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齐桓晋文之事》.doc

    • 资源ID:4165088       资源大小:34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齐桓晋文之事》.doc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孟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主张;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学习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重点掌握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孟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汪洋恣肆的论辩风格,明白晓畅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构。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学习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重点掌握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再说“亚圣”孟子1.导入新课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孟子中的名篇,你还记得吗?(回顾:学过的孟子名言。)2.文学常识 (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他在政治上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汉武帝时,孔孟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唐代,孔孟并称;元明时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3)文章题解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到了战果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4)背景知识:“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二、小组合作,自主疏通文意1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或录音)范读一遍课文,听的过程中用红笔将生僻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本上。明确:则王(wn)乎 觳(h)觫(s) 褊(bin)小彼恶(w)知之 挟(xi)太山 忖(cn)度(du)便(pin) 嬖(b) 莅(l)中国 商贾()赴愬(s) 畜(x)妻子 放辟(p)邪侈衣(y)帛 鸡豚(tn) 狗彘(zh)庠(xin)序 孝悌(t) 胡龁(h)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分组归纳总结文言知识点。明确:【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古义)(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古义)(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古义)(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古义)(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古义)(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古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特殊句式】A.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B.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C.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 (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D.宾语前置句(重点)(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E.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F.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即“其甚若是与”。三、抓住中心,理清文章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明确:孟子极力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政治主张。2.追问:孟子在阐述仁政思想的同时,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这幅社会蓝图是怎样的?明确: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根据谈话内容,尝试给课文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20段):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二部分(2133段):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3435段):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四、分层研读,学习论辩之道1.研读第一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明确:第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12段),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第二层(314段):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第三层(1520段):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2.讨论探究: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明确: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3.研读第二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明确:(1)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3)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当头棒喝,使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4)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5)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4.讨论交流: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明确:“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5.研读第三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明确: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恒产(物质方面)使百姓有恒产,能饱身养家;谨庠序之教(精神方面)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6.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明确: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7.小结:孟子的论辩艺术因势利导和逐层推进(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4)列举“霸道”的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五、演读课文,体会艺术特色1.男女生分角色演读课文,读出论辩之势,并总结文章的艺术特色。明确: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欲擒故纵的论辩技巧。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的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刚柔相济的论辩风格。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善用譬喻的论辩手法。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句式多变的论辩语言。文中散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句式灵活多变,充分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排比的运用,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增强气势。六、观古鉴今,思考时代意义1.课文总结: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发扬仁术,放弃霸道,阐述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文章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2.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今时代还有什么意义吗?明确: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3.课后作业:我国封建时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我们通常听到的说法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孟子的“仁政”究竟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的思想的呢?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完成此项研究性小课题,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4.课堂总结: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孟子像孔子一样,以“舍我其谁”的气魄,“任重道远”的使命感,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途,那么认真、那么执着、那么热情地到处宣传儒家的仁义礼智,讲解儒家的王道理念,推行儒家的仁政措施。如今,历史的车轮已从金戈铁马、烽火连三月的战国,毫无声息地来到了21世纪。隔着2000多年的岁月静静回望,一束穿越千年的智慧之光越发耀眼。孟子的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只有真正走进孟子一书的世界中,用心灵去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意,方才能找到我们真正想要的,而这就会是我们能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注意事项

    本文(《齐桓晋文之事》.doc)为本站会员(九****飞)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