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pdf

    • 资源ID:93811130       资源大小:481.27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pdf

    前前言言XX 市位于 XX 省 XX 市东部,南与 XX 市隔江相望,东临 XX 市,北靠从化市,西接 XX 区,是全国闻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XX 市市域总面积 1614.80 平方公里,下辖三街六镇,2009 年常住人口 108.36 万。近年来,XX 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南、中、北”三大功能区建设和“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9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574.34 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XX 从 1999 年的第 58 位跃升到 2009 年的第 9位,XX 市的发展正处于全面提升阶段,先后荣获“联合国和谐城市提名奖”、“中国和谐之城”、“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XX 省文明城市”和“XX 省林业生态县(市)”等称号。XX 省 XX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以下简称“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在分析 XX 市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落实XX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下简称“市级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总体布局和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在“保护北部、强化中部、提升南部”的土地利用战略指导下,统筹市域土地利用,探索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保护的结合机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为 XX 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i目目录录第一章第一章总则总则.1第二章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土地利用战略目标.4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4第二节土地利用目标.5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7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9第四章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农用地保护.13第一节耕地保护.13第二节基本农田保护.14第三节其他农用地保护.14第四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15第五章第五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17第一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17第二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分类引导.17第六章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管制土地利用分区管制.21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21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25第七章第七章 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与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与建设.29第一节城乡生态安全网络.29第二节生态用地保护.29第三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30第八章第八章 土地整治与重点建设项目土地整治与重点建设项目.31第一节土地整治.31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36ii第九章第九章 中心城区与镇街土地利用控制中心城区与镇街土地利用控制.38第一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38第二节镇街规划指引.40第三节镇级土地利用调控指标.42第十章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3附附表:表:1、XX 市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2、XX 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3、XX 市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4、XX 市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5、XX 市规划基本农田构成表6、XX 市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7、XX 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指标表8、XX 市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9、XX 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表10、XX 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11、XX 市规划期间拟占用基本农田项目清单附附图:图:1、XX 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XX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XX 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4、XX 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5、XX 市土地整治规划图6、XX 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7、XX 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8、XX 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9、XX 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1第一章第一章总则总则第一条第一条规划目的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文件,加强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合理指导用地、批地和管地,强化土地利用监督,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XX 东部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目标,特编制本规划。第二条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三大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南中北土地利用,落实差异化土地利用政策;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探索农用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机制,构建环境友好“新 XX”;“统筹城乡科学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两城三中心”1,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 XX 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三条第三条规划原则规划原则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高保护质量;2.坚持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因地制宜、协调发展;3.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4.坚持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合理安排各业用地;5.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先导,强化生态建设。1“两城”指中心城区和新塘镇,“三中心”指石滩镇、中新镇和派潭镇。2第四条第四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规划基期 2009 年,规划近期目标年 2015 年,规划目标年 2020年。第五条第五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 XX 行政辖区范围,包括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土地总面积1614.80 平方公里。第六条第六条规划依据和参考规划依据和参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年 8 月 28 日修改通过后施行);2.XX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2002年4月1日起实施);3.XX 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2009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43号令);5.关于印发的通知(粤国土资规保发2009198 号);6.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7.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规保发201030 号);8.关于市县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有关问题指导意见的通知(粤国土资规划发2010207 号);9.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10.国土资源部关于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3等三项推荐性行业标准的公告(2009 年第 29 号);11.XX 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12.XX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报批稿);与本规划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和规划。第七条第七条规划基数规划基数2009 年 XX 市土地总面积为 161480 公顷。农用地为 135680 公顷(其中可调整地类 16735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02%,其中,耕地面积23029公顷,园地面积33349公顷,林地面积 66117 公顷,其他农用地 13185 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 2024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12.54%,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 16468 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 3503 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 278 公顷。其他土地面积为 555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3.44%,其中水域4614 公顷,自然保留地 936 公顷。4第二章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第一节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战略第八条第八条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战略落实创建“XX 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和全国科学发展观示范市”的城市发展目标,结合“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积极创建 XX 东部现代产业新区、XX 东部门户功能区、XX 技术创新核心区、珠三角生态宜居新城以及 XX 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在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实施“保护北部、强化中部、提升南部”的土地利用战略。第九条第九条保护北部保护北部利用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控制影响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保护北部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农用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新方法,提高土地复合利用程度,严格保护北部生态用地;控制派潭、小楼、正果建设用地规模,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合理布局、集约用地等措施,高效利用土地,打造 XX 生态旅游示范区,带动北部经济发展。第十条第十条强化中部强化中部落实建设 XX 东部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定位,增加基础设施用地、商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教育用地、居住用地比例;优化中心城区用地结构,强化中部服务带动功能,提高中部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增强中部经济实力,强化中部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5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提升南部提升南部强化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适当加大建设用地供给,支持产业组团规模发展;整合南部地区工业用地,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适当增加商业服务业用地、居住用地比例,改造农村居民点用地,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民生环境,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城镇形象。第二节第二节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目标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土地利用总体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护北部、强化中部、提升南部”的土地利用战略,以土地利用调控指标为指导,严格保护耕地、基本农田,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土地生态建设,为 XX 市经济社会持续、高效、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详见附表 1)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注重发挥农用地的生态效用。规划期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38018 公顷(57.03 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 38550 公顷(57.82 万亩)。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用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用地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民生用地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规划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2642公顷以内,20102015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 4316 公顷以内。6规划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4239公顷以内,201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 2878 公顷以内。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按照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要求,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规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3031 公顷以内,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 3031 公顷,其中,本地补充耕地不少于 442公顷,易地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 2589 公顷。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促进土地生态建设促进土地生态建设规划 2015 年森林覆盖率不低于 49,城镇人均绿地面积不低于 12 平方米。规划 2020 年森林覆盖率不低于 48,城镇人均绿地面积不低于 13 平方米。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深入挖潜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准入门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期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由 2009 年的 247.19 平方米,降低至 2020 年的 129.50平方米。规划期间地均建设用地产出由 2009 年的 284 万元/公顷,增加到 2020 年的 843 万元/公顷。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加强土地整治加强土地整治规划期内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面积442公顷(6630亩)。规划期内规划建设用地复垦面积 3205 公顷(48075 亩),“三旧”改造面积 7748 公顷(116214 亩)。7第三章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1.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基础设施、XX 经济技术开发区、XX 东部(XX)汽车产业基地、民生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与重点发展区域用地。2.有效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对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土地。3.合理调控农用地结构,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耕地保护的方向转变,促进耕地保护。4.适度控制其他土地开发,加强河流水域、滩涂等自然生态用地保护。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适量减少农用地规模,适度增加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规划 2015 年,农用地面积为 13370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2.80;建设用地面积为 2264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02%;其他土地 512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18。详见附表2。规划 2020 年,农用地面积为 13239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99,比 2009 年减少 3285 公顷,减少率为 2.42%;建设用地面积为 2423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5.01%,比 2009 年增加 3989公顷,增加率为19.70%;其他土地48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00,8比 2009 年减少 704 公顷,减少率为 12.67%。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农用地结构调整农用地结构调整有效保护耕地,注重发挥园地、林地等农用地生态功能。1耕地:规划至 2015 年,耕地面积 2222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3.76%。规划至 2020 年,耕地面积 2168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3.43%,比 2009 年减少 1343 公顷,减少率为 5.83%。2园地:规划 2015 年,园地面积为 3284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0.34%。规划 2020 年,园地面积为 3251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0.13%,比 2009 年减少 837 公顷,减少率为 2.51%。3林地:规划 2015 年,林地面积 6592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0.83%。规划 2020 年,确定 XX 市林地面积约 6579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0.75%,比 2009 年减少 320 公顷,减少率为 0.48%。4 其他农用地:规划 2015 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127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87%。规划 2020 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123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68%,比 2009 年减少 786 公顷,减少率为 5.96%。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建设用地结构调整适度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保障重点地区及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优化建设用地内部结构。1城乡建设用地:规划 2015 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 184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1.40%。规划 2020 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 197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21%,比 2009 年增加 3246 公顷,增加率为 19.71%。其中,规划 2015 年,城镇用地面积为 14156 公顷,占土地总9面积的 8.77%。规划 2020 年,城镇用地面积为 1602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9.92%,比 2009 年增加 4668 公顷,增加率为 41.11%。规划 2015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 402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49%。规划 2020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 369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29%,比 2009 年减少 828 公顷,减少率为 18.32%。2交通水利用地:规划 2015 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 35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20%。规划 2020 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 359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23%,比 2009 年增加 92 公顷,增加率为 2.63%。3其他建设用地:规划 2015 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 6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41%。规划 2020 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 92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58%,比 2009 年增加 651 公顷,增加率为 234.17%。第二节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原则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原则1.优先布设 XX 市北部生态安全屏障区,保障生态用地结构完整性。2.协调基本农田布局和基础设施用地安排,优化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关系。3.落实“XX 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和全国科学发展观示范市”的总体目标,协调城乡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4.积极推进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农用地生产、生态、景观和隔离的综合功能,发挥农用地多重功能,拓展生态空间。10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明确“南城北山”土地利用总体空间格局。1.“南城”指广汕公路以南地区,是 XX 市城镇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区域,重点布局 XX 市中心城区、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等城镇用地以及 XX 经济技术开发区、XX 东部(XX)汽车产业基地、广本研发基地等产业用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 21801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 90.13%。2.“北山”指广汕公路以北地区,是 XX 市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重点布局以林业用地为主的农用地。规划林地面积为 61831 公顷,占林地总规模的 93.97%。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农用地空间格局农用地空间格局构建“一心两带一片”的农用地空间格局。1.“一心”指 XX 市南部增江平原区。该区应发挥土壤肥沃和区位优势,集中建设以蔬菜、鲜奶、肉、蛋、禽、水果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区,满足城市农副产品需要。2.“两带”指增江与西福河沿岸的两条粮食与果品生产带。该区应继承粮食与果品种植传统,积极进行丘陵坡地、盆地周边低丘及荒地的开发与利用,重点建设果品和商品粮基地。3.“一片”指 XX 市北部生态林片区。该区应通过森林公园建设,从提高林地利用效益出发,统筹考虑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果木花卉布局,积极建设 XX 市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协调城乡规划,形成“两城三中心,三圈五轴线”的建设用地空间结构。1.“两城”指中心城区和新塘镇,是承接 XX 中心城区辐射的11重要地区,重点安排中心城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汽车制造业、商贸物流等用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16389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 67.61%。2.“三中心”指石滩镇、中新镇和派潭镇,是 XX 东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的重点发展地区,重点安排中心镇建设、先进制造业、生态旅游配套等用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6388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 26.35%。3.“三圈”指南、中、北三大经济发展圈。南部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圈,建设 XX 东部现代产业新区,重点安排新型工业化园区等产业用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16305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67.27%。中部打造都市生活圈,重点安排文化产业城、国际会议休闲中心等用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5495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 22.67%。北部打造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在保护中适当安排旅游休闲等用地,严格限制工业用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2439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 10.06%。4.“五轴”指沿增江发展轴、沿广惠高速公路发展轴、沿广汕公路发展轴、沿坪新快速路(新新公路)发展轴和沿广河高速交通联系轴。规划以“五轴”为导向进行建设用地布局。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交通用地空间格局交通用地空间格局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公路、轨道和航运交通为主的多层次立体化交通体系,打造 XX 东部交通门户和珠三角东西两岸城市交通连接枢纽。1.公路交通通过增加高快速路、改造提升区内主干道、外移过境道路和开辟绿色旅游通道等措施,构筑以高快速路为主干,以区域主干道为骨架的网络状道路系统。高速公路:结合现有广深、广惠和北三环高速,规划新增广河、12增从高速,构建三横两纵的高速公路体系。快速路:结合现有广园快速和荔新快速,南移广汕公路改造为广汕快速路,建设坪新快速路,新塘东快速路和中心城区外环快速路,形成两横三纵一环的快速路系统。区域主干道:结合现有国道、省道、县道,通过升级改造,新增部分路网,加强各城镇之间联系,形成三横三纵加网络状区域主干道系统。2.轨道交通依托现有广深铁路,集中建设规模较大的新塘站、石滩站。依托 XX 市现有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由 5 号线茅岗站和 6 号线XX 接入地铁,汇合于广本 XX 工厂,形成环形地铁系统;由新塘广本 XX 工厂站起分别沿荔新快速路和新塘茅山大道,敷设轻轨至荔城和 XX。3.航运交通改造新塘港、荔城港、石滩港和仙村港等港口,提高港口吞吐能力。13第四章第四章农用地保护农用地保护第一节第一节耕地保护耕地保护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切实保护耕地,按照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评价论证,优先利用荒地、劣地,有效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规划 2010-2015年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 1819 公顷;规划 20162020 年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 1212 公顷。(详见附表 3)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保护高产优质耕地集中区域保护高产优质耕地集中区域发挥本市农业特色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优质水稻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粮食、蔬菜产业区域性聚集,打造名牌产品。重点保护增江平原区、增江与西福河沿岸“一心两带”耕地集中区域。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未落实补充耕地项目的,不予办理建设用地报批手续。积极开展本地土地整治与耕地易地补充相结合,合理安排耕地补充任务。规划 2010-2020 年,完成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量 3031公顷,其中,本地补充 442 公顷,易地开发补充耕地 2589 公顷。14第二节第二节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实 2020 年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38550 公顷(57.83 万亩),并多划定 385.5 公顷(5783 亩,占规划目标的 1%)基本农田,用于规划期内不宜确定具体范围的项目占用。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有效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有效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通过基本农田布局和结构调整,有效提高基本农田质量。规划共调出基本农田 10994 公顷,其中建设用地2090 公顷,其他土地 474 公顷、农用地 8430 公顷。规划调入基本农田 7202 公顷,全部为耕地、可调整园地和可调整坑塘水面,确保优质连片农地作为基本农田进行保护。(详见附表 4)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优化基本农田布局优化基本农田布局保持基本农田布局总体稳定,结合城市生态隔离带建设,重点在南部平原、东江流域、增江流域、西福河流域,以及北部河流谷地等地势平坦、耕作条件较好地区布置基本农田,并有效避让“两城三中心”等重点发展区域,以及环境污染区域,提高基本农田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三节第三节其他类型农用地保护其他类型农用地保护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加强园地基地化建设加强园地基地化建设规划 2020 年园地面积 32513 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规划期内实施“优果”战略,通过加快果园路网、排灌设施建设,提高园地生产能力,促进果木生产与旅游相结合,建设集生产、15科研、观光、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区,重点打造石滩三月红早熟荔枝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朱村、石滩、新塘、荔城、增江、正果桂味、糯米糍、挂绿、水晶球等优质荔枝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大力保护北部生态林地大力保护北部生态林地规划 2020 年林地面积为 65797 公顷,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规划期内重点加强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益,发挥其净化空气、调解气候、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林地保护与利用充分结合,在减少建设占用的前提下,适度供给旅游设施用地,将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果木花卉以及旅游风景区的建设统一考虑,以科学利用促进林地保护。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其他农用地保护其他农用地保护规划 2020 年 XX 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12399 公顷,主要分布在石滩镇、朱村街等地区。规划期内水产养殖以加快发展优质鱼为主,推进渔业主产区石滩镇连片无公害养殖基地发展,并建立一批鱼种孵殖基地和优质鱼生产基地。第四节第四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配合 XX 市建设具有山、水、田、林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要求,以现代农业和都市农业为发展架构,大力培育、引进优良品种,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以名、优、新、特品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支柱产业,重点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稻生产16基地、水果生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畜禽与水产养殖基地和果、畜、禽、鱼、林五大类种苗基地建设。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指导农户按照标准规程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对农产品质量实施跟踪监控,逐步规范执行市场产品准入制度。鼓励支持农用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着重推进农用地使用权向资本足、技术强、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能手、专业大户及经营实体集中。树立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完善农业产业化生产配套设施用地完善农业产业化生产配套设施用地积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支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配套设施用地,规范生产配套设施用地管理,落实产权明晰、用途明确、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促进配套设施集约化利用。农业生产设施和产业化配套设施用地性质和范围确定后,不得擅自将用地改变为非农业建设用途,禁止以建设配套设施为名占用土地进行其他非农建设。17第五章第五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一节第一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第四十条第四十条有效调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有效调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节约集约用地,有效调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期间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由 2009 年的 186.87 平方米,降低至 2020 年的 161.59平方米。规划 2020 年 XX 市人均城乡建设用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 131.44 平方米/人、129.50 平方米/人以内。第二节第二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分类引导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分类引导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城镇用地城镇用地(一)科学规划,保障城镇良性发展协调 XX 市城乡总体规划、各镇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内部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等用地布局和结构,形成功能合理、布局紧凑的城镇建设功能组团,有效保障城镇各功能良性发展。(二)适度提高开发强度,促进土地高效利用强化土地立体开发,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适度提高土地开发强度;结合人防工程建设,以地铁为引导,积极发展地下商场、地下步行街、地下停车场等地下空间,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规划地均建设用地产出由 2009 年的 284 万元/公顷,增加到 2020 年的 843 万元/公顷。(三)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促进存量土地的再利用把握“三旧”改造契机,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明晰产权、保障权益;统筹规划、有序推进;节约集约、提高效率;尊重历史、18客观公正”为原则,积极推动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作,改造旧城镇、旧村庄危旧房屋,配套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提高土地集聚效应。退出旧城区内污染大、效益不佳的工业企业,转换为金融、商贸、服务和高新技术行业用地,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城市土地经济效益。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工业园区用地工业园区用地(一)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积极引导园区发展以 XX 市产业发展政策为导向,结合中心城区、各镇总体规划,引导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加强土地出让管理,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提高工业园区“准入门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与税收、投资、环境等指标挂钩的集约利用量化指标,对工业园区集中统一管理;清理闲置土地,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整体规划,分期建设,保障地尽其用促进工业园区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方法,坚持“成熟一片,开发、建设一片,投产一片,收益一片”的建设方针,保持土地开发的良性循环,确保单位土地面积的资金集聚度和土地产出率。(三)落实控制指标要求,促进开发强度的提高落实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XX 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XX 市产业用地指南(2009 年版)和XX 市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指引(试行)的相关要求,对新增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和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重四项指标进行控制,促进工业园区开发强度的提高。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旅游设施用地旅游设施用地科学测算环境容量,有效控制旅游区接待设施数量和规模,结合空心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合理布局景区服19务设施用地,防止旅游设施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派潭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小楼现代都市农业观光走廊、正果湖心岛生态公园等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资源保护的良好结合。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区域采取有关措施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良性发展,促进土地集约水平的提高。(一)南部综合发展区农村居民点包括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的农村居民点。其中“城中村”应逐步进行改造,变农村居民点为城市社区;近郊城镇型农村居民点,应严格限制村经济发展用地的无序扩张,鼓励建设公寓式住宅;远郊传统型农村居民点应严格审批农民建房,促进农民向中心村集聚。(二)中部都市生活区中的农村居民点包括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三个街道的农村居民点。应采取社区统建与撤村并点相结合的模式,增加村庄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绿地建设,提高建设质量和档次,实现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三)北部农业生态区中的农村居民点包括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应采取撤村并点模式,引导农民向设施齐全的中心村聚集;禁止设立工业企业,立足特色发展现代农业,走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提高农地利用率;结合空心村、低效农居点改造等农村安居整治工配套建设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道路交通用地道路交通用地严格道路交通用地制度,科学、合理使用土地。(一)科学预测交通流量,加强公路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20交通路网,提高高速公路在路网中的比重,增加道路通行能力,防止重复建设。(二)严格执行新增公路建设用地预审制度,加强监管,充分利用原有场地和设施,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占用耕地规模,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三)道路项目施工招标文件应包含耕地保护条款,项目工程竣工时应对土地利用和恢复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四)合理利用废弃道路,无法利用时应及时复垦或绿化,避免土地闲置。21第六章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管制土地利用分区管制第一节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土地用途分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等七种土地用途区,制定管制规则,统筹市域土地利用。(详见附表 6)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部分耕地及其他优质农用地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其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该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平原、东江流域、增江流域、西福河流域,以及北部河流谷地地区,面积 3968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4.58%。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田道路、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区内的一般耕地,应按照基本农田管制政策进行管护。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3.禁止占用区内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禁止在基本农田上建房、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4.多预留的基本农田,可用于规划期内不易确定具体范围,22且符合限制建设区项目目录要求的建设项目占用。5.区内应加大农田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强土壤培肥,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一般农地区一般农地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耕地、园地、畜禽和水产养殖用地、城镇绿化隔离带用地和规划期间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和园地为一般农地区。该区主要分布于城市(城镇)建设用地周边和主要交通沿线两侧,面积 3309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0.49%。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为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耕地、园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3.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4.鼓励区内土地向有利于耕地保护的方向调整;耕地调整为其他类型农用地的,应严格保护耕作层,并按照耕地用途进行管理。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林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划定连片及土地整治、生态建设增加的林地为林业用地区,该区主要分布在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以及中新镇和朱村街道北部,面积 4266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6.42%。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不得擅自改变用途。23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应当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其他类型的营林设施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确需建设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3.区内零星耕地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可转为林地。4.未经批准,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城镇城镇村建设村建设用地区用地区划定城镇、农村居民点现状建设及规划发展区域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该区主要分布于“两城三中心,三圈五轴线”为引导的区域,面积 197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21%。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村建设,与经批准的城市、建制镇、村庄和集镇规划相协调。2.区内城镇村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3.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风景旅游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将派潭镇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小楼镇的何仙姑风景旅游区、正果的畲族风情村、正果湖心岛景区等用地划为风景旅游用地区,面积 268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66%。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2.区内土地使用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风景旅游区规划。243.区内影响景观保护和游览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4.允许使用区内土地进行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5.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划定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湖及其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危险区等区域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面积 37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30%。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相关规划。3.区内影响生态安全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4.区内土地严禁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自然自然与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区划定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区域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该区主要分布在派潭镇、正果镇东北部、中新镇西北部、朱村街道北部和增江街道东北部,面积 1460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4%。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允许进行不破坏景观资源的旅游活动。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保护区规划。253.区内影响景观保护的土地用途,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4.不得占用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进行新的生产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5.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第二节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划定允许建设区、

    注意事项

    本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pdf)为本站会员(鸥鸥)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