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代文化常识.pptx

    • 资源ID:79289089       资源大小:636.58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4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代文化常识.pptx

    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1.中央官职(1)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商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部、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待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2)尚书省下辖六部 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3)汉武帝时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历代略有变动,皆因之。(4)监官,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大抵官名中带御史的官职都为监察官;谏官,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促使其改正的官吏。(5),是皇帝亲近的顾问和秘书官。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则是侍奉皇帝讲读的。太傅、少傅多作为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表彰,是虚职。太史是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的官职,如司马迁、张衡等人都曾任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唐宋后称修撰、编修等。2.地方官职(1)包括乡老、亭长、里正等职。(2)一县之长为县令,明清称知县。下设县尉、县丞、主簿、典史等职,分掌军事、文书、秘书、缉捕、监狱等工作。(3):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属官有郡尉、监御史、督邮(巡察各县官吏的功罪)、主簿等。汉代的相国相当于太守。隋唐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别驾、治中、长史、司马、参军(这些官职在东汉末开始出现)等。唐中叶,司马一职常用来安排遭贬斥的官员,如柳宗元、白居易等。宋代州官称知州(欧阳修自称太守,其实是滁州知州)。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4):汉代设州,全国分十几个州,中央派官员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时,全国分十几个道,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又聚边境数州为一镇,设节度使。宋代时,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转运使等官职。元代设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的中央派员则称巡抚、总督。(二)古代官场迁谪(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官职或名位。例: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2)除 拜官授职。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3)封 帝王授予功臣或子孙以土地、爵位或名号,授给官职。例: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4)授 任命,委任。例:故授洹水尉。(新唐书朱敬则传)(5)辟 征召。例:乃辟援及同县原涉为掾。(后汉书马援列传)例: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1)罢 罢免官职。例:罢建安郡丞还家。(宋书郭平原传)(2)黜 罢官或降职。例:为复守官而黜减使者。(书博鸡者事)(3)夺;剥夺、削去官职。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4)免 免职。例: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5)废 废黜。例:殷中军被废,徙东阳。(世说新语文学)(1)升 升官,晋级。例: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后汉书王符列传)(2)迁 一般为晋升。例: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3)拔 提拔。例: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4)擢 提拔,提升。例:过蒙拔擢。(陈情表)(5)陟 提拔,提升。(1)贬 降职。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3)左迁;贬官降职。例: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游岳阳楼记)(1)改 调换官职。例: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记王忠肃公翱事(2)迁 平级转调。同徙。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3)转 迁调官职。例:成祖即位,转左侍郎。(明史夏原吉传)(4)徙 调动官职。例: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5)出 京官外调。不能翻译为被贬。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1)行 大官兼管小官的事。例:于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后汉书陈俊传)(2)摄 兼任他职。例:俄检校郎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3)带 兼任官职。例:谢为太傅长史,被弹;王即取作长史,带晋陵郡。(世说新语。言语)(4)领;地位较高的官员兼任较低的职务。例: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段太尉逸事状)(1)权 暂时代理官职。例: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宋书 董槐传)(2)假 临时代理官职。(3)署 代理或暂任官职。例: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侯。(汉书萧望之传)(1)告老 官吏年老辞官退休。例: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左传襄公七年)(2)致仕 辞去官职。例: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北史 韦孝宽传)(3)归田 辞官还乡。例: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晋书李密传)(4)乞身 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例: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东观汉记。张况传)(5)乞骸骨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例: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晏子春秋)例题.解析项,“京”单用时,可以指国都。但“师”单用时,没有国都的义项。2.解析项,“因在洛水之南得名。古代将山水之南谓之阳,反之则谓之阴”错。洛阳因居于洛河之北而得名。洛阳因居于洛河之北而得名。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好题多练1.解析:“军事、科举”错误。太守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解析:“薨”指古代谐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解析:项,一百岁被称为“期颐”,八十岁被称为“杖朝”。解析:项,“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解析:兵部又称夏官,刑部称秋官,故项锖误。解析:项,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三)古代称谓1.姓名字号(1)名、字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韩愈,字退之;苏轼,字子瞻。古代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2)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志向与爱好,如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此外,有时也以书斋名来作为号,如梁启超自称“饮冰室主人”。(3)谥号:古代帝玉、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有时也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如陶渊明死后,颜延之为他作诔,谧为“靖节”。(4)尊称:古人还常以官职爵名、籍贯郡望来尊称别人。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韩愈被称为“韩昌黎”(只因昌黎韩氏是望族,实际上韩愈不是昌黎人)。此外,唐代诗人常以排行相称,如元稹被称为“元九”。谦称敬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鄙、敝、卑、窃、仆等;帝王的自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官吏的自谦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第;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2):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对将帅的敬称是麾下;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故,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对尊长者或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特殊称谓(1):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垂髫,指幼年;总角,借指幼年;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四)古代科举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才为茂才)等。例:永元中,例:永元中,举举孝廉不行。(张衡传前太守臣逵孝廉不行。(张衡传前太守臣逵察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臣孝廉,后刺史臣荣荣举臣秀小举臣秀小(陈情表)(陈情表)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例:连辟公府不就。例: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例: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至明清时形成的一套完备而严密的制度。先有院试,各地童生参试,三年两次,考取者为秀力又称生员。乡试、会试、殿试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合格者称“举人,已具备做官的资格,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二月举行,故称春闱,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为三月,第一名称状元。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土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例:同年曰 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例:又嘱学使俾入邑库。(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例:又嘱学使俾入邑库。(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例: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例: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国干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例: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例: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五)地理常识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城市村镇名等。(1):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2):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3):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例: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群英会蒋干中计)(4):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5):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指崤(xio)山以东的地区。例: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例: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7):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例: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8):指中原地区。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9):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例: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10):“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以南地区,约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相对中原地区来说,该地在五岭以外,故又称“岭表”。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1):古代天下分为九个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来说,“九州”泛指中国。例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2):泛指中国。9例: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3):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书宇宙。例: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4)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四海,即“天下”,泛指全国各地。例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5):古地区名,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6):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常常连称。例: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7):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10道,后又分为15道。例: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8):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明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9):本是官署名称。元代始设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例: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原道醒世训)(10):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例: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11):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36郡。例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3.山川关隘名(1):指长江。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2):指黄河。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3):指崤山。例崤有二陵焉。(崤之战)(4):指函谷关。例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5):指泰山。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6):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7):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8):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9):指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洞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10):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11):又称玉门,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汉代置关,是古代出塞的必经之路。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之四)(12):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门关的南边,故称阳关。汉代置关,也是出塞的必由之路。城市村镇名:,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例: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例: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又称三山。例: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又称京口。例: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到死。(指南录后序),又称东京。,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例: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淮左名都),又称姑苏、吴郡。例: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又称夏口、江夏。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2):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ngy)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3)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4)其他:阴,指山岭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阳,指山岭的南面、河流的北面。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量泰山记)一般来说,在由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是“阴”或“阳”,“阴”或“阳”就表明该地的方位。如“华阴”是指华山的北面,“江阴”是指长江的南面,“衡阳”是指山的南面。1、宗法(1):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2):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3):指嫡长子。依照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4):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5):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六)宗法和礼俗(6: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主要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7):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老子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8):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9):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礼记曲礼下载:“生日父,日母,曰妻;死日考,日妣,曰嫔。”例: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项脊轩志)(10);旧时居丧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11):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12):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13:天子的祖庙。例: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14):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2.(1):古时座次、朝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例: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鸿门宴)(2):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例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3):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位在廉颇之右(4):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3.(1)古人讳言字:“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时,将拿钱买官称为“铜臭”等。(2)古人讳言: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例:沛公起如厕(鸿门宴);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3)古人讳言字: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4.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1):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例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2):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例:昭王薨,安釐王即位。(信陵君窃符救赵)(3):,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干,即天干,共10位,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12位,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因而干支纪年每60年一个循环。例: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例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例:赵惠文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例: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七)历法和刑罚: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农历一月)”“仲秋(农历八月)”。例: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12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例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例: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例: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a.。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b.。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c.。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例: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a.。农历正月初一。b.。农历正月初七。例: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三者合称“三元”。d.。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春分前后。例: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e.。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例春江花朝秋月夜。(琵琶行)f.。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例:时当一百五。(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g.。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h.。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总称“三伏”。i.。初七,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例: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j.。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认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是赏月的佳节。k.。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因为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l.。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例: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m.。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n.。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日”,所以这天晚上叫“除夕”。(4)特定称谓纪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z,太阳偏西)。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b)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平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日出,这是天亮的时间。例: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十二地支纪时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12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 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1)(kn):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2)(qng):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古书记载“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3)(y):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罚。这种刑罚大约起于商代。史记商君传记载:“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4):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5):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6):古代一种砍掉脚的酷刑。“昔卞和极宝,楚王刖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刑罚。(7):古代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汉书司马迁传中“孙子膑脚”即指膑刑。(8):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司马迁曾受宫刑。髡、黥、劓、笞、杖、刖、膑、宫这几种刑罚比较起来,一个比一个残忍。髡刑最轻,宫刑最重。(9):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10)(po lu):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11):古代的一种酷刑,即把人投入滚汤中煮死。(12):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秦惠王车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车裂之刑而死的。(13):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五代时开始在刑罚外另设立凌迟一条。宋代凡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俗称“剐刑”)正式列入刑罚之内,明、清两代沿用。(14):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史记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15):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秦、汉、魏、晋各代,这种刑罚极为流行。隋、唐两代以后,虽然没有列为刑罚种类,但是执行死刑,一般都用弃市。(16):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17)(z hi);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18):分割肢体、零割全身的酷刑。有时也用极刑指最严酷的刑罚。(1):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官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宫 商 角 徵 羽1 2 3 4 5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微,就形成七个音阶,即: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1 2 3 4 5 6 7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刻秦王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刻秦王(2):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即黄钟、太簇、姑洗、蕤(ru)宾、夷则、无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例: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例: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八)古代音乐(3):亦称十二律吕。古乐的十二调。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12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的称“律”,双数的称“吕”。(4):中国传统乐学把音乐实践中音、律、声、调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起来,用以表明调性范畴的全面情况的基本理论。音乐实践中所用一定音阶的各个音级,各相应于一定的律高标准,构成一定的调音体系;某一调音体系中的音阶,又都具体地体现为以某“声”为主的一定调式。审察其间的诸种逻辑联系,包含律高、调高、调式间各种可变因素在内的综合关系的研究,即宫调理论。(5):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6):“俗乐”的对称。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7):“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廷中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历代俗乐都很流行。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1):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之会。(庖丁解牛)(2):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录要,后讹为绿腰六幺。例:轻拢慢捻抹复挑,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3):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12段,前6段为散板,无拍,不舞;后6段有拍,有舞。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4):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5):本指古代十二音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铸的钟名。例:噌吰(chng hng)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6):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音乐。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7):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通俗的歌曲。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国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夕阳箫鼓 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平沙落雁 十面埋伏(九)古籍注释体例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例: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本义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例水经注礼记注例水经注礼记注。指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例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例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人的注释作注释。例诗经有唐孔颖例诗经有唐孔颖达疏,左传有晋杜预注,达疏,左传有晋杜预注,“五经五经”有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史记有唐张守节正义。有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史记有唐张守节正义。解释词义、字。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辩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指不通过对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具体形式有:用同义词解释,如尔雅释言:“逆,迎也。”用反义词加否定词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旱,不雨也。”用下定义释词,如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用古今词语对照来释词,如论语子路郑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字。”用指出事物的类属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杏,果也。”用说明事物的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十)服饰和器物,古代汉族冠饰之一。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的礼帽。冕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li)。天子有十二旒。,意思是以手执布帛之类的制品戴在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从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头发,同时起装饰的作用。古时只有王公贵人才能用冠,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释名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帩头、幅巾、帻(z)。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例: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例: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先秦时衣长而裳短,的上半截藏在内。后来变成衣短裳长,裳就加于衣上。例: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例: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陌上桑中“紫绮为上襦(r)”的“襦”是小衣,羽林郎中“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的“襦”则是短袄。汉以后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古代的裙与裳不同。尔雅说:“绕襟谓之裙。”意思是说裙子要从衣襟斜下通过右腋,往下绕至腰臀间,以至前膝。后代的裙与古代的裳则相近。例: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例: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林黛玉进贾府)样的妆饰。(林黛玉进贾府),本是一种简单便服。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无衣)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司马光训俭示康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这表明:走卒穿士服、农夫穿丝履不合常规。五冕、九衮之类衣服只有王公贵人才有资格享受。他们寒冷时,有毛皮大衣(裘);天热时,有高级丝织品。而寒士庶人则只能穿布衣(麻、费所织)褐(粗毛编织的灰色粗布)和緼袍(旧絮或乱麻填的旧袍)之类。:隋、唐及宋、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而庶人在隋时穿白色,唐时穿土黄、白两色,明朝则不许庶人穿黄色。(3)上古时有裳无裤,但有袴(裤)。袴后无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后世的套裤。后来加上裆,称(kn)。裤脚短的称犊鼻裤(因形状像犊鼻),即现在的短裤衩,一般为贫贱者所穿。足衣,就是鞋,上古称屦(j),汉以后叫履。上古时,鞋分革、丝、麻、草四种,有钱人穿革网丝鞋,贫苦人穿草鞋或光脚。例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孔雀东南飞)(4)官员的服饰我国封建时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共分九个等级,称为“九品”。他们的服饰,以清代为例。文官服饰: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鸿鹕,八品为鹌鹑,九品为蓝雀。武官服饰: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罴,六品为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5),玉制的佩器,圆形,中空。古人重视佩玉,有“君子必佩玉”之说。如杜甫咏怀古迹中脉王昭君:“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环的周边上留一缺口就是“玦”,玦与“决”同音,故常以“玦”寓指决断、诀别。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即香袋,后代称“香囊”,内装香料,随身佩带,香气绕身,故名容臭。臭者,香气也。例同舍生皆被绮绣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2.器物种类繁多,在这里只介绍食器和酒器,以其他几种器物。(1)(必须是三方面),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量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费族的奢侈豪华。鼎,还可用于祭祀,并作为球的象征。人们以“问鼎”比喻图谋王位或颠覆某国政权。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浪肪矣。(世说新语)(hu),也是煮肉的炊具,大于鼎,古时靠镬中把肉煮熟,后再移到鼎中就食。例:尝一脔肉而知一例: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察今)镬之味、一鼎之调。(察今):古代炊具,主要用于煮粥。形制与鼎相近。圆腹三足,三足中空,与腹相通,作用是能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煮食物的速度。例:鼎款足者谓之鬲。例:鼎款足者谓之鬲。(尔雅(尔雅释器)释器)蒸食物则可用(zng)。甑,上下两部分能分开,上为甑(后来变成蒸笼),下为鬲。战国后期,甑、釜常常连用。釜像锅,甑底有细孔,放在釜上。例:例: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项羽本纪)除烹饪器物外,还有取食器,如(zh,筷子);盛食器,如(原用于盛饭,后逐渐变为盛肉酱、肉羹)、(bin,尔雅释器说“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dn,竹制或苇制,盛饭)、(gu,主要用于盛饭,最初为竹木制或土瓦制,后则多用青铜制成);放置食器的用具,如案(长方四足或圆形四足。食器先放在案上,然后再摆在席上,成语有“举案齐眉”)。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风安箸,王夫人进羹。(林黛玉进贾府)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又作,敞口收颈、腹大底小)、(y,陶质或铜质)、(盛酒浆)、(yu,口小腹深)、(shng)、等。例: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例:或暖壶酒儿,或烹瓯茶儿。(灌园叟晚逢仙例: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例:或暖壶酒儿,或烹瓯茶儿。(灌园叟晚逢仙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代文化常识.pptx)为本站会员(ge****by)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