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17—2021年北京五年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pdf

    • 资源ID:96241920       资源大小:2.45M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7—2021年北京五年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pdf

    20172021年北京五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一、文言文阅读(2 0 2 1 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下 面 小 题。夫儒生,礼 义 也;耕 战,饮 食 也。贵 耕 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 纪 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 谷 不 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土不得战 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 有 水 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 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 无 效,而效者待之。儒 生,耕战 所 须 待 也,弃 而 不 存,如 何?韩 子 非 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 实学 而 伪 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 卿 相 之 位 若 脱 躅 者,居位 治 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 义 也。民无礼义,倾 国 危 主。今 儒 者 之 操,重礼爱义,奉无礼义士,激 无 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 夫 廉,懦 夫 有 立 志:闻柳下惠风者,薄 夫 敦,鄙 夫 宽。此 上 化 也,非 人 所 见。段 干 木 阖 门 不 出,魏 文 敬 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 土 危 亡。秦,强 国 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 国 必 破,三 军 兵 顿,流 血 千 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 强 秦 之 兵,全 魏 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 莫 大 焉,赏英先焉。齐有高节之士,目狂诵、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 此 二 子 解 沮 齐 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 子 善 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夫狂询、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 孰 大 者?狂谪、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 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 子 非 干 木 之 行,下 魏 文 之 式,则 干 木 以 此 行 而 有 益,魏 文 用 式 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取 材 于 王 充 论 衡 非韩)注 释:(1)须:等 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 干 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 文:魏 文 候,战国初魏 国君 主。(4)解 沮:瓦解、涣 散。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贵耕战而贱儒生 贱:轻视B.使 礼 义 废,纲纪败 使:假如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防:防备D.薄夫敦,鄙夫宽敦:敦厚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上下乱而阴阳谬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C.此礼义为业者也D.人民为善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以此二子解沮齐众国之所以存者开不为上用之路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以儒名而俗行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B.不徇爵禄不 为 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C.韩非认为留着狂调、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D.本文认为狂痛、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2020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 出 公 十 七 年,智 伯 与 赵、韩、魏 共 分 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 齐、鲁,欲以伐 四卿。四卿恐,遂 反 攻 出 公。出公奔齐,道 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袁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 伯益骄,请地 韩、魏,韩、魏 与 之。请她 赵,赵 不 与。智伯 怒,遂 率 韩、魏攻赵。赵 襄 子 惧,乃奔保晋阳。三 家以国 人 围 晋 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 不 浸 者 三 版 ;城 中 悬 釜 而 炊,易子 而 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 桓 子 御,韩 康 子 参 乘。智 伯 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 人 国 也。“桓 子 肘康子,康子履 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 平 阳 也。疵 谓 智 伯 日:“韩、魏必反矣。智 伯 曰:“子 何 以 知 之?”标 疵 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 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 不 没 者 三 版,城 降 有 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 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筛疵之言告二子,二 子 曰:“此夫谗人,欲为 赵 氏 游 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 子 出,疵 入 日:“主何以臣之言 告 二 子 也?智 伯 日:“子 何 以 知 之?”对 日:“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 臣 得 其 情 故 也。”智伯不惨。疵请使于齐。赵 襄 子 使 张 孟 谈 潜 出 见 二 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 智 伯 率 韩、魏 以 攻 赵,赵亡则韩、魏为之 次 矣。二 子 曰:“我心知其然也,恐 事 未 遂 而 谋 泄,则祸立至矣。”张 孟 谈 日:“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 伤 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 子 夜 使 人 杀 守 堤 之 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 伯 军 救 水 而 乱,韩、魏 翼 而 击 之,襄子将 卒犯其前,大 败 智 伯 之 众,遂 杀 智 伯,尽灭智氏之族。三 家 分 智氏之田。晋 烈 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 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 为 家 人,晋绝不祀。(取 材 于 史记 资治通鉴)注 释:1赵 襄 子:晋 国 臣 子,赵 地 之 主。后文的 魏 桓 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 地 之 主。2城不浸 者 三 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 块 夹 板 的高度。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难 必及韩、魏 矣 难:难免B.而二子无喜志志:心思C.智 伯不俊惨:悔改D.晋 绝 不 祀 绝:灭亡7.下 列 对 句 中“以”字 的 解 释,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欲以伐四卿 以:凭借B.以 汾 水 可 以 灌 魏 之 安 邑 以:用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 以:把、将D.子何以知之 以:依据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非反而何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C.为之期日而遣之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D.襄子将卒犯其前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B.臣 子 疵 见 微 知 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11.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2019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左 氏 国语,其文深闲杰异,固 世 之 所 耽 嗜 而 不 已 也。而其说多诬淫,不 概 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 非国语。幽 王 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 阳 父 日:“周 将 亡 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 过 其 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 实 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 乏 财 用,不亡何待?若 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 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 也,三 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 乃 东 迁。非 日: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 有 所 逼 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 涌 溢 蒸都以糜百物;畦 而 灌 者,必冲荡演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 阳 之 无 穷,以海洞浮帽乎 其 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 轮 如 机,其孰能知之?且 日:“源 塞,国必亡。人乏 财 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日天者,则吾既 陈 于 前 矣;人 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日是川之为尤!又目:“天之所 弃,不过其纪。“愈 甚 手 哉!吾无取乎尔也。(取 材 于 柳 宗 元 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涌洞甥情:弥漫无际广阔深远。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不概于圣概:大略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抑人事乎抑:还是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B.C.D.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文深闵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 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 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认之者不塞则惑吾无取乎尔也16.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2018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 成 下 面5题。(1)积微,月 不 胜 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 悬 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 以 时 记 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口:德 一 如 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 材 于 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t t:分量轻。(2 )使 治 乱 存 亡 若 高 山 之 与 深 谿,若 白 垩 之 与 黑 漆,则 无 所 用 智,虽 愚 犹 可 矣。且 治 乱 存 亡 则 不 然。如 可 知,如 可 不 知;如 可 见、如 可 不 见。故 智 士 贤 者 相 与 积心 愁 虑 以 求 之,犹 尚 有 管 叔、蔡 叔 之 事 与 东 夷 八 国 不 听 之 谋。故 治 乱 存 亡,其始若 秋 毫。察 其 秋 毫,则 大 物 不 过 矣。鲁 国 之 法,鲁 人 为 人 臣 妾 于 诸 侯,有 能 赎 之 者,取 其 金 于 府。子 贡 赎 鲁 人 于 诸 侯,来 而 让,不 取 其 金。孔 子 曰:“赐 失 之 矣。自 今 以 往,鲁 人 不 赎 人 矣。”取 其 金,则无 损 于 行;不 取 其 金,则 不 复 赎 人 矣。子 路 拯 溺 者,其 人 拜 之 以 牛,子 路 受 之。孔子日:鲁 人 必 拯 溺 者 矣。孔 子 见 之 以 细,观 化 远 也。(取 材 于 吕 氏 春 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1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胜月 时间: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C.智 士 贤 者 相 与 积 心 愁 虑 以 求 之 相 与:一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1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B.亡 国 之 祸 败 不 可 胜 悔 也 不 可 胜 日 志 也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1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2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德辅如毛,民鲜克举之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21.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秦废封建秦 初 并 天 下,丞 相 缩 等 言:“燕、齐、荆 地 远,不 置 王无以镇之,请 立 诸 子。”始 皇 下 其 议,群臣皆以为便。廷 尉 斯 日:“周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 攻 击 如仇雒,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 子 功 臣 以 公赋税重赏赐之,甚 易 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 皇 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 树 兵 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 尉 议 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 置 守、尉、监。苏 子 日: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 兴,诸 侯 无 罪 不 可 夺 削,因而君之虽欲 罢 侯 置 守,可 得 乎?此 所 谓不能为时者也。周 衰,诸 侯 相 并,齐、晋、秦、楚 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 于 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 皇 知 之。始 皇 既 并 天 下,分 郡 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 冬 裘 夏 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 独 见 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 布、卢靖,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 柳 宗元日:“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 建 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 书 契 以 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 材 于 宋 苏 轼 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2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D.不能易也 易:交换2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 项 是()A.以有侯王B.三代之兴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D.袭封而争位者争必以利知诸侯之不可复而诸子之论废矣君臣父子相贼虐者2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2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2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文 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2 7.第 三 段 末 句“故柳宗元日: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参考答案1.C防:名词,堤防。2.B(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两 个“以”均为动词,认为。C.代词,的人;助词,表句中停顿。D.动词,变得;副词,被。)3.B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错误。本句意为:不追求爵位、俸禄。徇:追求。4.D“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错误,根 据“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可见,认为他们对保全国家没用处的是韩非子,而作者认为“夫狂谪、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魏文侯能够通过尊重段干木而保全国家,显然他们对国家是有功的,而且批评韩非子“不赏功、尊有益”。5.本文第一段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相反相成的思想。人走路时,脚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踩着的地方才能成为路。人的身体要靠手足才能活动,但能动的手足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由 此 得 出 结 论,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是 有 用 处 的 事 情 却 要 依 靠 它;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参 考 译 文:儒 生 讲 的 是 礼 义,耕 战 讲 的 是 饮 食。重 视 耕 战 而 轻 视 儒 生,是抛弃礼 义 找 饭 吃。假 使 礼 义 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 错乱,天晴下雨违背时节,五谷没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饿死,农民无法耕种,士兵也无法 打仗。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灾祸。儒者活在世上,就 是 维 护礼义的原有堤防,有他们看 来没有好处,但要没有他们就会带来损害。礼义对于人不产生直接的具体效果,但有具体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礼义来完成。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 着 的 路,要靠没有被脚 踩 的 地 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儒 生,耕战必须依靠他们,要是抛弃而使他们不存在,那怎么行呢?韩 非指责儒生,认为他们有害无益。大概是说一般儒生操行不好,举止不重礼义,名义上是儒,行动却和一般人一样,用真才实学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张,一心想做官发达,所以值不得尊重。至于志向纯洁,行 为 光 明,不追求爵位、俸 禄,抛弃卿相官位就像脱鞋一样的人,才会居于官位处理政事,即使他们没有建立功绩,但却是以推行礼义为事业的人。国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礼义。老百姓不懂礼义,国家就要 灭 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的操行,是重礼爱义的,他们引导不懂礼的人,激励 没 有 义的人,使 人 民 变得善良,喜爱自己的国君,这也是很有好处的。听说伯夷的作 风,会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软弱的人树立志向;听说柳下惠的作风,会使轻薄的人变得 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段 干木闭门隐居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车经过他居住的里巷时也要扶 轼 俯 身表示敬意,秦军听到这事,终于不敢攻打魏国。假使魏国没有段干木,秦兵一进入 国境,国家就有被灭亡的危险。秦是强国,打仗没有不胜的。把战争强加给魏国,魏 国 必 败,三 军 即 使 苦 战,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闭门隐居的人表示敬意,就 使 强 大的秦国军队退却,保全了魏国的领土,拯救了三军士兵的生命,论功没有比他 更 大 的,论赏没有能超过他的。齐国有节操高尚的人,叫狂遍和华士。二人是兄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屈从别人 的 意 志,不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吕尚被封在齐,认为这两个人 使齐国人士气瓦解人心涣散,开了不为君主效劳的先例,就同时把他俩杀了。韩非赞 赏这种做法,认为他俩留着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其 实,狂 谪、华 士、段 干 木 这 类 人,姜 太 公 杀 了 他 们,并 没 有 排 除 和 得 到 什 么:魏文侯扶轼俯身向段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强大的秦军而保全了魏国,功劳谁的大呢?假使韩非赞赏段干木闭门隐居的高尚节操,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 是 对 的;狂 橘、华士的节操与段干木的节操一样,韩非称赞姜太公杀了他们,那就错了。即使韩非指责段干 木的操行,贬低魏文侯对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这样的操行而使国家得到好处,魏文侯正以尊敬段干木的办法而收到了功效,这可见韩非不奖赏功劳,不尊敬有益 的 人。6.A7.B8.D9.B1 0.参 考答案:(我们)两家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吗?)1 1.参 考答案:桓 子 肘 康 子;康 子 履 桓 子 之 跑。参 考 译 文:晋 出 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 不 信、魏侈一起把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作为自己的 采邑。晋出公非 常愤怒,通告齐 国和鲁国,想要讨伐智、赵、韩、魏 四 卿。四卿恐惧,于是反过头去攻打晋出公。出公战败,逃向齐国的时候,死在路上。因此智伯就立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那时候,晋国的政事都由智伯决定。智 伯 愈加骄横,向韩国和魏国要土地,韩国和魏国就划分了土地给他。又向赵国要 土 地,而赵国没给。智伯愤怒,于是就率领韩国和魏国攻打赵国。赵襄 子 害 怕,于是就逃到晋阳退守。三 国 围 困 晋 阳,一年多之后,后来引汾河的水灌晋阳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 版 高 了;城中的人只能把锅挂起来做饭,呼唤子女吃掉充饥,但百姓都没有反叛之心。智 伯 巡视水势,魏 桓 子为他驾 车,韩康子做护卫。智 伯 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呀。”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因为汾河可以灌魏国的安邑,绛河可以灌韩国的平阳。疵 对 智 伯 说:“韩国和魏国一定会反叛的。”智 伯 说:“您怎么知道的?”疵 说:“我是根据人之常情判断的。我们 让 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们一起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就要落到韩国和魏国头上。现在约定战胜赵国后,三家瓜分赵国土地,现 在,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赵国投降指日可待,但是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地心思,反而有担忧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话告诉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说:“这是小人想为赵国游说,让您怀疑我们,从而放松攻打赵国。不是这样的话,我们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吗?而要去做那些危险苦难不可能成功并的事吗?”二人走后,疵进来问智伯:“主公怎么能把我的话告诉那两个人呢?”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 答道:“刚才我见他们一见到我就匆匆离开了,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智伯没有改变。疵请求出使齐国。赵襄子派张孟谈偷偷去见魏桓子和韩康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和魏国来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就该轮到韩国和魏国了。”二人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是担心事情没有完成而计划先泄露,那么灾祸立即就会到了。”张孟谈说:“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二人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让他回城了。赵襄子派人在夜里杀了守堤的官吏,决开堤口,用水灌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因为救水而乱作一团,韩国和魏国从侧面攻打,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又将智伯的家族全部诛杀。赵、韩、魏三国分割了智伯的土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赵、韩、魏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掉晋国,瓜分其土地。晋静公被贬为庶人,晋国灭亡。12.A13.B14.C1 5.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我对于 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1 6.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 后 批 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译文:()左 丘 明 的 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依照这些理由,我 写 了 非国语这本书。(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 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17.D18.C19.D20.(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 众(却)很少能举动它;(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21.(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 出“观化远也”的结论。【参考译文】(1)积少成 多 之 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 月 累 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 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 祸 往 往 是 悔 不 胜 悔。霸 者 之 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 天 都 记 也 记 不 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 教 功 名 与 之 相 反-能 积 微 者 则 速 成。诗 经 大 雅 蒸 民 上说:“懿德 就 像 鸿 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2)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 同 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 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 乎 可 知,似 乎 不 可 知;似 乎 可 见,似 乎 不 可 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鲁国有一道法律,如 果 鲁 国 人 在 外 国 见 到 同 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 要 能 够 把 这 些 人 赎 回 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 可 以 从 国 家 获 得 金 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 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 不(向国家)领 取 金 钱。孔 子 说:赐(端 木 赐,即子贡),这就是 你的不对了,从 此 以 后,鲁 国(就没有)人 再 去 赎 回 自 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 取 补 偿 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 不 领取补偿金,鲁 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 起 一 名 落 水 者,那 人 感 谢 他,送 了 一 头 牛,子 路 收 下 了。孔 子 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22.D23.C24.B25.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26.D27.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 以 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参考译文: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维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 臣 都 以 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 是 建 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苏 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 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 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缗,(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注意事项

    本文(2017—2021年北京五年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pdf)为本站会员(奔***)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