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题4.doc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 )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 迁移数量 2.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 ( )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 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自然灾害和战争 读下图回答 3— 4 题 3.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说明,正确的是 ( ) A. 19 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 B. 20 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最快 C.甲国可能是欧洲发达国家 D.乙国老年人口比率高于甲国 4.下列有关人口问题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 B.最近乙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城市人口明显减少 C.乙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出生率过于偏高 D.最近甲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在不断变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开发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齐全,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替代品,但仍有许多资源短缺、枯竭。根据材料,回答 5~ 7 题。 5.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 A.铁矿、塑料 B.石 油、农田 C.原始森林、地下水 D.煤炭、化肥 6.关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资源 B.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步不受资源的限制 C.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也急剧增加 D.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也与日俱增 7.我国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是 ( ) A.逐年降低人口增长数量和减少资源的使用量 B.控 制人口增长速度和数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C.发展科技,开发一切可利用资源 D.围海、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8.关于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 ) A.是指地球空间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B.是指全球或一个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能供养和 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C.是指全球或某地区的资源、环境维持最高生活水平状况下的人口数量 D.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 9.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最低的地区是 ( ) A.北温带 B.中温带 C.干旱半干旱区 D.青藏区 10.制约人 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 C.人类的文化水平 D.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 11.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1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 1 000 千米以上 13.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只是指发生在一个国家内省与省 之间的人口迁移 C.外出旅游、购物等发生的人口移动也属于人口迁移 D.国内的人口迁移即指由农村迁向城市的人口移动 14.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此现象中人口迁移 的方向是 ( )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1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16. 关于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伺分布的重要因素 B.历史时期,气候的优劣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C.因土地不足和土地生产力衰竭进行的人口迁移是工业社会前的特有现象 D.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17.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人类生活、生产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方向和规模的自然环境 因素是 ( ) A.气候的影响 B.淡水的分布和变化 C.土地生产力的衰竭 D.矿产资源的开发 18.三峡水 利枢纽工程引起的移民是 ( ) A.属自发形成的 B.社会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 C.对迁入地经济建设不利 D.主要迁往沿海地区的大城市 19.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源条件的改善 B.民族政策的变化 C.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D.经济布局的改变 20.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 A.从城市迁往农村 B.规模小,频率低 C.由内地迁往边疆 D.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21.我国 20世纪 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B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22.下列人口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 ) A.北约入侵南联盟导致的难民迁移 B.被贩卖的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C.上海赴庐山旅游的游客 D.三峡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移民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据此回答 23~25题。 23.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 A.由城市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 2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25.有关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原始社会的人口“流浪”迁移,是由于他们的生存直接受到环境的制约 B.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的相对不足而引起的 C.工业社会的机器大生产,人口大量从农村迁入城市 D.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大致是相同的 26.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 ( ) A.比现在小得多 B.比现在大得多 C.与现在相当 D.无法比较 27.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 控制在 13 亿左右 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 30 亿左右 C.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是根据多种资源的人口承载量估计的 D.正确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有利于贯彻计划生育和环保国策 28. 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 ) A.陕北民歌 B.我国制造的“神舟号飞船” C.山东蓬莱附近海域出现的海市蜃楼 D. “三北防护林” 29. 下列因素中,对人口出生率影响不大的是 ( ) A.宗教信仰 B.初婚年龄 C.婚姻的稳定程度 D.自然环境 30. 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B.地域文化对一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地 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D.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对人口的发展往往产生相同的影响 二、综合读图分析题 1.根据下列 A、 B 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 (1)儿童占较高人口百分比的是国 _______,这说明该国人口发展的趋势是反映了该国属于 ____ (类型 )国家。 (2)B 国 60 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约占 20%左右,反映了该国人口年龄构成具有 _______的特点。若 B 国人口按现有趋势发展,且它是发达国家,该国的就业人口主要从事 _______产业的工作。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 __;② __。 下图是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 3).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和劳动力不足的国家分别是 ( ) A. A 国、 D 国 B. B 国、 C 国 C. C 国、 D 国 D. A 国、 C 国 ( 4).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是 ( ) A. A 国 B. B 国 C. C 国 D. D 国 ( 5).最近曾有战争发生的国家是 ( ) A. A 国 B. B 国 C. C 国 D. D 国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从 1973 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 计少生人口 3 亿以上,但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 2010 年人口将达到 14 亿,到 2050 年将达到 16 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材料二: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除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认真清查登记。 材料三:下面是“新中国人口增长图”。 12.5121086420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 99 8( 年)人口数( 亿)总人口 乡村人口 ( 1)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 _ __。 ( 2)到 1998 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____,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很是________(低或高)的。 ( 3)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 _______,其原因是 ____。 ( 4)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处理。 ( 5)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分 布极不平衡 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