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金成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 资源ID:96591644       资源大小:35.64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金成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金成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材料二: 历史的必然性(亦即规律性)是通过对无数历史偶然性的研究而抽象出来的。历史之所以有其偶然性,是因为历史的进程并不是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活动、人的思维往往不能预料历史的直接后果。对此,恩格斯指出:“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希特勒发动战争时,他是想充当欧洲的霸主,但战争的结局,却和他自己的愿望完全相反,德国未能独霸欧洲,就连希特勒本人也因战败断送了生命。类似这种例子很多,许多历史人物的行动,其结果都和他们原先预期的目的背道而驰。从表面上看来,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似乎都被偶然性支配着,其实不然。当希特勒发动战争,给欧洲各国带来灾难,由于这场战争是和希特勒的上台,以及他个人的野心、残暴和富有侵略心理密切相关,所以他发动战争是具有偶然性的。但是,欧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联合起来打败希特勒,扶正了历史的轨道,这却是历史的必然。正因为历史偶然性不能长期起作用,当它偏离历史规律的轨道时,迟早总要被重新纳入历史的必然性的轨道,使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不过,历史规律(即历史必然性)在支配历史偶然性时,由于它是隐蔽的,也由于后者所表现出来的历史现象往往不是短暂的,有时甚至延续几十年上百年,这样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历史偶然性也可以长期支配历史的进程。这一点,从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出现以及他们对历史的影响看,大多是带有历史偶然性的。这些杰出人物常常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可以起左右历史的作用;但究其实际,他们的行为同样不能摆脱历史规律的支配。拿破仑作为一个杰出的人物登上法兰西帝国的王位,完全是一种偶然现象,他发动的对各国的征服战争也不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动荡的法国当时需要有个杰出人物来稳定其社会,这却是历史的需要。拿破仑东征西讨树敌过多,最后导致失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这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几乎没有例外,这些偶然出现的突出人物其个人的性格、意志、才能却往往要对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欧洲历史上的拿破仑、希特勒这两个人的历史作用当然不能同日而语,前者对历史进程起过一定的推进作用,后者对历史的进程则起了纯属破坏和逆转的作用。 (摘编自苏双碧论历史的必然性、偶然性和特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决定产品交换和分配方式,决定阶级划分,但不决定科学。 B.种族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都属于经济关系范畴。 C.流体静力学的产生,说明社会在技术方面的需要对科学产生的推动力远超过大学。 D.历史偶然性不能长期起作用,当其不符合历史规律时,终会为历史必然性所纠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发展角度看,政治、法、哲学、宗教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并非被动受其作用,而是在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B.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人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来创造自己的历史,这说明历史的发展带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C.历史必然性(即规律性)在支配历史偶然性时是隐蔽的,需要通过对无数历史偶然性的研究而抽象出来,对其起决定作用的仍是经济基础。 D.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出现,都属于历史偶然性,虽然他们都在某个时期起到了左右历史的作用,但他们最终的失败都是一种历史必然。 3.下列推断,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戍卒顺利到渔阳,陈胜、吴广不会起义,秦朝灭亡就能避免。 B.研究宗教和艺术史一般仅需要关注宗教和艺术史自身的演变过程。 C.抓经济、促发展,解放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永恒主题。 D.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欧洲出现是历史必然。 4.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小题。 声 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满林子都在喊哟!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沙”的震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唻,小刀唻"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那尾音儿。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嘞,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文章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两次呼喊都是动情的,但其中蕴含的具体情绪又有所不同。 B.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里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了传统思想影响,认知存在一定局限。 C.受到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也是被启蒙后复杂情绪的爆发。 D.二兰子与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纯真善良的农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都经历了心灵的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8.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时的心理状态。(6分) 9.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失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公谓A诸将曰B吾降C张绣等D失不便E取其质F以至G于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不同。 C.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关系的称谓。 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B.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颢看重。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3.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4.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请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尽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注: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伯夷:商末士君子。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曹公:即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题目“怀古”可知该诗与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题材相同,都属咏史怀古诗歌。 B.前两句中“暮春"“晚景”点明了诗歌所写的具体时间,而津楼也因在暮霭中显得低矮。 C.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暮春时所见潼关景色为实,对历史上人物故事的联想为虚。 D.“川上多往事"即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16.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_, ”。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浊重与清脆的两句是“ _, "。 (3)杜甫在登高中的“ _,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昌江是木棉之乡,名不虚传。山坡上,田野间,溪河畔,屋舍旁,处处是高大挺拔的树影。从零星疏散的单株,到满目繁茂的林带,从不经意的一枝独秀,到三五相连簇拥成林。登上观景台放眼望去,仿佛欣赏一幅_的风景画,你会发现画师以碧绿、青绿、黛绿为底色,层次分明地进行描绘。近景为田野湿地,以泼墨的形式,突出乡间梯田的碧绿色调;中景是山坡林地,随地势的伸展渲染,铺垫相互交织衬托的片片青绿;( )。万绿丛中,木棉花的红点缀其间,艳而不俗,赫然醒目。泛舟昌化江看木棉花,两岸美景_。江畔山峦层叠,森林苍茫,绿肥红瘦。艳若云霞的木棉花,尽染丛林,或表现出豪放不羁,或流露出矜持不苟,簇簇花影倒映江中,被江水摇曳出几分飘逸,几分灵动。一条流动的江河,一幅飘动的绝美画卷,让游人_,为的是一睹昌化江畔这场轰轰烈烈的花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崇山峻岭构成远景,用黛绿的墨色勾皴,呈现山的绵延与逶迤 B.远景是崇山峻岭,用黛绿的墨色勾皴,呈现山的绵延与逶迤 C.崇山峻岭构成远景,用黛绿的墨色勾皴,山的绵延与逶迤得以呈现 D.远景是崇山峻岭,用黛绿的墨色勾皴,山的绵延与逶迤得以呈现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对于从事新媒体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被别人在海量题目中点开你的文章,就要把题目起得更新颖别致或更怪异,久而久之,_。他们套路繁多,但都脱不了类似模式:故弄玄虚,不是“速看要删",就是“震惊”,如果再扯上点流量明星的绯闻,或打打的擦边球就更好。文字的力量不够大,还可以发挥图片和视频的功能,调动读者的兴趣。言而总之,为了能够“被发现",_。 作为读者的我们,犹如白驹过隙的生命中挤进了太多不相干的人和事。网络时代的我们,_,但是渊博的“知识”多数都和自己不相干,我们因为好奇心点开了一个标题,浏览了一段或荒诞或驴唇不对马嘴的小道消息,然后关闭页面,又打开另一个页面,仿佛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控着一切。大数据像贴心的仆人一样精准伺侯着,想你所想,却又像贼一样惦记着你的口袋。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玩物丧志,人们耳熟能详,用来告诫、提醒那些醉心于玩赏某些事物的人,不要因此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 作家刘墉说,玩物丧志,这句话不一定正确,因为许多人由玩物的嗜好,进而成为行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不决定科学"错误,曲解文意,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历史,而社会历史包含科学,所以经济关系决定科学。故选A。 2.B【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B.“历史的发展带有特殊性”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并且“特殊性”也不同于“偶然性"。故选B。 3.C【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和推断信息的能力。A.用偶然性决定必然性,不合文意。B.忽略了宗教和艺术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合文意。C.建设我国社会,必须要抓经济、促发展,解放社会生产力,这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符合文意。D.谁创立马克思主义带有偶然性,将偶然性等同于必然性。不合文意。故选C。 4.首先,指出经济关系的定义,并阐明经济关系所包含的内容;其次,以技术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论述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等与经济基础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最后,从人类历史存在偶然性出发,进一步论述经济基础的必然性作用。(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5.两句话都有道理。“时势造英雄”强调历史的必然性,“英雄造时势"强调历史的偶然性。时代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英雄人物出现,这是历史的必然;哪个英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因为个性差别,这个英雄对时代产生的影响也是历史的偶然。 6.C【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错误。由原文“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可知,从文中看,二兰子是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才哭出来,没有对小罗锅的嗔怒。故选C。 7.D【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错误,由原文“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可知,主要为了突出小罗锅自励自强、自我超越的可贵。故选D。 8.第一次呼喊:内心情绪的释放。在家中不被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动,这些情绪都寄托在了这呼喊中。第二次呼喊: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向往。“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意味着她对自我的存在进行着寻找;“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暗示了她对自由的向往。第三次呼喊:对爱情的渴望。由“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可见二兰子渴望着对方的回应。(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9.情节上:指二兰子和罗锅儿呼喊的声音以及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人物上: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开头的呼喊带有一种微妙的情绪波动,结尾处的呼喊是一种情绪的爆发,体现人物的成长。主旨上:指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觉醒之声,是小说中青年男女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这是他们心灵的成长和觉醒。(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0.BDF【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公谓诸将曰"表示曹操对各将领说的话,“曰”表示领起后文说话的内容,故应在B处断开;“吾降张绣等"主谓宾齐全,中间不能断开,“失”是失误,作下句的主语,“失"前断开,即D处;“以至于此”表示前文“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的结果,故应在其前断开,即F处。故在BDF三处断开。 11.C【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般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副词,将。“且战且退”中“且",连词,又;一边一边。两句中“且”含义不同。句意: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一边作战一边后退。C.“有相同相近关系"不全面,字是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与本名意思可以相同、相近,也可以相反。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逃亡。“亡羊补牢”中的“亡",丢失。两句中“亡”含义不相同。句意: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故选C。 12.B【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错误,原文为“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故选B。 13.(1)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2)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因为水土不一样。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孝于其亲",状语后置,对他的双亲孝顺;“岂”,哪里,怎么;“此吾所求也",判断句,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一点1分,句子意思1分)(2)“徒”,只是;“实",果实;“所以”, 的原因;“异",不一样。(一点1分,句子意思1分) 14.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一点1分,全对3分。)【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可知,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结合“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可知,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 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 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_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六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5.D【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说法错误,“川上多往事”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没有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故选D。 16.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诗人对策落第,“欲济无舟楫",于暮春离开长安,内心充满落寞,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对古人的仰慕之情。诗人来到潼关,不禁缅怀仰慕于此建功立名的古人。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古人有丰功伟绩,为后人缅怀,而自己仕途无着,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结合注释“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前四句“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写诗人于暮春离开长安,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西去的夕阳徘徊在津楼上久久不下,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二君子忽然浮现在眼前,多想一睹他们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可在对岸的首阳山无轻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空发幽情。与其说是对“首阳山"欲往无轻舟,不如说诗人对自己理想和壮志欲往无轻舟。此四句表达了诗人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写诗人来到潼关,目睹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发思古之幽情,仰慕千古流传的潘岳之赋,缅怀赫赫战功的曹公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诗人献书阙下,对策落第,心绪不佳。东归途中,登高远望,睹奔流万年的黄河水,思古人征战杀伐的累累战绩,叹自己茫然无着的仕途,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表达了对古人的仰慕和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 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摧、颜、嘈、落、萧、滚。 18.浓墨重彩 别有洞天 纷至沓来【解析】第处根据下文“碧绿、青绿、黛绿为底色,层次分明地进行描绘。近景为田野湿地,以泼墨的形式"等句子分析,表现出色彩丰富,可知填写“浓墨重彩”;第处根据下文“艳若云霞的木棉花,尽染丛林,或表现出豪放不羁,或流露出矜持不苟"等句子表现出风景多样,别有一番滋味,可知填写“别有洞天”或意思相近的成语。如:美妙绝伦、巧夺天工等。第处根据下文“为的是一睹昌化江畔这场轰轰烈烈的花事"这句可知游客为了看风景而来到这里,所以填写“纷至沓来”或意思相近的成语。如:络绎不绝、接踵而来、如约而来等。 19.B【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前文有“近景为田野湿地中景是山坡林地",可见,此处应为“远景是崇山峻岭”,排除AC;结合前文“突出铺垫"可知,此处应为“呈现山的绵延与逶迤”,排除D。故选B。 20.从事新媒体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让别人在海量题目中点开你的文章,就要把题目起得更新颖别致或更怪异。【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对于从事新媒体的人都知道",介词“对于”使用不当。“对于"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有关联的人或事物,故可去掉“对于”,修改为“从事新媒体的人都知道";第二处“如果想被别人在”,“被"字句不符合语境。此处语境是新媒体主动希望读者阅读其文章,是主动的关系,故可修改为“让”,是媒体寻找读者来阅读,而不是读者主动来看文章。修改为:从事新媒体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让别人在海量题目中点开你的文章,就要把题目起得更新颖别致或更怪异。(一处2分) 21.比喻。构成:本体,“大数据";喻体,“贴心的仆人”和“贼";比喻词,“像”。表达效果:两个喻体具体、形象、生动。“贴心的仆人"形象地说明了新媒体中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引起人们的兴趣的特点;“贼”这一喻体生动地表现了新媒体信息不仅赚取了人们的金钱,也挤占了人们的时间。(答对修辞和构成2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由原句“大数据像贴心的仆人一样,却又像贼一样

    注意事项

    本文(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金成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八戒)主动上传,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