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doc

    • 资源ID:806525       资源大小:1.14M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4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doc

    “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目目 录录 引引 言言 一、总则一、总则(一)指导思想(二)总体目标(三)重点任务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二、二、“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一)按事项性质分类(二)按服务对象分类(三)按实施主体分类(四)按服务主题分类(五)按服务层级分类(六)按服务形式分类(七)按行政管辖分类 三、三、“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平台总体架构(一)总体构架1.总体层级体系2.平台系统组成3.建设方式(二)业务流程(三)平台技术架构1.基础设施层2.数据资源层3.应用支撑层4.业务应用层5.用户及服务层(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1.分建方式2.统分方式3.统建方式 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一)需求侧(面向社会)1.用户访问“我”2.信息资讯“我要看”3.信息检索“我要查”4.服务引导“我要办”5.咨询问答“我要问”6.监督评价“我要评”7.个性化推送“我的”(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1.事项清单标准化2.办事指南规范化3.审查工作细则化4.业务办理协同化5.事项管理动态化 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1.建设管理要点2.主要功能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二)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1.基础业务功能(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3)电子监察管理(4)电子证照管理(5)网上支付管理(6)物流配套管理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1)并联审批(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4)政务服务热线(5)公共资源交易 六、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六、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一)统一数据交换1.目录与交换体系2.平台架构及功能3.备份机制及运行保障(二)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1.分类、分层级对接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3.数据交换内容(三)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1.对接要求2.对接方式(四)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1.共享共用模式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五)建立数据共享利用长效机制七、关键保障技术七、关键保障技术(一)平台支撑技术1.统一用户与认证2.电子证照3.电子文书4.电子印章(二)平台保障技术1.安全保障2.运行管理(三)深化新技术应用1.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2.充分利用政务云,实现集约建设、共享利用 八、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八、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一)监督考核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用户导向原则3.分类考核原则4.内外结合原则(二)内部监督(三)第三方评估1.评估方法2.指标体系3.评价方式(四)评估实施1.实施主体和考核范围2.结果反馈与运用 附录一: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 附录二: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规范 附录三:数据交换内容与标准 附录四:自然人和法人实名注册协议 附录五: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评估参考指标体系 附 图:“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层级架构和信息流架构示意图引引 言言本指南在梳理总结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现状和共性问题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上 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及深圳、青岛、南京等地区深 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的成 果经验,着眼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力求突出操作性、迭代性、前瞻性,坚持供给 侧创新和需求侧牵引两端发力、群众“点餐”和政府“端菜”有机结合、线上服务和线 下办事紧密融合,推动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政 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本指南围绕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针对企业和群众反 映的办事难、审批难、跑腿多、证明多等突出问题,从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的角度提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全文分为 8 个章节,第 1 章到第 3 章从总体原则、业务范畴和技术架构的角度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 进行总体介绍,第 4 章到第 8 章分别从业务支撑、一体化平台、信息共享、关键技术、 监督考核等角度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和保障措施。其中,总则是本指南的总纲,明确了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原则;“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 容是业务基础,明确了政务服务的分类;平台总体架构是顶层设计,描述了平台总体架 构模式、业务流程、技术平台、用户注册认证体系;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业务核心,分别规范了政务服务静 态信息发布和动态业务办理的数据流转及功能需求;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关键保障技 术是支撑,提出了推动信息共享、证照互认等关键技术实现和应用方法;网上政务服务 的监督考核是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提出了政务服务评估评价的参 考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法。此外,本指南以附录形式列出了技术体系建设涉及的 5 个主要 标准规范要点,分别对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数据交换、 实名注册协议、评估参考指标体系等进行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具备相应主体资格且行使相应政务服务事项的工作部门、 部门管理机构、依法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和组织、列入党群工作机构序列但依法承 担行政职能的部门、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业(本指南中统称政务服务实施机构),组 织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各省(区、市)要按照本指南要求,结合实 际统筹推动本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开展政务服务相 关体制机制和应用服务创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照本指南相关要求,做好本部门政务 服务资源汇聚和审批服务系统整合,推动部门纵向业务办理系统与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安 全对接。 国务院办公厅将根据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技术发展等条件的变化以及各地区各部 门的实践,适时组织对本指南进行修订。一、总则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为目标,进一步规 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 创业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 共服务方式为手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资源整合,优化各地区各部门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简化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促进网上政务服务运行规 范、程序严密、过程透明、结果公开、监督有力,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 和便捷性,为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2017 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普遍建成网上政务服务平 台。2020 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 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 同化,政务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群众办事满意 度显著提升。 政务服务标准化。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标准化、审查工作 细则标准化、考核评估指标标准化、实名用户标准化、线上线下支付标准化等,让企业 和群众享受规范、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政务服务精准化。按照公众和企业办事需求,群众“点餐”与政府“端菜”相 结合,将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要素和审查工作细则流程相融合,删繁化简,去重除冗, 减条件、减材料、减环节,实现政务服务精准供给,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 腿”。 政务服务便捷化。以用户为中心,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和流程,提供个性化政务 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理。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分级分类推 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务服务办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创新办事质量控制 和服务效果评估,大幅提高政务服务的在线化、个性化、智能化水平。 政务服务平台化。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着力破 解“信息孤岛”,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 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促进实体办事大 厅规范化建设,公众和企业办事网上直办、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政务服务协同化。运用互联网思维,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 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过程中,推动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 级业务协作。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借助社会资源和智力,加快政务服务方式、 方法、手段迭代创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 (三)重点任务 根据总体目标,围绕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 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重点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业务支撑体系、基础平台 体系、关键保障技术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四个方面内容。以服务事项标准化提升规范化 发展能力,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协同化治理能力,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 升整体化服务支撑能力,以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提升流程化约束能力,以政务数据开放和 应用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 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针对办事事项不全面、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加强业务支撑体系建设。围绕服务 事项发布与受理、服务事项办理、行政职权运行、服务产品交付、服务评价等关键环节, 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组织梳理政务服务资源,建设 形成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库,实现事项名称、事项类型、法律依据、基本编码统一,建 立事项信息库动态更新机制和业务协作工作机制。优化政务服务办理流程,深化并联审 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政务服务向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延伸。与推进新型智慧 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建设等工作形成合力,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升政务服务供给 水平。 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针对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等问题,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基础 平台体系建设。围绕平台架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各地区各部门一体化 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 流程监督,避免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平台“两张皮”、不同地区和部门现有平台无法交互 等突出问题。开展各地区现有各类业务办理系统整合,推进国务院部门统建系统数据对 接,建设各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身份互 信、证照互用、业务协同,实现就近办理、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针对开展网上政务服务的普遍技术障碍,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关键保障技术建 设。针对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运行、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环节,制定相关标准规范、 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配套支撑体系。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化、个性化、智慧化、安全化水平。 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针对政务服务用户体验不足、评价手段欠缺等问题,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价 考核体系建设。从社会和公众体验角度制定评价指标、方法,利用电子监察平台加强政 府内部监督督查,积极运用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组织开展政务服务评估评价,注重评价考 核结果运用,以评价考核为手段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水平。 二、二、“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 本指南中“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实践所作的 总结概括,指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构建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和业务办理等信息,通过网上大厅、 办事窗口、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结合第三方平台,为自然人和法人(含 其他组织,下同)提供一站式办理的政务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 反馈和全流程监督等功能,逻辑上主要由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 务办理系统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四部分构成。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为自然人、法人提供互联网政务服 务的入口。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是承担政务服务管理职能的机构(以下简称政务服务管理 机构)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管理、运行管理、监督考核等工作的平台,是政务服务门户信 息的来源,是业务办理系统接入的通道。 业务办理系统: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进行内部审批的专业系统,分为国务院部 门业务办理系统、省级政府统建业务办理系统及其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地市级统建业务 办理系统及其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合并。 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是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 务办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平台,包括集中汇聚的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信息库、社会 信用等业务信息库和共享利用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 以及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的支撑系统。 政务服务可按其事项性质、服务对象、实施主体、服务主题、服务层级、服务形式、 行政管辖等进行分类。 (一)按事项性质分类 可分为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 (二)按服务对象分类 可分为面向自然人和法人的政务服务事项。 (三)按实施主体分类 按照事项的管理归属部门进行分类。 (四)按服务主题分类 可按面向自然人和法人的不同主题进行分类。 1.面向自然人的主要有:生育收养、户籍办理、民族宗教、教育科研、入伍服役、 就业创业、设立变更、准营准办、抵押质押、职业资格、行政缴费、婚姻登记、优待抚 恤、规划建设、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证件办理、交通出行、 旅游观光、出境入境、消费维权、公共安全、司法公证、知识产权、环保绿化、文化体 育、公用事业、医疗卫生、离职退休、死亡殡葬、其他(含个体工商户,按照人类生命 周期排序)等。2.面向法人的主要有:设立变更、准营准办、资质认证、年检年审、税收财务、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投资审批、融资信贷、抵押质押、商务贸易、招标拍卖、海关口岸、 涉外服务、农林牧渔、国土和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环保绿化、应对气候变化、水务气 象、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文体教育、知识产权、民族宗教、质量技术、检验检疫、安 全生产、公安消防、司法公证、公用事业、法人注销、档案文物、其他(按照法人生命 周期排序)等。 (五)按服务层级分类 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代办)政务服务事项。 (六)按服务形式分类 可分为线上办理、线下办理、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 (七)按行政管辖分类 可分为定点办理、跨地区通办的政务服务事项。 三、三、“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平台总体架构 (一)总体构架 1.总体层级体系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由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三个层级组成, 各层级之间通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资源目录注册、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监督 考核、统计分析等,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具体层级关系 如图 31 所示:图图 3-13-1 “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总体层级体系图总体层级体系图(1)国家级平台 国家级平台包括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国家政务服务平台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主要实现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汇聚、跨地区跨部门数据 交换、跨地区统一认证、共性基础服务支撑。汇集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形成 统一事项目录库、证照目录库,实现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 资源库和业务信息库共享利用,发挥政务服务访问的“公共入口”,地方部门数据交换 的“公共通道”,身份认证、证照互认、安全保障等“公用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国家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做好与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平台的衔接与整合。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实现部门相关政务服务的办理,并与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对接和办理结果汇聚。 (2)省级平台 省级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建设(原则上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 提供省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理和反馈。建立省(区、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 台,依托统一信息资源目录,通过与国家级平台和地市级平台的数据交换,实现自然人、 法人基础信息共享、用户认证信息交互、证照信息共享、办件信息交换、统计分析和监 督考核。 (3)地市级平台 地市级平台充分利用各地区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原则上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 ,提供地市级、县级、乡级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理和反馈,有条件的地区可将代办点 延伸至村级。依托地市(州)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与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的 数据交换,提供地市级范围内基础数据共享共用,实现地市级平台与本级部门纵向系统 的衔接与整合。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微博微信、客户端)实现数据对接和 前端整合;各省(区、市)、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做好与本地区本部门政府门户网 站及客户端的政务服务资源和数据对接;同时,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政务 服务平台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微博微信、客户端)实现数据对接和前端整合,形 成全国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适应移动互联网趋势,做好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在手机 端的效果展示优化及手机适配,提高百姓用手机登录政务服务平台及政府门户网站的使 用舒适度。 2.平台系统组成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主要由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 理系统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四部分构成。平台各组成部分之间需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业务流、信息流如图 32 所示:图图 3-23-2 “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平台系统组成图平台系统组成图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一展示、发布政务服务信息,接受自然人、法人的政务服务 申请信息,经与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验证、比对和完善后,发送至政务服务 管理平台进行处理,将相关受理、办理和结果信息反馈申请人。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把来自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的申请信息推送至政务服务数据共享 平台,同步告知业务办理系统;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从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获取并向互 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推送过程和结果信息,考核部门办理情况。 业务办理系统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取得申请信息和相关信息后进行业务办理, 将办理过程和结果信息推送至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同步告知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汇聚政务服务事项、电子证照等数据,以及来自互联网政务 服务门户的信息、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受理信息、业务办理系统办理过程和结果,实现与 人口、法人等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共享利用。 3.建设方式 各省(区、市)、地市(州)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应遵循平台总体架构, 平台各组成部分可结合本地情况组合建设。主要建设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分建方式 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各组成部分分级独立建设,通过省、市两级政务服务数据共 享平台,实现省、市两级平台数据交换、基础数据共享。如图 33 所示:图图 3-33-3 “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平台分建方式示意图平台分建方式示意图(2)统分方式 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中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建,基础性及对外核心业务统建,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可依托实体大厅或网上大厅)、业务办理系统分建,通过省、市两 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省、市两级平台数据交换。如图 34 所示:图图 3-43-4 “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平台统分方式示意图平台统分方式示意图(3)统建方式 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中各组成部分由省级整体统一建设,即全省(区、市)一个 平台,地市及区县级不再建设。政务服务数据省级大集中,在平台内部共享。如图 35 所示:图图 3-53-5 “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平台统建方式示意图平台统建方式示意图(二)业务流程 政务服务业务办理全过程依托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支撑,业务数据在互联网政务 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之间流转,具体全过程业务流程示意图如 图 36 所示。 用户注册登录、用户空间信息维护、政务服务事项定位和查询,以及政务服务的网 上预约、申请、过程管理、办理反馈和互动咨询功能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实现;服务 引导、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协同审批、事项办结和互动反馈功能在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实 现。业务办理系统对申请表、附件材料、受理信息的抓取,对过程信息、审批结果和电 子证照的发送通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完成。图图 3-63-6 “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平台业务流程图平台业务流程图(三)平台技术架构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 应用层、用户及服务层五个层次组成,如图 37 所示:图图 3-73-7 “互联网互联网+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图平台技术架构图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安全等硬件基础设施,优先依托政务云平台进行集约 化部署建设。网络方面,政务服务的预审、受理、审批、决定等原则上依托统一电子政 务网络,政务服务的咨询、预约、申报、反馈等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依 托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2.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基于政务服务资源目录和数据交换,汇聚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信息库、 监管信息共享库、信用信息库等政务服务业务信息库,共享利用人口、法人、地理空间 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构成政务服务数据共 享平台,为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 3.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包括 CA 和电子印章、工作流引擎、电子表单、消息服务等各种通用组件服 务,也包括用户管理及认证、支付平台和物流平台等中间支撑系统。 4.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包括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各级部门审批业务办理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 管理、运行管理、电子监察、电子证照管理等功能。 5.用户及服务层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包括用户注册、事项发布、事项申请、办理互动、办件查询、 服务评价等,自然人和法人可通过 PC 电脑、移动终端、实体大厅、自助服务终端、呼叫 热线等多种渠道访问。 (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为保证网上政务服务用户信息的真实、合法和有效,自然人和法人用户注册、认证 应采用实名制。统一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是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政务服务实 施机构和行政相对人线上服务法律关系的前提,是全国政务服务网上“一地注册,各地 互认”的基础。 针对平台建设的不同特点,注册和认证可采用三种方式。 1.分建方式 用户可通过国家、省、地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和验证,注册用户账号信息 存储在各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交叉验证实现共享互认。用户跨省、跨市登录 验证时,通过国家、省级用户互认服务,调用获取外省(区、市)、地市(州)用户信 息。详细用户注册和验证流程如图 38 所示:图图 3-83-8 分建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分建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2.统分方式用户可通过国家、省、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和验证,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 门户注册和验证页面直接嵌入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用户注册和验证页面,用户账号 信息集中存储在省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省(区、市)内用户信息互认,用户跨省 (区、市)登录验证时,通过国家用户互认服务,调用获取外省(区、市)用户信息。 详细用户注册和验证流程如图 39 所示:图图 3-93-9 统分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统分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3.统建方式 用户可通过国家、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和验证,用户账号信息集中存储在 省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省(区、市)内用户信息互认,用户跨省(区、市)登录 验证时,通过国家平台用户互认服务,调用获取外省(区、市)用户信息。详细用户注 册和验证流程如图 310 所示:图图 3-103-10 统建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统建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一)需求侧(面向社会) 1.用户访问“我” “我”是登录政务服务平台的访问者,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分为注册用户和普通 用户。注册用户是指通过网络采集自然人身份或法人登记信息,经审核验证确立政务服 务主客体法律关系的访问者。普通用户是指未通过上述实名注册的访问者。 注册用户能够访问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检索静态信息,进行在线咨询,并在专属 用户空间查询申办事项的过程信息和历史信息,维护用户空间信息。普通用户只能访问 政务服务门户网站,检索静态信息。 2.信息资讯“我要看” 信息资讯是“我”所能查阅或获得的政务服务信息,应包括静态信息和过程信息, 通过各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展现,政务服务信息应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推送产生。 静态信息是按照政务公开要求,依法公布的政务服务办理的相关资讯。 过程信息主要是由部门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以一定的形式,及时向“我”提供 事项的受理、审查、结果等重要环节的资讯。 3.信息检索“我要查” 信息检索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向“我”提供的查阅、搜索静态信息和过程信 息的服务,应具备模糊检索、目录检索、全文检索等功能。可按照关键词搜索服务事项 和办事指南,按照办件编号查询办事进度、信件回复情况等,能让“我”查得方便、看 得明白。 4.服务引导“我要办”服务引导是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依据“我”的需求目标和筛选条件,对“我”所需申 办的事项进行初步定位,通过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筛选条件的增加,为“我”提供事项 办理的部门、地点、主题等快捷的浏览入口和分类导航。 5.咨询问答“我要问” 咨询问答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依据“我”的困惑和问题,为“我”提供人工 客服与智能客服相结合的咨询服务,保证“我”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可“有疑就问”, 相关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有问必答”、“答必释惑”。 6.监督评价“我要评” 监督评价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依据“我”的服务体验,为“我”提供帮助服 务和评价渠道,保证“我”及时对政务服务过程进行投诉或评价,帮助政务服务实施机 构纠错和优化服务。“我”的投诉或差评由政务服务实施机构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及 时办理,并通过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向“我”反馈结果。 7.个性化推送“我的” 个性化推送实现以“我”为中心的服务资源聚合和个性化服务定制,通过大数据挖 掘分析用户行为习惯,智能推送用户关注度高、与用户相关的信息,提供主动服务。 个性化推送包括一次性推送和长期推送。一次性推送是根据“我”的办事需求,推 送相似案例办理经验、可比选的路径或其他众筹攻略等供其参考。长期推送是结合“我” 的基本信息和办件足迹,推送相关业务资讯,与自然人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信息(水、 电、气、公积金、交通违章等信息),与法人经营范围相匹配的经营许可和行业准入许 可信息、相关扶持优惠政策等内容。 (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1.事项清单标准化 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包括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 目录清单是编制、法制等有关职能部门牵头编制的政务服务事项基本清单,清单要 素包含事项名称、基本编码、设定依据、事项类型等要素。目录清单划分为国家级、省 级、市级等层次。国家级目录清单全国范围通用,省级目录清单全省(区、市)范围通 用,市级目录清单全市范围通用。 实施清单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依据“三定”规定确定的职责分工,对目录清单中本 机构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细化完善形成的清单,清单要素包含事项名称、基本编码、设 定依据、事项类型、实施编码、行使内容等 36 项全要素(见附录一)。实施清单是编制 政务服务指南,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实施清单分为国家、省、地 市、区县、乡镇等不同层级。 各地区在建立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政务服务事项清单, 依托本级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并纳入政务服务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国务院各部门参照本 指南,推动本部门本系统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编制,并依托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发布。 (1)梳理原则 统一规范: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应统一制定发布。对列入清单的政务服务事项,按照 统一标准自上而下予以规范。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应当在纵向不同层级、横向不同区域间, 保持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类型、依据、编码等要素相对统一。 全面准确:涵盖实施的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确保纵横间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 一致。 合法有效:清单发布前须经编制、法制等部门进行有效性、合法性审查。严格按照 法律、法规、规章要求,不得擅自增加、减少、转移行政权力。动态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定、修改、废止时,应及时更新事项清单及相关 要素。 便于应用:政务服务事项设定可分为主项、子项,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可以根据实际 办理中申请材料的不同情形,对事项编制部门发布的主项和子项进一步拆分为办理项。 (2)统一政务服务事项 对列入目录清单的政务服务事项按照统一标准,实现不同层级相同的政务服务事项, 其事项名称、事项类型、法律依据、基本编码等要素完全统一,逐步形成由国家级、省 级、市级等层级目录清单以及各实施机构实施清单等组成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体系。 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按照自身承担的职责范围,在目录清单基础上,细化完善实 施编码、行使内容、申请材料等事项全要素,形成具体的实施清单。实施清单作为编制 政务服务指南,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和运行管理的基础。 (3)组织推进 省级编制、法制等部门组织开展本地区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工作。在梳理清单 的基础上,由省级、市级编制、法制等部门牵头,政务服务管理机构、政务服务实施机 构共同参与建立统一的事项管理数据库,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和权限对具体事项的要 素内容进行动态维护,加强对政务服务事项的共同管理和运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数据 统一、同步更新、同源公开、多方使用。 国家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工作另行安排。 2.办事指南规范化 办事指南是为方便用户办事,在实施清单标准化基础上对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主体、 依据、流程、材料、注意事项等内容所作的指导性说明,并规定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各 方应共同遵守的规则。 (1)办事指南要素 办事指南包括以下要素:事项名称、事项类型、设定依据、实施机构、法定办结时 限、承诺办结时限、结果名称、结果样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申请材料、办理流程、 办理形式、审查标准、通办范围、预约办理、网上支付、物流快递、办理地点、办理时 间、咨询电话、监督电话等。 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应当有材料名称、材料类型、材料样本、电子表单、来源渠道、纸质材料 份数和规格、填报须知、受理标准、是否需电子材料等信息。 要求提供申请材料,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作为依据,原则上不 能有兜底性条款,并应体现合理性、必要性、适时性、完整性。 申请材料需提供样本。明确告知申请人要件材料的来源渠道(如需提供其他部门审 批证件的,注明该证件的核发部门),对于中介机构或法定机构产生的要件材料,提供 该类机构业务查询及联系方式。 办理流程 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是指在政务服务办理过程中直接面向用户的外部流程,包括 申请、材料补正、原件预审、缴费、物流、受理、办结、签收等环节。每个环节包含开 始时间、结束时间、办理时长、申请人员、办事窗口等要素信息,作为办事过程信息在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向用户主动推送或接受查询。 明确清晰地绘制出政务服务事项所涉及的法定程序和环节以及时限要求,并附以相 应的文字说明,要按照简化和缩短后的时限编制。提供图像型或表格型格式文件。 结果样本提供政务服务事项申请同意后形成的批文或证照等结果文书样本。样本采用安全通 用的文件格式,如涉及企业或个人不宜公开的信息须作隐藏处理。 (2)办事指南组织和展示发布 办事指南由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依据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要求填写各项要素内容,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按照既定的办事指南要素逐项生成,并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移 动终端、自助服务机、宣传手册等途径展示发布。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应对同一政务服务 事项编制统一的办事指南,鼓励同一层级和同一内容的办事指南标准化编制。 3.审查工作细则化 为规范对外服务的实施,面向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制定工作细则和流程规范等要求, 包括审查工作细则要素、编制要求等内容。 (1)审查工作细则要素 审查工作细则要素包括:基本信息、政务服务人员、业务流程、申请、受理、审查、 决定、证件制作与送达、决定公开、收费、咨询等。 (2)审查工作细则编制要求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应当有 10 项要素:事项(子项)名称、实施编码、实施机构、联办机构、 服务对象、法定办结时限、承诺办结时限、咨询电话、监督电话、办理形式。 政务服务人员 列出对从事本项政务服务的工作人员的资格要求,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法律上、业 务上等方面的条件及资格限制;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接受过法律和相 应的业务培训及考核;其他应具备的特殊要求。明确收件人、受理人、审查人、决定人、 送件人等角色和人员,一个人可以多角色。 业务流程 按照本项政务服务办事指南中的办理流程确定的程序和时限要求,将办理流程中规 定的步骤和环节,细化到实施机构内部办理的岗位,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岗位名称、工作 职责、时限等。 申请 列出申请编号、申请材料、申请接收、收件凭证送达等相关要求。 受理 列出受理审核、补正材料、受理决定、审查方式确定和收件转办等相关要求。 审查 列出所需采用的审查方式和要求。所列的审查方式,应按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原 则,根据政务服务事项的具体情况选择若干种方式。审查方式主要包括:书面审查;实 地核查;招标与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考试、考核;专家评审;技术审查; 听证;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集体审查;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查方式。 决定 根据审查人提出的审查意见,由决定人决定是否批准申请人的申请。能够由受理人 当场进行审查和作出决定的事项,受理人应当当场作出决定。审查人在完成书面审查后 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事项,审查人应当当场作出决定。经书面审查并依据检验、检测、 检疫、鉴定结果即可认定设备、设施、产品、物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事项, 审查人应当当场作出决定。经书面审查并完成实地核查、招标、拍卖、考试、考核、专 家评审、技术审查、听证、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中的任一种方式审查的事项,由审查人 签署意见,由决定人作出决定。完成集体审查的事项,由决定人作出决定。 证件制作与送达列出证件的类型、名称和内容、岗位职责和权限、制作、送达方式和时限、无法送 达的处理、文书、材料归档的内容、要求和时限等。属于并联审批的,证件可以由并联 审批各实施机构分别送达申请人,或者统一由综合窗口或牵头实施机构送达申请人。 决定公开 列出决定公开的方式、岗位职责和权限、公开内容、时限、文书等内容。 收费 属于收费的事项,应列出收费环节、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减免收费的 情形,以及缴费的时间、地点。属于不收费的事项,应列明“本事项不收费”等内容。 咨询 政务服务人员有义务准确、可靠地答复申请人的疑问。列出岗位职责和权限、途径、 工作程序和回复时限。可提供窗口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信函咨询等方式。应列 出咨询时间和回复时间。 4.业务办理协同化 业务办理协同化是指以申请人的目标需求为导向,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或地区通过 系统、数据、人员相互协同的方式

    注意事项

    本文(“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doc)为本站会员(小**)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