那***)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