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中华成语典故》.pdf
京 华 出 版 社京 华 出 版 社上中 华 成 语 典 故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以全新视角、全新形式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 文化,生动再现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 全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探究 中国历史上一段段传奇轶事和著名典故观赏超尘绝俗、流传千古的传世名画 ● 独具匠心、美轮美奂的 工艺珍品 ● 气宇轩昂、惟妙惟肖的历代人物 斑痕累累、历尽劫难的历代文物学习卧薪尝胆终能复国雪耻的毅力 ● 破釜沉舟力挫强大敌军的勇气 闻鸡起舞自强不息的志气 ●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 一诺千金百折不挠的决心发现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精髓 ● 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 语言文化特有内涵 ● 历代古人高超智慧的结晶 世界语言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珍贵宝藏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京 华 出 版 社上 卷 品格意志·为人处世中华成语典故我国历史悠久, 灿烂的文化博大精深。 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 汉语言中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 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 传承了中华五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 而成语典故更是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强烈的文学色彩于一体, 其内涵深刻, 妙趣无穷, 真实地保留下一段段传奇往事和历史遗痕。《中华成语故事》 (图文版)共收录了三百零四条成语典故,根据它们所包涵的不同意义,分为六个篇章,即:品格意志、为人处世、智慧谋略、好学求知、生活启示、幽默诙谐。每个篇章各收录了几十条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语,并注明其词义、用法、出处与典故。每条成语,我们都竭力返本溯源,对于起源较晚的,也在故事中说明其演变过程,使读者了解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每条成语的理解。本书是一套图文并茂的成语鉴赏书籍,取材广泛、体例新颖、编排合理,并注重知识性、准确性、趣味性。在条目方面,我们着重选取了实用性强,同时对青少年读者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在内容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语言通俗易懂, 适合青少年理解与记忆, 通过文字、 图片、 版式的有机结合,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呈现给读者。 本书还将与成语典故相关的风格多样的手绘插图、 背景资料、 文物古迹作为参考信息补充融入其中, 使版面内容更加层次丰富。让读者通过成语典故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 高超的智慧、 历久弥新的语言文字;通过鲜活的图片及插图使学习成语、掌握成语成为一个轻松、 愉快的过程 ; 使青少年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种全新的形式下获得更新与提高。前 言FOREWORDS中华成语典故 HISTORICAL STORIES OFCHINESE IDIOMS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HISTORICAL STORIESOF CHINESE IDIOMS中 华 成 语 典 故邢 涛纪江红印 斐吕 丁思 衡韩欣宇王 亮黄 梅 任 超 周 丹周长风 王 煜 周遐芳任 超总 策 划主编编撰终审监制责任编辑装帧设计版面设计图片制作插图绘制技术支持Publisher: Xing TaoEditor-in-Chief: Ji JianghongEditor: Yin FeiSupervisor: Lü DingExecutive Editor: Si HengDesign Director: Han XinyuDesigner: Wang LiangAssistant Designer: Huang Mei Ren Chao Zhou DanIllustrator: Zhou Changfeng Wang Yu Zhou XiafangTechnical Support: Ren ChaoDevelopment: Beijing Trust-Joy Books Co.,LtdPublisher: Beijing Electronic Publication CenterSerial Number: ISBN 7-900375-09-0/G·01Date of Publication: January, 2004设计制作 北京创世卓越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单位 北京电子出版物出版中心出 版 号 ISBN 7-900375-09-0/G·01出版日期 2004年1 月45百折不挠10不为五斗米折腰11不远千里12不拘一格13乘风破浪14出类拔萃15初生之犊不怕虎16东山再起17肝脑涂地18高屋建瓴19苟延残喘20鸿鹄之志21巾帼英雄22精卫填海23嗟来之食24前功尽弃39忍辱负重40舍生取义41水滴石穿42天之骄子43同仇敌忾44痛定思痛45投笔从戎46玩物丧志47威武不屈48闻鸡起舞49卧薪尝胆50夜以继日51义无返顾52开天辟地25老当益壮26励精图治27戮力同心28马革裹尸29磨杵成针30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31怒发冲冠32呕心沥血33鹏程万里34披荆斩棘35破釜沉舟36器宇轩昂37锲而不舍38一鸣惊人53愚公移山54中流击楫55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56众志成城57置之度外58志在四方59草菅人命62大公无私63道不拾遗64德高望重65CONTENTS目录 上 卷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中华成语典故第一章 品格意志第二章 为人处世67克己奉公78口蜜腹剑79狼狈为奸80两袖清风81劳苦功高82迷途知返83明察秋毫84奴颜婢膝85攀龙附凤86平易近人87趋炎附势88曲高和寡89负荆请罪66害群之马67汗马功劳68悔过自新69见利忘义70洁身自好71脚踏实地72疾恶如仇73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74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75鞠躬尽瘁76鸡犬不宁77视死如归90丧心病狂91杀身成仁92声名狼籍93司马昭之心94贪得无厌95贪生怕死96万死不辞97惟命是从98为虎作伥99信口雌黄100雪中送炭101洗耳恭听102一诺千金103一丘之貉104一丝不苟105一意孤行106以强凌弱107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108忠言逆耳109直言不讳110专横跋扈111中 华 成 语 典 故 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品 格 意 志 Personality and Will第 一 章◎百折不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远千里◎不拘一格◎乘风破浪◎出类拔萃◎初生之犊不怕虎◎东山再起◎肝脑涂地◎高屋建瓴◎苟延残喘◎鸿鹄之志◎巾帼英雄◎精卫填海◎嗟来之食◎开天辟地◎老当益壮◎励精图治◎戮力同心◎马革裹尸◎磨杵成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怒发冲冠◎呕心沥血◎鹏程万里◎披荆斩棘◎破釜沉舟◎器宇轩昂◎锲而不舍◎前功尽弃◎忍辱负重◎舍生取义◎水滴石穿◎天之骄子◎同仇敌忾◎痛定思痛◎投笔从戎◎玩物丧志◎威武不屈◎闻鸡起舞◎卧薪尝胆◎夜以继日◎义无返顾◎一鸣惊人◎愚公移山◎中流击楫◎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众志成城◎置之度外◎志在四方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 中华成语典故品 格 意 志1011中 华 成 语 典 故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不为五斗百折不挠【用法】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坚强, 气节刚毅高尚。也作“百折不 屈” 、 “百折不回” 。【词义】百:概数词,言其多。折: 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这 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无论遭遇多 少次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出处】这则成语出自汉代蔡邕 《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 : “高 明卓异, 为众杰之雄, 其 性庄,疾华尚朴,有 百折不挠、临大节 而不可夺之风。 ”【词义】折:弯。这则成语是指不为 获得五斗米而失去自己的骨气。【用法】比喻品性清高,有骨气。【出处】这则成语出自 《晋书·陶潜 传》 :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 拳事乡里小人邪!” 《喻世明 言》卷五: “古人不为五斗米折 腰, 这个助教官儿, 也不是我终 身养老之事。 ”【典故】桥玄是东汉时期一位性情刚毅、嫉恶如仇的人。汉灵 帝时,桥玄担任尚书令。那时太中大夫盖升仗着自己与灵 帝有私交, 而大肆收受贿赂、 搜刮民财。 桥玄于是上奏 汉灵帝, 要求免去盖升之职, 并抄没他的家产。 然而, 灵帝非但没有查办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职。桥玄 非常气愤,便以生病为由,辞职回了老家。 桥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 有一天, 他十岁的 小儿子在家门口玩耍。 三个强盗劫持了孩子, 并 想以此勒索桥玄的财物。 消息传出去后, 校尉阳 球同河南府尹、洛阳县令马上率兵将桥玄的家 包围起来, 但是却不敢进攻, 担心把强盗逼急了 他们会伤害孩子。桥玄大声喝道: “强盗如此猖狂,难道要为了我的孩子而纵 容他们的罪行吗?”并催促阳球等人进攻。结果,强盗全部被捕 获,但他的小儿子却因此死去。他的这种刚毅果敢、勇往直前 的精神为人们所称道。故东汉蔡邕为他写下了《太尉桥玄碑》 , 赞扬他“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典故】陶潜,又名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创作了 许多以田园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为背景的诗作。 他为人性情 高雅, 淡泊名利, 不贪慕荣华富贵, 因此生活得十分清苦。 公元 405 年秋天,他来到家乡附近的彭泽县当县 令。这年冬天,郡太守派督邮到彭泽县督察民情。这 位督邮是一个粗俗傲慢的势利小人,一到彭泽县便命 县令前去见他,想借此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但县令 陶渊明素来不畏权势,秉性清高,绝对不是那种趋炎 附势、奴颜婢膝的人。他很看不起这种假借上司名义 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的小人,但又不得不去见一见。正 当陶渊明准备动身出发时,县吏却拦住他说: “大人,拜 见督邮须穿官服, 并束上腰带, 否则有失体统, 督邮会趁 机大作文章,恐怕会不利于大人。 ”陶渊明一听十分气 愤,无奈地叹道: “我怎能为五斗米向乡 里小人折腰!” 说罢, 索性拿出官印, 又 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彭泽县回家了。他只当了八十多 天的县令。 因为当时县令的俸禄是五斗米, 所以陶渊明说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蔡邕桥玄上奏汉灵帝要求免去盖升之职。汉代五铢钱汉代官服男俑这是贵族家中较高身份的家臣形象。 家臣是讲究规矩礼仪的职业, 他身穿深衣, 曲裾已经省减,只缠绕一周。蔡邕书碑蔡邕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败落 的世族,因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士族社会同流,于四十 一岁时弃官归隐, 此后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 陶渊明的作 品大多描写田园生活,因此后人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他的 诗作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清新质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中 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魏晋时期文官形象《陶渊明集》书影明嘉靖刊本,书中收录陶渊明杂文《桃花源记》等作品。陶渊明米折腰《陶渊明故事图》 局部品 格 意 志1213中 华 成 语 典 故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孟母三迁孟子名轲,年幼 丧父,由母亲抚养长 大。孟母为了培养孟 子曾三次搬家,最后 小孟轲幡然悔悟,明 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从此发愤读书,心无 旁鹜,终于成为我国 历史上著名的大学问 家,被世人尊称为孟 子。不远千里【用法】一般用来比喻不畏路途的 遥远。【词义】这则成语是指不以千里为 远来到此地。【出处】这则成语出自 《孟子·梁惠 王上》 :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 以利吾国乎?” 《汉书·谷永 传》 : “直言之路开,则四方众贤 不远千里, 辐凑陈忠, 群臣之上 愿,社稷之长福也。 ”【典故】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孟子来到魏国。 梁惠王接见了孟子。他对孟子说: “先生,您不以千 里为远来到我国,一定是想要给我国带来利益 吧?”孟子回答说: “大王您为什么要这么说 呢?如果君主开口就说怎样对我的国家有 利, 大夫开口就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 老 百姓一开口就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这样 人人都追逐一己的私利, 那就十分危险了。 ” 孟子又接着说道: “在一个能出动 一万辆兵车的国家, 杀害他们国君的一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 ; 在能出 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谋杀国君的一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大国的大 夫能从国家的万辆兵车中获得一千辆, 小国的大夫能从国家的千辆兵车中获得 一百辆。 这些大夫们的财产十分富足, 但他们却似乎永远也不会满足, 所以请 您不要再宣扬私利。 ” 梁惠王听了, 深受触动, 急忙向孟子征询解决的办法。 孟 子回答说: “讲究仁义的人绝不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究仁 义就足够了。 ”孟子《华山图册》局部春秋战国文化区与学术研究中心的分布年画《孟母三迁》“孟母三迁”已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从孟母迁家时所拿的琴、书、剑就可想像出孟母平时是怎样教育孟子的。此“鳌”字镌刻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县峄山主峰峭壁上,为中国石刻第一大字。不拘一格【用法】比喻不拘泥于一种方式的 作法。【词义】拘:局限于、拘泥于。格: 风格、 方式。 这则成语指不受一 种规格或方式局限。【出处】这则成语出自清代龚自珍 《已亥杂诗》 :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典故】清代的龚自珍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 文学家。他从小勤奋好学,尤其擅长写 诗,二十岁时就成为当时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富于想象力, 语言浪漫瑰丽, 充 满爱国热情。龚自珍先后在二十七岁和二 十八岁时中了举人和进士, 在清政府为官二十余年。 但他嫉恶如仇, 不满官场 的腐败和黑暗, 四十八岁时毅然辞官回家。 回家途中, 龚自珍路过镇江。 当地 正在祭神, 街上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 人们抬着各位天神进行祭拜。 一个道士 听说当朝著名文豪龚自珍也在这儿, 便上前请龚自珍写篇祭文来祭祀天神。 龚 自珍欣然应允,挥笔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 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意思是:中国应当 充满生气, 展开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现在世人都缄口不言, 这实在是可悲 啊!我奉劝天公抖擞精神, 重新振作起来, 不局限于常规, 使有用的人才降生 到世间来。后来这首诗中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就精简成“不拘一格”这则成 语,流传至今。清代田黄石印章九方九方章料,形制各异,因材巧雕。清代端石刻云龙砚清代金绘云龙宫绢 《群马图》品 格 意 志1415中 华 成 语 典 故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列国相争, 形成 诸侯各自为政,相互兼并的局面。社会各 阶层出现了不同思想和政治主张的人, 他 们或著书立说,或到处游说,试图以自己 的学说来影响诸侯,一时间出现了“诸侯 异政,百家异说”的局面。历史上把这种 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出类拔萃【用法】多用于形容人的才能或品 德出众。有时也用于形容事物。 与“超群绝伦”近义。【词义】出、 拔:超出。 类 : 同类。 萃: 草丛的样子,比喻聚在一起的 人或物。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 才德等超出同类之上。【出处】这则成语出自 《孟子·公孙 丑上》 : “圣人之与民,亦类也。 出乎其类, 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 来, 未有盛于孔子也。 ” 成语 “出 类拔萃”即由此演变而来。【典故】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 他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人。在 他的心目中,孔子是他崇拜的偶像, 是个超人的天才,是位圣人。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 他: “老师, 您已经是一位圣人了吗?” 孟子回答: “连孔子都不敢称自己为圣 人,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孙丑便列举了几个以贤德著称的人, 问孟子这些人是否与孔子相同。 孟 子这样答道: “自有人类以来,无人能及孔子。 ”公孙丑接着又问: “那么,这 些人和孔子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便借用了孔子的学生有若的一句话回答说: “麒麟和走兽、凤凰和飞 鸟, 泰山和小土堆, 河海和小水洼, 它们都是同类, 但前者又都远远地超越了 它的同类。圣人和老百姓都是人,但圣人却远远地超出后者。自有人类以来, 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 ” 后来,人们就常常用“出类拔萃”来形容品质和才能特别优秀的人。孟母林孟子父母的合葬地。木工鼎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的古代祭祀供器。彩漆二十五弦琴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学者及其学说孔子和弟子画像砖当时私学兴起, 许多有学问的人都收徒讲学。 孔子是当时著名的私学大师,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 其中最有作为的有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画中的子路、颜回等人都是孔子最著名的学生。乘风破浪【词义】乘:驾。 破:劈开。 这则成语 是指帆船顺风,借着风势冲开 浪前进。【用法】比喻不怕艰险,奋勇向前。 用来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也可形容事业迅猛地向前发展。 与“勇往直前”近义。【出处】这则成语出自 《宋史·宗悫 传》 :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 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典故】南北朝时期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便有雄心 壮志,喜读兵书战策,舞枪弄剑练就了一身好武 艺。 他哥哥结婚那天,家里高朋满座,热闹万 分。 谁料十几个盗贼冒充客人, 乘机混了进来。 正当人们在前厅高高兴兴地喝酒时, 这伙盗 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进行抢劫。 有个仆 人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他们,惊叫着跑 进客厅。 在场的人都吓呆了。 只见宗悫站了起 来,拔出佩剑,向库房直奔而去。盗贼见 到他, 便挥舞着刀剑吓唬他, 不让他接近。 宗悫根本就不害怕, 举剑直刺盗贼。 在家人的呐喊助威下, 他将盗贼打得落荒 而逃。客人们纷纷赞扬宗悫机智勇敢,年少有为。人们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 他昂起头,大声说: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 几年以后, 宗悫被任命为振武将军, 为国家打了不少胜仗, 频频立下战功, 后来被封为洮阳侯, 终于实现了少年时的志向。 而成语 “乘风破浪” 亦被后人 传记至今。《行船图》 局部《拜谒图》这是南北朝上层社会觐见拜会的场面。图中两人手执写有姓名和官职的名刺,一人提剑。宗悫持盾武士俑南北朝时期 青瓷神兽尊品 格 意 志1617中 华 成 语 典 故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谢安与谢氏家族谢安, 字安石, 东晋政治家, 陈郡阳夏 (今河南太康) 人,出身于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谢安曾任征讨大都督, 坐镇建康,运筹帷幄,指挥谢 玄等取得淝水大捷,后请求 领军北伐。自淝水之战 后, 谢安声望极高, 成为 东晋重臣。东山再起【用法】原用来比喻辞官隐退后再 度任职。现在多用来比喻失败 后,恢复力量再干;或失势后 重新恢复地位。与 “卷土重来” 近义。【词义】再起:再次起来做官。从隐 居的东山出来再次做官。喻指 被重新启用。【出处】这则成语出自 《晋书 ·谢安 传》 :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 马, 将发新亭, 朝士咸送, 中丞 高菘戏之曰: ‘卿累违朝旨,高 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 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 亦将如卿何!’ 安甚有愧色。 既 到, 温甚喜, 言生平欢笑竟日。 ” 成语“东山再起”即由此演变 而来。【典故】东晋时期的谢安,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 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 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 为借口辞官归家。 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 经常与王 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知道 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 后来, 征西大将军、 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 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 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 朝廷的官员们都前来送行。 这时有位中丞名叫高 菘, 同他开玩笑说: “你过去高卧东山, 屡次违背朝廷旨意, 不肯出来做官, 想 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谢安听了这话,感到很羞愧。 谢安到了桓温幕府, 桓温很高兴, 两个人交谈了一整天, 言语间甚是投机。 谢安后来官至宰相。 桓温死后, 他接替桓温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在前 秦国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 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 领兵迎敌, 击败了苻坚的 百万大军。《临戴进谢安东山图》局部谢安铜牛车这是东晋贵族乘坐的牛车。初生之犊【词义】犊:小牛。这则成语指刚生 下的小牛犊不怕老虎,因为不 知道老虎的厉害。【用法】也作“初生牛犊不惧虎” 、 “初生之犊” 。一般用来形容年 轻人初入社会不知危险或做事 大胆,无所畏惧。【出处】这则成语出自 《三国演义》 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 战,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 “俗 云: ‘初生之犊不惧虎。 ’ ”成语 “初生之犊不怕虎”即由此演 变而来。【典故】东汉末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并 在此称王,下令关羽北取襄阳,进兵樊城。关羽 部将廖化、关平率军攻打襄阳,曹操部将曹仁领 兵抵抗,结果大败,退守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 为征南将军,以勇将庞德为先锋,领兵前往樊城 救援。 庞德率领先锋部队来到樊城, 让兵士们抬着 一口棺材, 走在队伍的前面, 表示誓与关羽决一死战。 庞德耀武扬威, 指名要 关羽与他决战。 关羽出战, 两人大战百余回合, 不分胜负, 两军各自鸣金收兵。 关羽回到营寨, 对关平说: “庞德的刀法非常娴熟, 真不愧为曹营勇将啊。 ” 关 平说: “俗话说: ‘刚生下来的小牛犊连老虎都不害怕。 ’对他不能轻视啊!” 关羽觉得靠武力一时难以战胜庞德,于是想出一条计谋。当 时正值秋雨连绵,汉水猛涨,魏军营寨却扎在低洼之处, 关羽掘开汉水大堤,水淹于禁七军,俘虏了于禁、庞德。 于禁投降, 而庞德却立而不跪, 不肯屈服。 关羽劝他投降, 庞德反而出口大骂。 于是, 关 羽下令杀了庞德。《三国演义》书影皮影戏《曹操发兵》《曹操发兵》是《三国演义》皮影戏中的一个场面,通过生龙活虎的几个人物形象再现了曹操百万大军的气势。不怕虎铜弩机《关羽擒将图》图右被缚之人是曹将庞德。品 格 意 志1819中 华 成 语 典 故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高屋建瓴【用法】又作“屋上建瓶” 。比喻居 高临下, 势不可挡的形势。 古今 用法基本一致。与“建瓴之势” 近义。【词义】建:倾倒, 倒水。 瓴:盛水的 瓶子。 在高屋上面用瓴倒水, 形 容其向下之优势明显。还有一 种说法,瓴:仰瓦,即瓦沟。成 语的意思是指顺着瓦沟往下流 水,有不可遏止之势。【出处】这则成语出自 《史记·高祖 本纪》 : “ (秦中) 地势便利, 其以 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 建瓴水也。 ” 成语 “高屋建瓴” 即 由此演变而来。【典故】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人向他报告楚王韩 信暗地里正准备造反。他马上召集文武近臣商议 对策。这时,谋士陈平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说: “陛下假说到云梦泽去巡视, 并在陈地会见各个 诸侯。陈是楚的西界,韩信得到陛下巡视的消 息, 一定会去陈地迎接的。 当韩信拜见陛下的 时候,只要有一位武士就可以把韩信捉住。 ” 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 果然轻易就捉住了韩信。 刘邦非常高兴, 于是在当天颁 布了大赦令。大夫田肯乘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 “您捉住了韩信,又在关 中建都,这是我们应当庆贺的大事。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胜于他国;土 地广阔,有千里之远;兵员众多,占天下百分之二十。由于地势优越,如果派 兵去攻打诸侯, 真好比是站在高屋顶上往下倾倒瓶里的水, 由上而下, 势不可 挡。 ”刘邦听罢,心中大悦,随即赏赐了田肯五百斤黄金。汉代宫室遗址刘邦大将韩信韩信, 秦末汉初军事家, 淮阴 (今江苏淮 阴西南)人,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 楚汉战争时, 刘邦采用他的策略, 攻占关中。 刘邦在 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韩信率军袭击项羽后 路,破赵取燕、齐,被刘邦封为齐王。不久,他率军 与刘邦会合, 击灭项羽于垓下。 汉朝建立, 韩信改封 楚王, 后因受到刘邦猜疑, 被以谋反的罪名杀害。 韩 信善于用兵,著有兵法《韩信》三篇,现已失传。西汉张掖太守虎符这是军队调用凭证, 分左右两半, 国家要发兵作战必须验合左右虎符方能生效。汉代瓦当韩信肝脑涂地【词义】涂:涂抹,沾染。成语的原 意是指死得凄惨,肝血脑浆涂 抹满地。【用法】封建时代,此语常用作臣 下对君主表示忠诚效劳的套语。 后用以比喻竭尽忠诚,不怕牺 牲。也作“肝胆涂地” 。【出处】这则成语出自 《史记·刘敬 叔孙通列传》 : “大战七十,小战 四十, 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 父 子暴骨中野。 ”《史记·淮阴侯列 传》 : “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 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 中野,不可胜数。 ”【典故】汉高祖五年, 刘邦身经百战, 建立西汉王朝。 为 了大展宏图,开创基业,他决定在洛阳建都,以继 承周氏的礼乐大业。 这时,一位叫娄敬的人前来投奔刘邦。他一见 到刘邦,就毫不掩饰地说: “你想在洛阳建都,是 不是想和周朝一比盛况呢?” 刘邦点了点头, 说: “我正是这样想, 建立 一个同往昔的周朝一样强盛的国家。 ” “陛下, 你错了!” 娄敬直言不讳地说, “你怎 么能和周朝相比呢?周朝以德行治理天下, 而你是从丰沛起兵, 发动的战争大 的有七十场, 小的也不下四十场。 天下百姓的肝脑涂染了土地, 荒郊野外到处 都是男人们的尸骨,数目多得数也数不过来。 生者的哭声还没有停止, 受伤的人还没有养好 伤,你又怎能与周朝相比呢!在洛阳建都,我 认为不合适, 还是把国都建在秦地的长安比较 好。那里环山傍水,易守难攻,可以容纳百万 之众,直可谓是‘天府’之地。 ” 刘邦听了娄敬的话,并没有生气,又问军 师张良,张良也赞同娄敬的意见。刘邦很是高 兴,于是封娄敬为郎中,号称奉春君,并赐姓 “刘” ,娄敬从此变成刘敬。刘邦“汉并天下”瓦当此瓦当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 建立汉朝而做。 这种瓦当还曾出土于汉武帝时修建的建章宫遗址中。金戈汉代仪仗用具。西汉帝陵位于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城郊。西汉帛画汉代双驼纹牌饰品 格 意 志2021中 华 成 语 典 故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鸿鹄之志【用法】比喻具有远大志向和抱负 的人。古今用法大体一致。与 “老骥伏枥”近义。【词义】鸿鹄:天鹅,叫声洪亮,飞 翔甚高。成语的意思是指天鹅 凌空飞翔,比喻远大的志向。【出处】这则成语出自汉代司马迁 《史记·陈涉世家》 : “陈涉少时, 尝为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 怅恨 久之,曰: ‘苟富贵,莫相忘。 ’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 富贵也?’陈涉太息曰: ‘嗟 乎,燕雀 安知鸿鹄 之志哉!’ ”【典故】秦朝末年,统治者残暴无道,对百姓百般搜刮 和欺压。农民不仅要交纳大量的赋税,还要建造宫 殿、 皇陵, 修筑长城。 而且秦朝的法律也很严酷, 一 个人犯了死罪, 要株连到很多亲朋好友一块儿被处 死。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位出 身贫贱的雇工名叫陈胜 (即陈涉) 。 他看到 秦朝的苛政让百姓吃了不少苦头, 便决心 改变这种局面。 一天, 陈胜和其他的雇工 一起在地里劳动。吃饭的时候,他们谈起了目前过 的苦日子,心中愤恨无比,但又毫无办法。陈胜对大家说: “假如今后谁能够 享受荣华富贵,一定不要忘记别人!”雇工们笑着说: “我们都是受人雇用的 农民, 哪里来的富贵?” 陈胜又说: “燕子和麻雀又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 意思是说:目光短浅的人, 怎么知道志 向远大之人的抱负呢?后来,陈胜在 大泽乡领导农民起义,成为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版画《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与其他九 百多名民夫被征发去渔阳戍边。 到达大泽乡时, 遇上连日大雨, 道 路不通。 他们如不能按时赶到渔阳, 便 会犯下杀头之罪。陈胜、吴广商议:大泽 乡离渔阳还有几千里, 怎么也赶不上期限 了,与其去白白送死,还不如率众起 义。于是,他们寻机杀了负责押送民 夫的两名军官,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鹰形青铜器彩绘步兵俑陈胜 苟延残喘【词义】苟延:勉强延续。残喘:临 死前的喘息。这则成语的意思 是指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 维持一线生机。【用法】比喻事物勉强存在下去。 也作“苟延残息” 。【出处】这则成语出自明代马中锡 《中山狼传》 : “今日之事,何不 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 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 之恩, 生死而肉骨也, 敢不努力 以效龟蛇之诚。 ”春秋时期兽 头形陶范【典故】春秋后期, 晋国的大夫赵简子有一次在中山狩猎, 突然发现一只狼从林中 窜出,便猛射一箭。狼中箭后带箭拼命奔逃,赵简子驱车追赶。 这时, 有一个叫东郭先生的人正在往北走。 他赶着一头驴, 驴驮着一袋书。 他走着走着,正好迎面碰到了那只正在逃命的狼。 这只狼见了东郭先生,就说: “先生不是专门济困扶危吗?从前毛宝曾买 一只乌龟放生, 后来他在战争中逃命, 乌龟载他过江;一个叫隋侯的, 救活了 一条蛇, 后来蛇就衔来名贵的珠子报答。 您让我躲在书袋里, 勉强维持这一线 生命吧。 您今天能救我一命, 我日后一定会像龟蛇那样报答您!” 东郭先生在 狼的苦苦哀求下,只好把狼装在书袋里,把书盖在上面。当赵简子追上来时, 向东郭先生打听狼的下落, 东郭先生说不知道。 骗走了赵简子一行后, 东郭先 生把狼放了出来。而此时狼说自己饿了,要吃掉东郭先生。 正在这时, 一个农夫恰巧路过。 农夫问明原因后, 把狼骗回东郭先生装书 的口袋,抡起锄头,几下就把它打死了。生性凶残的狼春秋时期中山国铭文《狩猎图》局部春秋时期 牺形铜尊品 格 意 志2223中 华 成 语 典 故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精卫填海【词义】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小鸟精卫, 衔西山的木头、石头去填东海。【用法】褒义。 比喻意志坚强, 不畏 艰苦;有时也比喻徒劳无益。古 今用法大体一致。与“愚公移 山”近义。【出处】这则成语出自 《山海经 ·北 山经》 :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 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常 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成语“精卫填海”即由此演变 而来。【典故】传说在上古时代,发鸠山上有许多柘树 (即桑树) 。 树上经常有一只可爱的小鸟, 它 的形状和乌鸦非常相似,头上有好看的 花纹,嘴巴是白色的,脚爪则是红色 的。 它的啼叫声像 “精卫!精卫!” 所 以人们便把它称作“精卫” 。 精卫鸟本来是炎帝 (即神农氏, 传 说中我国农业和医药学的始祖)的小 女儿,名叫女娃。女娃非常喜欢游泳。 有一天, 她在东海游泳, 不幸遇到巨浪, 被无情的海水吞没了。 女娃死后便化 为了精卫鸟。 它下定决心要把东海填平, 以免别人落得 和自己一样的命运。于是,精卫鸟一刻也不闲着,每 天从西山衔着树枝、石子飞到东海上空,然后再将它 们投下去。 就这样, 一天又一天, 一月又一月, 一年又 一年,一直如此…… “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与大 自然艰难的斗争。 由于当时人们抵御大自然的能力不 强, 大海经常吞没人们的生命财产, 于是人们产生了 填平大海的愿望。 精卫鸟便成为人 们征服大海决心的象征。炎帝精卫填海鼎中国最早期的陶塑艺术品。这件鼎以双足和下垂的尾构成鼎的三足,形制特殊,可能与祭祀有关。青铜鸟形尊巾帼英雄【词义】巾帼: 女性用的头巾与头 饰。这则成语用来称赞勇敢的 女子。泛指女性英雄。【用法】初时是贬义,说男子汉还 不如个妇女, 渐渐演为褒义。 可 用来赞扬有头脑、有本领的女 性。与“女中豪杰”近义。【出处】这则成语出自唐代房玄龄 等 《晋书·宣帝纪》 (卷一) : “亮 数挑战, 帝不出, 因遗帝巾帼妇 人之饰。 ”【典故】三国时, 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出祁山, 攻打魏 国。 魏军统领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于渭南。 由于诸 葛亮远道而来,利于急战,司马懿采取了相持战 术。 蜀军多次挑战, 屡次辱骂, 司马懿都不肯出战。 诸葛亮深知,这样相持下去,对蜀军是极为不利 的,而发动强攻,北魏军深沟高垒,很难取胜,可 是又怎能甘心退兵?于是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很巧妙 的办法:派人大张旗鼓地前往魏营给司马懿送了一 份“厚礼” :一大堆妇女用的头巾和发饰(钗、环、 及脂粉等) , 还写了一封信, 说司马懿太胆小了, 一 个大英雄,掌握那么多兵将,竟然不敢前来应战。 如果他领兵出战, 就是男子汉、 大英雄;如果不敢 出战,干脆就用妇女的头巾包上头,再用脂粉化 妆, 证明他这个所谓的英雄只是个一般妇女!司马 懿非常生气, 却依然没有中计。 所以后世说司马懿 不怕被人称为巾帼,不失其英雄本色。司马懿篡权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初为 曹操主簿,善于谋略,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任。 曹丕死, 遗命司马懿辅政太子。 司马懿善用兵, 屡次率兵 抗击蜀军北伐,致使诸葛亮始终未能取胜。魏明帝死后, 司马懿又以太尉奉遗诏与曹爽共同辅政。曹爽欲夺其权, 司马懿机警应变,诛杀曹爽,史称“高平陵事件” 。嘉平 元年任丞相,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独专朝政。粉彩“巾帼英雄”图笔筒舞女玉佩镂雕舞女形象,共一对,形态优美,具有强烈立体感。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穆桂英一直被当作中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代表人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头巾和发饰,想以此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品 格 意 志2425中 华 成 语 典 故Historical Stories of Chinese Idioms开天辟地【用法】褒义。表示有史以来或比 喻创立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词义】辟:开辟。盘古用斧子劈开 天地。这个成语指天地的开始。【出处】这则成语出自《艺文类聚》 引徐整 《三五历记》 、《五运历年 纪》等古书中: “天地混沌如鸡 子, 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 天 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 ”【典故】很久很久以前, 还不存在天地, 世界乃是一片 混沌。天地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东南西北 之分, 样子就像一个浑圆的鸡蛋, 其中沉睡着人 类的祖先——盘古。 过了一万八千年, 盘古苏醒 了, 他用斧子劈开了这混沌的圆东西。 随着一声 巨响, 圆东西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 变成了蓝天; 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大地。从此,宇宙间 才有了天与地之分。 而盘古自己也变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 像一根柱子一样支 撑着天地, 使它们不再混沌不分。 盘古开天辟地后, 他的情绪变化直接影响着 天地的变化。他高兴的时候,天空就晴朗;他哭泣的时候,天空就下雨,雨滴 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盘古死后,他的头部隆起,变成泰山;他的脚朝 天,变成华山。至于他的头发和汗毛,则全部变成了树木和花草。后来,才有 了传说中的远古皇帝——三皇, 即天皇、 地皇和人皇。 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这一宏伟壮举,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几乎无人不晓, 后 来成为了创业者的一种精神力量。女娲补天传说远古时支撑苍天的四根天柱之 一——不周山折断,“天倾西北, 地陷东南” 。 西北天空塌陷了一个大洞,天河如瀑布般流 泻到大地上,地震山摇,洪水、烈火、猛兽 肆虐。女娲走遍五湖四海收集彩石,用火炼 石,修补塌陷的天洞。她又斩杀猛兽,治理 洪水,终于恢复了人类家园的平静生活。盘古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剪纸传说女娲以黄土捏人,吹入仙气后,泥人即变成了能够行走说话的真人。伏羲女娲画像砖嗟来之食【词义】嗟:没有礼貌的喝声。成语 的意思是指一个怀有强烈自尊 心的人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别 人轻蔑的怜悯。【用法】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出处】这则成语出自 《礼记·檀弓 下》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典故】春秋时期,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庄 稼颗粒无收, 有许多人到外面去逃荒要饭。 有个叫黔 敖的财主,家里囤积了许多粮食。他为了得到一个好名 声, 就熬了些稀粥, 施舍给那些路过的饥民。 饥民们一个个 都饿得受不了了, 见黔敖施舍稀粥, 都对他千恩万谢。 黔敖心中也很得意, 觉 得自己简直就是这些人的救命恩人。 这时, 又有一个饿汉走了过来, 一看就知 道,肯定是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黔敖就用勺子敲着锅沿,对那个人叫道: “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得意。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