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三讲 佛教基本教义(二):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pptx

    • 资源ID:70746323       资源大小:811.45KB        全文页数:78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讲 佛教基本教义(二):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pptx

    第三讲第三讲 佛教基本教义(二):佛法基佛教基本教义(二):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一、佛法教证两大体系一、佛法教证两大体系三藏三学三藏三学二、佛教基本理论框架二、佛教基本理论框架目标体目标体系、修道体系与基本理论系、修道体系与基本理论一、一、佛法基本体系佛法基本体系三藏三学与教证体系三藏三学与教证体系佛法基本体系教理体系修证体系经论律戒定慧三藏三学经、律、论经、律、论三藏三藏佛法教理体系:佛法教理体系:经经佛语佛语律律戒条戒条论论释经释经佛教经、律、论三藏佛教经、律、论三藏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不同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律、论。律、论。经经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义的基本依据;律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律或行为规范;论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经经小乘主要经典:小乘主要经典:长部长部、中部中部、相相应部应部、增支部增支部和和小部小部大乘主要经典:般若系列(大乘主要经典:般若系列(心经心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六祖坛经六祖坛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妙法莲华经经律律各种戒律各种戒律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一戒杀生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二戒偷盗,三戒淫三戒淫,四戒妄语四戒妄语,五戒饮酒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八戒非时食。戒非时食。十戒、菩萨戒十戒、菩萨戒沙弥戒、比丘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沙弥戒、比丘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尼戒比丘尼戒菩萨戒,是发大乘心的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分为菩萨戒,是发大乘心的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分为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戒。轻,指失意罪。戒。轻,指失意罪。“失意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谓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轻罪。轻罪。在家菩萨戒(六重戒)在家菩萨戒(六重戒)杀戒杀戒盜戒盜戒大妄语戒大妄语戒邪淫戒邪淫戒说四众过戒说四众过戒酤酒戒酤酒戒在家菩萨戒(二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二十八轻戒)不供养父母师长戒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耽乐饮酒戒耽乐饮酒戒 见乞不与戒见乞不与戒 不瞻病苦戒不瞻病苦戒 见四众尊长不承礼拜戒见四众尊长不承礼拜戒 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 不持六斋戒不持六斋戒 不往听法戒不往听法戒 受僧用物戒受僧用物戒 饮虫水戒饮虫水戒 险难独行戒险难独行戒 独宿尼寺戒独宿尼寺戒 为财打人戒为财打人戒 残食施四众戒残食施四众戒 蓄猫狸戒蓄猫狸戒 蓄养畜兽不净施戒蓄养畜兽不净施戒 不蓄三衣、钵、杖戒不蓄三衣、钵、杖戒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市场贩卖斗秤不平戒市场贩卖斗秤不平戒 非时非处行欲戒非时非处行欲戒 商贾不输官税戒商贾不输官税戒 犯国制戒犯国制戒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 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 在五众前行戒在五众前行戒 僧食不公分戒僧食不公分戒 养蚕戒养蚕戒 行路见病舍去戒行路见病舍去戒 论论小乘小乘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阿阿毗达磨俱舍论毗达磨俱舍论大乘大乘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瑜珈师地论瑜珈师地论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三学佛法的修证体系包括戒、定、慧三学,佛法的修证体系包括戒、定、慧三学,修证佛法的三学:通过持戒得定,在定中修证佛法的三学:通过持戒得定,在定中生起智慧,从而破除烦恼和所知二障,领生起智慧,从而破除烦恼和所知二障,领悟宇宙人生真理,达到圣者的觉悟境界。悟宇宙人生真理,达到圣者的觉悟境界。三学与六度三学与六度二、佛教基本理论框架二、佛教基本理论框架佛教基本理论框架目标体系修道体系基本理论体系初级目标:人天善果(离三恶道,生三善道)中级目标:证得阿罗汉果(解脱六道轮回)终极目标:成就佛果,彻底觉悟成佛实现初级目标的修行方式: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未生起出离心)实现中级目标的修行方式:观轮回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实现终极目标修行方式: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缘起性空与三法印困果观与四圣谛时空观与三世三界十法 界闻思修(一)目标体系(一)目标体系1 1、初级目标:人天善果(远离六道中的三、初级目标:人天善果(远离六道中的三恶道,求生六道中的三善道)恶道,求生六道中的三善道)2 2、中级目标:二乘罗汉果(自我解脱,摆、中级目标:二乘罗汉果(自我解脱,摆脱六道轮回,证到无余涅槃)脱六道轮回,证到无余涅槃)3 3、终极目标:无上佛果、终极目标:无上佛果(去除烦恼障和所知去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证到无住涅槃障,证到无住涅槃)(二)修道体系(二)修道体系1 1、与初级目标相对应的修行办法、与初级目标相对应的修行办法众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奉行,诸恶莫作。2 2、中级目标对应的修行办法、中级目标对应的修行办法:观轮回:观轮回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3 3、与终极目标对应的修行办法、与终极目标对应的修行办法生出离生出离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修道基本途径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闻思修佛法是实证的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的理佛法是实证的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标,并制定达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标,并制定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到目标的具体方法和路径闻、思、修。闻、思、修。首先是首先是“闻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例:格鲁派例:格鲁派“闻法闻法”修学次第修学次第显宗:佛法理论学习显宗:佛法理论学习第一步:学习佛学基础课程:第一步:学习佛学基础课程:摄类学摄类学摄总要义,判分类别,把因明学的所有摄总要义,判分类别,把因明学的所有论著和注疏摄略一身。因明启蒙(入门)论著和注疏摄略一身。因明启蒙(入门)心类学心类学心理活动、情绪名相、根源及对治方法。心理活动、情绪名相、根源及对治方法。佛法心理学。佛法心理学。因明学因明学佛教因明逻辑。佛教因明逻辑。第二步:佛经导读第二步:佛经导读五部大论五部大论俱舍论俱舍论、释量论释量论、戒律论戒律论、入中观论入中观论、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第三步:深入经藏第三步:深入经藏密宗:实修实证密宗:实修实证摄类学摄类学摄类学是把因明学的所有论著和注疏摄略一身,故名。根据人摄类学是把因明学的所有论著和注疏摄略一身,故名。根据人们的智力,学习者的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们的智力,学习者的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摄类学摄类学将分为:将分为:大、大、中、中、小三部分。小三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入门而设小理路,内容深入浅出,推论短小对于初学者来说:入门而设小理路,内容深入浅出,推论短小精练。所学项目有:红白色辩、证有证无、从是返和从非返、精练。所学项目有:红白色辩、证有证无、从是返和从非返、认识体系、小因果、一与异、认识体系、小因果、一与异、6 6种关系。种关系。中级学者扩展小理路量理知识,为中根智而设中理路;所学项中级学者扩展小理路量理知识,为中根智而设中理路;所学项目有:周遍判断、周遍八门、境与具境、总与别、小相违相属、目有:周遍判断、周遍八门、境与具境、总与别、小相违相属、性相与所表、恰巴传规之置与体、自宗传规之置与体、应许规性相与所表、恰巴传规之置与体、自宗传规之置与体、应许规则则9 9种关系。种关系。高级学者;高智力者所设的大理路,理路艰深,推论繁杂。所高级学者;高智力者所设的大理路,理路艰深,推论繁杂。所学项目有:小应成、三时辩、大因果、排入与立入、共相与自学项目有:小应成、三时辩、大因果、排入与立入、共相与自相,遍遣趋入与直缘自体、诠类声与诠聚声、破与立、排他、相,遍遣趋入与直缘自体、诠类声与诠聚声、破与立、排他、大相违相属、大应成等大相违相属、大应成等1111要素。另加心识与因类共计要素。另加心识与因类共计2828项。项。其次是其次是“思思”:学佛要理性思维,不能盲:学佛要理性思维,不能盲目迷信。佛陀鼓励理性思考佛法理论,反目迷信。佛陀鼓励理性思考佛法理论,反对盲目迷信,对盲目迷信,“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如此才能由思发慧,生起思所生慧。如此才能由思发慧,生起思所生慧。最后是最后是“修修”:佛法提出了修行目标,因此,:佛法提出了修行目标,因此,对佛法所有的闻思最终都要落实到实际的修行对佛法所有的闻思最终都要落实到实际的修行当中,才能达到目标境界。当中,才能达到目标境界。不同宗派的修行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同宗派的修行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修行的要点:福慧双修修行的要点:福慧双修-悲智双修悲智双修首先要首先要做好人做好人,其次要提升智慧。其次要提升智慧。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缺一不可!只做好人不能真正解脱痛苦;只修智慧没有慈只做好人不能真正解脱痛苦;只修智慧没有慈悲心也不可能真正达到觉悟圣者(悲心也不可能真正达到觉悟圣者(BuddhaBuddha)的)的圆满境界。圆满境界。如何修福如何修福不害众生:忏悔往昔伤害众生(包括自己)不害众生:忏悔往昔伤害众生(包括自己)的行为,发愿不再伤害众生(包括自己),的行为,发愿不再伤害众生(包括自己),善待众生(包括自己!)持戒:身、语、善待众生(包括自己!)持戒:身、语、意意利益众生:多为众生做好事、善事。身、利益众生:多为众生做好事、善事。身、语、意语、意如何修慧(智)如何修慧(智)闻思修不可分割,闻可以产生闻所生慧,闻思修不可分割,闻可以产生闻所生慧,思可以产生思所生慧,修可以产生修所生思可以产生思所生慧,修可以产生修所生慧。闻思修互相结合就是真正的修行。慧。闻思修互相结合就是真正的修行。止观双运:禅修止观双运:禅修坐禅(静中禅)坐禅(静中禅)行禅(动中禅)行禅(动中禅)止:舍摩他(静虑),修定。止:舍摩他(静虑),修定。观:毗婆舍那(观:毗婆舍那(VipassanaVipassana观照),修慧观照),修慧如何观照内心?保持正念(如何观照内心?保持正念(mindfulnessmindfulness)觉知当下这一念觉知当下这一念时时正念时时正念分分正念分分正念秒秒正念秒秒正念(三)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时空观(三)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时空观与三世三界十法界与三世三界十法界时空观时空观三世说三世说三界十法界三界十法界六道轮回说六道轮回说佛教的时空观佛教的时空观刹那不短,劫波不长;刹那不短,劫波不长;芥子纳须弥,微尘容虚空。芥子纳须弥,微尘容虚空。时间概念:时间概念:“刹那刹那”、“劫波劫波”、“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三世三世”、“无始无终无始无终”1 1、“剎那剎那”是由梵语的是由梵语的 KsanaKsana音译而来,音译而来,意译为意译为“须臾须臾”、“念顷念顷”,也就是一个,也就是一个心念起动之间的意思。心念起动之间的意思。在佛教里,剎那是最短暂的时间单位,以在佛教里,剎那是最短暂的时间单位,以现在的时间计算,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现在的时间计算,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秒。在在仁王护国经仁王护国经.观空品观空品说:说:一念中有九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灭。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灭。具体一点说,一分钟内有四千五百个剎那,具体一点说,一分钟内有四千五百个剎那,四十万五千个念头,可见心念生灭的迅速。四十万五千个念头,可见心念生灭的迅速。俱舍论俱舍论卷十二:卷十二: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 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一须臾)一须臾)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三十须臾三十须臾)一刹那为一刹那为0.0130.013秒秒2 2、“劫劫”,梵语,梵语 kalpakalpa,音译为劫波、劫簸,音译为劫波、劫簸,意译为长时、大时。原本是古代印度极大意译为长时、大时。原本是古代印度极大时限的时间单位,而佛教发源于印度,因时限的时间单位,而佛教发源于印度,因此相沿成为佛教计算时间的最大单位。此相沿成为佛教计算时间的最大单位。佛法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佛法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的过程。的过程。劫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种。劫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种。1.1.小劫:根据佛经记载:从人寿十岁算起,每过一小劫:根据佛经记载:从人寿十岁算起,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加到八万岁;然后再从八万岁,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加到八万岁;然后再从八万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叫做一小劫。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叫做一小劫。2.2.中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中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3.3.大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四个中劫分别是:大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四个中劫分别是:成劫成劫(世界生长期世界生长期)、住劫、住劫(世界壮盛期世界壮盛期)、坏劫、坏劫(世界老死期世界老死期)、空劫、空劫(世界灭无期世界灭无期)。如此成、住、坏、空。如此成、住、坏、空四个中劫相续循环一次为一大劫。四个中劫相续循环一次为一大劫。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必经历成、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必经历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随着四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随着四劫不断递嬗更迭,世界便随之一次又一次,劫不断递嬗更迭,世界便随之一次又一次,无穷无尽地成了又坏,坏了又成。无穷无尽地成了又坏,坏了又成。成劫成劫是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间,以是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间,以及一切有情众生的众生世间的成立时期。及一切有情众生的众生世间的成立时期。起世经起世经:众生业缘风:众生业缘风火火水水地地有情众生降生有情众生降生风风变化性变化性火火温暖性温暖性水水聚合性聚合性地地坚实性坚实性住劫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的时期,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的时期,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现在正是住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现在正是住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的分别。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的分别。所谓减劫就是人类的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所谓减劫就是人类的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百年减少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的时间。增百年减少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的时间。增劫就是人类的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劫就是人类的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八万岁,所需要的时间。一直增加到八万岁,所需要的时间。一个增劫,一个减劫,合称为一个中劫。中劫一个增劫,一个减劫,合称为一个中劫。中劫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小灾。小灾。坏劫。坏劫。是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的是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的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其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火灾劫、水灾劫、风灾劫合称大三灾。所火灾劫、水灾劫、风灾劫合称大三灾。所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坏劫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坏劫之期,欲界悉皆坏尽,色界中,唯第四禅之期,欲界悉皆坏尽,色界中,唯第四禅不为大三灾所坏。不为大三灾所坏。*火灾火灾坏劫之初,地狱的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坏劫之初,地狱的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此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众生也渐次坏灭,此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众生也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太阳,燃烧成灾,如此经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太阳,燃烧成灾,如此经过七次的火灾,把色界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烧坏,此过七次的火灾,把色界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烧坏,此时称为火灾劫,约需十二亿八千万年的时间。其中三时称为火灾劫,约需十二亿八千万年的时间。其中三亿四百万年之间,有情的生物先坏;然后一千六百万亿四百万年之间,有情的生物先坏;然后一千六百万年之间,自然界再灭坏。年之间,自然界再灭坏。水灾水灾火灾劫过后火灾劫过后(即七次火灾即七次火灾),次起水灾,将第,次起水灾,将第二禅天漂荡殆尽,称为水灾劫,大约需要一亿二千八二禅天漂荡殆尽,称为水灾劫,大约需要一亿二千八百万年。百万年。风灾风灾经过七次水灾,最后产生风灾,将第三禅天经过七次水灾,最后产生风灾,将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称为风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亿二以下全部吹落,称为风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亿二千四百万年的时间。千四百万年的时间。空劫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其它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之中,形成世界其它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之中,形成世界未成,万物未生时期的状态。未成,万物未生时期的状态。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的成、住、坏、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的成、住、坏、空,也就是另一个世界又开始成立、持续、空,也就是另一个世界又开始成立、持续、破坏。破坏。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刹那、劫波与三世刹那、劫波与三世佛法认为,无论是极短的佛法认为,无论是极短的“刹那刹那”、抑或极长、抑或极长的的“劫波劫波”,时间都是迁流不住而且无始无终,时间都是迁流不住而且无始无终的。的。通常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已,而在通常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已,而在三世的时间流中,它是剎那剎那相继不断,如三世的时间流中,它是剎那剎那相继不断,如同我们的心念生灭不已,从剎那相续中,累积同我们的心念生灭不已,从剎那相续中,累积成一世又一世的生死轮回,乃至一劫又一劫的成一世又一世的生死轮回,乃至一劫又一劫的器界成坏。所以,说小时量的单位为剎那,这器界成坏。所以,说小时量的单位为剎那,这是便于体察心念的生灭;说大时量的单位为大是便于体察心念的生灭;说大时量的单位为大劫,这是便于说明物界成坏的相续。劫,这是便于说明物界成坏的相续。空间概念:芥子、须弥;微尘、虚空间概念:芥子、须弥;微尘、虚空空须弥须弥表示极大之物表示极大之物芥子芥子表示极小之物表示极小之物极微(微尘)极微(微尘)宇宙中物质之不可分的宇宙中物质之不可分的最小单位最小单位虚空虚空表示无尽广大、无质碍的空间表示无尽广大、无质碍的空间芥子与须弥芥子与须弥佛教的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佛教的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须弥山是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的所构成,须弥山是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据高山。据立世阿毗昙论立世阿毗昙论.数量品数量品卷二记卷二记载:载:“须弥山周遭为须弥海所围绕,高为须弥山周遭为须弥海所围绕,高为八万由旬,深入水面下八万由旬,基底呈八万由旬,深入水面下八万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继之为八四方形,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继之为八山,山与山之间,隔着七海山,山与山之间,隔着七海”由此转由此转喻为极大的意思。喻为极大的意思。“芥子芥子”,原是芥菜的种子,颜色有白、,原是芥菜的种子,颜色有白、黄、赤、青、黑之分。因为它的体积微小,黄、赤、青、黑之分。因为它的体积微小,因此借以比喻为极小之物。因此借以比喻为极小之物。“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禅宗用来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禅宗用来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别见解,而达于大彻大悟、融通无佛等差别见解,而达于大彻大悟、融通无碍的境界。碍的境界。华严宗则用来表示华严境界中不可思议的华严宗则用来表示华严境界中不可思议的“法界之显露法界之显露”,意思是说法界的体性广,意思是说法界的体性广大不可思议,无所不包而大小无碍;因此大不可思议,无所不包而大小无碍;因此即使以须弥山放入一芥子中,须弥山不缩即使以须弥山放入一芥子中,须弥山不缩小,而芥子也不膨胀。小,而芥子也不膨胀。华严哲学一乘十玄门中的因陀罗网境界门,华严哲学一乘十玄门中的因陀罗网境界门,是借着覆盖于帝释天的因陀罗宫殿上的网是借着覆盖于帝释天的因陀罗宫殿上的网目,每一个网目上结有一颗明珠,无数的目,每一个网目上结有一颗明珠,无数的明珠彼此光光相涉,相入相即;每一颗明明珠彼此光光相涉,相入相即;每一颗明珠含摄一切珠玉的光芒,一微尘可以容纳珠含摄一切珠玉的光芒,一微尘可以容纳一切佛剎,来说明大小无碍。一切佛剎,来说明大小无碍。华严经华严经载:忉利天王帝释天的因陀罗宫殿里,有一种载:忉利天王帝释天的因陀罗宫殿里,有一种用宝珠结成的网,叫做因陀罗网,也叫做帝网。帝网无数用宝珠结成的网,叫做因陀罗网,也叫做帝网。帝网无数网目,每目垂珠,珠珠相映,一珠中顿现众珠之彩,相摄网目,每目垂珠,珠珠相映,一珠中顿现众珠之彩,相摄相映,重重无尽。相映,重重无尽。一即一切,重重无尽一即一切,重重无尽http:/ 微尘微尘七个极微七个极微 金尘金尘四十九个极微四十九个极微 水尘水尘三百四十三个极微三百四十三个极微 兔毛尘兔毛尘二千四百零一个极微二千四百零一个极微 羊毛尘羊毛尘一万六千八百零七个极微一万六千八百零七个极微 牛毛尘牛毛尘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九个极微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九个极微 隙游尘隙游尘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 以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成为一个隙游尘。如此,则以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成为一个隙游尘。如此,则极微的渺小,实在令人惊叹。又极微集合形成物质之时,至少必须具极微的渺小,实在令人惊叹。又极微集合形成物质之时,至少必须具足地、水、火、风的四大,以及色、香、味、触的四尘,才能形成。足地、水、火、风的四大,以及色、香、味、触的四尘,才能形成。“微尘容虚空微尘容虚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微尘是极其渺小的质量;微尘是极其渺小的质量;相对的,虚空是广大无边,是不可测知的空量,相对的,虚空是广大无边,是不可测知的空量,两者是不能互相比拟的。两者是不能互相比拟的。但是,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微尘不算小,虚但是,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因为佛说一微尘中有无数剎空不算大。因为佛说一微尘中有无数剎(一剎一剎即为亿万太阳系即为亿万太阳系),无数剎中有无数佛,一一,无数剎中有无数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无数剎,剎中佛身,佛身毛孔,佛身各毛孔中有无数剎,剎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剎,重重无尽,这样看来,极小的极微毛孔中剎,重重无尽,这样看来,极小的极微又不知大于太阳系多少倍了。又不知大于太阳系多少倍了。佛教的宇宙观:世界、小千世界、佛教的宇宙观: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世界世界在梵语中,在梵语中,“世界世界”一词原来含一词原来含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类似于现在所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类似于现在所讲的四维空间。讲的四维空间。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环绕其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环绕其周围的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以周围的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以及日月诸天,合为一个单位,即一个日月及日月诸天,合为一个单位,即一个日月系统,称为一世界。系统,称为一世界。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理论,一个世界大约相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理论,一个世界大约相当于一个太阳系。当于一个太阳系。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小千世界小千世界佛教认为,合一千个世界,佛教认为,合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即一小千世界包含一千个为一小千世界,即一小千世界包含一千个世界;世界;中千世界中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即一中千世界包含一百万个世界;千世界,即一中千世界包含一百万个世界;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包含十亿个世界。一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包含十亿个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的领域,故又称个大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的领域,故又称一佛土。一佛土。宇宙间存在无量无数的佛土。也就是说,宇宙宇宙间存在无量无数的佛土。也就是说,宇宙并不仅仅是一个大千世界,而是由无数个大千并不仅仅是一个大千世界,而是由无数个大千世界所构成。佛经中经常将一个大千世界比喻世界所构成。佛经中经常将一个大千世界比喻为无边无际的宇宙太空中的一粒尘沙。为无边无际的宇宙太空中的一粒尘沙。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理论,一个大千世界大约相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理论,一个大千世界大约相当于一个银河系。而现代天文学认为,宇宙中当于一个银河系。而现代天文学认为,宇宙中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还有很多,目前已观测到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还有很多,目前已观测到的河外星系有十亿个以上。的河外星系有十亿个以上。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天文学和宇宙学的星系理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天文学和宇宙学的星系理论及其观测结果,与佛教的宇宙观不谋而合。论及其观测结果,与佛教的宇宙观不谋而合。大千世界中的十法界与三界六道大千世界中的十法界与三界六道佛经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十类所处空间不佛经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十类所处空间不同,称三界和十法界:同,称三界和十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分为六凡四圣。法界和佛法界,分为六凡四圣。六凡,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及地狱六凡,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及地狱等六界,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轮回的世界;等六界,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轮回的世界;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四种圣者的果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四种圣者的果位,乃圣者之悟界。位,乃圣者之悟界。三界二十八天三界二十八天三界三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前面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前面所说十法界中的六种凡夫所处的空间。三所说十法界中的六种凡夫所处的空间。三界是处于生死界是处于生死轮回轮回中的、迷妄有情的众生中的、迷妄有情的众生生存场所,故三界又称为苦海。由于在三生存场所,故三界又称为苦海。由于在三界中还有生死,所以只有跳出三界外,才界中还有生死,所以只有跳出三界外,才能通向能通向涅槃涅槃之路,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之路,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越三界。三界里的欲界三界里的欲界六道六道三界的欲界众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三界的欲界众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种强烈欲念。居住在欲界的众生,淫欲等各种强烈欲念。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从下往上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六种,称为修罗、天六种,称为“六道六道”。三恶道:地狱、饿鬼和畜生称为三恶道;三恶道:地狱、饿鬼和畜生称为三恶道;三善道:人、阿修罗和天道;三善道:人、阿修罗和天道;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三界里的色界三界里的色界三界的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此界诸天众生,三界的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此界诸天众生,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有物质的身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有物质的身体。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体。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而来,没有男女之别,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而来,依各自修习依各自修习禅定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即初禅之力而分为四层,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要想升到三界的色界,就要修习四禅定,要想升到三界的色界,就要修习四禅定,一个人禅定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他将来升一个人禅定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他将来升到色界天的层次的高低。到色界天的层次的高低。三界里的无色界三界里的无色界三界的色界之上就是无色界,无色的众生三界的色界之上就是无色界,无色的众生不但没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而不但没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而且连物质的身体也没有了。超越了物质世且连物质的身体也没有了。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得到的是自由状态。在无色界界的束缚,得到的是自由状态。在无色界中,因修行的深浅而分为四种差别,即空中,因修行的深浅而分为四种差别,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想处。要想升到三界的无色界,要修习四种空定,要想升到三界的无色界,要修习四种空定,超越色界和无色界的修习是超越色界和无色界的修习是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小结:佛教时空观小结:佛教时空观佛教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竖穷三际,贯佛教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竖穷三际,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无始无终的;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无始无终的;空间则是横遍十方空间则是横遍十方(此方世界、他方世界、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十方世界,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三)佛教基本理论之二:(三)佛教基本理论之二:佛教的佛教的因果观与四圣谛因果观与四圣谛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础。佛法认为因果定律乃人生宇宙的法则,有情无情均无法逃佛法认为因果定律乃人生宇宙的法则,有情无情均无法逃避这个法则的制约。避这个法则的制约。佛法所揭示的因果法则:佛法所揭示的因果法则:每个行为都有一个同等与反向的每个行为都有一个同等与反向的作用力,这不只见于物理世界,更适用于心理与社会的领作用力,这不只见于物理世界,更适用于心理与社会的领域。域。在物理世界在物理世界(器世界)(器世界),因果的原理体现为作用力与反作,因果的原理体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用力;在心理与社会领域在心理与社会领域(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因果的原理体现为,因果的原理体现为由由“业力业力”(KarmaKarma)推动的)推动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是,而且是三三世世的的因果因果报应。报应。业业(KarmaKarma)与业的分类与业的分类佛教的佛教的“业业”的意思是造作,泛指众生有的意思是造作,泛指众生有意识的一切活动。意识的一切活动。业的分类业的分类A.A.从造作的形式看,可以分为:从造作的形式看,可以分为:身、语、意三业:身、语、意三业:1 1、身业是指身体所作,举手投足等所做的、身业是指身体所作,举手投足等所做的一切事;一切事;2 2、语业是指发声、说话、吟唱等;、语业是指发声、说话、吟唱等;3 3、意业是指心所法中的思,包括审虑、抉、意业是指心所法中的思,包括审虑、抉择、思维、想象等意识活动。择、思维、想象等意识活动。由于身、语二业都由思发动,所以意业贯由于身、语二业都由思发动,所以意业贯穿于身、语二业中。穿于身、语二业中。B.B.从道德角度和所生果报的苦乐来看,业又从道德角度和所生果报的苦乐来看,业又可以分为善、恶、无记三业:可以分为善、恶、无记三业:1 1、善业就是对今生后世有益且顺于理的造、善业就是对今生后世有益且顺于理的造作;作;2 2、恶业就是对今生后世有害且逆于理的造、恶业就是对今生后世有害且逆于理的造作;作;3 3、无记业就是不善不恶的造作。、无记业就是不善不恶的造作。业还有十善业、十恶业等说法。佛教认为,业还有十善业、十恶业等说法。佛教认为,由善、恶业会产生业力,其力量十分强大,由善、恶业会产生业力,其力量十分强大,其作用十分复杂。其作用十分复杂。十善业:十善业:永离杀生、偷盗、邪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恚、邪见。十恶业:十恶业:杀生、偷盗、邪行、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绮语、贪欲、嗔恚、邪见。邪见。决定业之性质的因素决定业之性质的因素业的关键因素是动机:起心动念业的关键因素是动机:起心动念业分善业、恶业、无记业业分善业、恶业、无记业“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追,如影随形。”法句经法句经果报果报与业报(与业报(karma-vipakakarma-vipaka)“业报业报”指的是善恶业因所生的果报。指的是善恶业因所生的果报。佛法认为,大凡世间一切的活动,有原因佛法认为,大凡世间一切的活动,有原因就有结果,有业力自然就有业力的反应,就有结果,有业力自然就有业力的反应,原因的结果就是果,业力的反应就是报。原因的结果就是果,业力的反应就是报。果是对因所说的,报是对业说的,实际上果是对因所说的,报是对业说的,实际上业报就是果报。业报就是果报。小结:因果报应小结: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因果理论和业报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主要表现在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因果理论和业报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以下四点:1 1、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恶恶有有恶恶报报,善,善有有善善报报。即善业必得善报,即善业必得善报,恶业必得恶报,无记业不受报,善恶杂业得善恶杂报,无漏业得无漏恶业必得恶报,无记业不受报,善恶杂业得善恶杂报,无漏业得无漏果报,彼此不杂,丝毫不差;果报,彼此不杂,丝毫不差;2 2、自作自受,不由他人。即业因所生果报,必由造业者自己或自己、自作自受,不由他人。即业因所生果报,必由造业者自己或自己的延续来承受,不能由他人替代;的延续来承受,不能由他人替代;3 3、果依众缘,报通三世。即业因虽必生果,但果报的成熟必须具备、果依众缘,报通三世。即业因虽必生果,但果报的成熟必须具备条件,若条件不具备,就得不到果报;又由于果报通于三世,未必报条件,若条件不具备,就得不到果报;又由于果报通于三世,未必报在今世,但不管相隔多少劫,终会有受报之时。在今世,但不管相隔多少劫,终会有受报之时。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4 4、业由心造,因果可由心回转。即业力为自心所造,自心有自主性,、业由心造,因果可由心回转。即业力为自心所造,自心有自主性,而且业性本空,所以已造恶业之报可由修道或修善等减轻或消除不受。而且业性本空,所以已造恶业之报可由修道或修善等减轻或消除不受。轮回的因明逻辑论证方式轮回的因明逻辑论证方式1 1、生命具有先行同质因。生命具有先行同质因。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缘是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缘是“因因”,事物本身,事物本身是是“果果”。事物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物。事物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物质实体都是物质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质众缘和合体,精神意识是以极质实体都是物质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质众缘和合体,精神意识是以极短的时分为单位的生灭连续不断的短的时分为单位的生灭连续不断的“意识的续流意识的续流”,如同河流、电流,如同河流、电流,前一刹那的意识是后一刹那意识的同质因,后一刹那意识是前一刹那前一刹那的意识是后一刹那意识的同质因,后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讲 佛教基本教义(二):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pptx)为本站会员(hyn****60)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