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资料点归纳总结分析(岳麓版-).doc

    • 资源ID:817289       资源大小:75.27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资料点归纳总结分析(岳麓版-).doc

    ''第一课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一、农业的起源 1 1、产生、产生: :原是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2 2、特征:(1 1)区域差别: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有地域差别。(2 2)作物结构:北方(黄河流域)以生产粟麦为主,南方(长江流域)以生产水稻为主。中国是 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3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农业的发展二、农业的发展 1 1、生产工具:* *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2 2、生产关系的发展:奴隶制集体劳作(与井田制相适应) 个体农耕、男耕女织(与封建私有制相结合) 。 3 3、水利工程的完善:(1)春秋时期:楚国的芍陂;(2)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3)西汉:漕渠;(4)西汉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地区的坎儿井 三、全面理解小农经济三、全面理解小农经济1、出现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主要是指铁犁牛耕)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2、产生时间:春秋时期3、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5、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自给自足,极少交换;(3)落后性。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心理状态容易满足。 (4)脆弱性。生产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6、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A 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进步;B 生产关系因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C 自身的动力:农民努 力提高耕作技术和产量,促使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D 政府政策因素: 政府重农抑商,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自己自足的自然形态阻碍了农业 的扩大再生产;封建统治的腐朽、剥削沉重和社会动荡。7、评价:(1)优点: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稳定的情况 下,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2)弊端: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 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3)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用途时代主要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生产模式商周以前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刀耕火种商周时期以耒、耜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工具石器锄耕原始粗放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汉代犁壁、牛耕推广农耕 工具唐代曲辕犁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东汉翻车(人力)灌溉 工具隋唐筒车(水力)''第第 2 2 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井田制 1、演变: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2、性质:国家公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周王将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的“公田” 为贵族占有,由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私田”为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瓦解:原因:A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B 直接原因:各诸侯 国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公田”和“私田”界限 被打破,一律按土地好坏纳税。4、瓦解的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 井田制井田制 = = 公田公田 + + 私田私田二、封建土地私有制二、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指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土地,其收入用于君主私人开支。(2)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规模小,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地主土地来源:“公田”转化为“私田”;军 功赏赐;土地兼并。2、发展:(1)汉代:土地兼并严重。 (2)北魏:颁布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 (3)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4)明清:皇帝带头兼并土地,土地兼并普遍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3、危害:国家赋税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 均田制(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1)时间:北魏、隋朝、唐朝前期;(2)目的: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3)内容:按性别和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大部分土地不准许买卖,授田农民必须向 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均田制为什么没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 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三、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三、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1、含义:地主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2、原因:A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 直接原因,土地兼并严重。3、发展历程:(1)产生:战国时代,租佃关系出现。 (2)发展:汉代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比较普遍。 (3)普及: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4)深化: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4、影响:(1)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 步发展;(2)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1)明清以前: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 (2)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 。A A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B B 表现:契约纳租方式确定,农民生 产积极性提高,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C C 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私田私田私田私田公田公田私田私田私田私田''* * 全面认识土地兼并问题: (1)原因:A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B 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 “不抑兼并”; C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大量商人购买土地。 (2)解决方法:A 实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B 规定官、民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即限 田;C 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 (3)影响:A 使两种矛盾突出,一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B 措施统治 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统治。(4)认识:封建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利益的条件下去延缓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第 3 3 课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形成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2、分布与特点: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1)区域的多样性多样性主要是指地域分布上的特点。(2) 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水平上的差异。(3)发展是先北后南,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 移。 二、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二、中原人口大量南迁1、三次人口南迁高潮:高潮时期原因影响1两晋之际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2中唐以后永嘉之乱3两宋之际安史之乱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工具和技术,促进 江南经济发展。 促进南北文化、民族 的融合,推动经济重心南移。2、历史上,中原人口几次大迁徙的共同原因: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攻伐导致了北方频遭战乱, 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战争导致中原人口三次南迁。3、人口南迁的影响:(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2)北人南迁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4)促进了江南的 民族融合。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南迁的人民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南方 经济的发展。(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5)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过程:时期开发南移程度表现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稻麦兼种,耕地面积和产量增加,手工业和商业进步经济区地理位置特点形成原因山东黄河流域鲁冀豫(崤函 分界)山西黄河流域关中河西、 巴蜀传统农业区,经济 实力较强(山东最 发达),是全国经 济重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早, 人烟稠密。江南长江以南原始森林覆盖经济 实力较弱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 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以北(塞内、 塞外)畜牧区和半农半牧 区,经济实力有限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中唐以后全面开发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南移完成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3、表现:(1)南方在人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超过北方。如谚语“苏湖熟,天下足”。(2)南方在国家财政中占重要地位。如“国家根本,仰给东南”。4、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南北经济联系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2)推动了中古 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3)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第第 4 4 课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1、青铜冶炼技术:(1)时代:夏朝至春秋时期(2)辉煌:商朝和西周(3)特点:技术成熟、种类多、工艺精、造型生动。2、钢铁冶炼技术:(1)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2)南北朝:发明灌钢法。(3)作用:推动了生成了的发展。3、冶炼燃料:(1)春秋:木炭; (2)汉朝:开始用煤(最早用煤); (3)北宋:煤普遍使 用; (4)南宋:最早使用焦煤; (5)明朝:焦煤流行。 二、纺织业的成就:二、纺织业的成就:1、丝织业:(1)上古: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方法;(2)西周:工艺突飞猛进(3)汉朝:远销欧洲,号称“丝国”。(4)唐朝:出现“缂丝”技术。2、棉纺织业:(1)宋元明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2)元朝:黄道婆革新技术和工具 三锭纺车(3)明朝: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 棉布取代丝织品成为主要衣料的原因:(1)丝织品太贵难在民间推广;(2)棉布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3)棉花种植在内地推广;(4)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三、陶瓷成就三、陶瓷成就1、陶器: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2、瓷器制造业:(1)东汉:青瓷; (2)南北朝:白瓷; (3)隋唐:工艺技术成熟,制瓷业成为 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用品;(4)宋朝: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如“瓷都”景德镇,五大瓷 窑:汝、官、哥、钧、定; (5)元朝:彩瓷时代,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 (5)明清:大量对外出口。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1、家庭手工业:(1)特点: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2)评价; A 积极:家庭手工业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B 消极:技术落后,生产分散, 妨碍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A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B 唐宋时期:官营手工 业由征役制变为雇募制; C 至明朝前期以前,一直占主导地位。 (2)管理方式: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中,生产指定产品,职业世袭。 (3)特点:A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与协作细密;B 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给官府和贵族使用, 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4)评价:A 积极: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明朝前期以前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 局限性: 缺乏竞争,强制劳动,引起工匠不满。3、私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明朝中期以后占主导地位。 (2)经营方式的变化:A 唐宋以来,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B 明朝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 主义萌芽)。''第第 5 5 课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商业的发展一、商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 2、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商业都会,金银成为货币。5、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南北经济往 来密切;外国商人往来经商频繁;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6、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起。7、元朝:纸币广泛流通。8、明清: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3)农产品大量进 入市场,副业产品商品化;(4)白银广泛使用;(5)形成区域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的地位: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2、阶段性特征:3、商业城市兴起:(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城市繁荣,如:广州、泉州、明州、扬州等。(2)明清时期,兴起一大批商业市镇。 三、重农抑商三、重农抑商1、产生:(1)时间:战国时期。 (2)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与商人的流动性大的等特点,与强 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发生矛盾。 (3)明确以农为本,重征商税。2、发展:(1)时间:西汉。 (2)原因:商人囤积牟利,阻碍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3)汉高祖 严格限制商人,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4)影响:有效的遏制了商人非法牟利,有利于商社会经济的 恢复。3、松动:中唐以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提高。4、强化:(1)时间:明清时期。 (2)表现:以各种方式对商业进行盘剥。 (3)危害:严重阻碍 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5、重农抑商的目的:巩固封建统治。6、重农抑商评价:(1)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型地主阶级政权;(2)消极:在明清时期,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与西方。第第 6 6 课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一、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1、农业:(1)天工开物中涉及的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2)粮食产量提高(如:双季稻等农作 物大范围扩种);(3)赋税制度成熟(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2、手工业:明朝中期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副业产品商品朝代周秦至唐代宋代及以后时间限制商业贸易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打破时间限制(夜市、晓市)地点县治以上城市才设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 度打破坊市界限,形成街市、草市等管理设市令等官员管理,受官府严格控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化;(4)白银广泛使用;(5)形成区域性商帮。4、国力强盛:(1)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2)在 17201820 年间,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3)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之 一。 二、资本主义萌芽二、资本主义萌芽1、基本特征:自由雇佣(本质)、商品生产、手工工场。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时间:明朝中后期。 (2)地区:江南地区(苏州、景德镇等)。 (3)部门:丝织业、制瓷业。 (4)特征:出现雇佣关系(如:“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计工受值”等)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根本原因)(2)政 治上,君主专制;(3)文化上,文化专制,重义轻利。(4)科学技术:传统科技;(5)外交上,闭关 锁国。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三、近代前夜的危机:1、闭关政策:(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海外贸易。 (2)原因:A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 B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势力和东部沿海抗 清势力较强。 C 统治者愚昧无知。 (3)影响:A 积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方势力的扩张。 C 消极:沉重打击了中国的航海业和 对外贸易; 阻碍了中西方的交流;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近代前夕中西方的比较:中国西方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资产阶级革命经济自己制作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完成了近代工业国的转变,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化文化专制重视科技、思想解放对外关系闭关政策海外殖民* * 结论: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比,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以大体定局。 第第 7 7 课课 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一、东方的诱惑一、东方的诱惑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经济根源:1415 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2)社会根源:A 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来自东方的财富; B 马可*波罗游记把东方描绘的 非常富有。 (3)政治根源:欧洲各国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4)宗教因素:基督教为了传教。(5)直接原因: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受阻。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政治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2)技术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3)“地圆学说”的传播。 二、开辟新航路二、开辟新航路航海家支持国时间方向主要贡献迪亚士葡萄牙1487 年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达*伽马葡萄牙14971498 年向东绕过非洲最南端到达印度'' 哥伦布西班牙1492 年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西班牙15191522 年向西完成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2、对欧洲,西欧开始崛起;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 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灭顶之灾。4、非洲成为烈火黑人奴隶的场所。5、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5、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 走向整体世界。第第 8 8 课课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殖民国家活动区域侵略方式葡萄牙巴西;非洲西岸、东岸;东南亚 和南亚,中国的澳门建立军事据点,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 掠夺大量财富。西班牙中、南美洲;菲律宾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屠杀土著居民;利用奴隶开 采金银矿藏;建立大种植园。* * 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相同点:(1)都是在王室的支持下,以贵族为主体;(2)都是高举着传播基督教的旗帜;(3)都采用暴力征服手段掠夺财富;(4)都以国家名义进行扩张;(5)都属于中 央集权国家。 二、二、“海上马车夫海上马车夫”荷兰荷兰1、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原因: (1)地理优势:荷兰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位置; (2)政治优势:荷兰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技术优势:荷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 (4)经济优势:荷兰掠夺的金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本国商业的发展。2、条件:16 世纪至 17 世纪,荷兰是欧洲已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3、贸易范围: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4、扩张方式: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5、影响: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1、原因:(1)地理优势: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 (2)经济优势: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 (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完善; (4)军事优势:重视海军建设。2、方式:(1)政府鼓励海盗式劫掠;(2)进行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3)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4)进行黑奴贸易。3、地位:到 18 世纪下半页,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4、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1)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2)世界市场的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A 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着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B 到 18 世纪,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第第 9 9 课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背景:(1)前提:英国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2)条件:A 海外殖民和扩张提供了资金;B 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了;C 殖民扩张提供了市场;D 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提供了技术2、工业革命的时间: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中期3、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成就及意义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意义哈格里夫斯手摇纺纱机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的功效英国水力织布机棉纺织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领域在冶金业和采矿业,也出现了重大技术发明提高了炼铁和采矿技术动力突破瓦特改进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在海上,出现了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加强了洲际联系交通领域1814 年,史蒂芬孙发明以蒸汽为动力的火车人类进入铁路时代4、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19 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诞生。5、工业革命意义:(1)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加快了城市化进程;(3)产生了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两大阶级;(4)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1)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3)2、时间: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3、特点:(1)在英、德、美、法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2)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 要动力。4、成就:(1)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其标志性成就,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然机的发明与应用; (3)新兴化学工业取得显著发展;(4)技术革新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5、影响:(1)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2)促使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兴起,如: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等, 重工业成为主导;(3)垄断组织出现;(4)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1、工厂制度:(1)出现时间:工业革命后; (2)经济思想:自由思想 ; (3)主要特点:A 集中生产资料和工人进行机器大生产,B 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 C 中小 企业占多数,企业主即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2、垄断组织(大企业):(1)出现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 (2)出现原因: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高度集中。 (3)代表性企业:美国的摩根等。 (4)特点:A 大企业控制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和经营 B 由高级专业人士进行管理 C 将所有权和 经营权分离 (5)影响: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经济组组。 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15、16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 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方式: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逼迫。3、特点: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4、评价:(1)积极:A 促进了设计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 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C 有利 于殖民地的进步。(2)消极:造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贫穷落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成为列强的经 济附庸。第第 1010 课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经济结构的变化一、经济结构的变化1、传统经济:(1)地位: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2、传统经济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2)表现:A 农民、手工业者破产;B 丝、茶大量出口;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影响:A 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B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买办阶层兴起。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1、背景:19 世纪 50、60 年代,清政府有志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2、目的:(1)根本: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直接:自强、求富。3、内容:(1)第一阶段,19 世纪 60 至 70 年代,创办军事企业: A 成就:1861 年,曾国藩创办安 庆内军械所;1860 年,第一台蒸汽机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1865 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 总局。 B 性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C 弊端:生产消耗高而效益低;生产技术操纵在洋人手中。(2)第二阶段,19 世纪 70 至 90 年代,创办民用企业: A 口号:“寓强于富”; B 目的:解决军 工企业的资金、原料、燃料、运输等问题; C 代表:1881 年,开平煤矿; D 意义:与洋分利,促进其他 工业的发展。4、特点:(1)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内容上:只学技术而不变封建制度; (3)结局上: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5、评价:(1)进步性: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 济势力的扩张。(2)局限性:由清王朝创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技术上被洋人控制;经营管理腐败。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1、民族工业的出现:(1)时间:19 世纪 60、70 年代。 (2)原因: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3)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等。2、初步发展:(1)时间: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 (2)原因:A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C 中 国兴起了收回利权运动。 (3)表现:棉纺织业发展迅速。3、处境艰难:(1)原因:列强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侵略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清政府高额征税、 敲诈勒索。(2)影响: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寻求本国官府保护。第第 1111 课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黄金时期”1、民国初期(1912 年至 1927 年):(1)原因:A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B 政府实行 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提倡使用国货;C 欧洲各国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 群众性反帝 爱国斗争。 (2)表现: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得到一定发展。2、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 年至 1937 年):(1)原因:1928 年全国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推出扶 植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政策。 (2)表现:轻工业发展较大。 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1、原因:为适应战争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为军事和工业基地。2、表现:(1)1940 年 10 月,日本内阁通过了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的“适地适产主义”,'' 意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战时经济体系中。 (2)经济掠夺是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对沦陷区工 矿业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进行掠夺。 (3)控制和垄断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 各类物质实行严格控制。 (4)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3、影响:极大的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野蛮的掠夺中国的资源,破坏了中国的经济。 三、民族资本的困境三、民族资本的困境1、时间:一战后至解放前2、原因:(1)外国资本的排挤。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凭借雄厚的实力,利用跌价竞争等方式 给民族工业造成很大的压力; (2)官僚资本的掠夺。抗战时期,官僚资本家实行“经济统治”政策,通过统购统销及专卖制 度摄取大量财富,官僚资本还以资金入股方式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 *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不利因素:(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是最大的阻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2)先天不足。中国民族工业缺乏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 策束缚。 (3)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政局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5)不平等条约的直接打击。 2、有利因素:(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2)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兴起。 (4)实业家的自强不息。第第 1212 课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断发易服一、断发易服1、易服:(1)原因:西方文化的冲击,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清政府改革服饰。 (2)特点:长袍马褂和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服饰;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3、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原因:中国政府法令的推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维新人士的倡导。4、断发的表现:1910 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5、不缠足运动的表现:清政府多次下令禁止缠住;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 维新派倡导发起以不缠足为内容的女权运动。 二、报刊与电影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19 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3)1872 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4)1884 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5)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6)(6)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2、电影:(1)19 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2)1905 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的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 (3)1913 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4)1931 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5)20 世纪 30 年代,电影得到普及。3、影响: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三、移风易俗:三、移风易俗:''1、礼仪的简化:(1) 变化:鞠躬、握手取代了跪拜、作揖等礼节。(2) 意义:显示出平等、自由 等文明精神。2、婚姻的变革:(1)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 (2)变化: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从六礼旧俗到新式相礼。 (3)特点: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3、丧葬礼仪:(1)表现: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2)特点:变化迟缓。4、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 (2)这些变化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极为不平衡。* *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具体原因:是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第第 1313 课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铁路,更多的铁路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铁路出现的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的需要;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铁路运输速度快、运力大、费 用低廉。2、发展历程:(1)1876 年英商修筑的松湖铁路是我国境内最早的铁路; (2)1881 年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3)1888 年,总长 2000 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4)甲午战争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清朝官员认识到修铁路的急迫,修筑铁路成为中 国人救亡图存的愿望;(5)1909 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二、水运与航空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2)1900 年前后,民间兴办的航运公司在列强挤压下,处境艰难。2、航空:(1)1909 年,冯如自行设计了中国第一架飞机。(2)1918 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3)1918 年,北洋政府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定了以北京为中心的 5 条民航路线。 三、从驿传到邮政三、从驿传到邮政1、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2)1896 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邮传正式脱离海关。(3)1913 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1920 年,中 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2、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1)1877 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2)民 国时期战乱频繁,电报电信事业发展缓慢。3、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影响:(1)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 的思想观念;(2)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社会发展。* * 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发达。第第 1414 课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2、目的:(1)前期:“一切为了前线”。(2)后期:幻想以此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3、内容;4、评价:(1)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许多措施 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结束后,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二、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实施背景: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国家无力直接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日益不满。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实施:1921 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4、内容5 意义:(1)理论:使落后的俄国找到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实践: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 的支持,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模式)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模式)1、确立(1)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2)途径: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 年计划。2、表现:(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 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作用: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 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并影响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第 1515 课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一、1929192919331933 年经济大危机年经济大危机1、爆发原因:(1)根本: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2) 主要:生产相对过剩;(3)政策:美国长期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4)直接:股票投机过度。2、爆发的标志: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3、胡佛政府的措施:延续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救济。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破产、企业倒闭、工人失业。5、特点:(1)波及范围广;(2)持续时间长;(3)破坏性大;(4)影响深远。6、影响:(1)经济:世界贸易额和生产锐减;(2)政治: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出现危机;(3)国际关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恶化。7、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的途径:英、法、美:改革; 德、意、日:战争。 二、罗斯福新政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胡佛政府无法摆脱危机。2、内容:领域 政策农业 实行余量征集制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资料点归纳总结分析(岳麓版-).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