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pdf
陈 氏 太 极 拳 和 杨 氏 太 极 拳 陈 氏 太 极 拳 陈 氏 太 极 拳 源 自 明 末 清 初 河 南 省 温 县 陈 家 沟 人 陈 王 廷 。 陈 王 廷 (年 ) ,又 名 陈 奏 庭 ,明 末 文 庠 生 、清 初 武 庠 生 ,文 武 双 全 。 陈 王 廷 报 国 无 门 ,收 心 隐 退 ,在 耕 作 之 余 ,依 据 自 己 祖 传 的式 长 拳 ,博 采 众 家 精 华 ,结 合 易 学 上 有 关 的 阴 阳 五 行 之 理 ,并 参 考 传 统 中 医 学 中 有 关 经 络 学 说 及 导 引 、 吐 纳 之 术 ,发 明 创 造 出 了 一 套 具 有 阴 阳 相 合 、刚 柔 相 济 的 新 型 拳 术 ,包 括 太 极 拳 五 路 、炮 捶 一 路 、双 人 推 手 及 刀 、枪 、棍 、剑 、锏 、双 人 粘 枪 等 器 械 套 路 。 陈 氏 世 代 相 传 之 太 极 拳 ,拳 势 动 作 均 以 螺 旋 进 退 ,称 缠 丝 劲 ,为 陈 氏 独 创 之 奥 秘 ,世 代 口 口 相 传 ,颇 少 文 字 记 载 。陈 氏 太 极 拳 原 有 七 套 ,传 至 陈 氏 第 十 四 世 陈 长 兴 、陈 有 本 时 ,由 博 而 约 ,专 练 十 三 势 头 套 及 炮 捶 两 套 。因 之 现 今 陈 氏 传 授 之 太 极 拳 仅 为 两 套 ,一 套 为 十 三 势 老 架 ,另 一 套 为 炮 捶 。除 陈 氏 传 授 之 太 极 拳 外 ,还 有 陈 氏 第 十 四 世 陈 有 本 依 据 老 架 的 拳 法 而 修 改 的 新 架 、陈 氏 第 十 五 世 陈 清 萍 由 新 架 变 化 出 来 的 小 架 。 陈 氏 太 极 拳 的 特 点 动 作 有 快 有 慢 ,蓄 发 明 显 ,而 一 般 的 太 极 拳 动 作 速 度 均 匀 ,蓄 发 不 明 显 。肢 体 呈 螺 旋 运 动 及 缠 绕 运 转 ,是 一 种 缠 丝 劲 ,而 一 般 的 太 极 拳 是 肢 体 呈 弧 形 运 动 ,圆 转 简 单 ,是 一 种 抽 丝 劲 。陈 氏 太 极 拳 的 呼 吸 方 法 是 以 腹 部 呼 吸 为 主 ,是 复 式 丹 田 呼 吸 法 (也 称 反 呼 吸 法 ),而 一 般 的 太 极 拳 采 用 的 是 单 式 丹 田 呼 吸 法 。 金 刚 捣 碓 杨 氏 太 极 拳 杨 氏 太 极 拳 是 由 河 北 省 邯 郸 市 永 年 人 杨 露 禅 及 其 子 杨 班 侯 、杨 健 侯 ,其 孙 杨 少 侯 、杨 澄 甫 等 人 发 展 创 编 的 。杨 露 禅 艺 成 时 ,已岁 了 。为 了 生 活 ,他 先 在 家 乡 永 年 教 授 太 极 拳 ,后 被 人 推 荐 去 北 京 授 徒 。因 武 艺 高 强 ,人 称 “杨 无 敌 ” 。他 在 北 京 授 拳 时 ,弟 子 多 为 王 公 大 臣 、贝 勒 贵 族 ,他 们 生 活 奢 侈 ,但 体 弱 多 病 、不 耐 艰 苦 。 杨 露 禅 考 虑 到 这 些 人 的 身 体 素 质 和 保 健 需 要 ,将 自 己 所 学 太 极 拳 中 的 一 些 高 难 度 功 架 简 化 ,使 姿 势 较 为 简 单 ,动 作 柔 和 易 练 。后 经 其 子 、孙 修 改 ,定 型 而 成 杨 氏 太 极 拳 ,并 发 展 成 大 小 两 种 套 路 。 杨 氏 太 极 拳 因 练 法 简 易 ,流 传 较 广 ,其 特 点 如 下 立 身 中 正 安 舒 。一 是 练 功 时 身 法 要 正 ,大 部 分 动 作 都 要 使 上 、中 、下 三 个 穴 位 ( 即 百 会 穴 、会 阴 穴 、涌 泉 穴 )基 本 上 能 保 持 上 下 垂 直 中 正 不 偏 ,形 成 一 个 重 力 垂 直 线 ,身 体 不 能 前 俯 后 仰 。二 是 尾 闾 要 保 持 中 正 ,从 大 椎 穴 到 长 强 穴 要 保 持 脊 椎 的 放 松 垂 直 ,形 成 上 下 对 拉 拔 长 ,而 且 尾 闾 要 像 船 舵 一 样 指 引 航 向 。 拳 架 开 展 大 方 。拳 架 开 展 大 方 要 求 身 体 要 内 外 放 松 ,举 手 投 足 动 手 须 到 位 。 上 下 对 拉 拔 长 的 典 型 拳 势 如 “白 鹤 亮 翅 ” ,只 有 开 展 大 方 才 有 助 于 肢 体 上 下 左 右 的 对 拉 拔 长 。 动 作 松 柔 缓 慢 。这 是 杨 氏 太 极 拳 最 突 出 的 特 点 之 一 。杨 氏 太 极 拳 拳 架 中 没 有 像 陈 氏 太 极 拳 的 弹 抖 、跳 跃 、震 脚 等 明 显 的 刚 猛 发 力 动 作 ,形 成 了 自 己 大 松 大 柔 的 独 特 风 格 。这 种 大 松 大 柔 、绵 里 藏 针 的 行 拳 走 架 风 格 ,符 合 老 子 柔 弱 胜 于 刚 强 、无 为 而 治 的 哲 学 思 想 。 行 动 速 度 均 匀 。杨 氏 太 极 拳 忌 讳 动 作 时 快 时 慢 ,架 子 忽 高 忽 低 。它 速 度 均 匀 , 既 包 括 从 起 势 到 收 势 整 个 套 路 ,也 包 括 单 式 动 作 手 脚 运 行 与 配 合 的 速 度 ,还 包 括 上 一 动 作 与 下 一 动 作 的 过 渡 衔 接 自 然 协 调 。“ 迈 步 如 猫 行 ,运 动 如 抽 丝 ” ,要 求 动 作 转 换 时 徐 徐 地 倒 换 重 心 ,轻 起 轻 落 ,点 起 点 落 ,快 慢 始 终 如 一 ,总 体 上 好 似 行 云 流 水 。 招 式 虚 实 分 明 。杨 氏式 太 极 拳 从 头 到 尾 ,每 招 每 式 都 要 求 做 到 虚 实 分 明 , 而 且 绝 大 多 数 动 作 都 是 一 只 腿 承 担 大 部 分 体 重 。当 全 身 重 量 坐 在 右 腿 时 ,右 腿 为 实 左 腿 为 虚 ;当 全 身 重 量 坐 在 左 腿 时 ,左 腿 为 实 右 腿 为 虚 。两 腿 平 均 承 担 体 重 的 动 作 是 极 个 别 的 。杨 氏 太 极 拳 中 的 虚 实 相 互 转 换 ,是 由 半 虚 半 实 、全 虚 全 实 逐 渐 转 移 , 比 如 脚 踏 地 面 时 由 虚 变 实 前 进 时 脚 跟 先 着 地 ,脚 掌 脚 趾 依 次 落 地 ,最 后 才 全 部 踏 实 ,就 像 太 极 图 中 的 阴 阳 鱼 相 互 消 长 的 情 形 一 样 。这 种 虚 实 分 明 的 拳 架 特 点 ,在 杨 氏 太 极 拳 的 整 个 套 路 中 非 常 突 出 。 周 身 圆 活 连 贯 。圆 是 说 太 极 拳 所 有 动 作 都 走 弧 形 的 半 圆 ,活 是 说 动 作 不 呆 滞 , 上 下 相 随 、步 随 身 换 ,手 动 、腰 动 、足 动 、眼 神 也 随 之 而 动 ,一 动 无 有 不 动 ,一 静 无 有 不 静 。太 极 之 圆 犹 如 一 个 三 维 空 间 的 球 体 ,触 动 任 何 一 个 点 都 会 引 起 整 个 球 体 周 身 的 转 动 和 移 位 ,挨 着 何 处 何 处 转 。连 贯 是 动 作 之 间 衔 接 非 常 紧 密 ,没 有 明 显 的 断 档 现 象 ,如 行 云 流 水 、连 绵 不 断 。 腰 身 使 动 四 肢 张 。杨 氏 先 辈 曾 总 结 出 腰 一 动 周 身 皆 动 ,腰 一 静 周 身 皆 静 , “ 腰 不 动 ,手 不 发 ” ,“欲 要 身 动 ,先 要 腰 动 ”等 宝 贵 经 验 。使 指 带 动 的 意 思 ,就 是 在 练 拳 时 通 过 松 肩 松 腰 引 导 带 动 四 肢 运 动 。它 要 求 行 拳 走 架 时 ,上 肢 的 气 要 沉 在 腰 上 ,下 肢 的 气 也 要 提 到 腰 上 ,真 正 地 把 腰 变 成 周 身 运 动 的 发 火 点 ,在 腰 身 的 支 配 下 , 由 身 体 的 转 动 去 牵 动 手 臂 转 动 。 换 位 逢 转 必 沉 。突 出 沉 劲 ,不 只 是 表 现 在 某 一 拳 架 动 作 上 ,而 且 贯 穿 在 整 个 套 路 的 全 过 程 之 中 ,其 中 “ 逢 转 必 沉 ”是 一 个 非 常 明 显 的 规 律 性 表 现 。倒 撵 猴 、单 鞭 、云 手 、搬 拦 捶 、野 马 分 鬃 、搂 膝 拗 步 等 ,凡 是 有 转 身 的 动 作 ,几 乎 都 有 下 沉 的 身 势 。这 种 沉 劲 的 练 习 正 是 推 手 时 产 生 弹 簧 劲 的 坚 实 基 础 。 体 用 效 果 突 出 。太 极 拳 的 本 质 是 技 击 、自 卫 防 身 ,杨 氏 太 极 拳 更 是 如 此 。它 强 调 粘 连 粘 随 ,不 丢 不 顶 ,外 柔 内 刚 ,绵 里 藏 针 ,暗 含 发 劲 ,藏 而 不 露 ,打 人 不 露 形 。 它 以 舍 己 从 人 、引 进 落 空 、以 柔 克 刚 、后 发 先 制 、四 两 拨 千 斤 的 独 特 技 击 风 格 威 震 武 坛 。 单 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