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思考.docx

    • 资源ID:6498553       资源大小:37.9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思考.docx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思考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工作创新中领会精神实质,开展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点明了高校专业教育的德育功能,提出要把学问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同时提供了方法和原则,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从逆境反思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梳理融合理路,从教学原则、机制构建探究融合的教学策略。发挥艺术教育资源的德育作用,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机制,激发提升学生审美和文化原创力,加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融合;机制一、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教育实践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进展新的历史方位。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给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这为高校的人才培育点明了目标,围绕这个新要求开展教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这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内养的慢活,内隐于心,要从教育入手。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理论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良中加强、“要把学问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这一论述,明确每门课程在传播学问的同时,引导价值内化也是应有之意。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是政治教育关键期,而思政工作攸关方向。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2022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首推文艺。高校的艺术教育同样有着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有“移风易俗,莫擅长乐的言论。乐记所谓“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外在“礼的规范下,内在“仁的养成,通过“乐导人心志,渐渐向理想完善的人格进展。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学生进展核心素养讨论成果,提出了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主体人格的进展,有清楚的道德导向和审美要求。艺术和人内心情感的连接是直接而又内敛的。每一艺术都有其社会基础,都存在一种文化之中。把艺术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符合全国思政课上有关思政理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二、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一基于高校艺术教育逆境的反思。十九大报告指出文艺要给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艺术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要强化教育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艺术和道德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精神根源,两者的内在有着必定的同一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道德性与审美性关系到美和善的两个方面的定义,它标明了生命美学的进展方向;从审美的角度来诠释,把生命中善和美、自由和德性的特质提炼出来,让审美的人充共享受生命的美好和自由,同时充分拓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上曾有以斯温伯恩、王尔德为主要代表的,宣扬艺术与道德无涉、“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理论。雷默在国际音乐教育界有很重要的学术地位,他提出艺术追求审美价值,是自足的本体,不应受道德或其他事物的约束。其实,人不单单是生物层面的人,也是社会层面的人,与生活脱节的唯美作品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深层了解的渴求。人们的审美是建立在联想、认知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之上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也牵涉到道德范畴。艺术活动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才能表达出生命的正确的价值理念。艺术教育的根本是正确审美。审美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审美的目的,将道德与审美合二为一,这样既未背离本质,又遵循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当前艺术教育实践的技艺化与功利化倾向相互倾轧,导致艺术教育实践与“美善相谐教育理念有所背离。另外,受时下社会环境的娱乐化的倾向,也助长了这一现象的泛滥。极端功利化的行为,会使艺术全然失去了审美的功能,艺术教育就丧失了它的教育的特性,更难实现从艺术的滋养中得到人格层面、道德层面的升华。习近平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首推文艺。人类智慧最高形式的表达就是艺术创造,艺术教育的要实现真正的目要促使人们对学问技能进行转化,转化成促进个体成长的生存智慧和艺术能力。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逆境的反思。首先是社会逆境。伴随全球化而来的价值观念多元所引发的社会性道德危机与个体信仰的失落极易使大学生生成“两面人。近代由于自我意识的渐渐回来,受西方思潮影响,个人主义的膨胀使其社会根基弱化,走上了利已主义的道路。极端的利己主义是虚无、相对主义的基础。否认伦理道德的观念来自于社会与理性,使善恶美丑的标准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误入了唯心主义的范畴,最终进展成为道德的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其次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主流的价值体系与道德标准尚未稳固,各种思想价值观剧烈撞击,金钱至上的原则成了部分人应对事物的价值标准,过度依靠和追求物质,空虚精神,信仰缺失。大学生主体审美人格的丢失,也是重要缘由。教育内容没有经过受教者审美性、艺术性的内心体验、道德的感受以及心灵层面的洗礼,缺乏理想精神空,有回避崇高意志消沉等现象。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是摆脱教育逆境、提升文化原创力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进展出主动健康的人格,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达成审美与理念、道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吸引力与感染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抽象化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和艺术教育中形象的美感整合起来,让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具体而形象,有利于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切意远、形真理蕴的审美特点,借着艺术的形象创造出美的蕴意,美的情感得到了抒发,摆脱了知性与功利主义的约束,让学生在美的气氛中轻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到达艺术道德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目的。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美的追求和美的人格,构建人生之美。第三,将道德与审美的情感与认知结合在一起,切实发挥价值引领。学问导向需要价值的支撑。用思政理论的视角来阐释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丰富内涵,在艺术创作、赏析中反思历史和哲学理论,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相互交融,促使学生在情感的丰富方面、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方面得到均衡与协调性进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扎实的价值底色,真正培育出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全方位进展的高端人才。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理路梳理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互相融合的理论基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进展的理论。马克思曾经说过“人通过全面的方式存在,成为一名完好的人,并使自己全部本质得到解释,实现全部人和谐、完好、平等的进展2。他提出,人类进展依次为人的依靠阶段、物的依靠阶段以及人的全面进展阶段三个阶段。人的全面进展是一种人类本质全部实现、人的素养的全面提升、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的、人的独特自由全面进展的过程。根据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进展理论,人的全面进展的实现需要全面的教育,并与人的生产实践相联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实践,就应当有什么样的教育。这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工作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互相融合的实现是以人的全面进展目标为载体的,将两者融合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使人类本质属性得到更好地表达,为人类素养的全面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2.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最早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美学展开讨论的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教授,这一思想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讨论历程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是一种由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互相融合交叉后形成的理论产物。它为人类内在的审美需求得到充分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融合与统一的达成提供了良方,为文化领域、教育哲学以及思想政治哲学的立场建立并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提供了基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艺术教育两者间的融合铺垫了十分牢固的理论基地,它把审美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观中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艺术教育是美育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个各种审美活动的善性作用,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两者的融合融合创造了一种十分合理的阐述方式,同时也为其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地。3.融合内化论。融合内化论起源于实教育心理学中的“无意识理论以及“示意理论。融合是教育过程中常见的教育方式,不仅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的融合,同时也包括由载体中隐藏的教育内容向人的思想的融合。内化则是一种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特殊是哲学理论本身具有极高的思辨性与抽象性。短时间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需实行针对性措施。2022年11月上海大学进行了一场“时代音画公开课。教师通过梳理近代以来九首国歌如何一路走来,让学生感受中国近现代史上那段血与火的难忘历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树立信念。特色的思政课程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通过多元艺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累积学问,内化价值,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创新的形式,给予理论性较强的思政理论更鲜活的生命力。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讨论基础檀传宝教授以审美活动在道德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为出发点,将审美活动概括为储善性、导善性和立善性。“通过艺术手段的应用、日常德育活动开展和形式的创新、师生关系的审美化重构,引导人类朝着道德最高点进展。3杨波婷教师创建了在正确认知基础上基于情感体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要重视教育精神,在思政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生活情境涵蕴人类情感和美感,培育全面综合型人才。孔湘明教授提出,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都是必定趋势。将培育完善人格的人才作为教育立足点,创建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的模式。艺术无形地融入到教学资源、课程内容、授课过程、教学互动中,使大学生能够更系统地总结出学科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陈联俊提出“在现代教育中,智育是指好奇心以及理想思索力的进展,而不是指纯粹的学问被动接受;德育是指精神追求的进展,而并不是死板地灌输道德规范;美育是指灵魂与生命力的灌溉,而不是指艺术技巧的灌输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了德智美,是一种综合性较高的教育类型,而它最不平凡之处就在于突破了传统教育中被动式灌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新时代的优势,使艺术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学习进行融合,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艺。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特别强的工作,它同时关系到两个不同领域的文化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充分发挥艺术这一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不仅融合两者的核心内容,而是通过艺术美、规则美建立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将艺术中的审美精神注入思政教育中,使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目标、内容、手段等多方位融合。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互相融合的实践探究。1987年5月2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良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确定中就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近年上海市为了发挥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作用,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和工作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在学问讲授的同时要注重德性的内化,能力的提升。从这个角度,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实如今价值引领中凝聚学问,在学问传播中引领价值内化。比方上海大学的近期开展的“国歌如何一路走来“时代音画通识课,就是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用文艺作品来讲解并描述时代进程中的中国主题,将价值引领与专业学问相结合,使思政课堂更具艺术性、人文性和思辨性。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是打破了学科、课程之间的功能壁垒,通过创新的内容和、有效的平台和机制的构建,加强育人合力,协同合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四、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策略思索一教学原则。内容融合是根本。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形式,同时也是艺术教育创新后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十分冗杂,其中所涵盖的内容是特别丰富,而艺术教育理论体系同样也是一种系统的学科,内容可谓是浩瀚无边,因此将两者组合在一起能够形成多种新形态,具有极大的创新空间。这需要思政教师和艺术教育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教研进行内容融合和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劝说力和感染力。手段创新是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进行创新,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综合新媒体、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比方可以充分利用通识课程等公共课程机制的建设,与思政课形成互补。借助微网络这一载体的优势,细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隐寓在这些微活动当中,促进微网络载体与教学内容的互相整合。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QQ、微信等平台为学生解答并指导,最终学生通过编辑微博日志、发伴侣圈等方式来总结自己的活动感想,进一步稳固教学效果。实践创新是关键。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融合艺术资源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资源,弥合思政课深厚的思想性、思辨性课程特点,增加课程人文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带着大学生走出校内,在艺术博物馆、革命依据地进行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进行教学实践成果作品化。开通微博直播功能,借助微网络平台发布创新理论、正能量音频视频、美文美图等动态信息,讲课程内容和价值观教育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还可以组织艺术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到山区支教,关怀弱势群体,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阅历,提升专业能力,提升青年大学是的社会责任感5。二机制构建。1.课程机制:加强公共艺术课程、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思政课形成教学互补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当中,艺术教育具备独一无二的教育特征和教育使命。艺术教育融合在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培育过程中,成为沟通、传播、引领真、善、美的情感桥梁。西方国家大多数高校都特别关注公共艺术教育和通识课程。教育部办公厅就在全国一般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我国高校实现美育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核心内容。深挖教学价值,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将公共艺术课程升级改造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德育课程之一,实现充分、有机的互相融合。2.融合机制:挖掘艺术资源的德育功能,进行多方面融合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互相融合不是短期工作,而需要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才可以实现,它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关系到德育与艺术教育两块截然不同教育领域的互相交融,它的融合对象不是单一化的,而应表达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艺术审美精神是德育的核心灵魂,通过艺术灵魂以及美感规律来建立个体德育体系的活动,“使德育实践活动过程转化成为一个追求美与创新的过程。6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将艺术资源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资源相融合,弥合思政课深厚的思想性、思辨性课程特点。3.实践机制: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通过课内外文化实践活动发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留意形式和思想的统一,在形式上的创新和主导思想的坚持之间查找结合点,必需深入发掘活动素材的内涵,避开千人一面的活动。在具体形式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对活动品质的重视度,完善活动的开展形式,形成经典文化活动品牌。可邀请有名的国内外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学、邀请高水平的艺术团体到校演出,用艺术作品背景解析,优秀经典的高雅艺术形式,增长学问、增添认同、提高审美、陶冶情操。还可以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7。4.载体机制:建设美善和谐的德育环境校内文化是一种蕴含着丰厚内涵的隐性德育资源,校内公共艺术文化不仅是确保校内文化品位得到不断提升的基本载体,同时也是高校实施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前沿阵地。这里所说到的校内公共艺术指由人文、自然等静态景观以及师生在学校范围内所构建的一系生活图景。校内公共艺术中那些蕴含美感与创新的自然景观以及精致有用的建筑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都充分彰显着每个高校不同的艺术文化,可以关心学校师生更好地形成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受到艺术的启发,灵魂得到净化,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8。5.保障机制:加强配套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团队是支柱。必需结合高校的实际状况,将校内教师资源的优势以及特色充分呈现并发挥出来,实现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合力育人模式,形成育人的集成以全方位构建一个结构科学、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教学师资队伍。6.评价机制:推动多元多层次评价指标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能够有效推断并推想载体、活动运行过程、要素协作、步骤关联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此基础上推动教育工作朝着更有效、更高的目标迈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评价指标应由目标转化而来。就是否有利于受教者的专业学习和身心健康进展,是否提高受教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否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是否坚决受教者的理想信念四个方面为梯级目标,并将各目标分解成为若干子目标,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指标。借助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关方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具有价值的推断和评价推断9。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8,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胡飒.论对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理工高教讨论,2003,5.4陈联俊.“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J.思想教育讨论,2022,11.5王棋.以活动为载体“活化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养教育,2022,13.6赵赟.一般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讨论D.兰州大学,2022.7裴晓霞,张美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2,4.8张鹏.校内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讨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白显良,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讨论m.人民出版社,2022.。作者:郑铭 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注意事项

    本文(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思考.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