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方案.doc

    • 资源ID:4224887       资源大小:381.40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方案.doc

    目 录第一章规划概述- 1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1 -二、规划依据- 1 -三、规划范围、期限- 1 -四、规划原则- 1 -五、规划目标- 2 -第二章 概况及历史沿革- 2 -一、XX镇概况- 2 -二、XX镇历史沿革- 3 -第三章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3 -一、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 3 -二、源远流长的古槐文化- 3 -三、自古流传的冀南庙宇文化- 3 -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4 -第四章 保护框架、内容和重点- 4 -一、保护规划框架制定原则与目标- 4 -二、保护规划框架的构成要素- 4 -三、保护框架结构- 5 -四、保护内容确定- 5 -五、主要问题分析- 8 -第五章 镇域保护规划- 8 -一、文物保护原则- 8 -二、文物保护范围划定- 8 -三、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规定- 8 -四、XX镇域文物古迹分布概况- 8 -五、镇域主要文物古迹及周围环境保护规划- 9 -第六章保护范围划定- 11 -一、保护范围划定- 11 -二、保护原则与措施- 12 -第七章 古镇保护规划- 12 -一、空间格局保护- 12 -二、历史街巷保护- 13 -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13 -第八章 历史建筑保护与整治- 14 -一、历史建筑分类与评价- 14 -二、历史建筑确定与建档- 16 -三、建筑保护与整治- 17 -第九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18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8 -三、XX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9 -第十章 展示与利用规划- 19 -一、展示原则与范围- 19 -二、展示策略- 19 -三、展示要求- 20 -四、展示流线规划- 20 -五、展示设施规划- 21 -六、展示规划环境容量测算及控制- 21 -第十一章 总体保护措施及工程规划- 22 -一、经济发展规划措施- 22 -二、用地布局规划调整- 22 -三、道路工程规划设计- 23 -四、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 23 -五、电力电信网络有线电视工程规划设计- 24 -六、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设计- 24 -七、安全防灾规划措施- 24 -第十二章 分期保护整治规划- 25 -一、分期原则- 25 -二、分期实施步骤- 25 -三、近期保护规划- 25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25 -一、加强制度和机构建设- 25 -二、给予资金优惠政策- 26 -三、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26 -四、保护与旅游并举- 26 -五、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6 -第一章规划概述一、规划背景与意义(一)保护和传承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XX古镇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清朝、民国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古民居群及商业街的整体、古建筑个体以及有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构成冀南古镇独有的景观。为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传承和延续优秀乡镇历史文化,使它世世代代惠及后人,需要对XX古镇进行切实可行的保护。(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要求XX镇座落太行山区,古镇的整体风貌、传统院落、古建筑保存比较完整。XX镇周边生态环境优美,整体山水格局非常好。XX镇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于一身,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作为XX保留较为完整的历史古镇之一,已于XX年被列入第二批XX历史文化名镇。XX年XX月,受XX人民政府和XX镇人民政府委托,XX有限公司展开“XX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调研和编制工作,保护规划的编制将为更好地保护XX古镇提供指导和依据。XX年XX月,XX镇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对于名镇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依据,切实加强保护范围内历史环境整治、历史建筑维护、基础设施改造等工作,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实施挂牌保护。(三)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XX镇掀起了新一轮城镇建设的热潮,镇政府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寄予很大希望。在此形势下,镇政府适时提出了“项目富镇、开放带镇、文明兴镇、行政推镇、群众助镇”发展战略。通过几年的发展建设,群众和领导切实认识到在建设小城镇过程中古镇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随着XX古镇的保护整治工作的开展,要求尽早编制保护规划。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统筹安排古镇各项建设工程,解决保护古镇风貌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之间的一系列矛盾;考虑群众意愿、群众需求,在发展古镇的基础上更好的方便群众生活等问题成为此次保护规划首要解决的问题。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年);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年);7、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8、镇规划标准(2007年);9、XX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0、XX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10年);11、XX人民政府批准XX镇历史文化名镇的文件;12、国家和省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文件;13、XX志及相关历史文献;14、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15、XX村志及原XX正在整理未出版的部分村志。三、规划范围、期限(一)规划范围XX历史文化名镇本次规划范围即为本次规划的保护范围,包括镇政府驻地所在的XX村和原XX。具体界限为:东至涉林公路,西至梯田区,南至XX村规划南环路,北至原XX规划北环路,总计101.88公顷。(二)规划期限XX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四、规划原则(一)原真性原则尊重现代生活中历史环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真实性。在对本地传统建筑文化严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真实而独特的魅力。(二)整体性原则从整体层次上综合考虑区域山水格局、村落环境、建筑及细部等物质性要素的保护,以及民俗、文化、技艺等非物质要素的传承、弘扬,进而确定保护XX历史文化名镇的各项措施,对古镇特有的传统风貌予以充分的重视和保护,对整体风貌格局进行结构性保护和利用。(三)协调性原则协调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在XX镇保护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城镇风貌格局,保护其特色,挖掘功能潜力,充实文化内涵,编制能够弘扬、发展XX镇历史文化特色的规划,使之即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又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四)混合利用原则提倡用地功能混合,使居民生活和旅游度假结合,共同使用被保护资源及其相关设施,这样既可以满足度假游客对原生古镇特色及生活风貌认知的需求,又可以增加居民就业的机会,而且可以保证旅游淡季房屋的维护和使用。(五)永续利用原则从系统的角度研究XX镇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建筑空间格局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在内的广泛领域,在保护和修缮的同时采取恢复建筑遗产生命力的措施,尤其要注意濒临破坏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努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五、规划目标1、摸清XX镇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现状情况,查找保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确定XX镇主要价值特色,明确保护的内容与重点。3、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对XX镇的产业发展、城镇功能、人口与社会发展、用地空间布局、各项设施建设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善。4、划定保护范围、明确XX镇空间格局、街巷地段、建筑古迹的保护方法,对核心保护区的每处建筑的建筑质量、建筑色彩、建筑风貌、建筑年代、建筑高度等作出分析评价,作出建筑分类,确定保护整治模式和具体维修改善的方法,并提出对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进行物质化保存的措施。5、提出遗产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以及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途径。6、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对策,指导XX古镇保护发展工作。第二章 概况及历史沿革一、XX镇概况(一)地理位置XX镇地处三省交界处的XX谷地,属太行山浅山区。镇区西靠XX山脉,东临XX河,南、北山岭连绵,沟谷交错。XX沿岸地带,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同时XX镇交通便利,西北距XX县城12.3千米,南走涉林公路30千米通河南,西行原黄公路10多千米入山西,北上10千米至309国道。(二)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XX古镇踞山为屏,周山环绕,境内峰峦叠嶂,峡谷纵横,太行山盘亘全境。境内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山貌呈梯状,山高沟深,荒坡宽阔。XX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东部山麓地带,XX沿岸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古镇座落XX岸边的山脚河谷地带,山脚河谷地理环境景观明显。2、河流水系XX古镇地处XX西岸,水源充沛。镇区中部的石河西南东北向注入XX。据县志记载:XX“河床平均宽度430米正常年份有水,多年平均流量17.77立方米每秒河水为低矿化碳酸盐型淡水,汛期夹带大量泥沙两岸为台阶方山河流平均落差260米,水力蕴藏量4万千瓦”。“水”是XX古镇的命脉。早在明清及以前,这里寺庵观院就依泉而建。村中地下水巷开挖为井,甘甜可口。明万历年间引漳河水开渠灌溉,开通“永惠渠”,传街入巷,不但灌溉,而且美化了环境。3、气候XX古镇位于北温带,属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0.714.2,年日照时数为2607.5小时,日照率为59%;年平均无霜期为186天。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降水量555.10mm。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多集中于79月份,占全年总量的70%以上。受地形影响,季候风变化明显,春季多为东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秋季多为偏西风,冬季受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多年平均风速为1.7米每秒。全县无霜期自西北向东南递增,无霜期平均持续时间为186天。4、生物资源XX古镇生物资源丰富。古镇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温性针叶林区域。受地形影响,分布特征为:在海拔800米以上阴坡可见油松、胡枝子、酸枣、荆条等植被;在海拔1000米上下的荒山阳坡地面,长有酸枣、荆条、白草、花椒等植被;在田间、路旁、河套可见杨、柳、车前子、毛地黄及木科植物与田间杂草;XX两岸广见芦苇、稗子等喜温植被。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经济林木主要有“太行五果”黑枣、柿子、花椒、核桃、酸枣。据不完全统计,约有植物品种1800多种。动物主要有骡子、马、驴、猪、牛、羊、狗、猫等哺乳动物;麻雀、燕子、喜鹊、鸡、鸭、鹅等鸟类;XX内有鱼类、两栖类等生物种类。(三)社会经济概况XX镇辖区总面积172平方公里,人口24700人,有55个自然村,分属XX、原曲、昭义、林旺、东山、西山、小车、老漳、连泉、云头、回底、小矿、李家河、大矿、邢家、坪上、孔家、吴家、黄岩等19个行政村。XX镇共有耕地11175亩,人均0.19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高粱等,属杂粮产区。主要经济林木有黑枣、柿子、花椒、核桃、酸枣等“太行五果”。XX镇专业商店和集市比较发达,主要集中在镇区。全镇服务业从业人数达4000余人,占总人口的10%。XX镇区有XX、原曲2个村庄。2009年底共有3240户,10300人,耕地面积3116亩,人均纯收入3012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3916万元,农牧业生产总值2907万元,消费品零售总额641万元。二、XX镇历史沿革宋朝时XX镇隶属乘云乡,当时以XX县城为起点分三乡,北起龙山到武安界一线称龙山乡,沿XX地区称乘云乡,县城以东称玉泉乡。明清初期全县划分为5乡(社)18里,XX镇属玉泉(乡)管辖。至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后期,县以下行政区改为“乡约制”。XX属故县约所。民国初承袭清制。民国17年(1928年),全县分为7个区,XX镇属于五区。1958年9月,在原7个行政区基础上,成立7个人民公社,XX镇为XX公社。1968年改称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又改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l 984年将规模最大的XX公社分设为XX镇、坪上乡、连泉乡,设置XX镇人民政府。1996年坪上乡、连泉乡又重新并入XX镇。XX镇系一古镇,镇区内的XX村曾是县治所在地,留存有大量文化遗迹和建筑古迹。北齐立国时(公元550年)XX归XX,县治曾设在故县村(今XX村)。相传唐末李克用曾在此屯兵筑城,并欲在此置县城,该村遂改名故县。后人取:故、固同音,也写作XX。据XX地名志记载:“民国二十年,国民党军队打垮了本县天门会首领冯贵德,在此设立区政府。为加强其统治,取固字,并取巩XX政权之意,改名XX”。镇区内的原XX亦为一古老村落。原曲原称“园曲”,因家园处在一个弯曲的地方而得名;也做“源曲”,因XX河水沿村边流过,至此地呈现弯曲状而得名。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将三点水旁弃之不用而写作“原曲”,沿用至今。据碑载唐时就有该村。第三章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XX镇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其特色主要概括如下:一、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XX古镇曾是县治所在地,遗存下典型的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历史上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XX村志记载有“西乡屏翰”叙述它的防御屏障作用。现在街巷仍然保留了完整的消防、排水系统,组成了形态完整的古镇风貌。券门是村子的边界标志,据记载,XX四个券门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皆为基石拱券,或基石横梁隧道建筑,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古镇人民就地取材,利用XX谷地的泥土制成土坯建造房屋,因此村内大多传统民居建筑为土坯建筑。典型的“两甩袖”单体平面,四合院布局。同时历史建筑的材料、风格、体现式样都代表了太行山南部冀南地方民居建筑群落风貌。二、源远流长的古槐文化XX古槐,相传“植于秦汉,盛于唐宋”。 XX古槐树高29米,树围17米,冠幅直径19米,树龄至少在2000年以上,至今仍开花结果,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树龄最长的槐树,具有“古”、“粗”、“神”的特色,有“天下第一槐”之美誉。历经几千年的风吹雨打,老槐树古老矍铄的身影印证了人类文明几千年的沧桑。关于古槐的传说、典故数不胜数,如慈禧三问老槐树、故县老槐树,九搂一屁股、槐豆赈民、古槐献良谋刘邦定天下、孙麻子(殿英)拜香等等。古槐已成为当地村民心目中的“母槐”、圣树、宝树、福树、吉祥树。古槐的典故事迹和体现的精神中蕴含着无穷的文化魅力。三、自古流传的冀南庙宇文化XX镇保存完好的庙宇有阁楼、土地庙、关公庙、财神庙、观音庙、老爷庙、真武阁、龙王庙、洞阳观、奶奶庙、火神庙等数十处,多为明清以后的风格,奉阴阳五行之说,排布有序,且有庙宇必有戏台。村民信奉的神,有神话故事的神,有历史人物的神,有与外地共通的神,也有地方特有的神。建庙据信仰立,其庙规、庙制也不相同,有占地几十亩和小不到半间之区别,故俗称"大庙"、"小庙"。一些旧庙已作为文物保护,重新修建,成为当地景点。佛教在XX的传播历史悠久,位于XX镇内的佛教寺庙有清泉寺、静因寺、柏台寺、南山寺等,始建年代尚早,至今香火旺盛,也是村民经常膜拜的寺庙。以庙宇为载体形成的民间庙会活动在中国传统的民间社会活动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地形成特有社区文化共同体。当地有四月初四送龙王,四月十二洞阳观庙会,四月十三朝阳洞敬吕祖,十四娘娘庙谢神,特别是以四月十二为中心的庙会,规模宏大,成为繁荣的物资交流会。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XX镇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地方传统特色节日多样,如三月三桃花节,三月初九槐树节,这些活动中都有民俗节目表演,节日气氛浓郁。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节目有XX高台、动驾和转九曲等。“XX高台”在XX诸多民间文化艺术中一花独秀,被称为XX三绝之一,源于元代“扛桩”武术表演形式。“动驾”是XX古镇多年来一直沿袭的节庆活动形式,十分隆重、热闹非凡。每逢元宵节(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动“全銮驾”,而后的四月初四“送龙王”、四月十二洞阳观、四月十三娘娘庙、四月十四“朝阳洞”则只动“半銮驾”。转九曲也叫“摆灯阵”,用361根木桩,按黄河“九曲图”栽就,上头固定一个用红绿纸围着的小灯盏。各桩之间按图由绳索连着,形成曲曲弯弯的行走路线。综上所述,XX历史文化名镇的价值特色确定为:集古槐、寺庙和地方民俗文化为一体,集中反映冀南民居特色的太行山区古村寨。第四章 保护框架、内容和重点一、保护规划框架制定原则与目标为了深入挖掘和整理XX古镇的历史、文化、物质内涵,并给予合理的保护和适度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其它相关法规条例,根据XX古镇及其周边环境的特点,合理划定保护范围;确定建设控制地带和缓冲区。对不同区划内建筑的保护、整治、改造提出相应的规划要求。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条例,确定XX历史文化名镇整体风貌的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和环境协调区,采取相应的保护、整治措施,以保证对该古镇历史风貌的严格保护与有效传承。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办200518号)等相关法规条例和意见,确定XX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遵从真实性、发展性、尊重性、共享性的原则,对享用这些遗产的特殊习俗做法予以尊重,努力确保和支持创造、保养和承传这些遗产的社会群体以及物质承载环境,保证这些遗产不仅作为历史资料得到静态的保存,而且使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与发展。二、保护规划框架的构成要素XX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框架由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组成。自然环境要素指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包括地理条件和气候、物候条件。自然环境要素需要进行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人工环境要素指人们的创造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人工环境要素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特色构筑物、名木古树需按照严格保护、定期维护的原则进行管理。人文环境要素指生活风貌的环境体现,是对居民的社会生活、生活习俗、生活情趣、文化艺术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人文环境要素的管理详见“第十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XX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要素构成表人工环境空间格局XX古镇依XX走势,按五行风水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聚落空间格局优美完整。位置独特,环境优美,西靠太行山脉,东临XX,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历史上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镇中街巷保留了完整的消防、排水系统,户中排水也在细节中体现出来,组成了形态完整的古镇风貌,每户对街门口,采用台阶下预留排水孔,街巷设排水明沟、暗沟。XX村志记载有“西乡屏翰”叙述它的防御屏障作用。文保单位清泉寺(1982),洞阳观(1993),XX古槐(1993),林旺石窟(1993) XX古民居群(2006),柏台寺(2005),静因寺(2005),乐楼(1978),连泉地震碑(1978),宣帝庙(1978)保护建筑崔家大院、三阁楼、古戏台特色构筑券门、各类小庙神龛、古树、古井古树名木景观大树三棵古树,分别位于XX村北、村西和文明街中部自然环境台地景观村西侧梯田和经济林河流风光XX、石河田园风光古镇东侧有大片的农田,以种植小麦、玉米和蔬菜为主,田园风光较好。山峰景观四面环山人文环境历史人物崔朴斋、刘德馨、高雅才、刘列民俗节庆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四月初四送龙王、四月十二洞阳观庙会、四月十三朝阳洞敬吕祖、端午节、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望天河、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上坟、冬至、除夕民间信仰吕祖、佛教各行业神灵地方特产太行五果民间艺术XX高台、动驾、转九曲名胜遗址天下第一槐、清泉寺、洞阳观、林旺石窟、卢家岗遗址、小岗遗址、南岗遗址、柯崂寨遗址传说掌故三阁楼传说、槐豆赈民、平身护宅、西太后三问老槐树、槐翁传艺解忧难、古槐献良谋刘邦定天下、古槐陪嫁、九搂一屁股三、保护框架结构保护框架的结构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的有机关系所共同构成的城镇景观特色。节点是人们感觉和识别城镇空间的重要参照物,指对河流水系、寺庙、民居、街市、古树名木等的保护。轴线是指人们组织生活的主要道路,亦是人们体验古镇的主要通道,指对古镇特色风貌、特色街道轴与古民宅旅游轴的开发与保护。区域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地段或者街区,人们在其中活动能得到与其他的地段或街区明显不同的感受,是对不同风貌地段的整治、开发与保护。四、保护内容确定为更好地体现和传承XX镇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在对XX镇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征求当地居民群众意见基础上,本规划从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两部分确定XX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要素与具体内容。规划确定的XX镇保护内容,是本次规划应当保护的“对象”和“家底”。规划针对各重要要素的特点分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充分的展示。保护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河道)、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聚落自然环境、传统生产方式所构成的景观、能够代表一定历史阶段的重要生产设施和建筑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宗教礼法、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字、民间文学艺术、历史地名等。(一)物质文化遗产1、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XX老槐树、洞阳观、清泉寺、乐楼(龙王庙)、宣帝阁、真武阁等省级、县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并对其周围建筑物的高度、体量、风格等方面制定与文物古迹环境风貌相适应的控制引导要求。制定保护措施,结合风景区建设,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物古迹。2、历史建筑主要是指反映XX镇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XX古民居建筑群、原曲古民居建筑群以及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寺观、庙宇等。(详细情况见历史建筑确定部分、附件中的历史建筑档案)。XX镇典型历史建筑统计表序号名 称年代建筑面积(m2)保存状况简介及主要特色1三阁楼明689较完好位于XX万全胡同,一进院落,土木结构。正房两层双坡。东厢房为三层,是XX古建筑中唯一的三层楼房。2高彦平宅清323完好双坡悬山或硬山,二层;民居正立面多为木质材料,装饰构件精美,典型的“两甩袖”单体平面,四合院布局。大门一般开在院落中部,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一层为生活起居,二层储藏粮食、农具等。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不对外开窗。3崔包兰宅清319完好4陈玉红宅清255完好5戎忙全宅清419完好6高玉年宅清310完好7北戏台清144较好典型的山门戏台,所谓“创立山门,上为舞门”;二层建筑,下层过人,上层演出;从外看是巍峨高耸的山门,从内看是宽敞气派的戏台,且与土地庙结合,称为庙台广场。8南戏台明37较好布局类似北戏台,对面为老爷庙,体量稍小,石柱石券。9当铺清194一般临主要街道,一进院落。10大庙清初463较好正殿五间、戏楼五间、土地庙三间、装饰构件精美。11老爷庙清36较好庙房三间、双坡悬山布瓦顶。12灯棚清18一般单层,双坡。13小堂庙(7)清92.4大部分较好双坡硬山布瓦顶,一层,多位于街巷的尽头。14观音阁民国50较好位于XX拱券上阁楼结构严谨、古朴、浑厚,造形美观,玲珑别致。XX镇历史建筑的建筑总面积为96050平方米。在所有历史建筑中,古券门围合区范围内的历史建筑有90300平方米,占历史建筑总量94.0%。3、历史环境要素主要是指XX镇的券门、古井、100年以上的古树、古池、古渠、碑刻等能体现古镇传统特色和典型特征的构筑物。XX镇主要历史环境要素统计表名 称年代保存状况简介及主要特色XX东券门清较差基本一层为券,石块砌筑,二层为阁,砖木石结构。皆为基石拱券,或基石横梁隧道建筑。高9米左右,宽约3米。在古代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XX南券门清完好XX西券门清较好XX小西门清一般XX北券门1980年以后重修原曲古券门(5个)清完好XX古井(25处)清完好古井散布在民居周围,并且每眼古井配置修建一个小广场。目前古井仍在使用。原曲古井(13处)、清完好老槐树战国完好位于文明中街北部,树高29米,树围17米,冠幅直径19米,树龄至少在2000年以上,至今仍开花结果。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树龄最长的槐树,有“天下第一槐”之美誉。古槐清完好位于西券门旁,树高10米左右,周长8米左右。至今枝繁叶茂。小槐清完好位于文明中街中部,树高15米左右,周长约3米,至今枝繁叶茂。XX古渠明较好明万历年间开渠引灌,开通“永惠渠”,引漳河水传街入巷,不但灌溉,而且美化了环境。河渠穿村而过,与周围民居巧妙融为一体,历经上百年依然生机盎然,这在北方古村落是比较罕见的。4、历史街巷(河道)(1)XX村文明中街(中心街)、万和街,原曲主街(中心街)XX古券门围合区沿两条主要街道布置。文明中街从南券门起,至北券门。使用当地石材铺地,街道中心处采用传统铺装形式,基本控制在0.8米。文明中街两侧院落基本都朝向主街开门,大都是商业建筑,古商铺门板房、历史感较强。万和街东起南券门,西至西券门,街道两侧建筑多为一至二层的院落,外立面为土坯墙。建筑沿街连续,节奏感较强。街道两侧都是院落建筑。原曲古券门围合区沿原曲主街布置,主街从北券门(真武阁)一直到南券门。建筑沿街连续,两侧传统民居,保存情况完好,街巷空间尺度宜人。(2)XX古渠XX古镇位于XX岸边,水源充沛,村庄聚落依泉而建。村中地下水巷开挖为井,甘甜可口。明万历年间开渠引灌,开通“永惠渠”,引漳河水传街入巷,不但灌溉,而且美化了环境。百姓称“水”是XX古镇的命脉。河渠穿村而过,与周围民居巧妙融为一体,历经上百年依然生机盎然,这在北方古村镇是比较罕见的。XX镇主要历史街巷(河道)统计表序号名 称长度(米)简介及主要特色1文明中街480古商业街,长480米,宽约6米左右。中间为大块石板,两侧不规则石块铺砌,街侧有古渠。两侧多为清末民国古商铺。2万和西街160宽约3米,青石铺砌,无路沿,两侧建筑多为清末民国、建国初期时建筑。3万和东街1254庙前街166长约160米,宽约3米,传统石砌路面。5戏台街79目者优先规划计有限公司005连接南北戏台道路,长约80米,宽约4米。中间石板铺砌,两侧水泥路。6育英巷133黄土路面,道路蜿蜒曲折。宽度在3米到4米左右。两侧建筑大多为传统的四合院。7常泰巷508常顺巷1309年胜胡同12210年泰胡同13511年新胡同16412年顺胡同14313万全胡同163长约160米,宽约5米,传统的石块铺砌。两侧建筑多为当地传统的建筑。14万泰胡同140黄土路面,道路蜿蜒曲折。宽度在3米到4米左右。15小井上胡同18216常利胡同13617原曲主街377古商业街,长约370米,宽约6米左右。中间为大块石板,两侧不规则石块铺砌,街侧有古渠。两侧多为清末民国古商铺。18下旮旯巷88宽约3米,青石铺砌,两侧建筑多为清末民国时建筑。19麻地胡同219黄土路面,道路蜿蜒曲折。宽度在3米到4米左右。两侧建筑大多为传统的四合院。20XX古渠即永惠渠,“一主两次数支”的脉络分布。主渠900沿文明中街。次渠1000分布于南部街巷,延伸至农田。支渠数千米分布与各个小巷里。21XX2500XX蜿蜒曲折穿越镇域、基本呈南北走向。长约2500,宽约30米,两岸为乡土特色农作物,环境优美。22石河1100为季节性河流,自西南向东北由镇区中部穿越而过。5、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传统格局是历史文化古镇千百年保留下来的,体现着古镇的选址布局的基本思想,记录和反映古镇格局的历史变迁,是当地居民与周围自然环境多年来融合的结果。传统格局一般包括古镇的布局形式、轮廓、街巷、水系等要素的格局和肌理。XX镇的传统格局是经过多年演变而来的,随着人口增长、户数增加发生自然扩张,从而引起格局的不断变化。XX镇几个券门将各类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整体结构保护完整。从聚落到街巷空间再到建筑单体都保留了原有的尺度,整体形态完好,空间环境变化丰富。村民生活在古老的土木建筑中,延续着几百年来的生活场景和历史风貌。6、聚落自然环境XX古镇依XX走势,按五行风水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聚落空间格局优美完整。地理独特,环境优美,西靠太行山脉,东临XX,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历史上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古镇中街巷保留了完整的消防、排水系统,户中排水也在细节中体现出来,组成了形态完整的古镇风貌。聚落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是古村落所根植的背景区域。这种背景环境和古镇形成一种“图底”关系,对古镇历史文化特色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XX镇周边环山,有古渠从村中穿过,西侧紧邻XX,自然的山水环境衬托出了XX镇的太行山区古城堡特色。7、传统生产方式所构成的景观历史文化村镇与名城的区别之一,在于镇村仍保留有传统的生产方式所形成的各种景观。古镇西侧主要是农业景观,包括农作物、农田耕地、水渠等。XX镇地形起伏较大,东侧可见层层叠叠的梯田型高效经济林区。(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工艺、宗教礼法、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字、民间文学艺术、历史地名等。保护地方人文环境及其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包括社火、祭祀、节日、民俗精华、传统戏剧,以及传统手工艺、土特产等,这些是构成古镇生生不息的人文性的重要元素。只有保存了这些才能使保护的古镇不至失去生命力。发掘、整理XX古镇建设史,设立村堡史资料及民俗文化陈列室,设立宗祠、民居、书院陈列室,展现具有清末民国时期北方地区生产、生活、商贸、农耕、防御等特征的文化,研究、发掘、宣传优秀的文化遗产。古镇极富特色的民俗文化有:XX高台、动驾、转九曲、踩跷、旱船、街头剧、扭秧歌、打花棍、二鬼拚跌、和尚拐媳妇、跑竹马抬花轿、武术、灯展、十样景祭四门。古镇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有:水磨、油坊、粉坊、糖房、酒坊、硝房、染坊豆腐坊、烘炉、蹄炉、纺织业、烟厂、银匠、瓦缸窑等。总之,XX镇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注重发掘、整理、恢复和保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戏曲、庙会、特色小吃、老字号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五、主要问题分析通过现场踏勘、实地访谈以及综合分析,XX镇目前保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古镇发展战略缺乏针对一些关系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至今未形成正式的对策和规划,至今仍存有疑虑。例如为保护好老镇,是否要迁出部分居民另建新村等。(二)新老民居建筑混杂民居建筑是XX镇的一大特色,是构成XX镇整体风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建新房,热衷于砖房子和贴瓷砖,镇区新建筑逐渐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镇整体特色风貌。(三)历史环境遭到新破坏XX镇在建设中,盲目将土路、卵石路、石板路铺成水泥路,建造水泥制的宣传栏;另外,镇内生活垃圾随意倾倒,都破坏了原有的历史环境。(四)古镇经济基础薄弱2009年底,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村庄产业以农业和林果业为主,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曾有外来投资者计划在古镇大规模种植杨树,但因为各种原因无果而终。第五章 镇域保护规划镇域古迹保护的重点综合考虑文物保护级别,体现XX古镇风貌代表性,确定老槐树、清泉寺、静因寺、柏台寺、洞阳观、林旺石窟、乐楼(龙王庙)、宣帝庙、真武阁、XX古民居建筑群、连泉地震碑。等11个文物古迹为保护重点。其中XX老槐树及清泉寺、林旺石窟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应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一、文物保护原则(一)贯彻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既要做好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的保护,也要重视其他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的保护。(二)文物保护要做到尽可能维持文物的原貌与格局,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必须在有利于文物保护原则下进行,建设控制地带要充分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协调。(三)应认真考虑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加以保护性利用,凡有条件开放的力求尽快开放,一时无法开放的先做好保护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放。(四)坚持大型设施建设、城市和村镇发展避开大型遗址的原则,在大型遗址保护范围内不得安排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对位于遗址保护范围内村镇的建设,亦应明确规划出村镇发展方向。二、文物保护范围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等级。保护范围为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本身和其组成部分的四至界线;建设控制地带指为了保护文物本身的风貌和环境完整性、安全性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三、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规定对镇域文物古迹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范围原则上为文物自身四至范围并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保护。建设控制地带参照以下标准进行划定:重要古遗址外50-100米范围,一般古文化遗址外20-50米范围,古院落、古建筑用地外10-50米范围,古墓葬封土堆10-50米范围。文物保护范围内不能随意改变现状,不得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影响文物建筑的建(构)筑物必须迁移或拆除;文物建筑内禁止存放影响文物安全的可燃物;禁止安排影响文物安全的活动;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划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方案.doc)为本站会员(塔***)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