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3讲实证主义.doc

    • 资源ID:3031280       资源大小:51.52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3讲实证主义.doc

    -!第三讲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第一节 实证主义概况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19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二、 实证主义的流传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实证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相当广泛的流传。 实证主义不仅是19世纪的哲学流派,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它最早强调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因而被认为开创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后来在西方各国流行很广的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是实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与实证主义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也极为接近。第二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一、孔德的生平活动 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实证主义在法国的最大代表。1814816年就读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18171824年担任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这时他的实证主义思想已开始形成,他在为了重新组织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研究的计划(1822)中就已勾画出了实证主义思想的轮廓。1826年起他设堂讲授实证哲学。1833年起他回到巴黎综合技术学校任数学教师。由于他认为建立实证哲学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在人生不顺的情况下仍不懈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 孔德最主要的著作是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此外重要的还有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44)、实证主义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实证宗教教义问答(1853)。他早期较为推崇科学,对宗教持批判态度;晚期则企图建立作为实证宗教的的人道教。但他的基本观点未变。 二、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 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三、思想发展三阶段论 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国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神学阶段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原因,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作解释;第二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实证阶段只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制度;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其中经济生活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科学家成了社会的支配者。 四 、科学分类和科学方法 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把科学依次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物理学)六类。他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有其特殊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但各门科学在方法论上又是统一的。人们都必须观察事实和现象,并通过形成定律来协调事实和现象、为此,必须采取假设、演绎和检证等方法。孔德强调各门科学都必须从整体观点来看待所研究的事实和现象,认为人们越是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就越能较完整地认识事物。 五、社会学 孔德把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称为社会学,其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现象的“不变规律”。社会学是最后出现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第一,实证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将各个科学部门统一起来,而只有建立了社会学,才能实现这种统一;第二,实证哲学还有实现社会重组的实践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后者正是由社会学来提供的。孔德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人性当作社会的基础。认为决定社会的起源和性质的,是作为人性的体现的人的情感意志,也即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有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之分,个人本能表现为利己心,社会本能表现为利他心,前者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个人本能使人趋向保守,社会本能使人具有改革精神,因此应当使二者得到调和。 六 、实证的政治和宗教 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认为社会应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孔德的上述政治观以他的道德和宗教观为基础,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孔德把这种崇拜人类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的宗教称为人道教。 总之,孔德用思想、情感与行动分别来说明哲学和科学、宗教和短短的、社会和政治,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他的实证主义从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开始,最后又回复到人道教这种独特的宗教。第三节 马赫主义 被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的马赫主义继承近代经验主义传统,从19世纪末现代物理学革命中获取营养和启示,把哲学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主张取消现象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用所谓非心非物的中性东西要素(现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取代传统哲学作为实体的心或者物,把物质和精神统统纳入科学和人类认识所及的经验世界,取消因果联系,将哲学的任务说成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描述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西方世界以及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受到曾经一度是热烈的欢迎。主要代表人物为马赫、阿芬那留斯和彭加勒。一、 马赫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特征 从思想渊源说,马赫主义是近代经验主义传统的继承者。马赫承认他在哲学上走的是从康德出发返回到贝克莱和休谟的路线。马赫主义虽把经验当做哲学的出发点,但认为经验既不是上帝在人心中所引起的感知和观念,也不是除此次主观的心理意识,而是超出了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他们试图建立一种超越传统哲学的唯物唯心对立的中立的哲学。他们主张取消现象范围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认为科学和人类认识所及的世界就是经验世界,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只是经验内部的区别。他们抛弃建立一种将各门具体科学联系起来的、无所不包的综合的哲学体系的企图,同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一样,把哲学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马赫主义可以说是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产物。后者是自然科学发展中一场更为时刻的变更,它极大地促进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更。由于马赫主义对老实证主义有所变更和发展,因此人们把它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二、 马赫主义产生和流传概况 马赫主义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通过恢复和更新经验主义来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国际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当时物理学中发生的革命推翻了以往自然科学关于世界、物质的概念,也动摇了孔德等人的描绘世界图景的综合哲学体系。马赫主义一方面继承了实证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另一方面又企图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新变化作出解释。 由于马赫主义以体现自然科学的最新变更为旗号,主要代表人物多是当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因而它很是投合了许多关心科学和进步的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被他们当成最新科学哲学。在德奥等国哲学流派中,马赫主义不仅把老实证主义挤到了后台,也夺得了新康德主义一度占有的主导地位。在西方其他国家也兴起了一股马赫主义热。马赫主义哲学家中多数人政治上比较开明,有的还表现出支持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倾向。20世纪初,马赫主义在俄国成了最时髦的哲学流派。当时,马克思主义和马赫主义的论争已由哲学上的论争转化成了是否还应进行革命的政治斗争。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批判的意义。三、 马赫的生平活动和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恩斯特 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出生于捷克的一个教师家庭初在其父的指导下学习小学和中学课程,15岁进中学读六年级,毕业后进维也纳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22岁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作过家庭教师,在维也纳作过编外讲师。1864年成为格拉茨大学数学教授,1867年起任布拉格大学物理学教授并曾两度出任校长。 马赫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最早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以批判的态度对科学史(主要是物理学史)作了认真的探讨。他认为科学史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促进对科学现在和未来的了解,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他把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结合起来,企图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找哲学的立脚点。他对当时旧的机械论和对科学和理性进行批判的非理性主义都加以否定和批判。主要著作有动觉理论大纲(1875)、感觉的分析(1886)、认识和谬误(1905)。 1、世界要素论 马赫企图超越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框架,去建立一种将各门自然科学统一起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各门不同的科学找到共同的基础。他的理论采取了世界要素论(或称要素一元论)的形态。 马赫否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外的物质世界,认为无论是心理学或物理学,都只与人的意识(表象、感觉)相关。物理学所研究的物体不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而只是人的感觉之间的联系。感觉(或者表象)不是物或物体的映象,相反,物倒是感觉之间的联系的符号,物是感觉的复合。这种思想在逻辑上必将得出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感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因此后期他提出要素论。 他说“现象可以分解为要素,就这些要素被认为与物体(身体)的一定3过程相联系,并为这个过程所决定而言,我们称其为感觉”。不是自我、而是要素(感觉)是第一性的。颜色、声音、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等人的各种感觉(要素)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在这种结合中,有的部分变化不定,转瞬即逝;有的部分则相对稳定和恒久。后者被铭刻于记忆,被表现于语言,被称为物体。所谓物体、物质无非是感性要素相对稳定的复合体,是各个要素(感觉)之间的某种合乎规律性的联系。传统哲学中往往被当做精神实体的“自我”同样是要素的复合体。科学的任务就是探求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 要素是一种非心非物,或者说超乎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要素本身并不是指精神或物质实体,而只是一种假定,一种函数关系。虽然要素就是感觉,但只有当要素处于一定的心理和物理的联系之中才是感觉。马赫把要素分成三类:物理要素,如颜色、声音等;生理要素,如神经系统,视网膜等;心理要素,如意志、记忆、印象等。三类要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同一要素,在一种联系上是物理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上则是心理的东西。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之间的界限是实用的和约定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不是性质的不同,而是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不同。 2、思维经济原则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在阿芬那留斯那里,它被称为“费力最小的原则”,即把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必然性、因果性等都从经验中“清洗”掉了,剩下的只是没有被它们“玷污”的所谓纯粹经验。 马赫认为为了使人适应环境,有效地进行生存斗争,就必须使人的思维和科学活动成为最简单、最便捷的活动,成为生物学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就是思维经济原则应用的发展。思维经济原则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思维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这正像精明的商人用尽量少的资本、付出尽量少的劳务、花费最少的时间而赚取尽量多的利润一样。科学和人类认识的作用在于模写和预测经验事实,以代替经验、节省经验。一种科学理论越是能代替更多的经验事实,越是简便、越是经济,就越有利于使人适应环境,从而就越是符合生物学的经济原则,即思维经济原则。而节约思维、促进人对环境的适应,正是科学的根本目标。 马赫否定概念对本质的认识与经验对现象的认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马赫看来,概念只是人的一种反应活动。科学家在对经验事实进行直观时,由于连续观察到众多的同类的经验事实,由于连续性原则的作用,便形成了一种经济地描述这些事实的反应系统,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复杂的概念无非就是复杂的反应活动。它们都可以还原为对感性要素的观察,与感性经验并无原则区别。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强调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只能是描述性的,而否定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物理学,认为后者只能是假说性的。原子同上帝和灵魂一样不是经验中现有的东西,不能作为经验事实来描述。他要求将一切不能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本质、实体、自在之物等都当做不经济的东西加以抛弃。3、函数关系论 马赫的世界要素论把科学和人的认识所及的世界归结为要素的复合,在这样的世界中,不可能存在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也只能是相对的,没有客观和必然意义。科学和人的认识的任务不是去发现客观必然性和因果性,而是按照思维经济原则对感觉经验范围内的事实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也就是把传统哲学和科学所论及的因果联系等自然事物的联系当做感觉(要素)的依存关系来描述。马赫把这种依存关系归结为数学上的函数关系。他不仅主张用函数关系来取代传统的因果论,而且主张把整个世界的存在都看做是函数关系的存在。 马赫认为在生物学领域,尽管可以用目的性来解释,但因果性原则仍被保留下来。进化论对生物现象的解释就与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对物理现象的解释非常类似、马赫通过对许多具体的科学事例的剖析,指出每种有机体和它的组成成分都服从物理学规律。他企图用因果性原则来解释包括有机界和无机界在内的自然现象。无论在广义无机界或有机界,都应当用事实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解释。马赫是按照休谟的现象主义来解释因果性的。他认为因果性是人的心智的产物,只有逻辑的、假设的意义。他企图把因果关系表述为数学的函数关系。而用函数概念来表达现象(要素)之间依存关系之所以精确在于函数是根据精确的计算建立的,它既可以排除旧的因果概念中存在的主观、片面的因素(因为它不把因果关系当做心里联想),也可排除旧的因果概念可能导致的“形而上学”(因为它只是对要素的依存关系的描述,而不把超经验的物自体等当做原因)。 马赫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看到了旧的机械因果决定论的缺陷:往往把因果关系简单化,忽视了事物的因果联系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复杂情况。但是,函数关系所表现的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有些因果关系可以用函数表达;有些因果关系尚不能用函数关系表达;而函数关系式也并不都是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函数式只能用来表达某些因果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本身,它也不能向人们解释和帮助人们发现因果关系。第四节 逻辑经验主义运动 一、逻辑经验主义概况 逻辑经验主义(又名逻辑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的奥地利,其核心是由石里克所创立、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广义地说,逻辑经验主义运动是一种以逻辑分析为特征、以经验主义传统为基础、在欧州大陆以及北美各国广泛流传的哲学思潮。 维也纳学派继承了休谟和马赫的经验主义传统,接受了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思想,强调以科学为模式、以逻辑为手段、以物理学为统一语言。将哲学彻底改造成为一种科学的哲学。 20年代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形成阶段,以维也纳学派成立为本质;30年代是它的全盛期;到4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石里克被刺,主要成员移居英美等国,维也纳学派已不复存在,美国继而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中心;5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基本结束。二、 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中,学派林立,人物众多,观点庞杂。这些不同学派和人物的观点大都统一到“逻辑经验主义”的旗帜之下,形成了能够反映这种哲学思潮本质特征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主张。作为新实证主义的逻辑经验主义在继承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传统的基础之上,首次把形而上学问题看做是语言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他们认为形而上学的错误并不是由于人类理性的局限,而是因为形而上学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它拒斥形而上学的主要工具是逻辑分析方法,具体说来,就是用数理逻辑手段严格区分了分析命题和综合问题。它用于判定命题意义的标准是著名的“证实原则”,即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这包含了两个要点: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它才是有意义的。而形而上学命题之所以被判定为没有认识意义,正是由于它们得不到经验的证实。而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命题才可以被看做是有意义的。 3、哲学卡尔纳普把传统哲学分为形而上学、伦理学、心理学、认识论和逻辑等部分,由于前二者没有认识意义,心理学又属于经验科学,而认识论是心理学和逻辑学的混合体,排除其中的心理学,在哲学领域里就只剩下逻辑。所以哲学的惟一任务就是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逻辑经验主义重视分析语言的逻辑句法,即一种关于语言的形式理论。后来,卡尔纳普等人又把语义学研究引入这种逻辑句法理论,从而建立了一套理想的人工语言体系。 4、物理主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主张,是试图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知识,把一切知识都建立在一种统一的、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他们认为物理语言可以成为科学的普遍语言。物理语言是指把某些可观察的特性归之于物质事物的语言,它最大的特点是它具有“主体间性”,即用这种语言描述的事件从原则上说是能够被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所观察到的,一切专名科学的语言都可以在保持原意的条件下翻译成物理语言。他们希望能在这种物理语言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的统一。这种观点被称为物理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借助于数理逻辑这种工具,通过对各种科学语言中的命题进行逻辑句法的分析,就可以把一切科学语言都还原为物理学的语言,并最终把一切科学都还原为物理学。第五节 卡尔纳普的逻辑经验主义 卡尔纳普(18911970) 美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1891年5月18日生于德国隆斯多夫,1970年9月14日卒于加州圣莫尼卡。早年受教于G.弗雷格门下,1921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9261931年应M.石里克之邀任教于维也纳大学,19311935年任布拉格大学自然哲学教授,1935年底前往美国,并于1941年加入美国籍。19361952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1954年继H.赖兴巴赫之后接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1961年退休。其哲学思想可作如下归纳:一切关于世界的概念和知识最终来源于直接经验。哲学问题被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方法就在于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推理可以而且应当像演绎推理一样予以规则化和精确化,归纳逻辑提供据以评价人的合理信念和合理行为的标准。著有世界的逻辑结构等。 由此,传统体系中一切所谓知识必须一扫而光,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开端。对于大批的并且日益增多的科学研究人员来说,新方法具有旧方法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因为这种新方法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象数、无限、连续性、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我相信,哲学上在不远的将来要取得一种胜过迄今为止的哲学家所作的一切成就,唯一的必要条件就是造就一批既受过科学训练又有哲学兴趣的专家。他们不为以往的传统所限制,也不被那些专事抄袭古人但又唯独不继承古人长处的人们的文字把戏所欺骗。"(转引自卡尔纳普:卡尔纳普思想自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弟18-19页)1926年,卡尔纳普到维也纳大学任教,加入维也纳小组,很快就成了其中最活跃的成员和最多产的作家。一、证实原则与拒斥形而上学 维也纳学派最著名的口号是:拒斥形而上学。这里的形而上学,就是指传统哲学,它研究超越经验的本体或本质的领域。 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反形而上学的口号,但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口号之所以特别引人瞩目,主要在于,他们的工具是现代逻辑;他们的方法是剖析语言;他们的原则是经验的证实原则;他们的姿态又是极端彻底绝不妥协的。卡尔纳普及其同事声称,对形而上学领域进行逻辑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个领域的全部陈述不是错误,而是无意义的,根本不构成对世界的陈述。即它们只是一种语言的误用。 逻辑经验主义所特别关注的,是为科学和形而上学划界。数学和经验科学的命题是有意义的,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这是他们的信条。剩下的关键是,如何区分二者?他们提出了著名的证实原则: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这一原则包含两点:首先一个语句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来决定的;其次,当且仅当一个语句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这个语句才是有意义的。 可以用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则,这就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时对同时性意义的分析。如果我们问,两个在不同地点的事件同时发生,这是什么意思?爱因斯坦的答复就是设计了一种实际确定这两事件同时发生的实验方法,以作为判别同时性的标准。结果,导致了物理学的一场伟大革命、维也纳学派认为可证实性原则就是坚持了爱因斯坦的路线,同时也反对了爱因斯坦的对手所认为的两地点同时事件不需任何证实方式就可以被理解的形而上学主张。 利用证实原则这一把利斧,卡尔纳普及其同事把传统哲学的很多命题都跌进了无意义的深渊。例如,在我们经验世界的背后是否有某种物自体?由于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都是经验,因而原则上不可能设计出一种判别物自体存在与否的标准,所以这个命题是毫无意义的。实质上,肯定或否定物自体存在,都是形而上学,都是无意义的,这是个假问题。他们认为,对于世界的本质是精神还是物质这类问题的争论毫无意义,应予抛弃。 卡尔纳普本人,则更注重从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抨击形而上学。他接受维特根斯坦的基本看法,并进一步明确细致地把命题分为三类:分析命题,综合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分析命题即逻辑地必真或必假的命题,它包括重言式和矛盾式。综合命题即科学命题,它对世界有所述,具有或然性,能够用经验验证。被卡尔纳普归为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可以进一步划为两类:第一类是句子中包含有一个误以为有意义实际并无意义的词(如"世界的本质"这种词。这里的所谓有意义,即或者知道证实该词的方法,或者含有该词句子的真值条件业已确定,或者包含该词的句子由一些观察句推出)。第二类是由有意义的词构成,但违反逻辑句法的句子(如,"拿破仑是5"这种句子)。 通过这一分析活动,卡尔纳普认为,历史上很多聚讼不休的争论:唯心唯物的争论,一元多元的争论,可知不可知的争论等等,统统烟消云散了。 卡尔纳普进一步把形而上学与抒情诗作了对比。首先,他区分了语言的两种作用:一是陈述(事实)的作用,一是表达(情感)的作用。如上所述,形而上学命题并未陈述出事实,虽然如此,但它却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倾向,尤其是某种永恒的情感和意志倾向。例如,"一元论的形而上学体系可以表达一种和谐的与平静的生活方式,二元论的体系可以表达一个把生活看作是永恒的斗争的人的情绪状态,严肃主义的伦理学可以表达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或者表达一种严厉的统治欲。实在主义常常是心理学家称之为外向的那种性格类型的征象,它是以容易与人和物发生联系为其特征的,唯心主义是一种对立的所谓内向的性格类型的征象,这种性格倾向于从不友好的世界退却而生活在他自己的思想和幻想之中。"(卡尔纳普:语言的逻辑句法第一章,人文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卡尔纳普认为形而上学命题具有理论的外表形态,它似乎陈述出了什么,断定了什么,并引起其他形而上学家的争论。它表现出知识的外表,而实际上并不给予知识。有鉴于这种外表和实际的分裂,因此必须拒斥它们。 卡尔纳普把传统哲学的领域分为:(1)形而上学,(2)心理学,(3)逻辑学。他断言,应当让它们各得其所,他把形而上学划入诗歌、艺术;把心理学划入经验科学。哲学唯一的正当的功能就是逻辑分析,即对科学的逻辑分析。因此他有时径直称哲学为科学的逻辑学。二、宽容原则 卡尔纳普的逻辑分析,就是对逻辑句法的分析,作为理想语言学派的主将,他企图使科学语言的规则严密化。到了后期,他进而指出,人们完全有可能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他认为历史上争论不休的命题实质是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的结果,也即是接受不同的语言系统或语言框架的结果,并非实质性的理论问题。 首先,卡尔纳普提出了语言系统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的划分。所谓内部问题,即在一个语言框架内(例如事物与事件在空间一时间上的有序系统),个别对象的存在问题称为内部问题。如,"那椅子上有一张白纸吗"?"这溶液里有盐吗"?等等。内部问题是普通人和科学家提的问题。所谓外部问题,是关于对象总体的存在问题。如,有一个物质世界吗?有一个感觉世界吗?外部问题是形而上学问题,是哲学家提的问题。实质上,外部问题是你是否接受某个语言构架的问题。各语言构架的接受与否,并不是真正本质上的理论争论,并不包含对象的实在性的断定,实质上只是一种选择,一种个人爱好的问题,同时也是语言构架作为我们的工具的效率问题。事实上,使用不同语言构架的人(如传统的唯物论者与唯心论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和常识判断是完全一致的。 在此基础上,卡尔纳普提出了他的"宽容原则"。他认为,语言构架只是一个有规则的语言表达系统,它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它们相互间的命题可以相互转换,相互翻译。因此接受哪种语言构架,本身并没有认识的价值。它不是一个通常意义的判断真假的问题,而是选择和决定我们的说话方式问题,这就是说,过去哲学中纠缠不休的问题,不过是双方选择不同的语言构架,即不同的说话方式导致的。其实,它们相互并不绝对排斥,并没有实质的论战,而是可以相互并存、相互翻译的。 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从幼年起就接受了"事物语言构架"。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这仍然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选择和决定的问题,是接受一定的语言方式,接受形成陈述的规则和检验的问题。总之,采用哪一种语言构架,绝不意味着一个关于所谈对象的实在性的形而上学教条。独断地禁止某些语言构架,不是根据它在使用中的效能来裁定取舍。其结果,必定妨碍科学的进步,束缚人类精神的自由想象力,甚至会导致僵化和停滞。有鉴于历史的教训,必须赋予专业研究人员以选定语言构架的自由。在相互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功能的自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我们在作出选择判断时要谨慎,并且要批判地检验它们,但在允许使用语言形式方面却要采取宽容态度。这就是著名的宽容原则。三、统一科学 卡尔纳普自己对语言构造有自己的偏好和选择,他的目的是用他选择出来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和广为接受的语言来对各门科学进行统一,实现一次大的综合。 卡尔纳普选择的是物理主义语言。他早期偏爱马赫-罗素式的现象主义语言,但是自1934年开始,他逐步走向了物理主义。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语言构架,物理主义语言具有其固有的优点。他所谓的物理主义语言系统是由报道经验中直接给予的观察句子所构成的语言系统(或称为定量地表示空间一时间点的描述句构成的语言系统)。它是科学的普遍语言。卡尔纳普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语言都可以不变其内容地翻译成物理语言,就是说,任何科学都可以还原为物理学。 在卡尔纳普看来,科学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在这个大体系内并没有原则上不同的对象领域,研究的方式和角度的不同才形成了各门学科。由于物理语言是普遍的,同时也是各观察主体之间可传达和可检验的,因此,它的这种地位保证了它可以作为科学的系统语言。如果达到了这一目标,那末,所有的科学都可以翻译为物理学。也就是说,一切科学在根本上都是物理学。形而上学将成为无意义物而被抛弃,因为天地间只有一种对象-物理事件,连心理现象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并不是所谓"内心世界"。按照行为主义的研究结果,心理学描述的也是"经验行为",即心理状态无非是用行为或行为倾向来表征的,而"经验行为"正是物理事件的一种。卡尔纳普认为,在物理事件的广大范围内,规律是无所不包的。而他最终的目标,正是在物理观察句的基础上,对整个世界进行一番逻辑构造。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鼎盛时期是20年代末到30,40年代中期,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后,学派成员纷纷离开维也纳去其他国家。1936年,卡尔纳普赴美国,石里克则被精神错乱分子枪杀,于是作为一个组织团体已名存实亡。但其基本思想在1950年之前仍在西方哲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只是由于波普尔的不懈批判,尤其是50年代初叶,波普尔发表经验主义意义标准上问题与变化以及蒯因发表经验论两个教条之后,逻辑经验主义运动才决定性地衰落了。

    注意事项

    本文(第3讲实证主义.doc)为本站会员(小**)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