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郊区城乡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项目计划方案建议书.doc

收藏

编号:257089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74.0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0
  
12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郊区 城乡 农村 公益性 骨灰 公墓 建设项目 计划 规划 方案 建议书
资源描述:
#*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 1.1.1项目名称 **县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项目 1.1.2承办单位、法人代表及项目负责人 项目承办单位:**县民政局 法人代表:*** 1.1.3项目拟建设地点 **县80个中心村 1.1.4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县工程咨询中心 1.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组成 **县工程咨询中心接受**县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委托后,即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勘察,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文件、规范、协议,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后,形成此报告。 1.3研究的依据与范围 1.3.1研究依据 1、承办单位对此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委托书 2、《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 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4、《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 5、《商丘市殡葬管理办法》商发[2008] 号 6、《**县殡葬管理办法》民发[2008] 号 7、《**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8、《**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9、《**县北关镇等80个村镇发展总体规划》 10、有关设计标准与规范 11、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与基础数据 1.3.2研究的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本报告在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查勘,对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安全与节能、项目管理与实施、组织机构和定员、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的内容、方案、投资、资金筹措和效益评价,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县殡葬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全县火化率居商丘市前列。尤其是解决好占总火化总量80%以上的农村死亡人口的骨灰安葬和处置问题,则是殡葬改革目标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解决好农村骨灰安葬和处理问题,不仅对深化殡葬改革有着深远意义,也是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纯靠行政手段,也不能单靠说服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解决群众安葬和处置骨灰的实际问题。建设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是国家政策所鼓励的,有着占地小,对土地的需求有限,维护费用较低(不需要大量的水、电和采暖),可循环使用,且距离群众较近,方便群众祭祀等优点。建设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不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骨灰安葬和处置的问题,也可使群众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彻底解决农村骨灰寄存难问题,有效遏制农村骨灰二次土葬,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全县实际情况看,县城居民死亡人口的骨灰基本都寄存在县殡仪馆和公墓,而农村死亡人口骨灰95%以上是被丧属带回农村进行安葬。将骨灰带回农村安葬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群众“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认为人死后即便是火化了也应该将骨灰埋葬起来;二是农村没有骨灰寄存设施,而大多数群众居住地距离县殡仪馆(公墓)较远,把骨灰寄存到县殡仪馆(公墓),祭祀不方便,往返时间长,花费也较高。因此,全县农村每年有近3000具骨灰用或大或小的棺材进行 “二次土葬”,使耕地里出现大量坟头。这不但没能节约土地和木材,反而使群众经济负担加重,也使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习俗死灰复燃,与殡葬改革的本义背道而驰。“二次土葬”成为伴随殡葬改革的老大难问题。 建设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不但减轻了县殡仪馆或公墓骨灰寄存的压力,解决了农村群众骨灰寄存难的问题,方便了群众祭祀,从根本上也解决了散埋乱葬和骨灰装棺二次土葬问题。对破除封建迷信陋习,节约土地,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是切实必要的。 1.5建设内容与规模 根据**县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规划,全县共建设80座公益性骨灰堂(公墓)。一般2-3个连片的行政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集中的地址建有一所公益性骨灰堂(公墓),骨灰堂(公墓)占地面积控制在10000平方米(折合15亩),其中骨灰堂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2000个格位。公益性公墓占地面积为9200平方米,安葬骨灰的单人墓穴占地不超过1平方米,双人合葬墓穴占地不超过1.2平方米,墓碑要小型化,尺寸不大于40CM60CM。 具体到每座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其主要建设内容为: 1、骨灰堂占地800平方米,骨灰堂主体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2、大门:主入口设计为一座仿古牌楼,牌楼高3.5m,宽4m。 2、祭祀炉2个 3、门卫6DArd0F&uHnXdb4#IksxIwl67TB*9(U$o4J4Eie&wAnEO#d#UvE室,面积8平方米 3、绿化工程:绿化率大于40%。 4、服务设施:设置消防和电子防盗等配套设施,以保障寄存骨灰安全。 5、供电及给排水配套建设工程 村级公墓(骨灰堂)要按“五个一” 的建设标准建设,即一个大门、一条道路、一个醒目的标志或标志性建筑、一个规范的名称、一个明晰的界线(四边)。四边可以建砖石围墙,也可以栽种花椒树、冬青树、槐树等组成篱笆墙。公墓应当保持整洁肃穆,墓区规划人行道和绿化带,墓穴排列整齐,标准统一,做到墓区规划合理,环境园林化;骨灰堂外观上要区别于居民住房,设置祭奠台,骨灰存放架要摆放整齐,院内要美化绿化。选用废荒瘠地及村庄改造废弃地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上在瘠地和不宜耕种的土地选址,不得在河流堤坝、铁路、公路两侧和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选址。,提倡以卧碑为主。 1.6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期间和运营期间对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建设期间应加强管理,对物料堆放点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多余土方及时清运,要采取设标牌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人群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 1.7项目管理与实施 本项目承办单位为**县民政局。为做好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各项手续的办理、设计、报批与实施等工作。 项目建设期3年。 1.8项目招投标方案 招标的范围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勘察设计招标、施工监理招标、施工企业选择招标三项,拟全部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 1.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申请彩票公益金34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 1.10效益评价 项目建成后,可免费为农村群众提供骨灰寄存服务,同时xsM为村民提供了一个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文明HkGvPG6PFQnlyj@1BTHTss@2nQd0!CnZeHzf场所。不仅可以减少群众办理丧事费用J#86OxxuCs,还可以节约大量土地,促进社会风气和殡葬改革工作健康发展,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1.12结论与建议 项目的实施,对破除丧葬陈规陋习,建立完备殡葬服务设施和殡葬管理服务网络,反对封建迷信,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从工程技术上,还是从我国当前大环境方面都是可行的。 建议建设单位加快项目的前期工作进程,积极落实建设资金,落实设计及施工单位,尽早开工,保持保量按时完成工程建设,及时投入使用,尽快发挥项目应有的效益。 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以人为本,把握难点,确立建设乡镇骨灰堂的科学思路。 随着殡葬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全县火化率基本达到了100%,实现了殡葬改革目标的第一步。但如何解决大量骨灰的安葬和处置问题,尤其是解决好占总火化总量80%以上的农村死亡人口的骨灰安葬和处置问题,则是殡葬改革最终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从我县实际情况看,城市死亡人口的骨灰基本都寄存在县殡仪馆(公墓),而农村死亡人口骨灰95%以上是被丧属带回农村进行安葬。将骨灰带回农村安葬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群众“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认为人死后即便是火化了也应该将骨灰埋葬起来;二是农村没有骨灰寄存设施,而大多数群众居住地距离县殡仪馆(公墓)较远,把骨灰寄存到县殡仪馆(公墓),祭祀不方便,往返时间长,花费也较高。因此,全县农村每年有近3000具骨灰用或大或小的棺材进行 “二次土葬”,使耕地里出现大量坟头。这不但没能节约土地和木材,反而使群众经济负担加重,也使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习俗死灰复燃,与殡葬改革的本义背道而驰。“二次土葬”成为伴随殡葬改革的老大难问题。 面对这一实际问题,县民政局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一致认为:解决好农村骨灰安葬和处理问题,不仅对深化殡葬改革有着深远意义,也是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纯靠行政手段,也不能单靠说服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解决群众安葬和处置骨灰的实际问题。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建立农村骨灰堂(公墓)是国家政策所允许的,虽然前期建设投入大一些,也存在后续管理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农村骨灰堂(公墓)占地面积小,对土地的需求有限,维护费用较低,可循环使用,且距离群众较近,方便群众祭祀。不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骨灰安葬和处置的问题,也可使群众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农村骨灰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我县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村乱建墓地,墓穴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墓碑越建越高;存在着在耕地上乱埋滥葬骨灰的问题;上坟祭奠存在着引发火灾隐患;丧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规划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因此,加强和规范城乡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建设和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事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政府各级职能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重要工作,努力创造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文明城市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节约丧葬用地等优良作风,革除丧事大操大办、棺椁二次下葬等陈规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快全县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是必要的,而且迫在眉睫。 第三章 建设条件 4.1地理位置 **县80个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利用脊地,或经土地流转后废弃荒地,同时,尊重当地群众的意见,在选定公益性骨灰堂(公墓)时,邀请当地有影响的村民代表参与一道择地,便于大多数人接受,交通相对便利。 4.2自然条件 4.2.1气象 项目区所在地位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形成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温暖适中的气候特征,各主要气候数据如下: 年平均气温 13.9℃ 最热月平均气温 27.1℃ 最冷月平均气温 -9℃ 极端最高气温 43℃ 极端是低气温 -18.9℃ 多年平均降水总量 711.9mm 平均相对温度 69% 无霜期 206d 年平均日照时数 4430.7h 年平均日照百分率 57% 主导风向 E.N 年平均风速 3.2m/s 4.2.2水文 项目区所在地地处黄河巨大冲积扇的中部,豫东平原的中部偏北。该景区地形平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降1/5000左右,海拔高度在40.1~66.7m,相对高差26.6m。附近有贺李河、扬河等骨干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水量不丰,其水量补给主要依靠黄河引水。 4.2.3地质地貌 据工程地质分析,旅游区所在地地层属第四系全新河流相沉积层,主要为粉质、粉土、粘土层,地基承载力在100~150Kpa之间,地质条件较好。 4.2.4地震烈度 据《中国地震列度区划图》(1990),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4.3基础设施条件 本项目位置交通比较便利,水电设施比较完善,均可满足项目需求。 1、供水 项目所在地基本实现了自来水供应,敷设有给水管,可满足用水需要。 2、排水 在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内新建排水管(沟),确保排水顺畅。 3、供电 拟建场地电力供应充足,可满足项目所需供电。 4、交通 项目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交通比较便利。 5、通讯 **县通讯条件良好,万门程控电话已开通。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交流便利,可以满足项目通讯需求。 4.4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 本项目所需的主要材料有:生石灰、沥青、碎石、石料、、水泥、木材、钢材、电缆、中(粗)砂等,其主要材料通过汽运均可由当地购得。 第五章 建设内容与规模 5.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1、贯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等方针, 2、按照“城乡一体,整体推进,一步到位,全面规范”的原则; 3、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2建设内容与规模 根据**县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规划,全县共建设80座公益性骨灰堂(公墓)。一般2-3个连片的行政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集中的地址建有一所公益性骨灰堂(公墓),骨灰堂(公墓)占地面积控制在10000平方米(折合15亩),其中骨灰堂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2000个格位。公益性公墓占地面积为9200平方米,安葬骨灰的单人墓穴占地不超过1平方米,双人合葬墓穴占地不超过1.2平方米,墓碑要小型化,尺寸不大于40CM60CM。 具体到每座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其主要建设内容为: 1、骨灰堂占地800平方米,骨灰堂主体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2、大门:主入口设计为一座仿古牌楼,牌楼高3.5m,宽4m。 3、祭祀炉2个 4、门卫6DArd0F&uHnXdb4#IksxIwl67TB*9(U$o4J4Eie&wAnEO#d#UvE室,面积8平方米 5、绿化工程:绿化率大于40%。 6、服务设施:设置消防和电子防盗等配套设施,以保障寄存骨灰安全。 7、供电及给排水配套建设工程 第六章 工程技术方案 6.1设计依据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确定该工程项目的各项技术指标,作为设计依据。 6.1.1法律法规 1、《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 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3、《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 4、《民用建筑设计规范》 5、《中国古代设计规范》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1.2文件、资料等 1、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2、有关历史文献资料 6.2总平面布置 6.2.1总平面布置原则 1、遵循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的原则; 2、尽量保持原地形地貌,减少占地范围和节约土方工程量的原则; 3、空地以绿化种植为主 4、综合考虑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可持续发展投资、效益等因素合理选择各项指标。 6.2.2总平面布置 1、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位于大门牌楼外,起着入口引导和集散功能的作用。广场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建筑,突出标志性,采用青砖铺地,同时也与牌楼、骨灰堂等周边的建筑构成文脉上的延续。其东西长16m,南北宽8m,占地面积108㎡。 2、入口大门 入口大门是重要的标志之一,大门采用传统的牌坊建筑形式,并加以抽象变形,组合了一些现代的元素。牌楼高3.5m,宽4m,以砖石为原料。 3、建设一座廊式一层骨灰堂,外观上要区别于居民住房,占地面积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设置2000个格位。骨灰存放架位要采用防火材料,高度一般不超过2.5米,以方便丧属存取。 4、在骨灰堂的一侧设置祭奠台一个,祭祀炉2个 5、在牌楼内一侧建门卫6DArd0F&uHnXdb4#IksxIwl67TB*9(U$o4J4Eie&wAnEO#d#UvE室一间,面积8平方米 6、公墓四边建议栽种冬青树、槐树等组成篱笆墙。应当保持整洁肃穆,墓区规划人行道和绿化带,墓穴排列整齐,标准统一,做到墓区规划合理,环境园林化;公益性公墓要按照节约土地的要求,选用废荒瘠地及村庄改造废弃地 墓穴必须严格按照单穴不超过1平方米、双穴不超过1.2平方米的规定标准建造,墓碑最高不得超出地面1米。在铁路、公路、旅游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设立的公益性公墓,必须以卧碑形式墓穴为主。要注重墓区环境建设,做到绿化、美化、园林化。 另进行供电及给排水配套建设工程,设置消防和电子防盗等配套设施,以保障寄存骨灰安全。 6.2.3竖向布置及场地排雨水 项目区内地势较为平坦,本设计场地设计标高基本保护原地貌。排水横坡不小于5‰。排水纵坡不小于3‰,排水横坡为1—2%。 ; 6.4.1.4主要建筑用料做法 1、外装修 绘画艺术中心以庄重、简洁为主。外墙窗底墙群采用灰色花岗石饰面,装饰线条采用浅灰色外墙涂料,窗户采用银灰色镀膜玻璃,入口处为灰色花岗岩,踏步为深灰色花岗岩。 2、内墙 混合砂浆,外罩乳胶漆,卫生间外罩釉面砖。有特殊要求的房间按工艺要求确定内墙装饰材料品种。 3、屋面 采用保温、隔热高分子防水材料面层,外天沟有组织排水。 4、楼地面 展厅及其它用房地面均为耐磨地砖,卫生间为防滑地砖,入口门厅为花岗岩地面。 5、门窗 木门、不锈钢全玻门,塑钢双层窗。 6、顶棚 同内墙。有特殊要求处采用吊顶。 6.4.1.5建筑消防说明 依据建筑设计院防火规范(GBJ16-87修改版),综合楼为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的间距应满足规范规定的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既符合防火疏散要求,又起到合理组织人流,互不干扰的作用。 6.4.1.6结构设计 1、设计依据 (1)建筑设计方案 (2)本专业有关规范、规定 建筑结构设计院统一标准(GBJ16-8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及局部修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 (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探资料 2、设计要求 (1)绘画艺术中心使用功能为服务、展览和会议及一些附属用房,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重要性类别为丙类,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2)根据方案设计及其他设计条件,绘画艺术中心为二层砖混结构。 柱截面尺寸如下: 板:厚120,C20钢筋砼 梁:C20钢筋砼 6.4.1.7地基处理及基础形式 根据建设场地附近建筑的地质情况,初步确定该地基承载功能满足建筑物对强度及变形的要求,可以直接采用天然地基,宜采用墙下条基及柱下独立基础。 6.4.2陈展 陈展是体现建筑内涵的一个重要内容,绘画艺术中心建设竣工后,为充分体现虎文化内涵,相应布置一些陈展。 6.5绿化系统 本着保护和生态原则,按照景区总体规划,提高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和景观连接性,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天人合一的景观格局,绿化种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设计将结合总平面布局,对绿化和美化进行补充和完善,建成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景区,使景区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将文化和休闲、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有效改善景区环境,提高是区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总绿化面积104000㎡,折合156亩。 绿化树种选择以适合景区种植的树种,如香樟、水杉、银杏、悬铃木、元宝枫、柿树、黄栌、火炬树、红叶李、松树、槐树、柏树等大乔树种和鸡爪槭、小叶女贞、鹅掌楸、柳、木槿、白兰花、桂花、南天竹、扶桑等小乔树种;灌木种植可选用黄杨、贴梗阻海棠、金丝桃、小壁、金叶女贞、杜鹃、侧柏等;草地可选种四季长青、狗牙根、马蹄金等,形成完整的陵区绿化系统。 6.6公用工程 6.6.1给水工程 6.6.1.1设计院依据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3、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6.6.1.2水源和供水设施 本项目考虑景区绿化用水较大,考虑到景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景区供水采用浅层地下水,供水费用较低,同时可以减少镇区供水压力。 项目给水设计院范围为景区服务人员及游客生活用水,同时还有景区绿化用水。 项目区域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设计新打打深井1眼,井深40m,单井出水量为30t/h,可能保证绿化和生活用水需求。 6.6.1.3用水量及水质、水压要求 1、生活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主要包括景区内工作人员的用水量及游客的用水量。 工作人员定员按15人计算,游客数量根据预测,到2014年,景区平均日接待游客约为1778人,高峰季节平均日接待游客为4500人,因此游客人数按4500人计算。 用水量指标参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游客按30升/人日,工作人员按每人每天100L。 则生活用水量Q1=450030+15100=136.5m3/d 2、绿化用水量: 本项目绿地总面积104000㎡,用水量指标取2L/㎡日 则绿地用水量:2104000=208m3/d 3、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量: 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量按10%计算, 即344.510%=34.45m3/d。 用不量合计=136.5+208+34.45=278.95m3/d(Kd=1.2),平均小时用水理34.87m3/h(Kd=1.5)。 2、水质和水压要求 项目生活用水采用市政给水,绿化及其他用水为井水。 各用水处供水管道入口处水压不小于0.2MPa。 6.6.2排水工程 1、排水量 项目排水设计主要为生活排水,按生活用水量的80%计算,排水量为:即136.580%=109.2m3/d。 2、排水方案 项目产生的生活废水中含粪便废水需经化粪池处理后方可外排;雨水经雨水排放系统悼念后排入市政雨水排放系统。 6.6.3消防工程 项目消防用水量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规定,各单体按一次火灾计算,室外消防用水量按15L/S,室内消防用水量计算按10L/S,折合为最大小时消防用水量为90t/h。 项目设计消防设施供水能力为100t/h,可以满足项目消防用水需求。 场区消防系统为:室外消防采用低压消防制,控制半径按80m计。场区设计三出口式地面消防栓6处及消防供水管网1套组成消防供水系统。 6.6.4项目给排水、消防设施表 给排水设备及构建物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与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新打深井 深40米,出水量55吨/小时 眼 1 2 供水管网 DN100 Km 1.8 3 消防供水管网 DN100 Km 1.2 4 化粪池 座 2 5 排水管道 DN300 Km 1.8 6 压力供水设施 套 1 7 消防栓 DN100 台 6 8 雨水系统 套 1 6.6.5供电工程 6.6.5.1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2、《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4、《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90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6.6.5.2用电负荷,负荷等级和供电参数 本项目供电包括二方面,一方面为建筑物(办公、绘画艺术中心及生活等)用电,包括消防用电,第二方面是景区照明用电,包括道路照明、停车场照明等用电。 项目装机容量130KW,计算有功负荷86KW,无功负荷47.3KVAR。项目低压侧总计算负荷为98.1KVA,负荷等级为Ⅲ类负荷。供电参数为电压380/200V,50HZ,三相交流电。具体情况详见下表:项目用电负荷和供电参数表。 项目用电负荷计算表 序号 用电设备或名称 装机 容量 (KW) 需用 系数 (KC) tga 有功 功率 (KW) 无功 功率 (DVAR) 视在 功率 (KVA) 1 建筑物用电 2 停车场及场区照明 3 合计 6.6.5.3电源、电源设施和外部条件 **县电力资源丰富,项目供电电源为北关变电站,距场区1500m,现有变电站10KV架空线路从场区北部接入场区。项目供电有可靠的保证。 电压等级10/0.4KV,变电所变压器采用S11型变压器,变压器采用户外式安装,中性点采接地,接地电阻R≤4Ω设计。 本项目电源由来自北关变电站的平原路高压线引入,负荷等级为三级负荷。 景区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结合的混合方式,电源电压380/220V,景区 内线路采用埋地敷设。 6.6.5.4线路敷设 采用地下电缆沟直埋引入,当穿越道路、基础或其它有可能损坏电缆的地方均穿钢管保护,以380/220V电压向景区内各用电点供电。 6.6.5.6照明 景区内照明电压为220V,采用照明配电箱控制。 各用电处照明均以荧光灯作为主光源,道路采用路灯专用系列产品包括灯柱、厕所等公共场所采用吸顶式灯具,以紧凑式荧光灯为光源。 对先烈场所如景区的大部分建筑、门厅和雨蓬等处选用装饰性灯具。 景区中心地带如大门区、停车场均安装较高档次的装饰路灯及中心绿化带的灯光工程。 6.6.5.8接地和防雷 根据“全国主要城市气象资料数据”提供,该景区所处地理位置属于弱雷区,建筑物一般均按Ⅲ级防雷要求设防,一般20m及20m以上高度的楼房均设避雷带保护,变电所设计五防式人工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各用电点重复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6.6.6弱电设计 6.6.6.1设计依据 1、《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设计院规范》(GB50198-94) 2、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 6.6.6.2广播系统 在景区的主要道路上、道路交叉口处等设置一定数量的扬声器。建议选用高品质、音质好、可靠性高的扬声器,其外皮观应映衬周围的景观主题。 6.6.6.3电话通讯系统 项目配套安装通讯设施,安装对外联络电话,方便景区之间的内外信息联络。 6.6.6.4电子导游系统 根据景区管理的需要,需对部分景点设置电子导游系统,设立电脑摸屏,以随时了解各景点旅游信息和路线。 6.6.6.5监控系统 为了保证景区的防火安全与治安安全,针对各主要交通路口和主要地段设计安装1套监控系统,对整个区域进行定点监控。 6.7环卫工程 6.7.1设计依据 1、CJJ27-89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2、CJJ14-87 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 3、CJJ17-88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 4、CJJ47-91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5、GB3095-8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6、GB14554-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7、GB3096-8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8、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9、GB7959-87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6.7.2公厕建设方案 景区公共厕所是为游客提供服务不可缺少的环境公共卫生设施。建造公共厕所的地点应因地制宜,修建位置要明显、易找,其间隔蹲位根据设置等级不同和可利用面积而定。 1、设计原则 (1)公共厕所的建设要保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景观、保护景区生态环境。 (2)公共厕所外形与建筑风格的选择应与景点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3)公共厕所图形符号标识要清楚,且有中、英文对照。 2、公厕方案选择 结合景区的地形、地貌、景观、给排水管网的敷设情况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考虑,拟在主入口、景区西北部各设一座三星级水冲厕所。 (1)建筑外形 公厕的建设应与景区风格相协调,以体现景区文物保护为原则,使其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2)内部功能配置 根据景区规模和环境容量预测,大门处公厕均设14个蹲位,女8男6,建筑面积67㎡,平面尺寸为88.4m。东大门内公厕设10个蹲位,女6男4,建筑面积60㎡,平面尺寸为87.5m。西北部公厕调4个蹲位,女2男2,建筑面积33㎡,平面尺寸为了65.5m。 每座公厕均设管理用房和休息室,休息室提供休息椅、凳、沙发、售货、小件寄存、公用电话、影视设备等服务。男、女厕所各设一个残疾人和老人单间。女厕内设4—6个豪华型坐、蹲式独立大便器和1个长1m,宽0.8m的婴儿卫生台;男厕内设2—4个豪华型坐、蹲位隔断板(门)高1.8m,选用高级船舶板材料,小便站位隔板选用宽0.6m高1m。为了方便游客使用,男、女厕所设有不锈钢男女标志、不锈钢坐蹲坑指示牌、独立式带感应灯侧镜、各设2个感应式烘手机、感应洗手器(每个洗手盆设1个)以满足游客需求。 4、粪便处理方法 直接排入排污管道处理或直接回收(指免水冲厕所)与当地住户可堆肥垃圾混合进行简易堆肥处理,为住户种田种菜用肥提供条件,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对不须堆肥处理的可直接排至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6.7.3垃圾收集与转运方案 6.7.3.1垃圾收集 垃圾收集是指垃圾清运之前,由景区将自己所产垃圾存放在垃圾容器内,等待运走的一段过程。景区结合垃圾构成、产量以及对景区环境、景观的影响进行垃圾收集方法的选择。 1、设计原则 (1)收集点应选择较为隐蔽,通告方便的地点,避开停车场和游客相对集中的地方; (2)收集点外形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废物箱分类标志要明显,对游客要有明确引导作用。 2、垃圾构成及数量预测 景区垃圾主要为为游客旅游过程中丢弃的废弃物,据初步统计测算景区平均第天产生0.2t左右。按年适宜游览时间270天计算,年产垃圾54t左右。垃圾构成可回收利用成份达70%左右(塑料类30%,纸类25%,瓶类45%)。由于回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实际回收率并不是很高,约在50%左右。因此,还有50%的垃圾需要处理。 收集方法分为混合收集和分类收集。根据景区垃圾构成现状,采用分类收集方法,便于回收垃圾中的可利用成分和垃圾处理。 3、垃圾收集点 根据景区垃圾产量,需设垃圾收集2处,分别位于景区的东大门处。为避免收集点直接暴露在外,污染周围环境,选用带盖的垃圾箱作为收集存放容器。 垃圾箱应保持箱体清洁,经常擦洗,按期更新。垃圾转运将收集的垃圾集中后利用环卫运输工具运出。 6.7.4废物箱 废物箱是方便游客使用,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在景区停车场、景点及步行道均应设置。数量与间隔视需要而定,根据旅游区设计规范要求,并结合景区道路设置情况和景区容量,本设计按100m间距均布的原则设置。景区道路总长2205m,需设置垃圾箱22个,另外考虑停车场等因素,本设计选28个垃圾箱。为便于分类收集,建议同一摆放点废物箱要分类调协2个选用连体箱,分类标志要明显,对游客要有明确引导作用。 废物臬应外形美观、多样、卫生耐用,并能防雨、阻燃,可采用钢箱砼仿木桩或仿房形造型。 废物箱应保持箱体清洁,经常擦洗,按期更新。 6.7.5管理 景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的环境、社会及经济效益最终是通过强有力的管理工作来实现的。根据景区具体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完善的环卫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工作人员,定期对景区进行卫生检查和管理。 2、建立清扫保洁队伍,实行分片责任制,保持对设施进行清扫保洁工作,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定期对厕所和废物箱、垃圾箱进行清扫和消毒。 3、制定健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景区环境卫生的管理。 4、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严禁随意丢弃废物,倡导将自产废弃物分类带出陵区,直接送往指定收集地点。 第七章 环境保护、消防安全与节能 7.1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结发展的前提。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成为旅游开发的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的各个方面。树立新的旅游发展观,从根本上说是树立和贯彻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原则,以保护和改善资源和环境为发展旅游业的前提。 7.1.1环境现状 王公庄内及周围无工业企业,基本处于自然状态。环境洁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7.1.2环保标准 1、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规定的一级标准 2、噪声质量达到GB3096-1993规定的0类标准 3、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GB-2002的规定 7.2施工期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 施工期景点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土方开挖、建筑材料及多余土方对景区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可使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允许的范围内。 1、噪声 施工期间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等产生非稳态噪声,具有噪声高、无规律、突发性等特点。 工程拟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有:选用低噪声性能的施工机械,并对施工机械进行润滑和保养。通过各种措施使施工噪声对噪声源40m以外区域的人群不会造成影响。 2、废水 施工工地的生活污水,施工中开挖的土方、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形成的废水等,会对区域内的水体构成一定污染。 对于施工工地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集中排入陵区附近的排水沟内,或由专人负责定期清运。对于露天堆放地土方和建筑材料,应加强围护或采取遮盖的方法防止流失。 3、大气影响 建筑材料在运输、装卸、拌和及土方堆放过程中易产生扬尘。 采取措施:在施工路段和施工场地定期洒水,定期清除施工场地及运输路面上散落的土、石方。运输车辆车厢应封闭,加盖毡布。 4、废弃物影响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施工过程中开挖后多余的土和废弃的建筑材料。建设中根据景区内部要严格保护的情况,各种废弃物匀应运出景区妥善处理,对景区生态环境及景观不造成影响。 5、植被破坏影响 施工期间,土建施工、道路及停车场工程的土方开挖,将使项目位置的部分原有植被遭到破坏。 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采取臭味相投保护措施,减小植被破坏、缩小影响范围,施工后期通过采取在道路两旁及黄土裸露区绿化造林,栽植花草、建设生态林等措施,可最大限度减少植被破坏程度,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各种措施可使景区植被破坏影响降到最低。 7.3营运期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 项目运营后,主要污染源来自游人的生活废弃物。由于游客在景区内活动范围内活动范围大,随意性强,保护和监管难度较大,由游客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水质污染、空气影响、噪声污染,以及不当行为的直接损害,都对景区生态环境直接威胁。 对固体高废弃物采取治理与管理两种措施,首先在景区合理设置废弃物箱,另外由景区工作人员每天收集被随意丢弃的垃圾,将收集起的废弃物集中统一运到垃圾处理场处理,坚持做到日产日清,陵区内垃圾无乱堆乱放现象。 对于景区内的浏览及运输车辆采用电动车、马匹等特色、环保型交通工具,防止燃油车辆对景区的污染。 对于服务设施产生的废水,收集后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景区东部平原路排水设施内,对景区环境不会造成影响,废弃物集中收集堆放后外运处理。 7.4绿化 根据规划方案,本次建设首先要注意对景区内原有树木的保护,其次绿化以点、线、面组织平面及空间景观设计。点,即以某一景点如道路交叉口,庭院一隅等处作装饰性的美化布置。 7.5消防安全 1、加强景区防火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防火警惕性,增强消防法制观念。大一些重要地区、各旅游景点和交通要道口等地方,设立醒目的防火标志和注意事项,以引起人们消防警觉。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防火组织,配备足够的消防人员,完善消防、救护设施,加强巡视防护工作。 3、制定防火管理措施和防火责任制,严格景区防火管理,监督防火安全措施的实施,杜绝火灾的发生。 4、做好游客和进入景区车辆的管理工作。 5、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齐全、完好。定严格的计划和制度,定期检查,确保设备运行安全无隐患。 6、建立完善紧急救援体系,制定相应的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落实到人,确保突发事件处理及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郊区城乡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项目计划方案建议书.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2570890.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