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中国文学简史【精】.doc

收藏

编号:257511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32.4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1
  
10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中国文学 简史
资源描述:
,. 中国文学简史【精】 中国文学史-导言 中国文学从 夏初 起有历史记载到今天已经有 四千年 的历史了。 l 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1. 现实主义精神 2. 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3. 人民性、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先秦文学 一、 古代诗歌与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 1、 社会背景: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严重。 2、 内容与特点 l 最早的文学 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歌谣与神话故事 l 口头诗歌, 最早是随口冲出,只有节奏,没有意义的诗歌,如“杭育杭育”调节劳动节奏的歌声。后来逐渐演变为有节奏又有意义的简单唱辞。一般是原始人类劳动生活的展现,现实主义文学。 l 神话, 是人民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征服自然地愿望,对自然与英雄人物形象化与神化 l 神话的特点: A其基础是现实生活,但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神是人类智慧的化身;B 其创造活动是全民性的,属于低级阶段中的产物;C 神话不同于迷信,前者是积极地,具有反抗精神的,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3、 代表作品 l 神话:《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愚公移山》 4、 意义与贡献 l 说明了人民征服自然地强烈愿望 二、 甲骨卜辞与《周易》 (殷商时代) 属于史传散文 1、 社会背景:奴隶制度趋于成熟 2、 内容与特点 l 甲骨卜辞 是最朴素的散文,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因此大部分是极其简拙粗糙的语言。 l 《周易》 周代的卜筮书,较之于甲骨卜辞进步。 3、 代表作品 l 《周易》中的卦爻 4、 艺术特点: l 《周易》已用简单的比兴手法、句法整齐,间或用韵 5、 意义与贡献 l 《周易》作了《诗经》的先驱。 三、 《诗经》 (春秋时代) 1、 社会背景:奴隶制 盛极将衰;殷已灭亡,诸侯称霸,农业生产提高 2、 内容与特点: l 《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北方黄河流域为主的诗歌总集;最早称《诗》、《三百篇》; l “颂”指歌颂其先王的功业;“雅”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生活,一般为士大夫所作;“风”则是民间歌谣;整部三百篇实际上是 西周为主的史诗和东周为主的民歌。 l 主要内容:A尖锐的社会矛盾与阶级对立 B 人民对于劳役兵役的反感 C 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与罪行 D 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E妇女的命运和婚姻问题 F描写爱情生活的恋歌 G 劳动生产的讴歌 H 爱国主义诗篇 I 叙事史诗 3、 代表作品 l 《七月》、《关雎》 4、 艺术特点: l A概括的叙述 B 复叠的抒写 C 精妙的比喻 D 形象的刻画与景物的描写 E 优美的语言与和谐的音律 5、 地位与影响 l 是我国现实主义长河的初源,民间诗歌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l 给后代读者以美的教育和享受 四、 《尚书》、《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 (春秋战国时代) 史传散文 1、 社会背景 2、 内容与特点: l 《尚书》,世称《书经》,记言史书,是汉时期伏生所口述,六经之一,写殷的比较多。如:《无逸》《盘庚》 l 《春秋》,中国最早一部编年体记事史,是孔子以鲁史官所记载的《春秋》为原始材料,记录BC722-BC481年事。语言简练平淡,为以后的散文奠定了基础。 l 《左转》是鲁国左丘明用事实说明《春秋》,是当时最优秀的史传散文,与《公羊传》、《谷梁传》齐名《春秋三转》,一同注解春秋,其他两部失传,左转称“春秋内传”。 l 《国语》是与《左转》同时期的一部著作,比较于左转,其内容平庸。称为“春秋外传” l 《战国策》是记录春秋到秦并六国的战国史,多记录策士游说之辞。 3、 代表作品 l 《春秋》、《左转》 4、 艺术特点: l 《战国策》:A 时代民主的要求反映 B 对于高尚品德的肯定与社会丑陋面貌的揭露C 生动而富有诱惑力的游说语言及对于某些人物采取的幽默讽刺笔调。D用巧妙地寓言故事为比喻 l 《左转》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暴露了很多社会面貌;对于复杂的战争描写特别出色;叙事极具戏剧性,情节非常紧张动人,人物刻画形象;多运用民间歌谣。 5、 地位与影响 l 《左转》等都是我国散文史上的里程碑 五、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 1、 社会背景:战争频繁,生产工具进步,封建贵族成了剥削者与消费者,作为士阶层代表的诸子兴起;他们的思想丰富,风格独特,有些为了贮备政治资本而投靠部分权贵,有的收徒讲学,造成声势。 2、 内容与特点: l 《道德经》,也称《老子》,老子,老聃所著。老聃,楚国人,主张清静无为,无治而天下自安。对一切事物都“不敢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 道家 的创始人。消极、悲观的态度给后世很大影响。 l 《论语》,孔子门人编辑其语录。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相传弟子有三千,主张有为政治,低则“修身、齐家”,高则“节用爱民”。在教育上也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进步观点。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成为封建制度最大、最有力的奠基人。 l 《墨子》,墨翟,出生于孔子去世十年后,孟子出生前。提倡“兼爱”、“非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最能接近人民的;是说理论辩的榜样,通俗易懂。墨家在战国时期势力大于儒家。 l 《孟子》,名柯,儒家学派,提倡“仁政”,相对于孔子的仁,又加了“义”。充满人道主义,文学特色具有雄辩性。 l 《庄子》,道家学派,和孟子是同一时期的,宋的人,人生观消极,对现实不满而不直接反抗,逃避现实,而艺术上则充满了浪漫主义,散文艺术成就很高,著作为后世文人所追捧。 l 《荀子》,荀子,名况,赵国人。儒家大思想家,其宇宙观比较进步,认为大自然运行有其自然规律。“制天”即掌握自然规律并且适应它。他已经从民间歌曲中创作出了辞赋。 l 《韩非子》,韩非师从于荀子,韩国人,进秦后被其同学李斯所害。他主张变法,强调法治。著有《五蠹》,他的理论综合了商鞅、申不害、吴起等人的政治理念。 l 《吕氏春秋》秦相 吕不韦所著,即杂家。是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 六、 屈原 《楚辞》 《离骚》与 宋玉(战国末期) 1、 社会背景:秦国吞灭五国,楚怀王不听屈原忠谏,去秦无返,因为小人离间,而且屈原遭贬江南,楚顷襄王也不喜欢屈原,屈原作了一系列悲愤的忧郁的爱国主义诗篇。 2、 内容与特点: l 《楚辞》,收集了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作家所创作的号称 骚体 的楚人诗歌及后代某些模仿屈原作品若干篇。最早的发源是楚国好巫时作的歌曲,在祭祀时唱的歌曲渐渐地成了一种音乐,即“南音”,“南风”其声调是慷慨激昂的。 l 由 西汉 刘向 所编辑。屈原的《离骚》只是其中的最伟大的一篇。 l 《离骚》意思是“遭遇着忧患”,是屈原放逐时所著,表明了作者远大的政治理想与高洁的品质,以及他维护真理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l 宋玉,是继屈原而起的《楚辞》作家,在艺术上追随屈原,代表作《九辩》,被称为“赋体之祖”。因为他写过一些非楚辞体,而为散文体的赋。 3、 代表作品:《招魂》、《九歌》、《天问》 4、 艺术特点:A 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B 对于人物的描绘与刻画很突出 C 具有很丰富的想象力 D 在民间文学中学习了很多 E 语言用了比兴、民间口语 5、 地位与影响 l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l 屈原是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l 屈原创造了 骚体诗;对诗歌形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l 屈原的爱国主义影响了很多后代诗歌的思想 两汉文学 一、 秦代文学 (秦统一) 1、 社会背景:秦国统一后焚书坑儒,在文化上没有什么突出进步。 2、 内容与特点: l 《谏逐客书》,李斯,政论性散文。 二、 汉赋(两汉) 1、 社会背景:天下既定,统治阶级过着剥削生活;文人士大夫歌功颂德,为铺张扬厉的汉赋准备了物质基础。错误地继承了屈原的骚体形式,以此来讴歌统治阶级的政绩。 2、 内容与特点: l 骚体赋,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 屈原 的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淮南王刘安 与其门客 淮南大小山 也是属于 骚体。 l 汉大赋,汉大赋的特点有:A大,体制宏伟 B丽,辞藻五彩斑斓 C 夸,无限度的夸张D 滥,与主题无关的有关的都写进去 E 空,内容空虚,形式宏丽 F杂,多搜冷僻字,杂字汇集 G 板,形式呆板,千篇一律H 散,结构松散,前后没有整体性 l 汉武帝时期,枚乘 《七发》是汉赋由 骚体 向 汉大赋 转变的里程碑。司马相如为汉大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子虚赋》。扬雄 《甘泉赋》(到后来,扬雄是第一个开始领悟大赋不适合文学的人,他的反省对大赋的衰亡也有一定影响)、班固 《两都赋》等也是其中的有名作品,张衡的《二京赋》虽然采用大赋的形式,但已经从思想内容上开始转变为讽喻。 l 《抒情小赋》,以骚体抒发其感时伤怀之情,与铺陈记叙的大赋不同。班彪的《北征赋》是抒情小赋的开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抒情小赋成熟的标志,而王粲的《登楼赋》是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型的最后里程碑。 4、 艺术特点: l 反现实主义,铺陈藻饰。 5、 地位与影响 l 前期的骚体赋还揭示了部分社会的黑暗面,到汉大赋时期已完全没有一点现实意义。晚期的抒情小赋向着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为方向发展,也是因为社会减衰,没有了盛世。大赋的消失已成必然。 三、 汉乐府诗歌(两汉) 1、 社会背景:汉诗歌成就虽少,是因为士大夫均以赋为正宗文学;但民间诗歌的发展依旧没有停止。也不可能停止。汉武帝设置掌管音乐的官署 ,称为“乐府”,任务是搜集民间歌辞,制定乐谱。虽然汉哀帝曾经裁剪乐府官员,但乐府诗歌已经深入人心,就不能阻止其流传。 2、 内容与特点: l 汉乐府, 其内容有:暴露战争的罪恶,反映人民的痛苦;描写弃妇悲惨的遭遇,叙述孤儿可怜的命运;揭发贵族官僚的豪华生活,斥责统治阶级吮吸劳动人民血汗的行为。 l 这些民间歌谣都“缘事而发,感于哀乐,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也有外族输入的乐曲。有官方采自民间的歌谣;一种是上层统治阶级文人所作。 3、 代表作品:《陌上桑》、《上邪》 4、 艺术特点: l 乐府诗歌表现方法多种多样,有叙事、抒情、说理。 l 叙事精彩,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口语化;善用铺张、侧面描写构成人物的鲜明性;用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来叙述事件 5、 地位与影响 l 乐府诗歌把《诗经》的现实主义发展成为一个延续不断的,更加丰富的现实主义传统。 l 运用叙事手法、口语化的语言是建安和中唐许多现实主义作家所继承的,五言诗的发展也受到了其某些诗歌的影响 l 白居易、元稹、杜甫都继承了乐府诗歌的现实主义。 四、 五、七言诗歌(两汉) 1、 社会背景:汉初文人诗歌形式有继承《诗经》四言的,也有继承《楚辞》的。五七言诗歌的发展,是在 汉乐府诗歌 的母胎中孕育出来的。(虽然《诗经》与《楚辞》中已有不少五言诗七言诗,但那并不是纯粹的),最早的五言诗出现于民间,秦代。盛于 东汉 时期。 2、 内容与特点: l 五言诗,不同于乐府诗歌的民间文学形式,五言诗是士大夫文人的文学形式,一般倾向于抒发个人思想感情,出现于东汉时期。文人最早的五言诗是 班固 的《咏诗》(虽然艺术成就比较低)。 蔡文姬的《悲愤诗》其一也是五言诗,《胡笳十八拍》东汉末年最成功的五言诗。 l 《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萧统编辑入《文选》,是民歌,是东汉末期最高成就的五言诗。 l 内容包括:A 游子思妇的哀怨 B 朋友离群索居的苦闷 C 人生无常的感慨 D 现世享乐的追求 3、 代表作品:《胡笳十八拍》;《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 4、 艺术特点: l 自然朴素,能用很少的话表达丰富的感情,多用自然景物烘托所要表达的感情气氛。语言形象。思想现实主义中带有浪漫主义。 5、 地位与影响 l 《古诗十九首》是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 结合以后的代表作。 l 五言诗的初步发展为今后的五言诗提供了基础条件。 五、两汉散文(两汉) 1、 社会背景:两汉人民生活在专制统治下水生火热,一般士大夫就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了一系列散文作品,具有人民性。 2、 内容与特点: l 政论文,贾谊 《陈政事疏》,勇气十足地揭示了社会现实对百姓造成的危害;《过秦论》为了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论积贮疏》反映生活实况,并指出造成危机的真正原因;晁错,《论贵粟疏》论述粮食生产问题;《募民迁塞疏》写了一套完整的安边备敌(匈奴)的策略;桓宽,《盐铁论》、《取下》;东汉则有:王符、崔寔、仲长统。 l 说理散文,刘安,《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成就不高); l 记叙体散文,刘向,《说苑》、《列女传》、《新序》 l 文学批评,王充,《论衡》,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著作,他主张文章应当通俗易懂,抒发真情实感,文章应当实用,反对言过其词。反对儒家文学观念 l 古代小说,(也属于散文,也是发达的),是为魏晋志怪小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六、《史记》与《汉书》 (两汉) 1、 社会背景: 司马迁从小漫游大陆,父亲是太史令,幼年家境贫寒,受父亲影响学问长进很快。继承其父亲的遗言,写史。父亲死后其为太史令,在政府藏书与历史史料中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四十二岁开始写《史记》,不幸因为李陵的事被汉武帝以极刑,忍辱负重终于完成大志。 2、 内容与特点: l 《史记》,司马迁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开始,到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分:本纪(写帝王)、表(时事)、书(制度)、世家(诸侯)、列传(人物)。 l 《汉书》,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以写帝王为中心,模仿《史记》。班固继其父亲编写一百多卷。(其父亲班彪著《后传》65篇,未竣而卒。)班超死后,其妹班昭续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4、 艺术特点: l 在不同阶级的人物上,体现了不同阶级的本质;在同一阶级上,体现了阶级本质的复杂与多样; l 注重人物性格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意义。 l 语言上,赋予古代语言新的生命,不照搬抄袭,也不原文翻译通用语,而是很好地结合。 l 语言接近口语,并在口语基础上加工为文学语言;常引用民间古代成语与歌谣。 l 善于利用简短的对话,表现人物特有的性格。 5、 地位与影响: l 两千年多年以来,《史记》一直是史传文学的典范,文学成就相当高。以至于后世只能模仿其形式而模仿不到他的文采。 l 司马迁的社会历史观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因素,有明确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l 文学成就高,历史人物与事件并不是流水账似地记叙,还是经过了精细的加工,以活生生的形象展现给读者。 l 《史记》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也很有影响。之后的小说戏剧多模仿《史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南北朝民歌 1、 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开始,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歌功颂德的辞赋失去了社会基础;这时期以汉乐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人五言诗和南北朝大量民歌为主要文学形式。 北方政权相对稳定,但外族文化逐渐输入,丰富了汉族的文化;南方则随着北人南迁而把生产经验逮到了南方,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南北朝诗歌发展不同的原因是,A生活环境不同,习俗不同B 北朝汉族人民长期受到压迫,强烈反战情绪C 北方各族纠纷时起,长期艰难的环境锻炼成了刚强的性格 D 北方人民尚处在游牧民族,多草原生活 E 北方人民豪迈爽朗 F 在爱情上北方人民更加直接坦率 G 有些诗歌是外来族人所创,所以有他族的生活情调 不如以往汉乐府民歌的讽刺题材是因为政治更为黑暗,大多数人民逃避现实,不大注意政治。 2、 内容与特点: l 魏晋 民间歌谣,因为魏晋没有采集诗歌的机构,因此研究魏晋民间歌谣材料比较缺乏,不过在相关的史书上有很多。 l 南朝民歌,一般比较婉转、温柔、纤弱; 多保留在清商曲词中。主要是江南吴哥和荆楚西声,以五言四句为主。《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充满着斗争精神。《西洲曲》也非常有名。 l 北朝民歌,一般比较质朴、刚健、勇敢; 保留在《梁鼓角横吹曲》中,由北方人带入南方,梁的机关所采用。 3、 代表作品:《敕勒歌》《折杨柳歌辞》 4、 艺术特点: l 《孔雀东南飞》:创造了不少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尖端加以刻画,从而显示出人物的性格;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展示性格特征;成功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象征性地用人民反封建的斗争意志和对美好幸福婚姻的追求与渴望;情节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语言朴素、健康、准确生动,“长诗之圣” l 《木兰诗》采用了反复吟咏的方法,在文字上采用结构相同的语法连续使用,以渲染环境,这是民间文学写作手法的特点之一,语言通俗,音乐性强。 二、魏晋南北朝 诗歌 1、 社会背景: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 2、 内容与特点: l “三曹”与建安 文学,建安文学指汉末魏初,由曹氏父子引领的一派作家的进步文学,后世称为:建安风骨,以五言诗为主要成就,具有现实主义、刚健质朴风格,与汉乐府一脉相承。“建安诗歌”是文人五言诗的先驱,有慷慨之音。 l 人物包括:曹操、曹丕、曹植、(三曹)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 l 其中曹操对建安诗人起着倡导作用,以旧调旧题写时事,多能反映现实。如:《蒿里行》、《短歌行》;曹丕,《典论论文》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燕歌行》是第一首文人七言诗;曹植,作品风格前后期不同,后期多从自己遭遇写,都反映客观现实,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洛神赋》《野田黄雀行》;孔融,为曹操相反主张而被杀,年龄最大;王粲,成就高,代表作《七哀诗》,已开六朝诗人力求华赡的风气;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现实主义;刘桢,五言诗成就高,已开山水诗之端;徐乾,政论名作《中论》,诗歌成就不高;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应玚,《别诗》。 l “竹林七贤”与正始 文学,(建安之后,从魏废帝到司马炎篡位期间,司马氏对文人士族采取了各种手段,文人的思想渐趋消极,逃避现实,所以主题多玄言、游仙,不及现实,感伤情重,宗旨深奥。中间有积极地作家,也只能韬晦地表达一些沉郁苦闷的作品) l 阮籍,在正始文学中的五言诗中成就最高,他不肯向统治阶级投降又不敢正面反抗,于是过着放纵自恣的生活,行为放荡,消极遁世。他对统治阶级怀着极大的悲愤,但无力改变现实。代表作品有《咏怀》、《大人先生转》,他也是隐晦的谜语式的写作手法的开创者;嵇康,不肯随俗浮沉,直接与统治阶级进行对抗,而被惨遭杀害,他的作品对统治者作了极大地讽刺,代表作有《述志》、《游仙》,其论文比诗重要;竹林七贤除了阮籍、嵇康外,还有:山涛、向秀、子咸、王戎、刘伶,他们基本上不作诗歌。此外,何晏也是个正始名士。 l 太康 文学,在晋武帝时期比较有名的,三张(载、协、亢)、二陆、两潘、一左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左思,《三都赋》辞藻壮丽,《咏怀》诗歌有浪漫情怀,慷慨之音,揭露现实;对士族门阀制度表示不满;陆机,与弟弟陆云并称“二俊”,文辞过于繁缛,思想内容贫乏,没有社会意义,代表作《猛虎行》;潘岳,《悼亡》三首最有名;张载,的《七哀》;张协练字练句的,开鲍照诗风; l 永嘉 文学,后期在晋怀帝时期有刘琨(爱国作家,慷慨悲凉风格)、卢谌、郭璞(写《游仙》而无列仙之趣),他们是西晋后期玄言作家中的异类,是现实主义作家。 l 陶渊明,以描写田园景物为生活背景,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透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东晋末期,大诗人。在少年时,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出仕之前参加过生产劳动,因此对田园生活比较了解,归田以后坚决自己参加生产劳动,不予统治者合作,生活一直艰苦,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表现出质朴的风格,以自己的人格构成了田园诗人的形象,,发展了诗歌的白描手法,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等 l 元嘉 三大诗人,刘宋之初,继陶渊明之后的三大诗人:鲍照,几百年来最成功的七言诗创作者,(自曹丕《燕歌行》之后很少有人创作)。诗歌思想具有爱国主义,诗歌不变险俗,用民间口语进行创作,对门第社会有不平之气但又无可奈何,代表作品《拟行路难》;谢灵运,山水诗的首创者,把诗歌从玄言诗带入了骈俪诗,“性情渐隐,声色大开”,创作名句极多,但是诗歌多描写自然主义,没有现实意义,佳句多而佳篇少;颜延之,诗歌喜欢雕琢,尤好堆砌典故,艺术成就不如谢灵运,思想不及陶渊明。 l 永明体,到了齐代,谢颜诗歌进入“新诗体”阶段。永明体讲究“宫商之辨,四声之论”即沈约等人提倡的诗歌要符合“四声八病”理论,讲究艺术形式,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谢朓,世称“小谢”,继承谢灵运山水诗歌的遗风,但诗歌风格清新,没有繁华雕镂的作风,却已开唐人绝句律师之篇; l 宫体,到梁时,部分作家还转向了以描写色情为主的“宫体”。梁、陈两个时代,是中国诗歌比较黑暗的时代,给唐初“上官体”也不少遗毒。 l 北地三才子,刑邵、魏收、温子昇。学习南朝文学,为北朝文学注入了活力,(北魏统一以前,北朝几乎没有文学)但是没有一点创新,只是模拟,为北朝带来生气的,成就最高的还属于庾信,他是南方人,被扣长安,作西魏、北周的官爵。前期受父亲与环境影响,宫体诗比较多;后期入北后,作品充满个人感情,虽然形式是骈文,他把南北朝诗歌熔于一炉,给六朝诗人作了一个总结,为唐诗开辟了一条向上发展的道路。 4、 艺术特点: l 六朝诗歌多注重雕镂,追求形式华丽繁缛。如:永明体、宫体、太康文学; l 因为统治阶级的迫害,文人多倾向于逃避现实的玄学;如:正始 文学 l 也有部分诗歌成就显著,如:建安风骨、陶渊明、永嘉诗人等 三、南北朝 骈赋、骈体文 与 散文 1、 社会背景: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 2、 内容与特点: l 骈文、骈赋 的历史认识:赋,我国古代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其特点是铺陈摛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离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制,称辞赋,魏晋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以后又由骈文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骈文,(即骈体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l 骈赋的第一篇著作是曹植的《洛神赋》,开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骈赋之端。骈赋代表作家有:潘岳《西征赋》、陆机《叹逝赋》、左思、何晏、郭璞、木华、鲍照、庾信。骈文与骈赋艺术风格相同。 l 散文 的发展有以下方面:A叙事,言情书信、山水游记增多;B 文学传记增多 C 骈俪化D 抒情性增强 l 散文代表作家与作品有:三曹、建安七子、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嵇康《与山巨源决绝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孔稚珪《北山移文》、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颜氏家训》、杨衒之《洛阳珈蓝记》 l 散文广义的来说,包括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即除诗歌以外一切文章;狭义的来说是指,相对于骈体文对立的散体文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形式骈俪化,渐渐地发展为一种叫“骈文”的文体。 四、魏晋南北朝 小说 与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1、 社会背景: 汉以前的小说不是纯粹的小说,是历史传说故事。魏晋以后,才有小说从其他散文中分离出来。东汉末年,战乱四起,宗教迷信也应时而兴,“志怪小说”就是在这个氛围中产生和发展的。 2、 内容与特点: l 志怪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 东方朔 《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 班固 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 《搜神记》等。 l 笔记小说,也称为逸事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又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使其优势十分明显。以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裴启《语林》、邯郸淳《笑林》。 l 文学批评作品,是讨论文学体裁,研究创作方法和批评标准的著作。在魏晋之前,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的文学批评著作,《论衡》也只是在修辞上做了研究。第一个自觉地文学批评著作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其贡献:使文学独立于儒学,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认为文章不仅起政治作用,还有独立的生命,提出“文气”说,反对文人相轻。陆机的《文赋》,是以骈体文写作的理论文章,观点是“文质并重”。之后,沈约的 《四声谱》对声律论也很重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作于齐梁时代,认为文章必须有益于教益,认为文学是时代的反应,反对主观印象出发的文学评论;钟嵘《诗品》,将诗歌分为三品,不免于主观,但其文学思想进步,反对形式主义,注重文质统一,反对用典使事。 5、 地位与影响: l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隋唐五代文学 一、隋代 与 唐初 诗歌 1、 社会背景: 隋初,文人多为从南朝到北朝迁徙的,因此统一后的中国文章也趋向于南朝的富丽铺陈,宫体文学为主。虽然统治者也看到它的流弊企图加以整治,然而政治力量始终无法改变文学的走向。 2、 内容与特点: l 隋代文学,虽然大众趋势是模仿宫体文学,(隋炀帝也是宫体文学的代表),不过也有不少作家逐渐趋向于朴素,为四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这些作家有:杨素、薛道衡、卢思道、虞世基、孙万寿(诗歌);王通(散文作家,提出‘文以载道’,是古文运动的先驱) l 唐初诗风,李世民上位后,喜欢宫体诗风,因此他所封的‘十八学士’,所在的朝廷上下,也模仿齐梁的宫体诗风,如:长孙无忌、李义府,上官仪,创‘上官体’,把六朝以来诗歌的对偶方法归纳成‘六对’‘八对’‘九类’,把形式主义的宫体诗提到了顶点;虞世南,反对奢靡,《从军行》“渐开唐风”;魏征,《出关》;王绩,隐者,所作之诗不亚于盛唐诗人,他们三个都是唐初的杰出诗人。 l 初唐四杰,他们力求跳出上官体的范围而有意识地创作新风格,他们是:王勃《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可惜英年早逝。溺水而亡;杨炯,《从军行》,表现诗人不甘作为一个文人,想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思想;卢照邻,身世悲惨,染上风疾,最后忍受不了痛苦而投水自尽;骆宾王,《讨武氏檄》,后被杀; l 律诗,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 l 在沈、宋同时期的,有杜审言、刘希夷和张若虚。杜审言与沈、宋在形式、格律上为唐诗垫平了道路,而刘希夷和张若虚则继承四杰的精神,在思想、内容、感情方面开了风气。其中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孤松篇》很有成就;张若虚则是“吴中四士”之一,(贺知章、包融、张旭),他为人带有浓厚的狂放气息,不受世法拘束,名作《春江花月夜》。 l 初唐 → 盛唐 过渡作家,陈子昂与张九龄。陈子昂是公然反对六朝华靡诗风的贡献最大的诗人,既有正确的理论又有创作实践,如《修竹篇序》、《与东方公书》;他要求诗歌要有风骨,有慷慨之音,有情感,文质兼备。《感遇》、《登幽州台歌》都是其代表作。张九龄,罢相后诗歌作品比较优秀,在风格上已经摆脱了六朝的影响,把诗歌带进了盛唐。代表作有《望月怀远》等。 4、 艺术特点:趋近于离奇故事,现实意义薄弱。是因为人们把生命的信仰寄托在幻想中。 5、 地位与影响: l 初唐四杰,改造和扭转了宫体诗歌淫靡的遗风,抑制了上官体的泛滥,扩大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揭 露了社会生活的现实,五言律诗基本在他们手上定型。 l 沈全期、宋之问;他们两人虽然品格卑污,但为律体诗歌形式上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在齐梁时,沈约的四声八病更是律诗的先驱。 l 陈子昂是洗尽六朝诗歌遗风的重要人物。 二、盛唐诗歌 1、 社会背景: 指唐玄宗时期,开元到天宝年间。 2、 内容与特点: l 盛唐诗歌 特点,A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比较多 B描写边塞和反映战争 C 歌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D现实诗歌的繁荣 l 孟浩然、王维,“隐居诗人和田园诗人”的代表。隐居作为一种出仕的捷径,诗人并非真的忘情仕途。王维,受张九龄提拔,后张九龄受李林甫迫害他也因此有归隐之心。他的边塞诗歌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也以隐居闲适、山水田园见称,作品有《观猎》、《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孟浩然,四十岁入京举进士,诗名大显,和张九龄、王维等成了朋友,不过举进士不中,被玄宗当面斥责,因此悄然归去,心境凄凉,仍旧过四十岁以前的隐居生活,生活圈子小,所以思想性弱,但他人格高洁,诗词清丽,《春晓》、《鹿柴》、《过故人庄》都是不错的作品; l 高适、岑参,“边塞诗人”的代表,高适,盛唐诗人中政治地位最高、但他仕途坎坷, 因此诗歌多反映自己的遭遇;岑参,在边塞生活十年,因此使他的边塞诗歌写得十分真实生动,如《白雪歌》,他的战争诗歌多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l 王昌龄,“七绝圣手”,善写边塞、战争、宫怨、闺思题材的诗歌,如《出塞》、《闺怨》,抒情诗歌有:《芙蓉楼送辛渐》;李颀,边塞诗人,对音乐的描写有独到之处;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崔颢《登黄鹤楼》;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王湾《次北固山下》、常建,多写一些反战争的边塞诗;张谓《提长安主人壁》 ,此外还有陶翰等诗人,都颇有风骨。 l 李白,少时游历过许多名胜,进宫后玄宗赐其一官但没有实际意义,加上本人的放荡不羁,因此辞官。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诗歌想象力丰富,关心民生,对权贵轻蔑,个性自由,热爱祖国,反对穷兵黩武。 l 杜甫,身平艰难,命运坎坷,一生穷困潦倒,但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诗歌被称为“诗史”,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行为表示无比的憎恨。代表作品:《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等 3、 艺术特点:趋近于离奇故事,现实意义薄弱。是因为人们把生命的信仰寄托在幻想中。 三、中唐诗歌 1、 社会背景: 安史之乱之后,社会矛盾依旧,唐皇朝日益衰落。 2、 内容与特点: l 新乐府运动 前驱,元结,他是一个不肯以牺牲老百姓生命换取自己名位的诗人,受到杜甫的盛赞。他的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多悲苦之音,能大胆暴露现实,继承陈子昂。顾况,,突出贡献在于用他人不敢用的语言,以诙谐玩世的态度进行认真严肃的创作,多戏谑王公贵族;鲍防,戴叔伦等也写了不少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新题乐府诗歌;此外,李益也是中唐一位重要的边塞诗人。他们为新乐府运动作了最初的探索。 l 大历诗人,刘长卿,诗歌题材多政治失意,抒发个人情怀,不大胆反抗,相比于乐府诗人,他的诗歌更多的注意工巧,没有深刻的思想。写山水景物有独到之处;韦应物,与刘是中唐有名的闲适诗人,写山水自娱,个人心怀豪侠精神,某些作品也具有现实主义,自晋以来,他是学陶渊明最成功的一个诗人。大历十才子,专诣五言,擅长送别诗歌,文字技巧较高,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作,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l 苦吟诗人,中唐时期诗人的生活依靠上层统治阶级,因此思想僵化,感情麻木。在这种氛围下产生了韩愈、孟郊等用艰险作风扭转前期滥调。韩愈,古文运动的倡导人,孟、贾也是他推荐看重的,诗歌风格和孟郊相似,诗歌散文化,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也继承了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有豪迈的气概;孟郊,他的诗歌多穷苦语言,他的诗歌通过艰险奇怪的语言风格表达了鲜明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真诚抑郁的情感,多批评社会上不平的事情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贾岛,‘郊寒岛瘦’之称,和孟郊类似,多自述穷苦;李贺,‘诗鬼’,他以“独创”的风格糅合古乐府与齐梁的浓艳,抒发自己的牢骚哀哭,他怀才不遇,心情苦闷,代表作有《金铜仙人辞汉歌》;姚合,也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之一。 l 刘禹锡、柳宗元,两人都是王叔文集团,二王八司马失败后,两人均被贬,刘禹锡的作品多怀古、吊古、借古喻今,感慨悲凉,他也学习一些民间歌谣加以模拟创作出一些民歌体的小诗,《竹枝词》等;柳宗元,在贬谪过程中多接触民间生活,因此诗歌题材多贴近民生,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l 新乐府运动,是反映民间生活为主,提倡“文学应该是现实的反应,必须积极发挥教育作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文学,要自创新题,创作要有目的,‘文章合适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内容与形式要统一”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高峰,推动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丰富了唐代诗坛。 l 张籍,爱国爱民的乐府作家,从古今乐府民歌学习语言,诗句清新自然;王建,有强烈正义感,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锋;白居易,与元稹同年及第,将往甚好,有著作《长恨歌》,被贬江州后著有《琵琶行》,入朝后上书未被采用,自请除杭州刺史,后有著自己的诗集《白氏长庆集》,晚年诗歌不佳;他的诗歌题材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与百姓的疾苦,《卖炭翁》、《观刈麦》,他是有意识地走现实主义道路,语言浅显易懂。元稹,也是新乐府的重要发起者,有名的作品有《织妇词》、《田家词》。还有李绅的《怜农诗》新乐府中最成功的一首。 四、晚唐五代诗歌 1、 社会背景: 晚唐一般指唐文宗到唐哀宗这一段时间,中唐以后唐帝国面临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方面的险境,朝廷日益衰落。农民大起义一触即发,五代十国更是战争不断。而文人多在诗歌的格律上下功夫,注重在富丽的文辞之美,趋于形式主义,少数追随着白居易的脚步还是现实主义。 2、 内容与特点: l 晚唐 现实主义 作家:皮日休,是黄巢起义的一员,起义失败后被害,可想而知,他的诗歌多接近人民大众,他反对形式主义;聂夷中,也是民间题材较多的一个作家,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多有揭露;杜荀鹤,四十六才进进士,一生不得志,反映劳动人民灾难的题材较多;陆龟蒙,《记稻鼠》非常有名,写百姓的多灾多难,他的辛辣讽刺小品比较多;罗隐,他的讽刺诗写得很有成就,也爱用民间俗语。 l “小李杜”,杜牧,晚唐一个比较进步的知识分子,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诗歌豪迈,不同于绮丽也不同于苦吟,作品多斥责统治阶级,多用比兴表达忧国忧民。他是个没落的贵族阶级,因此看不到底层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简史【精】.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2575118.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