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事业编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docx

    • 资源ID:57583313       资源大小:40.78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事业编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生产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生产力最活跃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 1、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          2、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       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状况。 4、制度与体制区别:1)前者利益关系,后者组织关系;2)前者所有制关系,后者资源配制方式;3)前者稳定,后者及时调整。 5、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与,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产品分配。 2,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经济社会经济两种基本形态:自然、商品。 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为有用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本质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及价值量(二)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 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活劳动创造价值 4,商品的价值量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生产率提高->单位值、劳动力值、必要劳时降,相对剩余升 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两者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及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内在的价值尺度);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是货币。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   (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与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5,货币的本质与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及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及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数量*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平均周转次数) 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取决于三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7,纸币与信用货币(二)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主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可按汇率兑换,还可充当储蓄手段,但是不能充当储藏手段。纸币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纸币广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时,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有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形式。信用货币体现着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8,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二) 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流通、支付、储蓄、兑换。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导致纸币升值、物价下跌现象 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引起通货膨胀因素: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对比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二)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它就存在并发挥作用。 它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二)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市场机制 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 现实的交换活动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1,市场机制(二) 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核心是价格机制。 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 1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二) 自发调节资源配置;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 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1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二) 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诸多现象的本质。 列宁继承劳动价值论,分析了垄断价格与垄断利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结合新情况运用劳动价值论,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 14,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二)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1)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过程中,价值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总体工人”包括直接生产工人,科技劳动者,与管理劳动者。 (2)创造精神财富,特别是科技财富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PS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及价值增殖的矛盾;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PS2、商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流通公式G-W-G的不同:买卖顺序不同起点终点不同流通媒介不同流通目的不同 1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三)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特征: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源泉。 (1)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人身自由一无所有(货币转化成资本决定性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者接受教育与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5)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历史的与道德的因素。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特点) (7)劳动力的使用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具体劳动的作用是生产新的使用价值与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雇佣劳动制度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划分依据: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及其意义(三)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自己价值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分配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18,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与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 (2)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的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3)本身不创造价值,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所以没有价值) 19,剩余价值率(三) m=m/v剥削程度还可以=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m=m/v,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2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首先要区分劳动与劳动力(三)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值。 (1)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必须以生产资料及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力价值为v;而劳动创造v+m (3)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与劳动不能混为一谈。 (4)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支付的是工资。 (5)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剥削。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劳动力买卖实质;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掩盖了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的划分;掩盖了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划分。 2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前提),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是全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2,超额剩余价值(三)   源泉:工人剩余劳动 (1)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2)某个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具有暂时性。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与竞争的压力,迫使每个资本家都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到先进企业水平时,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 (3)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23,资本积累(三)-原因:资本家的内在欲望与外在压力。(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与分割的比例。) (1)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趋势。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又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4,资本有机构成(三)从物质方面考察资本构成,用C与V比例关系表现,反映技术水平。 (1)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2)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物质形态:资本技术构成;价值形态:资本价值构成。 (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而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使不变资本增大,可变资本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的后果V比重小相对过剩人口形成资本周转速度减缓平均利润率下降。 25,资本的积聚与集中(三)实现资本集中的方法:兼并或组成股份公司;集中后果:个别资本迅速扩大 (1)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与形式。 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可以采取吞并的形式(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借助于竞争与信用两个杠杆来实现。 (2)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区别在于: 资本积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则不会,只改变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 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联系在于:个别资本总额增大有利于积聚。 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 26,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08年新增考点) (1)在资本积累的发展进程中,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及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社会总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还造成了劳动力供给增加,加强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主要表现在: 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比重趋于下降,而资产阶级收入比重趋于上升,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现象极为严重,大批失业与半失业人口大量存在; 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时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生活极不安定。 27,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业利润的实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形式。利润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p=m/c+v,与有机构成反方向变化。 利润率:剩余价值及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程度。 影响利润率因素:剩余价值率、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原材料价格变动 28,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三)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超额利润。内部竞争也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1)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3)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4)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利润率反映了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资本的赚钱速度。 各部门利润率水平,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29,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前提是:平均利润形成(三)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1)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随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注:生产成本指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该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真相,因为它混淆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变化,即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这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动。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4)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家间关系。 30,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职能资本家:产业、商业、农业资本家(三)商业利润实质:雇佣工人所创剩余价值。 (1)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 (2)商业资本的职能: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与剩余价值。 (3)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通过购销差价,按照平均利润率的要求,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商品资本:直接生产出来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31,借贷资本与利息(三)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价格低于生产价格 (1)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借贷资本的特征有: 它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 它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及职能资本相对立; 它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即GG,是最富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3)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利息体现了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与利息率的高低。利息率高低取决于:平均利润率高低与资本市场供求 (4)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 (5)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6)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贷关系中介的企业。银行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剩余价值。 32,股份资本与股息(三)股份资本建立表明:社会资本代替了私人资本 (1)股份资本: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起来的企业资本,其组织形式是股份公司。 (2)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方式集资经营的企业,企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并没有改变。 (3)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资本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 (4)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加速资本集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与资本的运作效率 (5)有利于大资本的统治,并不可避免地会滋生投机及欺诈,从而深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6)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不是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7)股票价格不等于股票票面金额,股票价格及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及银行存款利息率反比。 (8)股票价格受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股票价格=股息收入/银行存款利息率。 33,土地所有权与地租(三)地租是由农业中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 (1)资本主义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的农业资本家交的超过平均利润的收入。 (2)资本主义地租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   (3)级差地租:农业资本家租种不同等级土地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中优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原因不同:级差地租:经营垄断;绝对地租:私有垄断) a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I; b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4)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它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按农产品价值出售。 (5)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因为租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作为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地租体现大土地所有者与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34,土地价格(三) (1)在商品关系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土地可以买卖也就有了价格。 (2)土地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实质) (3)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 (4)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土地价格=地租量/银行存款利息率。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价格有提高的趋势。 35,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三)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自由竟争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 (3)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36,垄断与竞争(三)当代垄断主要形式:跨国公司;(私人垄断的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越来越集中的结果) (1)垄断:少数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与销售。 (2)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及竞争并存。 37,垄断利润(三)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金融资本 (1)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在生产与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垄断利润的来源是本国工人、小生产者与其他国家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剩余价值。 38,垄断价格(三)形成基础:垄断统治; (1)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在购买与销售时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2)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生产成本+垄断利润。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三) (1)国家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及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生产社会化及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的加深,具体表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及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部门间相互依赖加深及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及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及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等。 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与双重作用(三)国家垄断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经济干预与调节。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及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与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及与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3)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与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占统治地位的资本:金融资本,统治者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实现其统治形式参及制;在政治上实现统治形式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二战后,垄断组织表现为跨行跨部混联企业。 4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三)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及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及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及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42,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与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四) (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原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划分三种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单个资本连续循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与实现剩余价值。 (3)资本要保存与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43,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四) (1)产业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2)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循环考察连续性 44,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及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依据、目的、形式都不同) (1)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按每次生产使用过程中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划分固定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分析剥削程度 (2)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与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方式上是一次性投人生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周转速度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45,技术进步与固定资本折旧(四)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原价值 (1)固定资本的损耗分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两种。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步提取资本价值叫折旧费。 (2)无形损耗: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减少无形损耗的办法: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对机器利用率。 (3)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补偿方式。 46,资本的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四) (1)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生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技术水平与生产组织管理。 (2)资本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n=U年/u。 资本周转次数及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流通时间取决于生产地点离市场远近,交通与市场供求、通讯 47,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四) 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固比率大速慢,流大速快。 4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与价值增殖的影响(四) (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关系到一定数量的产业资本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2)加速固定资本周转:加快资本周转的结果: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流动资本增殖程度) 可以减少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更新。 有利于资本家及时采用新技术与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3)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能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使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量增加(增强预付资本增殖程度) 提高年剩余价值量与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49,社会总资本运行(四)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替换)与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与保证。 (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可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与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 (3)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理论前提) 第一部类(I)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4)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50,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四)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有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与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 内涵的: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原生产规模。 外延的:依靠增加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数量、扩大生产场所的手段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5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四)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与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c。可以引申出: 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与,即I(c+v+m)=Ic+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及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二是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与,即(c+v+m)=I(v+m)十(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及两大部类的工人与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物质条件是追加生产资料与追加消费资料。 I(c+v+m)>I c+c或I(v+m)>c。 (c+v+m)>I(v+m/x)+(v+m/x)或(c+m-m/x)> I(v+m/x)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必须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关系。 I(v+v+m/x)=II(c+c)必须到外部交换才可以实现的是:Iv、I m/x、与IIv 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x)。 (4)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与实现表明: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积累的规模相互制约。 (5)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规律: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才能顺利实现扩大再生产。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包含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5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与周期性。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四)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2)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国有制及国有企业产生发展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要求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产物。它通过国家收购私人垄断企业而国有化;通过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通过国有资本及私人垄断资本合资的方式来形成。 (4)国有垄断资本及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5)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与干预,方式主要有:运用法律与行政手段进行调节;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福利政策 5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四) (1)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越国界形成的国及国之间的分工。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它是生产的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主要表现在贸易、投资与金融领域 (2)国际分工是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生产与资本国际化又推动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 (3)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资本输出的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5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

    注意事项

    本文(事业编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docx)为本站会员(叶***)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