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新版 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732706       资源大小:130.55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新版 新人教版.doc

    1高一重点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高一重点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建筑的情态(节选)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 ,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 ,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 ,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1. 选出下列对第 1 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B.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C.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D. 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22. 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 ( )A.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B.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C.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D.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第 2 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B. 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C. “更深月色半人家” ,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D. 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答案】1. C 2. A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C 作者引用唐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这一段的中心论点,即本段开头的第一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2 题详解】试题分析:A 这句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具有诗化、情态化的特征。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所引诗歌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C 项中“被树阴遮住了”错解了原文的“在阴影里” ;D 项作者引用海棠诗是为了说明诗与小园互为比兴,互为增色。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3先生姓徐,名镜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 ,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一部分看小说,一部分写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4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人吧,否则怎么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 “尚可” “气盛言宜” ,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我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 ,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简洁明白地交代回忆老师的缘由,为下文张本,文章便是从两个“最”的角度叙写徐镜澄先生的。B. 文中的“我”原来是个有点不羁的学生,对国文学习并无多大兴趣,但老师的一“骂”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C. 特殊的语境会使词语产生特殊的含义,比如文中的“故事”指“成法” ;“警句”指“警告我的语句” ;“安分”指“课堂上的懒散敷衍” 。D. 作品最后流露出未曾向先生报答一二的遗憾之情,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只好以此文寄情恩师。5. 作为老师,徐先生这个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概括。56. 作者先从徐先生“凶”的一面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4. A 5. 敬业;博学(有见识有学养) ;思想开通;爱学生;教学水平高超因材施教。 6. 从形象刻画来看,作者采用的是似贬实褒的手法,对先生性情、相貌、习惯进行“丑化”,真实展现了先生的脾气暴躁、相貌古怪、不修边幅极不儒雅、孤傲狷介我行我素等个性特征,突出老师的有趣可爱率真,颇有喜剧效果;从全文看,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用外在丑衬托内在美,与下文老师的敬业、爱生、严谨不苟、诲人不倦形成表里的反向衬托,也传递出自己对老师的敬慕。【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 项, “但老师的一骂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错误,从文中来看,当老师骂“我”的时候, “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此时并不能说是“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 ,后文老师给我改作文等情节让我认识到老师教学水平的高超、对学生的教诲,这些应是“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 。C 项, “警句指警告我的语句 ”错误,从语境来看,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此处的“警句”应是指“好玩而又印象深刻的语句” 。D 项, “作品最后流露出未曾向先生报答一二的遗憾之情,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错误,从文章最后来看, “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我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作者先从时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 “将近五十年了” ,可见相隔时间之久,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 “听说他已早归道山” ,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可谓是点睛之笔, “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 “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为老师,徐先生这个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这是考查人物形象,答题方式与小说人物形象题相同。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 “徐先生”是一位教师;然后找出描写“徐先生”的言行举止等的内容,再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人物形6象。题干问的是“作为老师”的徐先生的特点,故考生可以找出写徐先生在课堂、在教学中的表现,如因为下午用国语讲授的课与毕业无关,学生们大都不认真听讲,其他国文先生总是例行公事,敷衍了事。唯独徐先生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即所谓的“正当防卫” )“老是绷着脸” , “老是开口骂人”,而“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 ,这表现出徐先生的敬业;写徐先生选编教材的独到和讲课的亲切。徐先生不满足于现成的教材,他自编教材,新旧兼收,决不厚此薄彼。正因为徐先生的教材选得好, “我”对国文的兴趣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这表明徐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敬业的老师,更是一位有识见的老师。徐先生讲课介绍作者时说自己曾和作者一起吃过饭,使学生顿生亲切之感;如写徐先生的课文诵读,作者用“有腔有调” “有板有眼” “有感情” “有气势” “有抑扬顿挫”等词语对徐老师的朗读作了高度评价;如写徐先生的改作文。作者先引用一般老师在改作文时常用的评语,然后介绍徐先生改作文的特色“大勾大抹” ,徐先生追求的是简洁、硬朗“笔笔都立起来” , “虎虎有生气” , “我”后来所写的文章能够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正是得益于先生的“教诲” 。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徐先生既是一位有见识的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又是一位敬业的爱生的人品极高的老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文章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文章中关于“徐先生”在教学上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先从徐先生凶的一面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考查材料安排的意图。文章的开头说“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如写老师的鼻子,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 ,一会儿说他“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 ,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7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1937 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 ,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 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 年 7 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1928 年 9 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 年和 1935 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 ,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1931 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 1924 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 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 “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 ,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 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 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 10 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 5 万卷。1936 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 年 4 月 14 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8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 。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 ,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7. 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 ,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B. 由泰戈尔于 1924 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C. 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D. 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B. 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C. 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 ,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D. 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E. 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9. 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 ,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 B 8. AD 9. 谭云山和玄奘一样,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因此可称为“现代玄奘” 。谭云山在印度“归西”而没有像玄奘一样归国,他的贡献主要是“东土送经”而不是玄奘般的“西天取经” ,所以说他不是“现代玄奘” 。【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由泰戈尔于 1924 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错误,文章第四段说的是“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 1924 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9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 ,泰戈尔提出的是“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 ,选项偷换概念。【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 “两项” 。B 项, “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错误,文章第三段的表述是“1928 年 9 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 。C 项, “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 ,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 ,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并不是“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E 项, “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原文无依据。 。【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 ,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实际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应找出谭云山与玄奘之间的共性,即解答谭云山是“现代玄奘”这一问题,然后再圈出他与玄奘的不同点,即解答谭云山不是“现代玄奘”这一问题。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谭云山一生植根于中印文化的交流,为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朽的努力,而玄奘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这是二者的共性;第一段又说“,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 ,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 ,这是不同之一,且相关链接中说“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 ,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 ” ,谭云山先生最后在印度去世,魂归印度,这是不同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 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在职六年,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顷之,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时更营新庙,博求辟雍、明堂之制,宁据经传奏上,皆有典证。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诰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 因被疏10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续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 而敢专擅, 惟在任心。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 ”诏曰:“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初,宁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长服不已,洞见墙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 ”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B.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C.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D.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褐,也称“释褐” ,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褐”指粗布衣服。B. 卒,古人对死的称呼有多种,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C. 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 ,在周代称“庠” ,后来也泛指学校。D. 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 “经”是儒家典籍, “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弘礼授学。11B. 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外甥王国宝谄媚事奉会稽王,他没有容忍。C. 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D. 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他年少阅读广泛,后免官在家仍勤读经典,张湛给他开的药方也侧面反映他读书勤奋。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召任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实行。(2)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这句话的含义是“他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上说:豫章不适宜安排太守,为什么急着让自己冒死前往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赴任。临上任,上奏疏陈说时事,所启奏大多符合皇帝旨意”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豫章太守” “帝” “豫章” “太守” “宁”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句末语气词、句首发语词、表对话的词语等进行排除,如前面说“求补豫章太守” ,可见此时范宁还不是“太守” ,故后面断成“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就于理不合,排除 BC 两项;“宁”指“范宁” , “宁不信”的是“卜占”一事,故应断成“宁不信卜占”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帝曰” “太守” “宁” “固” “上疏” “所” 。12【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 项, “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错误, “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课本师说注释中提到过, “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 项, “他没有容忍”依据不足,原文为王国宝“惧为宁所不容” ,意思是“害怕不被范宁容忍”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B 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依据“外甥王国宝”快速找到设题区域,从文中来看, “没有容忍”是王国宝担心的,文中并没有直接说明范宁没有容忍。【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为相” ,担任丞相;“辟” ,动词,征用;之,范宁,代词;为,被,介词, “为所” ,被动句式;“讽” ,动词,劝阻;“遂” ,副词,就;“寝” ,动词,搁置。第二句中, “若” ,如果;“以” ,动词,认为;“崇” ,动词,尊崇;“条上” ,动词性短语,列条上奏;“专擅” ,形容词性短语,专断;“任心” ,动词性短语,随心所欲。参考译文:范宁字武子。年少专心好学,阅读广泛。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用范宁,被桓温劝13阻,就搁置没有执行。桓温去世后,范宁才担任余杭令。他在余杭县兴办学校,培养学生,端正自己,施行礼教,有志向、操行的士人没有不尊崇他的。一年后,社会风气彻底改变。自南渡以来,崇尚学习,注重礼教,没有比得上范宁的。范宁在任六年,升任临淮太守,加封阳遂乡侯。不久,被征召授予中书侍郎。在中书侍郎任上,多次劝善规过,有益于施政。当时朝廷又新建太庙,广泛征求修建辟雍、明堂的形制,范宁根据经典及其注解奏陈皇帝,都有出典依据。孝武帝一向爱好文章,范宁很受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的议题,总是咨询范宁。范宁指责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靠奉承讨好事奉会稽王司马道子,害怕不被范宁容忍,于是唆使煽惑,范宁因此受到疏远。他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上说:“豫章不适宜安排太守,为什么急着让自己冒死前往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赴任。临上任,上奏疏陈说时事,所启奏大多符合皇帝旨意。范宁在豫章郡又大力建设学校,派人到交州采集磬石,来供应讲学使用,改革旧的制度,不拘泥于常法。远近来求学的有一千多人,资助他们的费用,全出自自己的俸禄。同时择取本郡四大望族的子弟,都充当学生,学习五经。又修建学台,用途非常广泛。江州刺史王凝之上书说:“太守范宁入朝任职机要官署,出朝担任名郡长官,却放纵自己奢侈污浊的行为。宗庙的设置,各按官员的品级,但范宁私自建立祖庙。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希望将我的奏章下达太常,根据礼法加以定罪。 ”皇上下诏书说:“如果范宁真像凝之所上奏的那样,怎能再主管豫章郡呢!”因此受到责罚。范宁的儿子范泰当时担任天门太守,解职去官上诉。皇帝因为范宁所做的只是为了教学,事情长久不判决。正赶上大赦,免于判罪。起初,范宁曾因患眼痛病到中书侍郎张湛那里请求药方,张湛于是取笑他说:“古代药方,第一减少读书,第二减少思虑,第三专心内省,第四少看外物,第五早晨晚起,第六晚上早睡。修炼一段时间,近处能数清睫毛,远处能看清一尺的木杖。长期修炼不停止,可以清楚地看见墙壁以外。不但使眼睛看得清楚,也能延长寿命。 ”范宁免官以后,在丹阳安家,仍然勤读儒家经典,一年到头不间断。六十三岁,在家中去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 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 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 莫相侵。14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玉垒:山名。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B.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星)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C. 尾联运用典故,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竟然也享受祭祀,在成都锦官门外,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在此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D.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15. 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 , “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A 15. (1)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3)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4)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 项, “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说法错误,应该是:颔联上句是就空间,下句是就时间来写的。故选 A。【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 ” , 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情感能力。答题关键词“全诗” “伤心” “原因”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相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伤痛;联系背景可知,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根据这几点概括作答即可。15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能够充分体会琵琶乐曲中的情感的原因是: _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刘义隆的典故,以古喻今的句子是: _ ,_ ,_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_ , _ ”两句,作者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答案】 (1). (1)同是天涯沦落人; (2). (2)元嘉草草, (3). 封狼居胥,(4). 赢得仓皇北顾; (5). (3)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涯、嘉、狼、胥、赢、仓皇、尊、酹。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 “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薜荔”是古诗文中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 ,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凉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袭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 )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16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 17. 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B. 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C. 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D. 层出不穷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新版 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随风)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