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pdf

    • 资源ID:5314275       资源大小:471.10K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pdf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陕西省陕西省“十四五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创新能力提升、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融合发展、优质企业培育和产业集聚发展等重点工作任务,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制造业为全省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是注重规模效益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全省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8.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6.1,高于全国 0.6 个百分点。2020 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 8860.1 亿元,位列全国第 14 位,制造业增加值较 2015 年增加23.1%。截至 2020 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7164 户,完成营业收入 23435.3 亿元,实现利润 1942.3 亿元,利润率较 2015 年提高 1.0 个百分点。二是注重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安排省级专项资金 27.5亿元,支持技改项目 3874 个,带动社会投资 2579 亿元,企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 2015 年的 9.7%提高到 2020 年的 19.6%。传统产业改造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效果明显,非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7.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1.0 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持续领跑,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6.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10.3 个百分点。狠抓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建成和在建汽车产能超过 200 万辆,三星二期一阶段实现满产、二阶段进展顺利,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加快建设,高强高韧钛合金棒材、3D 打印用合金粉末等十多个产品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次推广应用目录,实现国内“领跑”。三是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1 家,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4 家,认定 11 家,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41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405 家、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1 家。 创新投入效率稳步提升, 2020年科技活动产出指数达到 75.97%,居全国第 4 位;高技术产业化指数达到65.83%,居全国第 12 位;国家科技奖数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前列。创新技术成果持续产出,先后承担航空万吨级铝合金张力拉伸机装备、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高端电力装备数字化车间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49项,数控锥齿轮磨齿机、高速数控车削中心、大型锻造操作机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主机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四是注重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步伐持续推进。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进位跃升,285 户企业参加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135 户通过贯标获证。陕西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综合型服务平台)建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3成运营,西安、宝鸡两市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实施。截至 2020 年底,培育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38 户、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82 户,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3 户、示范平台 2 个,“陕鼓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 52 家、绿色园区 4 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 3 户,认定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3 户、绿色产品 7 种,渭南、韩城入选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五是注重企业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截至 2020 年底,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12 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52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822 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6198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8069 家,数量均居西部地区前列。上市公司数量达到 60家(含“新三板”精选层),较 2015 年底增加 17 家,排名从全国第 18 位跃升至第 16 位,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 1 万亿元。入围中国制造业 500 强的企业数量达到 9 家。六是注重空间布局调整,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关中地区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陕北和陕南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2020 年,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 49.2%、36.8%和 12.1%。园区建设成果显著,截至 2020 年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4家,涉及软件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有色金属、能源化工、食品深加工 6 大产业,西安高技术转化应用(航天)基地和汉中航空产业基地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全国五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2020 年, 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1.28 万亿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4元,较 2015 年增长了 48.8%。集群发展进入国家队,西安航空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是航空装备领域唯一胜出集群。七是注重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及时发布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五大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聚焦难点痛点优化营商环境。设立 10 亿元省级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民营企业纾困基金。 截至 2020 年底, 共推荐认定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12家、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96 家。2018-2020 年,共争取中央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累计达 3.75 亿元,支持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发展,普惠小微企业担保费率由 1.79%降至 1.21%。在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推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2020年, 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13389.78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51.1%。(二)存在问题。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全省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较好地转化为创新动能。作为全国科技资源大省,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约为 17.8%,远低于全国 34.2%的平均水平。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 14.1 件,与全国的差距从 2016 年的 0.69 个百分点扩大到 2020 年的 1.7 个百分点。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步伐还不够快。全省目前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产品仍主要集中在能源行业。2020 年全省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17%,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5产业、先进制造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规模仍然较小。三是市场主体活力还不够强。全省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相对较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偏少,产业链配套率总体偏低,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业供应链存在风险。(三)面临形势。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对全省制造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催生一系列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点,为全省制造业“换道超车”带来契机。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多边贸易格局面临重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全球制造业布局呈现本地化、分散化、区域化趋势,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变数增多。全省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新体系。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对全省制造业发展赋予新使命。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面对高质量发展目标,我们既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经济发展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等优势条件,同时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成本攀升、区域竞争分化加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6剧等不利因素影响。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我省在稳定发挥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及黄河、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大挑战。全省制造业要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前提下,加快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实现资源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从全省看,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全省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陕西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为制造业进一步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拓展了更大空间。全省要充分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将制造业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全面链接、深度绑定,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深化与全球产业链合作,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基地,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陕西力量。二、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7造业基地为目标,以创新、改革和开放为动力,以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6+5+N”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着力推动陕西制造业实现“三个转型两个升级”,进一步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二)基本原则。把创新作为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总要求,聚焦制造业这一创新主战场,充分挖掘和利用全省科教资源丰富优势,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制造业发展实现动力变革。把智能作为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的融合应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建设数字陕西,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绿色作为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工业低碳行动,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迈上新台阶,强化安全发展保障,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开放作为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把改革作为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障碍,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8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增强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三)主要目标。到 2025 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起特色鲜明、创新力强、绿色安全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巩固,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取得重大进展。规模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 7%以上。到 2025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3%,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25.5%,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18%。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 6.5%,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到 2025 年,省级质量标杆工业企业达到 100 家,形成 100 家以上省级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 1.5%,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 1.3 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 25%, 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0 个。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到 2025 年,200 户以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 2 级标准,50 户企业达到 3 级以上水平,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61%,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 100 家、绿色园区 10 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 20 家以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912%,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降低 5%,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6%。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到 2025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速达到 15%。三、发展重点立足国家制造业相关要求,综合全省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着力构建“6+5+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即做大做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 6 大支柱产业,做优做特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 5 大传统产业,做精做实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增材制造、光子、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一批新兴产业。(一)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立足高技术层次、高产品附加值、高配套能力、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目标,推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 6 大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1高端装备。(1)发展思路与目标。以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以及应急装备、电力装备、石油装备、工程机械等其他装备为重点,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一批优质产品,打造全国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中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0心。力争到 2025 年,高端装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7%左右。(2)发展重点。航空航天装备。聚焦航空产业链转型提升,推进大型运输机系列化研制生产,推进运 8、运 9 系列产能提升。加快支线飞机国产化研制,积极开发多用途飞机并扩大市场份额。围绕 C919/CR929、ARJ21、AG600 等重大机型开展配套,推动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关键部件、专用设备等产业自主发展。大力发展无人机产业,加快培育形成层级合理、优势明显的无人机产业链。加快发展直升机产业,扩大先进直升机总装制造能力。持续优化新舟 60/600 飞机生产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快速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建立国产民机用户维修定检、运行支援、综合培训等服务中心。重点围绕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专项,加快新一代航天运载动力系统研制,推动航天液体、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系列化发展,探索未来单级入轨飞行器及新型混合动力系统。强化商业航天卫星测运控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商业航天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以轻量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30 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等整车产品,以及 350 千米/小时高铁接触网、中低速磁悬浮钢铝复合导电轨、牵引变流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产品,发展轨道交通大型施工和养护装备,重点突破车体轻量化、安全保障、储能与节能、列车网络控制等关键技术,提升轨道交通总集成、总承包能力。智能制造装备。聚焦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瓶颈,做大做强数控机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1产业链,推进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应用,加速自主化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机器人与增材设备领域,重点发展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系统等核心功能部件,积极研发和生产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增减材一体机等新产品,完善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的工业机器人和增材制造产业链。高端数控机床领域,促进数控机床产业链向高端化迈进,做强优势功能部件和高端功能部件,加强机床配套能力,重点推进智能化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的研发制造,提高丝杠、轴承、高速高效系列刀具、高效精密异型与成型刀具等关键零部件供给能力,打造产品结构合理、配套能力突出的产业体系。在煤炭采掘、石油钻采、炼油化工、专用车辆、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等领域积极发展重大智能成套设备。节能环保装备。加快净化设备、回收利用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的研发生产,积极发展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能量回收设备、高效节能碳排放技术及设备。突破减振降噪等技术,发展一批噪声控制器产品和设备。其他装备。应急装备领域,聚焦科学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大力发展新型应急指挥装备、特种交通应急保障装备、专用医学救援装备、智能无人救援装备、自然灾害专用抢险装备、监测预警灾害信息获取装备等。前沿装备领域,积极在深海资源开发、极地资源开发、太空资源制造、生物制造技术与装备等新兴交叉前沿领域,推动一批新兴技术和装备研发。电力装备领域,聚焦输变电设备产业链,重点发展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2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大力发展低风速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集中监控、智能风场、光伏电站等管理系统及设备,有序推进先进储能装置、超级电容器、智能电网用输配电及用户端设备、中低压成套设备研发生产。石油装备领域,着力提高石油油管套管、抽油机、油管、配套接箍等产品质量,加快应用于超深井、高压油、高硫化氢、大管径等条件的石油装备和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开展针对各种复杂井况的非美国石油学会(API)标准产品生产。重型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冶金装备、煤炭综合采掘装备、成套装备及大型化工成套设备,进一步提升高压厚壁设备、特种材料设备等产品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工程机械领域,重点突破动力换挡变速箱设计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加快开发液压系统、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农机装备领域,着重发展果园多功能作业平台、智能选果线、智能畜牧机械、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等适宜我省农业特色产业的农业机械及关键零部件。(3)空间布局。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在西安、宝鸡、汉中、渭南、咸阳、榆林等地。其中,西安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重型装备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宝鸡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石油装备等优势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汉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应急装备等产业,建设中国现代航空新城。渭南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建设陕西增材制造产业集聚区。咸阳重点发展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机装备等产业,建设陕西机械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3加工和零部件生产基地。榆林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能化装备制造基地。杨凌示范区重点发展智能农机装备。2电子信息。(1)发展思路与目标。做大规模与做强实力并重,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等领域为重点,强化技术创新和项目招引,着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力争到 2025 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2%左右。(2)发展重点。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以集成电路制造为核心,做精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积极支持半导体设备及材料研发生产,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与封装测试产业,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提高集成电路生产线工艺水平,提升电子级硅材料及硅片自主配套能力。整合现有科研院所及高校资源,联合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积极推进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着重布局从衬底和外延材料、器件设计和工艺到模块及电路应用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积极攻克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打造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业强省和国家重要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新型显示。围绕新型显示产业链关键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在优势领域联合开发,充分利用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4在柔性光电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高分子发光二极管(PLED)显示技术等领域的研发优势,提升液晶材料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高分子发光二极管(PLED)等新一代显示材料的技术水平,积极布局柔性、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加快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建设,着力补齐驱动芯片、彩色滤光片、偏光片、液晶材料、功能化学品、铟锡氧化物(ITO)靶材、光学膜、基板玻璃等产业链环节,不断提升工艺和装备水平。以构建省内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体系为核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智能终端。发挥智能终端产业优势,按照“政府引导、集群引进,重点突破、完善配套”工作思路,积极引进智能终端关键芯片、摄像头、天线、触控面板、电池等零部件生产企业和设计研发企业,提升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可穿戴设备、车载智能设备、平板电脑、虚拟现实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加快构建“芯片-核心器件-整机”的智能终端全产业链条,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太阳能光伏。进一步做大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规模,着力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促进多晶硅项目产能释放,提升高效单晶硅光伏电池、高效大功率光伏组件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单晶硅领域的领先地位。加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在高效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等领域进行布局。围绕龙头企业配套,进一步做大做强逆变器、光伏玻璃、光伏焊带等辅材和设备,打造上下游协作配套的产业链条。大力推进智能光伏建设,优化太阳能光伏发电整体解决方案,通过试点和项目示范,因地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5宜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及其他场景应用建设, 基本形成分布式光伏 “智能化、模块化、综合化”应用趋势,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基础电子材料及元器件。聚焦电子材料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电子级硅材料、液晶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光刻胶、电子浆料及其他电子专用材料,着力开发以硅烷等为代表的电子新材料,扩大半导体照明材料的生产规模和品质。巩固在通用元件、机电组件、分立器件、印制电路板(PCB)等传统元器件上的产业优势,提升射频滤波器、高精度频率元器件、高速连接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等重点产品技术水平,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件、光通信器件、微特电机等新型元器件。适应 5G 设备、卫星通讯、大功率器件、高频电源、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需求,推动印制电路板(PCB)高端化、规模化发展。通过提升传感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智能传感器产品向“智能化、微型化、多功能、低功耗、高精度、系列化”发展。(3)空间布局。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形成以西安为核心,咸阳、宝鸡、铜川为重点支撑,汉中、安康、渭南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西安重点发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太阳能光伏、电子元器件等重点领域,咸阳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基础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细分领域,宝鸡着力打造电子元器件集聚区,铜川做精新型电子材料,渭南做大电子化学品配套,汉中、安康、商洛加快承接智能终端、基础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产业转移。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6(1)发展思路与目标。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聚焦乘用车(新能源)、重卡产业链,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整车规模能力,强化汽车零部件竞争力,重点发展节能与清洁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推动传统和节能汽车总成及关键零部件向低能耗、轻量化发展,推进固态电池、永磁电机、燃料电池电堆、车载视觉感知与决策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带动三四级以上配套协同发展。力争到 2025 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到50%左右。(2)发展重点。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氢燃料商用车,丰富新能源汽车产品序列。积极推动车企集团在陕布局整车设计研究院,提高车企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布局“话语权”,按照就近设计研发、就近样车试制试产、就近布局新产品的思路,争取更多新车型在陕布局,加快热销车型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壮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支持电池企业提高产能、扩大市场,加快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引进,夯实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通过关键配套企业需求带动,吸引一批电子元器件、电器件、紧固件、汽车凸轮轴等二三级配套企业在陕建厂配套。优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环境。加快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电动化进程以及私人领域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引导整车企业与院校联合,加快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重点技术研发突破,大力发展氢燃料电堆、控制系统、质子交换膜等较为完备的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7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引导整车企业开展氢燃料汽车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应用,快速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渗透率。节能与清洁能源汽车。引导整车企业的传统燃油车产品向节能汽车方向转型升级,重点发展节能与清洁能源乘用车、载货车、大客车、天然气重卡、甲醇重卡等产品。加强节能型商用车、乘用车高效内燃机、油电混合驱动系统、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动力系统总成、整车性能优化控制与制动能量回收等汽车节能技术攻关。推动重卡产业链转型提升,提高重卡企业节能与清洁能源试制试验能力,加快整车环境实验室、道路模拟实验室、汽车整车半消声室(NVH)实验室和整车性能试验室等建设,提升关键总成试验能力,加快电子电器实验室、发动机性能试验室、车桥性能试验室、制动系统试验室、悬架系统试验室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依托重点整车企业,联合国内电子信息及互联网优势企业,加快车规级芯片、车载雷达系统、高精度地图、车载计算平台、智慧座舱等智能网联汽车重点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产业协同创新。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建立 5GV2X 示范应用网络,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在矿场、景区、码头及货场等特定场景应用推广。(3)空间布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着重构建“一带两翼多园”的新布局。“一带”即关中汽车产业带,以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为核心,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全产业链发展。“两翼”即北翼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8陕北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聚区,南翼陕南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聚集区。依托榆林、延安两地丰富的煤、油、气等资源,以榆林汽车产业园和规划的延安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园为承载,打造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和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整车制造的延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集聚区,并积极开展氢能重卡的示范应用;依托陕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坚实的精密制造工业基础,以汉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商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规划的安康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为承载,打造陕南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4现代化工。(1)发展思路与目标。依托省内煤油气盐综合资源优势,以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为发展目标,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坚持走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道路,在满足能耗“双控”要求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重点发展高科技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推动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产业链特色化、低碳化发展,做大做强现代化工产业。力争到 2025 年,现代化工产业(石油加工、化学原料、橡胶制品)总产值年均增长 3%左右。(2)发展重点。现代煤化工。立足低碳清洁生产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抓住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充分发挥陕北煤炭资源优势,围绕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强现有技术优化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强化前瞻性基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9础研究与下游应用创新,集中力量开展系统攻关,推进煤化工与氢能产业耦合示范,积极推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减碳降耗措施,有序减量替代,加快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合理发展以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芳烃、煤制化学品等为重点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探索形成全省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新路径。石油化工。在全省现有炼油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按照“宜油则油、宜化则化、油化结合”的原则,重点实施原油加工能力升级改造工程,进行石油化工精深加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培育发展高端化和精细化的绿色石油化工产业集群。盐化工。依托陕北地区丰富的盐资源,加速完善盐化工产业体系建设,深化氯碱及纯碱制造工艺改进,实现氯碱工业“无汞化”,积极探索氯碱行业电石渣循环利用,进一步降低氯碱工业耗能指标,推广含盐废水零排放技术,促进氯元素的精细加工和高附加值产业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生产体系,全面提升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及碳排放,进一步实现盐化工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精细化工。加速培育形成高端化、差异化的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合成纤维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其功能母料和特种制品;鼓励发展氟硅材料、特种有机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生物基可降解塑料、3D 打印材料等化工新材料,为全省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超高压输变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0电、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提供原材料保障。橡胶化工。立足先进制造业对橡胶制品的市场需求,在陕北发展氯化丁苯橡胶、氟硅橡胶、丁腈橡胶、异戊橡胶、三元橡胶以及新型聚烯烃弹性体(POE、POP、TPV、SEBS)等特种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原料,在关中发展航空航天配套橡胶密封制品、汽车制造业等配套橡胶型材、精密机械配套橡胶薄膜以及阻尼减振橡胶、感光性橡胶、声学功能橡胶等功能性橡胶制品及其改性材料,形成从原料到终端的一体化的橡胶化工产业集群。(3)空间布局。现代化工产业充分发挥榆林、延安等资源优势,推动榆林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行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延安石油化工绿色化转型升级并向下游精细化学品延伸,重点打造陕北绿色石化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推动关中地区打造全省能源化工产业科技创新、化工材料应用重要基地,提升渭南现代煤化工发展能级,支持宝鸡、咸阳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着力发展精细化工和橡胶化工等。5新材料。(1)发展思路与目标。以服务国家重大急需和省内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聚焦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快新品种研发、提高材料性能、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生产推广应用,着力打造西部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力争到 2025 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 7%左右。(2)发展重点。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1先进金属材料领域。以钢铁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为抓手,加快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结合省内和周边需求,积极研发新型建筑用钢材,生产优特钢。充分利用铝、镁深加工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发展钛、镁、铝等高端轻金属结构材料,保持在钨、钼、钒、锆等稀有金属材料深加工产品领域优势,大力发展金属功能材料,实现铜合金新材料产品突破。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聚焦陶瓷基复合材料产业链,以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和耐火陶瓷为方向发展壮大新型陶瓷材料产业,促进在电子信息、医疗、重大装备等领域的应用。利用优质石墨资源,培育发展石墨新材料产业。以传统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发展新型保温材料、防腐材料、防水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特种橡胶与工程塑料等新型绿色建材。前沿新材料领域。发挥技术研发优势,持续推动 3D 打印材料成果产业化,促进下游工业化规模化应用。以超导材料研发生产和超导磁体的应用为重点,以电力输送、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为主要方向,研发新型超导材料,提升生产装备与生产工艺,建立完善的超导材料研发生产和器件加工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水平,保持和提升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生产与技术优势,推动陶瓷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等技术产业化应用。鼓励以绿色能源、新型电池材料、电子级硅材料、储能与储氢材料、核能材料等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前沿新材料和以特种磁性材料、电子浆料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专用新材料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化应用。鼓励生物、环保、固碳等领域新材料的突破发展。(3)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2新材料产业重点推动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发展以钛基稀有金属为主的先进金属材料,以碳纤维、超导、增材制造为主的前沿新材料,着力打造关中新材料产业核心区。以榆林、汉中为区域中心,支持榆林大力发展铝、镁合金等先进金属材料,汉中大力发展光电能源材料、石墨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推动延安、铜川、渭南、商洛、安康和杨凌示范区结合自身资源和市场优势,实现新材料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6生物医药。(1)发展思路与目标。紧抓健康中国建设机遇,聚焦生物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医药研发及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集聚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及创新要素,不断提升医药产业基础能力和生物医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全省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陕药”品牌。力争到 2025 年,医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7%左右。(2)发展重点。现代中药。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鼓励开展中药大品种上市后再评价,筛选一批重点中药名优品种,进行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研发及生产,创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加快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以及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的中药新药。鼓励中药制造重点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提高陕产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规模和品质,建成国内优质药源基地。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3化学制药。紧跟国际医药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发展针对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开发临床疗效显著的化学新药。鼓励医药企业开展临床需求量大、专利过期的通用名药物的研发和产品的一致性评价,加快临床急需、新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药开发。提升高端制剂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新型注射给药系统、口服调释给药系统、经皮和粘膜给药系统、儿童等特殊人群适用剂型等,扩大高端化药制剂生产能力。生物制品。围绕省内优势医药创新资源,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药品,推动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生物疫苗等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积极发展再生医学产品和表面改性植入器械、新型可降

    注意事项

    本文(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pdf)为本站会员(恋****泡)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