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帛书老子道德经注解(精简版).doc

    • 资源ID:88144964       资源大小:327.50KB        全文页数:10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帛书老子道德经注解(精简版).doc

    帛書老子注解-1-說 明1.本書以帛書老子甲本爲底本,參照乙本、通行本及郭店楚簡老子校正並注解。帛書老子甲本、乙本,分別簡稱爲“甲本”、“乙本”,郭店楚簡老子簡稱爲竹簡本。竹簡本共分三篇,簡稱爲“簡本甲”、“簡本乙”、“簡本丙”。2.本書的分章,參考通行本老子,但排序則按照帛書本老子的順序,從“德”篇(上德不德)開始。3.本書的章节內容,在竹簡本中有原文的,在帛書本章節下面注明其在竹簡本中所在篇目。如需查閱竹簡本原文,可從我的楚簡老子注解PDF 電子書中查找關鍵字。4.帛書老子这个版本,要認爲是繼承並完善了古本老子(如竹簡本),是在古本老子基礎上的再創作。章節中的一些文字及意義已經有所改變。本電子書盡量保留帛書本原貌,理解時應該與竹簡本有所區別。5.帛書本老子中的少量古文字無法在電腦中正常顯示,以造字補充。古字的注解以本義爲主。無法識別和理解的古字,參照其它版本校對、理解。上文注釋過的古字,下文中一般不再注釋(字意不同的除外)。6.本書(PDF 電子版),上傳到網絡供網友瀏覽、下載。版權所有,請勿抄襲。如專家、學者引用本電子書內容,請注明出處(或在參考書目中注明:電子書帛書老子注解及作者)。7.本書許多注釋內容不同於歷代老子注釋本(包括當代老學專家、學者的注解),所以可能存在一些錯誤或不足,這也是因爲本人水平有限的關係,誠請同道批評、指正!-2-上篇德經第一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實而不居亓華。故去皮取此。【注釋】上德不德:上,高。德,從彳、悳(竹簡本中“德”皆作“悳”。悳,音“得”,說文:內得於己,外得於人),指品德,得到(內涵更豐富,如政治上的得人心),它與個人的修養及行爲有關。上德,品德高尚的人。不德,不保守自己的“德”。无爲而无以爲:无,“無”的古文。爲,古文像兩母猴相對形,意指做作、表現。无爲,即無所表現、無所作爲(不胡作非爲),無爲也指人的自然、開放的狀態。无以爲,韓非子解老中作“無不爲”,但帛書老子甲、乙本,及通行本皆作“無以爲”。無以爲,尹振環譯爲“無以私爲”,戴維譯爲“無心作爲”,這裏或指不依賴於個人的作爲(參照“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賢貴-3-生”理解)。上仁:仁,仁愛,親愛。上仁,最注重仁愛的人。上義:義,權威,威嚴。上義,最注重權威的人。道:从辵、首,本意指“前途”、 道路”。老子所說的“道”,本指博大而無限的“空間(宇宙)”,引申爲天地萬物的生存、發展之道(道,滋生萬物,並給予萬物生存與發展的無限空間)。泊:漂泊、漂浮。道之華:華,繁華、浮華。道之華,意指明白很多道理。亓:從一、丌(下基),即“其”,甲本上半部(從“上德不德”到“恒與善人”)皆用“亓”(個別地方除外),下半部(從“道可道”到結束)皆用“其”。從一、丌,似有特定的意義。皮:外表、表面,或通“彼”。乙本作“罷”。【譯文】品德高尚的人不保守他的“德”,所以不斷有德。品德低下的人保守他的“德”,所以無德。品德高尚的人無所作爲而不依賴於個人的作爲。最有仁愛之心的人有所作爲而不依賴於個人的作爲。最有權威的人有所作爲而有賴於個人的作爲(勉强他人按照個人的主觀意志行事)。最重視禮節的人有所作爲而沒有人響應。因此,只能自己動手,勉强行事了。因此失去了“道”。失去了“道”,而後(失去的)是“德”。失去了“德”,而後(失去的)是“仁”。失去了“仁”,而後(失去的)是“義”,失去“義”之後,他的“禮”也失去了。因此重視禮節的人,不能忠實地待人,卻會成爲動亂的罪魁禍首。具有以上認識的人,懂得很多道理,卻是走向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爲人忠厚而不輕薄,樸實而不虛華。因此去除輕薄、浮誇的行爲,而保持樸實、敦厚的品質。【章旨】本章的要點是“德”。德,得之於“道”。老子所說的“德”,主要體現在自然、理性方面。正如下文所說:上德如浴(山澗)、-4-“上德無爲。上德之人以謙虛爲本,有所得到卻不保守,積極進取,所以能不斷有德。上德之人以理性地態度在實際中作爲,而不是主觀、盲動,胡作非爲,所以能夠在實際中不斷發展和進步。上德之人的“無爲”態度,區別於上仁、上義、上禮之人的“有爲”態度。上禮之人,以禮待人,卻德行有限,又不缺失仁愛之心和威嚴,所以有所作爲也沒有人響應,所以“道、德、仁、義、禮”都失去了。最後成爲了“禍亂”之首。所以老子認爲:作爲人應當腳踏實地,而不要虛偽、浮夸。第二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蓮,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將恐歇,胃浴毋已盈將恐渴,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欮。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此亓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注釋】霝:通“靈”,靈通。浴:山澗,山谷間的流水。胃天毋已清將恐蓮:胃:通“謂”,說。毋,不可,不使。蓮,甲本缺,通行本爲“裂”,從乙本補,意指毀滅。發:爆發,震動。渴:枯竭。-5-欮:甲本原缺,從乙本補,通行本作“蹶”。通“厥”,跌倒、失敗。:從亓、土,即“基”。孤、寡、不:,通“穀”,莊稼和糧食的總稱。不,意指不善(能力有限、不善於爲人處事)。孤、寡、不,是古代帝王、諸侯的謙稱。與:乙本作“輿”。本義參與、給予。這裏似指人的言行表現。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是故,所以。祿,通“碌”。祿祿,珍貴的玉石。硌,音“洛”,大石頭。硌硌,奇異的石頭。【譯文】自古以來,能夠得到自身本質的有:天得到它的根本是清靜;地得到它的根本是安寧;神靈得到它的根本是靈通;山澗得到它的根本是充盈;侯王得到他的根本是保持端正的態度。他(它)們各自尋求得到自身的根本。天如果不能清靜,恐怕將要毀滅;地如果不能安寧,恐怕將要震動;神靈如果不能靈通,恐怕將要停歇;山澗如果不能充盈,恐怕將要枯竭;侯王如果不使自己具有高貴的品質而身居高位,恐怕將會被推翻。所以要具有高貴的品質,必定要以卑賤的身分爲根本;要處於崇高的地位,必定要以低下的地位爲基礎。所以侯王自稱“孤”、 寡”、 不穀(善)”,難道是他們真的很卑賤嗎?不是的。因此,雖然他們多次這樣自稱,卻並不會降低他們的身分、地位。因此,無欲的話,美玉就如同一般的玉,奇石就如同一般的石頭了。【章旨】本章的要點是“端正”。一是天地、萬物的根本。侯王的根本是端正的態度。器皿端平了,而有利於容物。侯王品行端正就能具有高貴的品質,就能有利於“德”。侯王自稱“孤、寡、不穀(善)”,就是表明自己不忘根本(即低下、卑賤的身分)。高樓大廈之所以-6-“ “屹立不倒,就是因爲基礎牢固、直立而不傾斜的緣故。第三章【原文】上士聞道,堇能行於亓中。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是以建言 有之曰:明道如孛,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揄,質真如愉,大方无禺,大器曼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道无名。竹簡原文參見簡本乙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注釋】堇能行於亓中:甲本原作“堇能行之”,從竹簡本校補(這樣意思更明確)。堇,通“勤”,努力,盡力。建言:立言,確立精要、可流行的詞語。明道如孛:甲本原缺,乙本作“明道如費”,通行本作“明道若昧”,這裏參照竹簡本“明(道)女孛”校補。孛,音“備”,古書上指光芒四射的彗星,雖明亮卻不耀眼,意暗昧、隱微。夷道如類:夷,竹簡本作“”,即“遲”,意指遲緩、通達。夷,從大、弓,像人拉弓的形象。夷道,意指模仿“道”。類,相似,同類。建德如揄,質真如愉:甲本全部殘毀。參照竹簡本、乙本及河上公本校補,揄,從手、俞,音“愉”,似指引入、創造。愉,從心、俞,本意喜悅,這裏指性情和順。禺:甲本原缺,從竹簡本、乙本補。禺,獸名,一種猴。這裏意指不正常的形態。-7-曼:甲本原缺,乙本作“免(或爲晚省)”,通行本多作“晚”,這裏从竹簡本校爲“曼”,意指逐漸、連續。刑:竹簡本作“坓(古文型)”,通行本作“形”,通“形”,意形狀。:同“褒”,音“包”,本指寬大的衣襟、衣袍後裾。這裏意指博大、無限的形象。【譯文】上等的士人聽說“道”,努力實行於其中;中等的士人聽說“道”,好像感覺到它的存在,又好像感覺不到;下等的士人聽說“道”,只是大笑;而笑都不笑的人,是沒有能力爲道(做大事)的人。所以有這樣的幾句話說:明白“道”如同暗昧,進入“道”如同後退,模仿“道”如同與“道”類似;品德高尚的人如同山澗,最清白的人處於卑下的地位,德行深厚的人好像永遠不會滿足;建功立業好像需要不斷引導,質樸純真的人性情和順,穩重大方的人不猥瑣;大的器物逐漸完成,大的聲音能夠傳播到很遠;天的形象沒有具體的形狀, 道”博大無限而沒有具體的名稱。只有這個“道”,善於開始且善於完成。【章旨】本章的要點是“行道”。上等的士人,聽說“道”,通過思考而能夠了解它,所以能夠實行於大道之中。中等的士人,對“道”的理念了解不深,所以只能半信半疑。下等的士人,不理解“道”是什麼,也不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之理,但知道實幹,所以會嘲笑那些談論“道”的人。不笑的人,因爲不瞭解“道”,不明白事理,而心事重重,所以說沒有能力實行“道”。“道”的本質是虛無不可見的,所以明白“道”的人如同暗昧。從“明道如孛”到本章結束,主要是希望人們保持良好的品德狀態,在實際中不斷地發展和進步。進入“道”如同後退,主要體現在人的思想或精神上的“退一步”。退一步,才能符合於“道”的原則(從主觀-8-“到客觀,從有爲到無爲,從片面到全面,就退一步,反而能使人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上德之人如同山澗,則體現了人的博大胸懷和謙虛態度。第四章【原文】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竹簡原文參見簡本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之而益,益之而 。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注釋】反也者,道之動也:竹简本作“返也者,(道)僮也。”反,通“返”,返歸,返回。也,指根本。反也者,即返本還原。道之動,指“道”的運動,或指符合於“道”的運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先於天地而産生的,博大而統一的空間(宇宙),這個博大而統一的空間(宇宙)又產生了天與地這兩者,天與地這兩者又產生了能夠形成生命萬物的第三者物質(生命的基礎物質,比如水、空氣),這些第三者物質最後產生了千差萬別的萬物。 參見許慎在說文中對“一”的理解: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勿或之而益,益之而:勿,似爲“物”省。,通行本作“損”,通“損”,減損、减少。夕議:夕,夜晚。議,思考,論證。-9-(學父:指老師。【譯文】返本還原,是“道”的運動。虛無、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都是由有形的物質産生的,而有形的物質則是從虛無之中產生的。“道”產生了博大而統一的空間,就是一。這個博大而虛無的空間又產生了天、地這二者,天、地這二者又產生了實際中的有形物質原始的非生命的物質,如水、空氣等,這三者共同作用而產生了千差萬別的萬物。萬物背負着陰氣而包裹着陽氣,呼吸空氣而可以調和陰陽。天下人所厭惡的,只是“孤”、寡”、“不穀(善)”,而王公們卻以此自稱。萬物的存在,或許不斷地損減而有益,不斷地獲益反而損失。人們教導我的知識,通過夜晚的思考而可以教導別人。所以優秀的人,不會陷入到死亡的境地,我將把他們當作學習的榜樣。【章旨】本章的要點是“道的作用”。“道”的本質是虛無、柔弱,所以能發揮作用(就像博大無限的空間,能够包容萬物一樣)。 道”的虛無不是絕對的,因爲其中充斥着眾多微妙的有形物質,正是這些微妙的有形物質,最終形成了天地、萬物。學術界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解爭論很多,個人以爲只要明白“道生萬物”的道理(或過程)就行了,而不必深究“一二三”是什麼意思。侯王自稱孤、寡、不穀(善),大概是爲了表明自己始終如一(保守根本)的態度吧。- 10 -“第五章【原文】天下之至柔,馳甹於天下之致堅,无有入於无間。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注釋】馳甹於天下之致堅:甹,音“乒”,意急速,這裏或通“騁”。致,甲本原字如此,乙本殘缺,通行本作“至”,通“至”,意最、極。吾:甲本誤爲“五”,據通行本校正。不言:可參照“無爲”的意思來解釋,意指不發表主觀言論,不說空洞、不切實際的話。【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通達到天下最堅實的地方。空虛無有,可以進入到沒有間隙的事物內部。我所以知道無所作爲的益處了。不以空洞的說教教導人的方式,無所作爲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能比得上的。【章旨】本章的要點是“通達”。人的身體是實在的,人所能到達的地方卻是有限的。人的思想(想像力)是虛無的,卻可以通達到無限之處(正如磁力、電力是虛無的,卻可以穿過金屬內部一樣)。人的無爲狀態,是一種自然開放、天人合一的狀態。無爲的好處是:能夠使人的思想更開通。思想開通了處事就更理智,反應更敏捷(胸有成竹)。“無爲”不是不作爲,“不言”也不是不言語。- 11 -“不言之教”就是要以開放的思維,積極地去啓發和引導人,而不是以主觀、教條的方式去教訓人。教導人不以教條的方式,處事以無爲的態度(參見第九章),誰還能超過你呢?第六章【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竹簡原文參見簡本甲【譯文】名譽與身體哪一個更重要呢?身體與貨物哪一個多呢?獲得與喪失哪一個不正常呢?過分地追逐名利,必定會損耗更寶貴的東西(如生命),過多地收藏貨物,必定會失去更有價值的東西。所以知道滿足並不恥辱,知道停止而不會有危險,生命可以長久了。【章旨】本章的要點是“珍愛生命、淡泊名利”。對於人而言,生命才是最寶貴的,名利、貨物等都是次要的。因此,老子提醒人們要知足。知足、知道停止,而不會使你陷入到危險的境地,這樣你的生命才能得到保全。- 12 -第七章【原文】大成若缺,亓用不幣。大盈若,亓用不。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趮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爲天下正。竹簡原文參見簡本乙【注釋】幣:本指一片帛,這裏似指渺小、有限。大盈若,亓用不:,乙本作“”,竹簡本作“中”,通“盅”,空虛不足。,竹簡本作“(疑爲窮省)”,通“窮”,意指有限。大直如詘:竹簡本作“大植若屈”。詘,音“屈”,言語遲鈍。大贏如:贏,豐盈,贏餘。,音“訥”,意指貧乏、不足。趮勝寒,靚勝炅:趮,即“躁”,跑步,跳動。靚,音“靜”,清靜。炅,音“炯”,炎熱。【譯文】有了很大的成功卻好像還有欠缺,他在實際中的作用就不會渺小。有了很大的滿足卻好像還很空虛,他在實際中的作用就不會有限。最直率的人認爲自己還很遲鈍。最有技巧的人認爲自己還很笨拙。最有贏餘的人卻爲自己還很貧乏。跑動能夠戰勝嚴寒,清靜能夠戰勝炎熱,保持清靜的狀態,而可以成爲天下最端正的人。- 13 -【章旨】本章的要點是“謙虚”。人應當永遠保持謙虛的態度,而不能驕傲自滿。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要認識到可能存在着不足,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當政者治理天下,應當以清靜、無爲爲本。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才能正確、理性地處理好天下的事情。第八章【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注釋】卻走馬以糞:卻,退回,退卻。走馬,騎馬奔跑。糞,糞種(古代的一種耕種方法)。可欲:可,竹簡本作“甚”。可欲,意指放縱自己的欲望。:即“禍”,災殃,禍患。咎莫憯於欲得:咎,過錯、錯誤。憯,古同慘,慘痛、嚴重。【譯文】天下君王有道(治理有方),將所有的戰馬用於農業生產。天下君王無道,戰馬生活在邊疆。罪過沒有比放縱自己的欲望更大了;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大了;過錯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嚴重了。所以知道滿足,就是永遠的滿足。- 14 -【章旨】本章的要點是“知足”。有道明君,關注民生大事,重視促進生産、發展經濟,所以讓奔走在外的馬匹(或指戰馬),用來從事農業生産。無道昏君,不關注民生,不重視生産,政治上封建保守,對外窮兵黷武,其結果必定是走向失敗。君主個人的野心、貪欲,不僅害了他自己,還會危害到整個國家、民族。因此,老子强調:人應當“知足”。第九章【原文】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 ,以知天道。亓出也遠,亓知也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注釋】不規於牖:規,通“窺”,注視。牖,音“有”,窗戶。:即“彌”,更加。聖人:聖,從耳,呈聲。乙本皆作“”(甲骨文字形亦是左邊爲耳,右邊是口,意指善用耳,又善用口)。聖人,指善於傾聽和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人(管子·四時:聽信之謂聖)。【譯文】不出家門,而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看窗外,而可以知曉天道的存在。人們出門在外,走得越遠而知道的事情反而越少。所以(善於傾聽和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聖人,不行於外而能夠知曉一切,沒有見到事物而能夠給事物命名,沒有實際作爲卻能- 15 -夠胸有成竹。【章旨】本章的要點是“靜心思考”。透過現象可以看本質。人們在實際中,通過觀察可以看到事物的表象,就是感性認識。通過思考,而可以瞭解事物的本質(事物發展、變化的情形),就是理性認識。靜心思考,就是使人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不出門、不看窗外”並不是讓人們閉目塞聽,而是希望人們在對客觀世界有所認識的基礎上有所思考。通過思考而知曉事物發展、變化的前因後果,通過思考而知曉“天道”的存在。聖人善於觀察、分析和思考,所以能瞭解實際情況,行事能夠胸有成竹。第十章【原文】學者日益,爲道者日,之又,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不爲。竹簡原文參見簡本乙 取天下也,恆无事;及亓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注釋】學者日益,爲道者日:甲本僅存“爲”字,乙本作“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云”,这里從竹簡本校正(竹簡本“學者”前無“爲”字,竹簡本原字似“”,這裏參照第四章的“”校改,通“損”,意減損(“益”的反義),開放。无不爲:甲、乙本皆殘缺,參照竹簡本校補,意指沒有什麽事情不能做。- 16 -“【譯文】注重學習的人,每天都有收益。爲道的人,每天都在減損。減損又減損,於是重新回到了無所作爲的狀態。無所作爲而無所不爲。奪取天下,永遠像沒有事情一樣。如果他心事重重的話,就沒有能力去奪取天下了。【章旨】本章的要點是“損”。“道”的本質是虛無,所以爲道者應當以虛無爲本。調整好個人的身心狀態,不執著、不保守,思想開放、政治開放,這樣才能符合自然之道、達到無爲的狀態。以無爲爲本,而在實際中無所不爲。得人心者,得天下。要想奪取天下,關鍵要做好事先的謀劃及准備工作。在時機成熟,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無論是以武力的方式,還是政治的方式,都可以達到奪取天下的目的。第十一章【原文】聖人无恆心,以百姓之心爲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焉, 爲天下渾心 。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咳之。【注釋】焉,爲天下渾心:,即“歙”,意收斂。渾,渾然。全句意指收斂又收斂他自己的心思啊,而把天下人追求發展的心願當作自己的心願。- 17 -咳:通“孩”。【譯文】聖人沒有個人的心願,而把百姓的心願當作自己的心願。善的人善待他,不善的人也善待他,於是具有善良的品德了。誠實的人以誠信對待他,不誠實的人也以誠信對待他,於是具有誠信的品德了。聖人生活在天下,收斂又收斂(他自己的心思)啊,而把天下人追求發展的心願綜合成一個大的心願。百姓都屬於他的“耳目”,聖人把他們當作孩童一樣對待。【章旨】本章的要點是“一心一意爲人民”。老子所說的“不善”、 不信”,不是指惡人、不可信的人,而是指不善於爲人處事和誠信不足的人。聖人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將百姓的心願當作自己的心願,全心全意爲人民群衆謀福利。老百姓身處各行各業,見多識廣,所以聖人願意傾聽和接受他們的意見。一般人觀察事物、考慮問題往往主觀、片面,就像未明事理的兒童一樣,因此聖人將百姓當作孩童。第十二章【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 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亓生生也。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軍不被甲兵。矢无所亓角,虎无所昔亓蚤,兵无所容亓刃,夫何故也?以亓无死地焉。- 18 -【注釋】:通“動”。:即“蓋”,曾經。不辟矢虎:辟,驅除、排除。矢,指犀牛。不被甲兵:被,本義被覆,這裏意指遭遇、躲避。兵,从廾、斤,像人雙手持有兵器。甲兵,指全副武裝的士兵。:音“朵”,使用、衝刺。昔亓蚤:昔,通“措”,使用。蚤,通“爪”。【譯文】從出生到死亡,生命力旺盛的人佔十分之三,走向死亡的人佔十分之三,而人們在安靜的情況下生命力旺盛,行動起來卻會陷入到死亡境地的人也佔十分之三,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爲他們爲了生存而不顧一切去拼命的緣故。曾經聽說善於把握自我生命的人,行走於山陵不排除犀牛和猛虎的存在,進入軍營不逃避全副武裝的士兵。犀牛用不上它的角,猛虎用不上它的爪,士兵用不上他們的兵刃,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爲他不會陷入到死亡的境地。【章旨】本章的要點是“養護生命”。人的生命應當是生動、活潑的,而不是呆板、僵化的。善於養生的人,就是生之徒。呆板、僵化的人,就是死之徒。有的人在安靜的時候能夠保持良好的生命狀態,一遇到事情就頭腦發熱,主觀、武斷,胡作非爲,所以會陷入困境。人不可能永遠地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所以要學會在惡劣的環境中保護自己。善於把握自我生命的人,不排除犀牛、老虎、敵兵的存在,而犀牛、老虎、敵兵卻攻擊不到他,是因爲他能夠冷靜、理性、靈活地應對,所以能夠脫離危險之地,保全自己。 道”給予了人們生存、發展的無限空間,因此人們沒有理由讓自己走上絕路(陷入到死亡的境地)。- 19 -“第十三章【原文】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弗有也,爲而弗寺也,長而勿宰也,此之胃玄德。【注釋】畜:培養、養育。:甲本原字如此,通“爵”,本指盛酒的禮器,這裏或指固執,把持。乙本作“爵”,道生之、畜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遂,成長、發育。亭,壯大。毒,甲本殘缺,從乙本補,意指成熟。復,覆蓋,或有保藏之意。全句意指“道”使萬物滋生、發育、成長、壯大、成熟、使它們得到養護、保藏。寺:本指有法度的地方,這裏意指有所限制。玄德:玄,幽微,深遠。玄德,意指深奧微妙的“德”。【譯文】“道”不斷滋生(萬物)而“德”不斷養育(萬物),物體逐漸成形而器量逐漸完成。所以萬物尊崇“道”而貴重“德”。是“道”值得尊崇、 德”值得貴重的緣故。人們不可以太固執而應當永遠地順其自然。道,滋生萬物,使萬物發育、成長、壯大、成熟,使萬物得到養護、保藏。滋生了萬物而不認爲擁有(它們),使萬物有所作爲而不限制(它們),使萬物成長而不主宰(它們),這就是深遠的“德”。- 20 -“【章旨】本章的要點是“尊道、貴德”。道,滋生了萬物,並給予萬物生存、發展的無限空間,所以說它是可尊的。萬物有了自己的生存、發展之道,而能不斷有德。不斷有德,就能發展、壯大,所以說“德”是可貴的。萬物從出生到結果,具有着一定的周期性過程,人們不需要過多的,只要順其自然就行了。遵循“道德”的原則,永遠順其自然,而不要固執、妄爲。道,虛無而客觀地存在,它不主宰和限制萬物在實際中的生存與發展(它所起的作用只是輔助而已)。第十四章【原文】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得亓母,以知亓子,復守亓母,沒身不殆。 塞亓,閉亓門,終身不堇。啟亓悶,濟亓事,終身不棘。竹簡原文參見簡本乙 見小曰明,守柔曰强。用亓光,復歸亓明。毋遺身央,是胃襲常。【注釋】:同“既”,既然。沒:消失,隱沒。塞亓,閉亓門,終身不堇:竹簡本作“(閉)丌門,(賽)丌,夂(終)身不”。亓,似指天下萬物。,從門、忈,或通“悶”,按竹簡本的意思似指放任自我、自由行動。堇,意指操勞。啟亓悶,濟亓事,終身不棘:竹簡本作“啟丌,濟丌事,- 21 -夂身不”。棘,帶刺的灌木(如酸棗樹),這裏意指成果、成就。毋遺身央:遺,甲本部分殘缺,帛書整理組釋爲“道”,但上下文意不通,從乙本、通行本校爲“遺”。央,或通“殃”。毋遺身央,意指不要使自我迷失於實際之中。【譯文】天下的本源,就是天下的母親。既然有了天下的母親,而可以瞭解天下的子孫萬物,並重新守候在天下母親的身旁,終身不會有危險。阻止人們在實際中的異常行爲,關閉他們的門戶,終身不必操勞;聽任他們自由行動,並幫助他們做那些不切實際的事情,終身不會有成就。能夠見到細微之處就是開明,保持柔弱的狀態就是真正的强者。利用人們的智慧之光,而可以使他們明白一切。不要使自己迷失於實際之中,就是正常。【章旨】本章的要點是“守本”。天地的本源,就是天下萬物的母親。天下萬物,就是天地的子孫。天下萬物在實際中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它們所依靠的根本。理解“塞亓,閉亓門,終身不堇;啟亓悶,濟亓事,終身不棘”,或可以依照道德的原則,從政治的角度去理解。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很微妙的,能够細心觀察、用心思考,所以能明白一切。虛無、柔弱的東西以其宏大而能夠包容堅實的物體,所以說保守柔弱,才是真正的强者。人們生活在世界上,不脫離根本,不脫離實際,所以不會陷入到危險的境地,這樣才能正常地生活。- 22 -第十五章【原文】使我有知也,行於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猒食,貨財有餘,是胃盜。盜杅,非道也。【注釋】:音“潔”,意保持。朝:朝庭,庭院。芜:即“蕪”,荒蕪。服文采:服,穿着。文采,通“紋彩”,帶花紋、色彩的衣服。猒:古同“厭”,飽、滿足。盜杅:杅,甲本原缺,乙本殘存“木”旁,韓非子解老中爲“竽”,按文意校爲“”,音“竽”,當指木盆之類的器物。盜杅,貪官汙吏,强盜。【譯文】讓我保持着(對社會的)清醒認識而行於大道之中,唯有這樣的人讓我感到害怕:大道很寬暢,百姓很好管理,而他的宮殿卻很高大;田地荒蕪、糧倉空虛,而他卻穿着華麗的衣裳,佩帶鋒利的寶劍,吃着精美的飲食,貨物、錢財又有積餘,這就是貪官汙吏。貪官汙吏,不是有道德的人啊!【章旨】本章主要是揭露“貪官汙吏”的真面目。國家在政治上開放,卻不是放任不管(或管理不到位)。當權者不問政事,任憑田地荒- 23 -蕪,糧倉空虛,而自己卻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只知道自己住得好、穿得好、玩得好,而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這就是貪官汙吏,也就是禍害國家,危害百姓的“强盜”。第十六章【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亓德乃真。修之家,亓德有餘。修之鄉,亓德乃長。修之邦,亓德乃。修之天下,亓德乃。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竹簡原文參見簡本乙【注釋】拔:本義拔起、動搖。祭:甲本原作“”,從竹簡本校改。:通“豐”,豐厚,豐盛。愽:古同“博”。廣大、博大。兹:音“資”,語氣詞,同古文“哉”。在這裏表示疑問,相當於“呢”。【譯文】善於建設的人不會動搖他的建設基礎,善於擁有的人不會失去他的所有。子子孫孫都要遵循這兩條基本原則而不要斷絕。個人遵循這兩條基本原則,他的“德”就真實了;使全家人遵循這兩條基本原則,他的“德”就有餘了;使全鄉人遵循這兩條基本原則,他的“德”就長遠了;使全國人遵循這兩條基本原則,他- 24 -的“德”就豐厚了;使全天下人遵循這兩條基本原則,他的“德”就遍及天下了。用觀察自身的眼光觀察自身,用觀察家庭的眼光觀察家庭,用觀察鄉里的眼光觀察鄉里,用觀察國家的眼光觀察國家,用觀察天下的眼光觀察天下。我爲什麼知道天下的存在和發展之理呢?就是以這樣的方法。【章旨】本章的要點是“繼承和發揚先輩的優良傳統”。善於建設的人,重視基礎建設。善於擁有的人,把握牢固。這就是人們在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兩條基本原則。子孫後代都要遵循這兩條基本原則。將這兩條基本原則再貫徹到全鄉、全國、全天下,那麼他的“德”也就能遍及天下了。天下的發展和進步,也正是基於這兩條基本原則的結果。第十七章【原文】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逢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强。物壯即老,胃之不道。竹簡原文參見簡本甲 不道蚤已。【注釋】逢地弗螫:逢,即“蜂”,古文作“”,毒蜂。,音“蠟”,帶有尾刺的毒蟲。,疑即“螝”,古同“虺”,音“ 毁”。地,似指蛇、蝎之類的動物。螫,錐咬。攫鳥猛獸弗搏:攫,甲本原作“”,從竹簡本校改,音“決”,- 25 -擄掠、抓取。攫鳥,當指凶猛的鷹隼。搏,乙本作“捕”,竹簡本作“扣”,意抓捕、搏擊。怒:,男子外陰。怒,或指人精力旺盛的樣子。號而不:號,竹簡本作“(呼)”,即呼叫,哭鬧。,甲本原作“”,乙本殘缺,從竹簡本校改,通“憂”,憂愁。蚤已:蚤,通“早”。已,僵化、停止。另竹簡本無“不道蚤已”句。【譯文】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之人,可以與初生的嬰兒相比較。毒蜂、蛇蝎不錐咬他,鷹隼、猛獸不抓捕他。筋骨柔弱而把握東西卻很牢固。不知道男女結合的事却精力旺盛,是精力充沛的緣故。整天呼叫而不知道憂愁,是性情和順的緣故。性情和順,就是正常。知道和順,就是開明。有益於生命就是吉祥。意氣用事,就是逞强。物體自恃强壯,就會老化(僵化),就是不符合“道”的原則。不符合“道”的原則,就會早日死亡。【章旨】本章的要點是“柔弱、平和”。初生的嬰兒對外界生物無厭惡、排斥心理,不會主動騷擾外界生物,所以毒蜂、蛇蝎不會追咬他。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而不涉足危險的地帶,所以凶禽、猛獸也不能攻擊他。整天只知道吃喝,所以精力充沛。無憂無慮,所以性情和順。作爲普通人應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養,保持平和的心態,而不要逞强好勝、意氣用事,這樣才能如同嬰兒一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般人精神過於消耗,所以精力不足;思慮過甚,所以氣不順;身體過度勞作,所以僵化。這是他們違反道德原則、不重視道德修養的緣故。不重視道德修養,所以會早日死亡。- 26 -第十八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亓悶,閉亓門,和亓光,同亓,坐亓閱,解亓紛,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注意事项

    本文(帛书老子道德经注解(精简版).doc)为本站会员(e****s)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