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pdf

    • 资源ID:5312905       资源大小:3.80MB        全文页数:6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pdf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21年12月 2021年12月 No.202118 百强区发展报告 百强区发展报告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前 言言 “十四五”时期是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三新一高”要求的重要落脚点在于持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言, 基础在县域,薄弱在县域,希望也在县域,这更加需要县域工业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县 (市) 和市辖区两类县级行政单位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县域1,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其中,县(市)是“新四化”建设的交汇落脚点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其经济正在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市辖区则更多代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工业布局、配套产业、管理模式和制约因素等方面与县(市)都有所不同。本报告针对两类主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发展格局,结合各自特点,分别进行了工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旨在挖掘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工业发展的典型经验示范,形成带动引领效应。此外,为更好地把握最新动向和热点问题,本报告在综合评价基础上新增专题篇,聚焦创新主体的培育与发展。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推动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为此,本年度专题篇以县(市)样本为切入点,首先开展创新竞争力评价,继而深入剖析创新主体的发展态势,发掘典型经验模式,为县域创新1 根据民政部2020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 2844 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特区。本报告中的县(市)包括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 力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本报告分三篇,第一篇是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系统梳理面临的五大新契机,展示评价理念及结果,描摹工业百强县(市)的发展图景,总结掣肘问题,提出促进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报告显示:百强县(市)是我国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工业强支撑作用显著,东部省份的数量和梯队位阶保持双领先,城市群引领带动加速,苏浙数量领跑各省份,合计占据半数,南方省份的数量有所增长;百强县(市)创新动能加快蓄积,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内外开放迈向高水平,共同富裕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内需潜力加速释放,区域战略地位凸显;但也存在区域分化态势未有显著性扭转、创新生态的培育基础薄弱等问题。 第二篇是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区发展报告,分析市辖区工业发展新征程,展示工业百强区评价理念及结果,总结工业百强区的发展新亮点,并提出对策建议。报告显示:苏粤继续保持数量领先优势,浙闽亦保持在两位数高位;工业百强区正在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先锋军”,工业质效提升的“加速器”,激活创新的“策源地”,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动力”。 专题篇是创新力量年度洞察。在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基础上,基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创新型上市企业的数据, 分析县域创新主体的区域分布、行业类型、培育模式等发展态势,最后针对关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目 录第一篇第一篇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 . 1 一、“十四五”县(市)工业发展新契机. 1 (一)支撑乡村全面振兴,担当新时代更大使命. 1 (二)融入城市群新格局,培塑协同发展强动能. 1 (三)锚定创新驱动战略,构筑产业生态新高地. 2 (四)抢抓数字转型红利,破局高质量发展瓶颈. 3 (五)坚定绿色低碳发展,“双碳”压力中育新机. 4 二、我国县(市)工业竞争力评价. 5 三、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图景. 9(一)县域增长极筑牢,工业强支撑作用凸显. 9 (二)东部保持双领先,城市群引领带动加速. 10 (三)苏浙占据近半数,南方省份数量快增长. 14 (四)创新蓄积厚动能,培植转型升级新标杆. 17 (五)投资结构更优化,内外开放迈向高水平. 18 (六)共同富裕居前列,释放扩内需巨大空间. 20 四、我国县(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22 (一)区域分化态势未有显著性扭转. 22 (二)创新生态的培育基础较为薄弱. 22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有所放大. 23 (四)产业综合治理的水平有待提升. 23 五、促进县(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4 (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24 (二)促进县(市)产业“铸链成群”. 25 (三)推动数字深度赋能产业. 25 (四)加速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26 (五)探索全域产业治理模式. 26 第二篇第二篇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区发展报告年中国工业百强区发展报告 . 28 一、市辖区工业经济发展新征程. 28(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行军. 28 (二)构建筑牢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支点. 28 (三)协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主引擎. 29 二、市辖区工业竞争力分析. 30 (一)2021 年中国市辖区工业竞争力评价. 30 (二)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区分布情况. 31 三、工业百强区高质量发展新亮点. 35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先锋军”. 35 (二)工业质效提升的“加速器”. 37 (三)激活创新驱动的“策源地”. 39 (四)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动力”. 40 四、促进市辖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建议. 41 (一)融入全球价值分工体系. 41 (二)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41 (三)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42 (四)扎实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42 专题篇专题篇 创新力量年度洞察创新力量年度洞察 . 44 一、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 44 二、创新主体发展态势. 47(一)创新主体全国地位增强,东部中部大幅领先. 48 (二)密集分布于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培育提速. 51 (三)培育模式呈现百花齐放,创新生态迸发活力. 53 三、促进创新动能培育的对策建议. 56 (一)着力创新主体培育,夯实创新驱动基础. 56 (二)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57 (三)激活资本市场赋能,促进产融深化合作. 57 (四)优化创新建设环境,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58 图图 目目 录录 图 1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图 . 9 图 2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规上工业增速概览图 . 10 图 3 我国四大板块工业百强县(市)数量分布变化图(2017-2021 年) . 11 图 4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板块-省-市分布树状图 . 11 图 5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梯队分布图 . 13 图 6 2021 年工业百强县(市)城市群分布示意图 . 14 图 7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分省域分布图 . 15 图 8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重点省份县(市)数量对比图 . 16 图 9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各省位次分布 . 17 图 10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前 20 名县(市) (单位:件) . 18 图 11 部分工业投资总量较大的县(市)图 . 19 图 12 出口总额超过 100 亿美元的县(市)图 . 19 图 13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20 图 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 500 亿元的县(市)图 . 21 图 15 2021 年工业百强区各省位次分布 . 35 图 16 工业增加值超千亿市辖区的省域分布情况 . 36 图 17 工业增加值超千亿市辖区. 37 图 18 2021 年工业百强区分省人均工业增加值和人均 GDP. 38 图 19 2021 年工业百强区专利申请前 20 名. 39 图 20 2021 年 100%城镇化率工业百强区分布情况 . 40 图 21 2021 年创新竞争力百强县(市)在省区分布情况. 47 图 22 县(市)创新型企业的全国占比情况. 49 图 23 县(市)“小巨人”企业(左)及创新型上市企业(右)区域分布图 . 49 图 24 县(市)“小巨人”企业(左)和创新型上市企业(右)的省份分布图 . 50 图 25 县(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城市群分布情况 . 51 图 26 县(市)“小巨人”企业(左)和创新型上市企业(右)的产业类型分布 . 52 图 27 县(市)创新型上市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分布. 53 表表 目目 录录 表 1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 6 表 2 2021 年工业百强区竞争力排名 . 31 表 3 2021 年工业百强区省份分布变化 . 34 表 4 2021 年工业百强区板块分布变化 . 34 表 5 2021 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 . 44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1 第一篇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 一、“十四五”县(市)工业发展新契机 (一)支撑乡村全面振兴,担当新时代更大使命(一)支撑乡村全面振兴,担当新时代更大使命 “十四五”时期是解决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阶段性特征问题的关键时期,短板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基础在县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是我国破解这一系列重点难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各省份纷纷将县域经济补短板、锻长板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抓手,湖南、湖北、山东、四川等多省已经出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及配套考核评价办法,县域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工业,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县域工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特色化、融合化方向演进,将在促进临近乡村人员就业、增进一二三产融合、带动地方财政增收、便利公共服务、活跃创新体系等方面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二)融入城市群新格局,培塑协同发展强动能(二)融入城市群新格局,培塑协同发展强动能 城市群和都市圈对县域的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两者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发动机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目前,19 个国家级城市群以 25%土地集聚了 75%人口,创造了 88%GDP,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2 而都市圈的集聚效应更加突出,24 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以全国 6.7%的土地集聚约 33%的常住人口,创造约 54%的 GDP。城市群功能和产业的重新分工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三重外部机遇。 一是城市群内部的产业转移、扩散和下沉。特别是都市圈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和“腾笼换鸟”的步伐在加快,产业转移承接的需求较为迫切,县域在产业落地方面具有土地、劳动力资源充裕等比较优势。二是核心城市在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时需要周边区域的协同。 县域能够在新兴产业广泛的配套体系中占据有利生态位,迎来了抢抓产业演进先发优势的良机。三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提升县域能级。除了产业合作之外,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内容还在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更高水平的协同开放,极大提升了县域品位,有利于吸聚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三)锚定创新驱动战略,构筑产业生态新高地(三)锚定创新驱动战略,构筑产业生态新高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居于核心地位, 位列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具体任务的第一位。长期以来,众多县域主体创新资源相对缺乏、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创新生态不活跃等问题成为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国家高度重视县域的创新驱动发展,2017 年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 ,随后 2018 年公布了全国首批 52 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其中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县(市)达 36 个,县域创新发展的进程加速推进。从全球创新环境看,发达国家的总体研发投入增长放缓,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3 特别是公共资金投入,人才供给的饱和度攀升,而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逐年递增,产业基础愈加牢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招引措施愈加完善,为海外人才来县域创新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国内创新资源看,越来越多企业创新主体愿意将创新的环节放在县域,而以大院大所为代表的国内创新力量也在寻求将其科技成果充分转化, 释放创新动能,即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从县域承接能力看,一些县市先行先试,探索出了联通院地双方、海内外的一系列发展模式,如常熟市科技镇长团、昆山市人才科创(深圳)联络中心、太仓市吸引“双一流”高校入驻、江阴市诺奖研究院等,载体平台能级亦快速攀升,宜居宜业环节持续优化。科技成果以及信息、管理、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伴随各方人才向着县域这个创新体系的“神经末梢”奔流。 (四)抢抓数字转型红利,破局高质量发展瓶颈(四)抢抓数字转型红利,破局高质量发展瓶颈 数字经济发展扩围,县域开始成为数字化浪潮的热土。84%的县(市) 已明确提出将数字经济作为未来转型的主要方向, 多个县 (市)出台数字经济发展的转向规划,50 个以上县域对象明确提出产业数字化的需求。产业数字化是破解县域工业诸多难题的关键举措。县域工业正在面临要素价格上涨、人口红利渐退、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灵敏度不强、产业协同度不固等紧迫问题。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的主体, 以数字化的手段推动传统产业生产要素变革和突破原有发展模式,实现从“0”到“1”的深刻变革,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塑造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产业数字化的供给主体将市场拓展的视角瞄准了县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园区”活动等加速向县域铺开,以“犀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4 牛智造”等代表的“新制造”模式大踏步向县域延伸。县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智能车间、智慧工厂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并与绿色化改造、 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协同推进,形成了一批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智”高点。此外,以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新业态突破了线下传统销售或传统电商渠道的“中梗阻”,促进消费与生产端直连,以信息流的直接融通,推动县域工业持续升级对于消费端的灵活有效供给。 (五)坚定绿色低碳发展,(五)坚定绿色低碳发展,“双碳双碳”压力中育新机压力中育新机 县域工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阵地。目前,县域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近四成,特别是县域工业经济占到全国工业的半壁江山,县域工业成为我国工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县域作为生产用能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碳汇资源丰富,在清洁能源开发、降低生产生活能耗、生态环境培育等方面均具有重要责任。“双碳”目标抬升了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实施门槛。 “双碳”的经济内涵是在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中, 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和产业升级能够支撑经济发展与碳“脱钩”。 对比城市经济, 我国县域正处于工业化、 城镇化加速期,很多地方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劳动密集型、资源环境消耗型、先污染后治理等工业增长模式, 工业正处于由规模带动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关键时期。县域自身的产业基础、技术条件、资金储备都还不具备支撑低碳发展的条件。 县域工业绿色制造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县域绿色工厂、 绿色园区的数量占全国比重不到 37%, 低于工业产值占比,在同样的“双碳”目标下追赶压力较大。“双碳”目标亦为县域工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5 业带来了三方面的机遇。一是绿色产业敞开了发展新空间。“双碳”目标将会带来能源结构、生产方式、交通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这都离不开制造业的坚实支撑, 特别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 而 CCUS 等碳中和相关技术也是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 二是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效益突出。 工业企业除了通过绿色化改造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节能减碳,降低能源和物料的消耗,有效节约成本,还能通过在厂区内布臵分布式光伏,获取售电或租金收入。三是绿色金融供给多层次的赋能效应。在碳汇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之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工具不断涌现,成为工业企业获得融资的重要新兴方式。 二、我国县(市)工业竞争力评价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重要落脚点和潜力空间在县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在县域。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较长时期内县域工业奋力前进的主线。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6 县(市)工业竞争力评价立足新发展理念,围绕促进工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县域工业基础夯实、质效提升、新动能培育、结构优化、绿色低碳等迫切需求,充分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延续性和公平性, 在 2020 年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继续优化迭代, 形成综合质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6 大维度,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如强化了国家层面关于创新、融合、绿色、质量等园区、企业、平台等认定的考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的有效补足。 依据 2021 年中国县(市)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得出我国 2021 年工业百强县(市) (如表 1) 。 表 1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2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 地级市地级市 县(市)县(市) 1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市 2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市 3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市 4 江苏省 苏州市 张家港市 5 浙江省 宁波市 慈溪市 6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市 7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8 陕西省 榆林市 神木市 9 浙江省 宁波市 余姚市 10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市 11 福建省 泉州市 南安市 12 贵州省 遵义市 仁怀市 13 福建省 泉州市 惠安县 14 湖南省 长沙市 浏阳市 15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市 16 浙江省 绍兴市 诸暨市 17 湖南省 长沙市 宁乡市 18 浙江省 温州市 乐清市 19 山东省 烟台市 龙口市 20 江苏省 南通市 海安市 2(1)报告中行政区划统计截至 2021 年 7 月 31 日。 (2)带表示为省内第一名。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7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 地级市地级市 县(市)县(市) 21 新疆 巴音郭楞 库尔勒市 22 福建省 福州市 福清市 23 山东省 青岛市 胶州市 24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准格尔旗 25 江苏省 泰州市 泰兴市 26 河北省 唐山市 迁安市 27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县 28 江苏省 常州市 溧阳市 29 江苏省 徐州市 邳州市 30 浙江省 嘉兴市 平湖市 31 江苏省 南通市 启东市 32 浙江省 台州市 温岭市 33 浙江省 嘉兴市 桐乡市 34 福建省 泉州市 石狮市 35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伊金霍洛旗 36 江西省 南昌市 南昌县 37 浙江省 嘉兴市 海宁市 38 浙江省 湖州市 长兴县 39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市 40 浙江省 金华市 义乌市 41 江苏省 泰州市 靖江市 42 河南省 郑州市 巩义市 43 浙江省 嘉兴市 嘉善县 44 江苏省 镇江市 丹阳市 45 山东省 威海市 荣成市 46 陕西省 榆林市 府谷县 47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鄂托克旗 48 河南省 许昌市 长葛市 49 浙江省 湖州市 德清县 50 浙江省 温州市 瑞安市 51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市 52 浙江省 嘉兴市 海盐县 53 宁夏 银川市 灵武市 54 安徽省 合肥市 肥西县 55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乌审旗 56 江苏省 扬州市 高邮市 57 安徽省 滁州市 天长市 58 浙江省 宁波市 宁海县 59 浙江省 金华市 永康市 60 浙江省 台州市 玉环市 61 浙江省 湖州市 安吉县 62 河南省 郑州市 新郑市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8 排名排名 省(区、市)省(区、市) 地级市地级市 县(市)县(市) 63 山东省 济宁市 邹城市 64 辽宁省 大连市 瓦房店市 65 江苏省 扬州市 仪征市 66 山东省 烟台市 莱州市 67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68 河南省 省直管 济源市 69 安徽省 马鞍山市 当涂县 70 福建省 福州市 闽侯县 71 江西省 鹰潭市 贵溪市 72 湖北省 宜昌市 宜都市 73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市 74 湖北省 省直管 仙桃市 75 福建省 泉州市 安溪县 76 山东省 青岛市 平度市 77 浙江省 金华市 东阳市 78 浙江省 绍兴市 新昌县 79 湖北省 宜昌市 枝江市 80 河南省 焦作市 孟州市 81 湖北省 黄石市 大冶市 82 江苏省 盐城市 东台市 83 广东省 肇庆市 四会市 84 云南省 昆明市 安宁市 85 江苏省 镇江市 扬中市 86 江苏省 徐州市 新沂市 87 浙江省 绍兴市 嵊州市 88 江苏省 扬州市 宝应县 89 浙江省 杭州市 建德市 90 浙江省 宁波市 象山县 91 江苏省 泰州市 兴化市 92 安徽省 宣城市 宁国市 93 河南省 郑州市 新密市 94 福建省 泉州市 永春县 95 江西省 宜春市 丰城市 96 浙江省 台州市 临海市 97 湖南省 邵阳市 邵东市 98 福建省 宁德市 福安市 99 河北省 邯郸市 武安市 100 江苏省 连云港市 东海县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9 三、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图景 (一)县域增长极筑牢,工业强支撑作用凸显(一)县域增长极筑牢,工业强支撑作用凸显 全国经济增长中的百强贡献度总体保持稳定。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含 75 个县级市、21 个县和 4 个旗,GDP 合计达到 9.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914 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 4 万亿元。总体上,工业百强县(市)以全国 3.5%的县级行政区划数、6.2%的人口以及超过 12%的从业人员,贡献了全国近 10%的 GDP、14%的工业增加值和 15%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经济社会贡献显著;与此同时,百强县(市)在全国工业投资、消费、出口中占比依次达到 11.4%、16.8%和 22.2%,在消费和出口两架马车的分量进一步提升,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图 百强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百强县(市)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稳增长取得重要成效。 2021 年百强县 (市) 中, 97 个县 (市)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增长,其中 70 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增速保持在两位数, 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2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规上工业增速概览图 (二)东部保持双领先,城市群引领带动加速(二)东部保持双领先,城市群引领带动加速 东部县(市)占三分之二,西部县(市)略有增加。我国工业百强县(市)分布延续了东多西少、南强北弱格局。2021 年东部入围县 (市) 数量虽然较上年减少 1 个, 但依然是强县的最大聚集地, 2021年合计达到 66 个,占百强总数三分之二,十强中占据 8 席;中部 23个,与上年持平;西部 10 个,较上年增加 1 个;东北地区 1 个,为辽宁省瓦房店市。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11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3 我国四大板块工业百强县(市)数量分布变化图(2017-2021 年)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4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板块-省-市分布树状图 20212020201920182017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12 工业百强县(市)延续四级梯队格局。对县域工业竞争力指数进行聚类分析,2021 年工业百强县(市)可分为四级梯队(如图 5):1-6 名构成的第一梯队,格局最为稳定;7-27 名构成的第二梯队,核心力量波动较小;28-59 名构成的第三梯队,60-100 名构成的第四梯队, 三四梯队间级差较小, 内部调整活跃。 第一梯队全部位于苏浙闽,江苏占据 4 席。第一梯队 6 个县(市)中,江苏 4 个、福建、浙江各1 个, 依次是江阴市、 昆山市、 晋江市、 张家港市、 慈溪市和常熟市,其中晋江市近四年的竞争力快速提升,从 2017 年的第 6 位,一路攀升至前三甲。 第二梯队仍以东部县 (市) 为主, 中西部占比有所提高。第二梯队 21 个县(市)中江苏 5 个,浙江、福建、湖南各 3 个,山东 2 个,贵州、陕西、内蒙、河北、新疆各 1 个。东部县(市)合计占比 67%,中部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均位于前 20 名,西部入围的有神木市、仁怀市、库尔勒市和准格尔旗,其中神木市进入十强。第三梯队中的中西部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32 个县 (市) 中浙江 12 个,江苏 7 个,河南、内蒙古各 3 个,安徽 2 个,福建、山东、江西、宁夏、 陕西各 1 个, 中西部县 (市) 约占 35%。 第四梯队分布更加均衡,中西部县(市)约占 4 成。第四梯队 41 个县(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县(市)数量依次是 25 个、14 个、1 个和 1 个,中西部合计占比已近 40%。其中河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份的百强县(市)全部落入三四梯队。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13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5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梯队分布图 城市群集聚融合百强县(市)效应愈加明显。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超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溢出趋势持续增强,周边县(市)即是承接要素和产业转移的优选之地, 城市群式组团发展正在成为区域竞争的制胜法宝。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中,有 46 个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2 个位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11 个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7 个位于中原城市群,6 个位于呼包鄂榆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淮海经济区各有 5 个, 2 个位于京津冀城市群, 黔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滇中城市群各有 1个。绝大多数百强县(市)都与中心城市建立了紧密的产业协同,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14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6 2021 年工业百强县(市)城市群分布示意图 (三)苏浙占据近半数,南方省份数量快增长(三)苏浙占据近半数,南方省份数量快增长 百强分布于 18 个省 (区、 市) , 江苏浙江合计占据 48 席。 江苏、浙江的工业百强县(市)数量一直位居各省份的前列,2021 年均入围 24 个, 两省合计达到 48 个, 占据百强县 (市) 数量的近半壁江山。福建、河南、山东、湖南依次为 9 个、7 个、6 个和 5 个,湖北、内蒙古、安徽各 4 个,江西 3 个,陕西、河北各 2 个,贵州、新疆、宁夏、辽宁、广东、云南各 1 个(如图 7)。除了四个直辖市不参选,山西、吉林、黑龙江、广西、海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均无百强县(市)。近 5 年来,江苏百强县(市)数量保持高位,浙江增长势头良好,比 2020 年增长 5 个,创新发展驱动竞争力跃升的成效显著;2021 年,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南方省份的百强县(市)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15 数量普遍上涨,云南首次有县(市)上榜,中部省份受益于承接东部省份“腾笼换鸟”溢出的产业转移,工业的规模和质效都有显著提升。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7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分省域分布图 省际间的县域工业实力差距拉大, 苏浙强县本地覆盖面超过四成。各省百强县(市)数量占其全省县(市)数量比重分化显著。如,江苏 41 个县(市)中,百强县(市)数量占比超过 60%,即江苏平均三个县(市)中就有将近两个是工业百强县(市),苏南的苏锡常和苏中的扬泰通六市实现了所辖县 (市) 全覆盖, 浙江该比重超过四成,环杭州湾两侧的嘉湖甬绍四市亦覆盖了所辖全部县 (市) ; 与此同时,河南、湖北、湖南工业百强县(市)占全省县(市)数量比重尚不足8%, 且多集中于省会周边, 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高 (如图 8)。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16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8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重点省份县(市)数量对比图 东(苏浙闽)、中(湘)、西(陕)三大区域的省份均有县(市)入围前十。各省排名首位的县(市)依次是江苏江阴市(1)、福建晋江市 (3) 、 浙江慈溪市 (5) 、 湖南长沙县 (7) 、 陕西神木市 (8) 、贵州仁怀市(12)、山东龙口市(19)、新疆库尔勒市(21)、内蒙古准格尔旗(24)、河北迁安市(26)、江西南昌县(36)、河南巩义市(42)、宁夏灵武市(53)、安徽肥西县(54)、辽宁瓦房店市(64)、湖北仙桃市(74)、广东四会市(83)和云南安宁市(84)(如图 9)。 4 4 4 5 6 7 9 24 24 80 59 120 86 81 106 55 41 52 -30-101030507090110130-130-110-90-70-50-30-101030内蒙古内蒙古 安徽安徽 湖北湖北 湖南湖南 山东山东 河南河南 福建福建 江苏江苏 浙江浙江 百强县(市)数量 县(市)数量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17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9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各省位次分布3 (四)创新蓄积厚动能,培植转型升级新标杆(四)创新蓄积厚动能,培植转型升级新标杆 研发投入的强度和成效稳步提升。 2021 年工业百强县 (市) R&D经费支出合计突破 2000 亿元,约占全国比重的十分之一,昆山市、江阴市、常熟市、余姚市、新昌县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在 3%以上。百强专利授权累计数合计超过 200 万件,新昌县、昆山市、太仓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在 50 件以上。创新主体蓬勃兴起。截至 2020 年底,江阴市、长兴县、常熟市、新昌县、海安市、瑞安市等百强县(市)均有企业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非入围的界首市、霍山县、长垣市、宣威市等县(市)也有企业荣获这一认定。2020 年江阴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150 家、总数达 650家,长沙县认定 250 家、总数近 570 家。 3报告中行政区划统计截至 2021 年 7 月 31 日。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18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0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前 20 名县(市) (单位:件) (五)投资结构更优化,内外开放迈向高水平(五)投资结构更优化,内外开放迈向高水平 投资的经济“压舱石”作用稳固,结构优化加速。近年,工业百强县(市)工业投资总额在全国工业投资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仍高于10%,是县域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百强中有近九成县(市)工业投资实现增长,81 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增速在 15%以上的有荣成市、仁怀市、长葛市、永康市等 33 个县(市)。从投资结构看,平湖、昆山、太仓、溧阳等多县(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均超过了 40%, 工业技改投资、 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等方面总体也保持较快增长,增长质量的基础更加牢固。 0102030405060708090海宁市 宜兴市 海安市 乐清市 江阴市 余姚市 扬中市 德清县 闽侯县 昆山市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19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1 部分工业投资总量较大的县(市)图(单位:亿元) 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惠及县域。除了长三角、海峡西岸、山东半岛等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开放程度较高的县 (市) ,随着中欧班列等新开放通道的开辟,部分内陆县(市)发展成为开放高地,以南昌县、长沙县、贵溪市等为代表,近年对外贸易和资本开放均迈上新台阶。昆山市、海宁市、义乌市、胶州市、桐乡市、张家港市等 15 个县 (市) 出口总额均超过 100 亿美元, 余姚市、 晋江市、莱州市等 7 个县(市)出口总额均超过 50 亿美元。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2 出口总额超过 100 亿美元的县(市)图 02004006008001000仙桃市仙桃市 沭阳县沭阳县 龙口市龙口市 灵武市灵武市 乌审旗乌审旗 宁乡市宁乡市 泰兴市泰兴市 福清市福清市 平度市平度市 浏阳市浏阳市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20 (六)共同富裕居前列,释放扩内需巨大空间(六)共同富裕居前列,释放扩内需巨大空间 百强县(市)共同富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通常而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越低, 反映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共同富裕程度越高。2021 年工业百强县(市)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低于全国平均值(2.64)的县(市)数量有 98 个,其中与全国省份中共同富裕程度居于前列的浙江省平均值(2.01)相比,有近七成县(市)都低于这一数值,巩义市、四会市、浏阳市、长沙县、醴陵市等县域主体的比例更是在 1.5 以内(如图 13) 。从收入规模看,97 个县(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6020 元) ,其中,义乌市、诸暨市、海宁市、桐乡市等 31 个县(市)更是超过了 3 万元,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42358 元)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3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21 扩内需促消费的县域潜力加速释放。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扭转了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态势。在县城消费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的同时,乡村消费的潜力空间快速释放,量增质升,成为县域扩内需的重要拉动力量。2014 年以来,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平均增速快于城镇近 1.2 个百分点,智能电器、电子产品和汽车等不断进入农家。电子商务下乡、大型品牌渠道下沉、新消费方式逐渐普及等消费业态的更新,也促进了县域消费的蓬勃发展。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接近 7 万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 16.8%,其中昆山市、 江阴市超过千亿元, 另有 16 个县 (市) 超过 500 亿元。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 500 亿元的县(市)图(单位:亿元)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发展报告 22 四、我国县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pdf)为本站会员(wug****ong)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