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 资源ID:2388361       资源大小:276.50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 (2011201120152015 年)年) (2011 年 3 月 30 日校党委全委会通过,2012 年 9 月修订) 二一一年三月 目目 录录 序言序言.1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基础.2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目标.8 (三)主要发展指标.10 三、主要任务与计划三、主要任务与计划.12 (一)人才培养.12 (二)科学研究与协同创新.17 (三)社会服务.20 (四) “985 工程” 、 “211 工程”与学科建设.22 (五)队伍建设.25 (六)国际化建设.27 (七)盘锦校区建设.29 四、发展的保障四、发展的保障.29 (一)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29 (二)大学制度建设.31 (三)大学文化建设.32 (四)公共服务体系与平台建设.33 (五)运行保障条件建设.35 (六)基础设施建设.37 (七)和谐校园建设.38 五、规划实施与评估五、规划实施与评估.39 1 序言序言 “十一五”期间,学校把握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 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等一系列重 大发展机遇,通过继续实施“211 工程”和“985 工程”建设,落实学 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 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国际化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办学 规模趋于稳定,质量不断提升,资源与条件大幅改善,实力明显 增强,发展卓有成效。 2011 年至 2020 年的十年是大连理工大学为全面实现建设 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进行攻坚和冲刺的十年。 为达到既定目标并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制定了大连理工大 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 年)(简称战略规划),已 于 2010 年 12 月 10 日正式发布实施。 战略规划提出的战略方针、 战略举措和重点发展任务成为学校“十二五”和“十三五”事业发 展的依据和指南。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辽宁省发展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大 连理工大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攻坚阶 段。为了贯彻落实战略规划总体安排和部署,顺利完成“十二 五”学校发展任务,依据战略规划的要求,在深入总结学校“十 一五”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2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基础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 足进步,为“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发展和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 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办办学理念和目学理念和目标进标进一步明确,一步明确,为为学校又好又快学校又好又快发发展提供指展提供指 南南 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60 周年校庆活动、第十四次本科教 育教学研讨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战略规划编制 为契机,经过深入讨论、研究、总结和提炼,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 办学宗旨、使命和发展愿景。坚定了到 2020 年实现国际知名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信心,确立了到 2050 年成为世界 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总体发展的战略方针、重点 和举措,为学校“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指南。 2.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为进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质量量 奠定基奠定基础础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实施精英 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定位。通过开展本科生培养模式、教 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研究生培养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 了以“一个目标,三种模式,一个体系”为核心的精英人才培养体 系。学校坚持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在保持本科生总体 规模基本稳定的同时,适度扩大了研究生教育规模,并拓展了应 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层次与结构 更趋合理。 3 学校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共 有 8 类 293 个项目获得国家“质量工程”的建设经费支持;首批进 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已有 29 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 位教师被评为国家教学 名师,获批 21 个国家特色专业、19 门国家精品课程、5 门国家级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 个国家级 教育教学基地、7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 篇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 文;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人才培养工 作成绩显著。 3.科技科技创创新与管理体系新与管理体系趋趋于完善,于完善,为为提高自主提高自主创创新能力提供新能力提供 支持支持 学校坚持“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做好高层次 科技服务”的方针,积极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 培育大成果,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目前, 学校拥有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个国 家级技术中心,18 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6 个部、省级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五年间,学校科技总经费保持年均 22.9%的增长 速度,2010 年达到 9.6 亿元;基础研究稳步增长,已有 2 个国家 创新研究群体,获批 2 项“973”首席项目资助;共获得国家科技奖 励 19 项,其中主持 11 项,参与 8 项,2008 年主持获得国家技术 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校乃至辽宁省此项奖励的空白,同时这一 成果入选 2008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三大检索论文数量 与国内高校排名稳步上升,位居前列;科研队伍和科研基地、国 4 防科研、国际科技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取得较大进展。 4.产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设卓有成效,卓有成效,为为提升社会服提升社会服务务能力提供能力提供 载载体体 学校坚持教育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构建 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和产业化。制 订了“立足辽宁,辐射全国,以长三角、珠三角为牵引,以新疆、 内蒙西部经济区为呼应,发展环渤海经济带,拓展西南腹地”的 产学研发展战略规划。加强了与省市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加快了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等跨地域、多层次技术转移 体系的构建;建设了大工沈鼓研究院、开发区半导体实验基地 等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开拓了以大工常州研究院、大工营口研究 院、大工珠海研究院、大工旅顺科技城、大工化工科技产业园(松 木岛)为标志的“三院一城一园”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实施了“区校一体化”战略,进一步深化与大连高新区的合作;学 校技术研发呈现可喜发展局面。科技产业在资本、技术、股权结 构等层面进一步集成优化,为一些重点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 及早上市奠定了较好基础。 5.学科布局学科布局渐趋渐趋合理,合理,为为打造学科高原和高峰提供支撑打造学科高原和高峰提供支撑 学校坚持“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交叉汇集、协调发展”的学 科建设方针,已经形成了以理工为主,理工管优势突出,理、工、 经、管、文、法、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有一 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4 个(涵盖 15 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 重点学科 6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 个;18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5 1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 个博士后科研 流动站;67 个本科专业、4 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其中 2010 年新 增了 6 个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通过学部制建 设和学科整合,形成了七大学科群,学科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学科群优势初步显现,为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以优势学科引领 和带动相关学科、促进学科深度融合、拓展学科高原、打造学科 高峰提供了有力支撑。 6.人才成人才成长长机制和机制和环环境明境明显显改善,改善,为领军为领军人才脱人才脱颖颖而出而出创创造造 条件条件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建立新型人事制度,通 过实施“358”讲师履职考核制度、聘期考核制度、绩效津贴制度、 岗位竞聘制度、职员职级制度等,建立了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人 员管理模式和科学公平的人才聘任、使用评价和竞争机制,营造 了和谐的人才聚集和成长环境,激发了人才队伍的活力;坚持培 养与引进并举,加快了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目前,学校共有教职 工 3415 人,其中固定编制专任教师 1881 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 的 55.1%;有两院院士 8 人, “千人计划”入选者 6 人,长江学者奖 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27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5 人,新世纪优秀人才 72 人,博士生导师 456 人,形成了一支以两 院院士、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为中坚、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 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 6 7.加快国加快国际际化建化建设设步伐已成共步伐已成共识识,国,国际际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发发展展势头势头 良好良好 学校坚持“以教授为主体、学部(院系)为平台、学校为窗口” 的国际化发展方针,积极发展与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长期稳 定合作的伙伴关系。在此期间,共与 18 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 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关系;建立了 21 个联合实验室 和科研机构,2 所孔子学院;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核聚变技术大 会”、 “第十三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等 80 多个大型国际 会议;获得 2 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支持;累计派出 5053 人次出国(境),其中学生出国(境)1842 人次;接待多个国家 和地区来访人员近 5000 人次,推动了教师活跃在海外(国际)学 术舞台、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在校各类留学生 644 人, 其中学位生 238 人,占留学生总人数 37%。 8.环环境条件与基境条件与基础设础设施施进进一步完善,一步完善,为为学校快速学校快速发发展提供保展提供保 障障 学校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得以扩展,资金筹集能力和使用效率 逐渐提高,财务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土地、房屋、设备、图书等资 源保障能力和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 推进,后勤改革、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开展。学校以校部西区建 设为契机,通过规划和布局调整,逐步实现了学科群和创新研究 平台的合理布局,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大 学制度和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学校的 7 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制度保障。 表表 1 大大连连理工大学理工大学 2005-2010 年年资产资产增增长长情况情况 项项目(指目(指标标) )截至截至 2005 年年 12 月月 截至截至 2010 年年 12 月 月 增 增长长幅度幅度 资产总额(万元)243,000392,66861.59% 年收入(万元)82,570202,456145.19% 生均收入(万元/生)3.656.2771.78% 年支出(万元)85,295205,680141.14% 生均支出(万元/生)4.156.3753.50% 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万元)34,23322,784 五年累计竣工建筑面积(万平方米)32.5027.60 土地面积(万平方米)231.47302.2230.56% 生均土地面积(平方米/生)84.8393.5910.33% 校舍面积(万平方米)88.86108.6522.28% 生均校舍面积(平方米/生)32.5533.653.38%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万平方米)46.7160.1628.80% 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平方米/生)17.1118.638.89% 设备总值(万元)59,317118,30099.44% 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万元)50,795106,290109.25% 生均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万元)1.432.5779.72% 图书馆面积(万平方米)4.366.7354.36% 图书(万册)219.00268.0023.37% 学校“十一五”期间在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 需要“十二五”期间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 化;二是领军人才队伍需要壮大和提升;三是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科特 色和优势,打造国内“数一数二”学科;四是科研集群优势和科技创新 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五是经费收入与学校事业的发展需求仍然存在 较大差距,亟待改变等。 8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 年)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大连理工大学中 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 年)提出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坚 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重点突破、追求卓越”的战略方针,实施 人才强校战略、学科创先战略、质量兴校战略和国际化拓展战略, 重点突出“育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主题,始终贯穿“提高办学质量、 追求卓越”的主线,努力遵循“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路径, 做到目标分解、任务落实、措施得当、保障有力,到 2015 年末使 学校进入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前列。 (二)发展目标(二)发展目标 1.总总体体发发展目展目标标 经过“十二五”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和办 学保障体系;形成理、工、管优势突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特色 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队伍明 显壮大,科研集群优势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化程度大幅提 高,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到 2015 年,学校主要办学指标进入 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 20 名,国际研究型大学前 500 名,为 到 2020 年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提供保 证。 9 2.主要目主要目标标分解分解 为实现“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本阶段重点发展目标为: (1)实施质量兴校战略,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 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直厅20124 号)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 改革和完善育人环境与成才机制,重点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复 合交叉型人才和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等三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的实施,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高优秀生源吸引力和 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2)坚持面向科学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方针, 全面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 意见(教技20126 号)的精神,开展协同创新,创新体制机制, 发挥学科群体优势,加强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形成鼓励潜心科 学研究的有效机制和氛围,促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始创新成 果涌现,提高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3)实施学科创先战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优势,突 出特色,助推学科高峰,使 1-2 个优势学科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成为国内“数一数二”,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 (4)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合理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领军人才和 青年才俊追求卓越、快速成长的学术生态环境,造就更多的教师 成为培养精英人才的教学名师、引领国际国内科技发展方向的学 术大师和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的著名学者,显著增强 10 学校的办学实力; (5)实施国际化拓展战略,强化意识,创新机制,改善环境, 提高平台、队伍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学校的国际 化程度和国际知名度; (6)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协调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 治工作,加快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建设步伐,强化规范化和精细 化管理,提升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水平,实现绿色、节约、和谐的现 代大学校园建设目标。 (7)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做好盘锦校区的创办工 作,争取“十二五”期末步入正常的办学轨道。 (三)主要发展指标(三)主要发展指标 为明确重点发展任务与目标的主要特征,并能检查和对比发 展的成效,提出主要指导性发展指标如下: 表表 2 大大连连理工大学理工大学“十二五十二五”主要主要发发展指展指标标 项项目(指目(指标标) )2010 年年2015 年年备备 注注 教职工总数(人)3,4154,596其中盘锦校区 596 其中:教师总数(人)1,8812,783其中盘锦校区 483 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人)32,29237,910其中盘锦校区 5,810 其中:本科生(人)19,17623,140其中盘锦校区 4,140 硕士研究生(人)9,33110,500其中盘锦校区 1,500 事事 业业 发发 展展 规规 模模 博士研究生(人)3,4243,500其中盘锦校区 170 进入 ESI 前 1%的学科数(个)5累计总数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个)46-8累计总数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个)610-12累计总数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个)1825累计总数 学学 科科 建建 设设 国内前 5 名的一级学科数(个)45-6累计总数 两院院士(人)810-12累计总数 队队 伍伍 建建 设设 千人计划(人)620累计总数 11 项项目(指目(指标标) )2010 年年2015 年年备备 注注 长江学者(人)2740累计总数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个)24累计总数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2540累计总数 教育部创新团队(个)510累计总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72120累计总数 国家级教学团队(个)720累计总数 年度科研总经费(亿元)9.618 国家实验室(个)01累计总数 国家重点实验室(个)34累计总数 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个)01累计总数 国家级科技奖励(项)1115主持,五年累计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项)34五年累计 Nature/Science 及相应级别论文数 (篇) 0 1 累计总数 SCI 收录论文全国高校排名1412为前一年排名 EI 收录论文全国高校排名55为前一年排名 CPCI-S(ISTP)收录论文全国高校排 名 1915为前一年排名 获授权专利(件)7581,500五年累计 科科 学学 研研 究究 与与 科科 技技 创创 新新 国家级工程类技术创新平台1累计总数 在校学位留学生数(人)238600 国际师资比例2.4%3.4%持外籍护照师资 具有 3 个月以上国外研修经历教师 比例 41%60% 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次数(次)80120-150五年累计 海外访学经历学生数(人次)1,8423,000五年累计 国国 际际 化化 与海外联合培养博士生(人)238300五年累计 资产总额(万元)392,668520,000 年收入(万元)202,456320,000 生均收入(万元/生)6.279.97以在校生自然规模计 年支出(万元)205,680300,000 财财 务务 指指 标标 生均支出(万元/生)6.379.35以在校生自然规模计 设备总值(万元)118,300180,000累计总数 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万元)106,290162,000按设备总值 90%计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60.1667.50累计总数 图书馆面积(万平方米)6.737.30累计总数 馆藏图书(万册)268.00310.00累计总数 电子经费占图书总经费比例2/33/4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e+pe-firste:电子资源 p:纸质资 源 校园有线网覆盖率90%100% 校园教学科研区无线网覆盖率5%90% 教教 学学 科科 研研 条条 件件 保保 障障 高性能计算能力(万亿次/秒)4.3860.00 基基 建建 及及 后后 勤勤 保保 障障 基建总投资(万元)122,00099,200五年累计 12 项项目(指目(指标标) )2010 年年2015 年年备备 注注 竣工建筑面积(万平方米)27.6024.86五年累计 学校食堂面积(万平方米)3.824.10累计总数 学生宿舍面积(万平方米)31.5635.80累计总数 文化活动设施面积(万平方米)0.584.33累计总数 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万平方米)10.9015.96累计总数 学校医院面积(万平方米)0.420.50累计总数 三、主要任务与计划三、主要任务与计划 (一)人才培养(一)人才培养 1.坚坚持育人持育人为为本,促本,促进进学生全面学生全面发发展展 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 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 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通过教育、辅导、咨询和社 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通过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社会 主义荣辱观教育、校风校纪教育、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提 升学生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 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公民意识以及责任担当等教育和活 动,增强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做好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和“第一课堂”与“第二 课堂”的相互配合,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第二 13 课堂”在育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社团良性 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 能力。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 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 体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美育教 育和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强化德育、智 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学生激励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 和资助工作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人生指导、学业指导和 心理疏导,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 境、服务社会、引领未来奠定基础。 2.以提高以提高质质量量为为核心,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继续推进“高 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人才培 养质量。进一步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依托理科优势,设立数 学、物理、化学和力学等基础科学班和基地班,培养基础学科拔 尖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统筹本科、硕士 和博士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设计开发型和研究型等工程拔尖 创新人才;统筹师资、课程、实践等各类资源,在部分学科试行本 科、硕士、博士的贯通培养;逐步推行“数学+金融、物理+电子、 化学+X、力学+X、外语+X”以及“X+管理、X+经济、X+哲学、X+ 14 软件”等复合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校际间合作与交流, 扩大学生交流访学数量,使更多的学生享有“第二校园经历”。突 出创新教育特色,提高创新试验班和实践班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的成效和示范作用。 建立研究型教学的导向与考评机制,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型 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大班上课,小班研讨”,鼓励和督促 教师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思结合, 营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强化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采取激励与约束措施,引导和 督促教师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和环节 中。根据学科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分层次、多模块并与 科研相结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把有助于 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实验项目,提高大规 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质量与成效。 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密切结合,分别建立适合文科、 理科学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与教学 体系。 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成效。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的指导性实验为学生主动性实验;从时间、空间和内容 上全面开放,为学生创造开展主动性实验的环境和氛围;鼓励理 论课主讲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实验,努力建设一支满足高质量实验 教学要求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加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 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提高实习成效。 15 3.以提升以提升创创新能力新能力为为重点,提高研究生培养重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质量量 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加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 证体系建设,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以科学研究 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 位研究生的培养,建设 30 个左右的研究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聘请 100 人左右的校外指导教师,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 力。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通过推进和完善研 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导师和研究生开展知识创新和技术 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统筹资源和强化合理分担机制,加大对拔 尖创新人才资助力度,完善研究生资助制度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 师负责制。 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与保障的长效机制和内在激励机 制。通过完善学位授予政策和奖励机制,鼓励学术型研究生追求 学术卓越,提高学术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建立全日制和非全日 制统一的专业学位型硕士学位论文规范、学位授予要求及管理工 作流程,提高专业水准和实践能力;加强优秀博士生基金资助的 评审和考核工作,大幅提升学术研究的水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培育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不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 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的导师负责制;推行学位论文全部预审和“查 重”制度,确保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建立学部制和交叉学科的研 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研究生培养规范化建设。在总结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 16 效与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助研、助管和助教的管理 办法;规范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资助体系,做好博士研究生的中期 考核和资助工作,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证。 4.拓拓宽宽学生国学生国际视际视野,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野,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际化程度化程度 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大学本科生“2+2”、 “3+1”、半年或一年 访学等校际交流项目,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在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 联合培养、实习考察、互访交流等机会;开设国际班,实施全外语、 双语授课,扩大外国学位留学生规模,提升校园的多元文化氛围; 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国际竞赛,组织学生到境外知名大公司参 观实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海外交流机会。 大力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知名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鼓励 博士生参加本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 水平。 5.做好教学做好教学资资源建源建设设与与统统筹,促筹,促进优质资进优质资源共享源共享 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点”项目为牵引,建设一批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培养模式、课 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培养质量等方面 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 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建设目标,优化、整合实验教学 资源,建设仪器设备先进、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中心或实验室; 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吸引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建设实验室和工程 中心等;完善科研实验室、分析检测中心等的仪器设备资源向本 科生开放的制度,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 17 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与行业重点企业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 培训和联合培养基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6.提高生源提高生源质质量,提升就量,提升就业层业层次次 继续完善本科生自主选拔录取办法,招收具有“创新潜质、 学科特长、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苗;合理调整招生 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保持生源结构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大招生 宣传力度,加强“优秀生源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招生宣传工作的 新载体、新模式;坚持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继续实施招生 工作“阳光工程”;探索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建立与卓越人 才培养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建立“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 间研究生招生合作平台;完善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分配方法,加大 力度吸引校外优秀推免生。 继续健全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 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加大毕业生就 业市场建设力度,重点建设高端就业市场;多渠道开展就业创业 指导,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研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科学研究与协同创新(二)科学研究与协同创新 1.面向科学前沿,加面向科学前沿,加强强基基础础研究,提升原始研究,提升原始创创新能力新能力 营造学术自由氛围,鼓励自主研究,引导教师面向科学前沿 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面向交叉学科和新兴 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潜心学术研究,增强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 18 能力,提升科学研究的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争取有高水平的论 文在自然、 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力争有获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成果出现。 2.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应强应用研究与前沿技用研究与前沿技术创术创新,提升新,提升 服服务务国家国家战战略的能力略的能力 发挥学科群体优势,提升传统优势学科领域引领应用研究与 前沿技术创新的能力;组织联合攻关,增强在装备制造、能源化 工、交通运输、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创新能 力;组织跨学科研究,推动生物、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先进 能源和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前沿技术研究与开发;积极 承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项目,取得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并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有更多的具 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涌现,促进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 奖等成果的产生,引领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 3.加加强强科技科技创创新体系建新体系建设设,增,增强强集群与交叉集群与交叉优势优势 加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知识创 新体系建设;推动以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工程实验室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 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资质体系为核心的国防科技创新 体系;推进能源研究院、计算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传感器与物联 网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院和交叉学科研究院等跨学科研究机构 的建设;成立开展国际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和区域发展战 19 略和策略等研究相关的专门机构,建设和完善以各级各类研究基 地为主体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集群优势与跨 学科交叉优势。 4.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强科学研究活力科学研究活力 推进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科学技术研 究

    注意事项

    本文(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为本站会员(创****公)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