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中职学校《数学》教案.doc

收藏

编号:257432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64M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1
  
12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数学 学校 教案
资源描述:
/* 中职学校 《 数 学 》 教 案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数(式)的运算 教学 目标 1.理解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数轴,倒数; 2.知道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会近似计算、会平方根; 教学 重点 无理数,实数,数轴,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 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平方根、代数式(整式、分式)的运算。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1-1 实 数 课题引入:数的应用 讲授新课:数的基本知识和运算 安全教育,上下楼梯,请靠右行,轻声慢步,请勿拥挤。 一、数的基本知识 1.数的分类 2.倒数与相反数的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提问:1的倒数是什么?0有没有倒数? 3.数轴与数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提问:数轴上的点与实数关系是什么? 4.绝对值 几何定义:一个数a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a 的 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代数定义: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②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③零的绝对值等于零. 二、科学计数法 将近似值写成a10n (1≤︱a︱<9,n 是正整数)的形式叫做科学计数法.例如: 4860000=4.86106,0.00486=4.8610-3 三、平方和平方根 四、立方和立方根 本课小结: 数的分类(记住) 常用术语 作业:教材练习题1.3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数(式)的运算 教学 目标 1.能熟练进行代数式(整式、分式)的运算 2.了解根式的概念,能进行乘方和开方运算 3.会代数式(整式、分式)的运算 教学 重点 实数的乘方与开方运算与相关公式,代数式(整式、分式)的运算次方根的概念 教学 难点 根式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1-2 代 数 式 课题引入:复习数的基本知识和运算 讲授新课:数的乘方和开方运算 安全教育,走路莫耍手机,注意交通安全。 一、代数式的概念 1.代数式的意义 2.代数式的分类 3.代数式的值 二、整式 1.单项式 2.多项式 3.整式的运算 三、分式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运算 四、二次根式 1.最简二次根式 2. 二次根式乘除运算 3.分母有理化 例题讲解 1. 若 x与y 互为相反数,a与b互为倒数,则代数式 2(x+y)-3xy 的值是 . 3. 下列关于代数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的意义是的平方和 ; B. 的意义是5与的积 ; C. 的5倍与的和的一半,可表示为; D. 比的2倍多3的数,可表示为. 4. 某班共有x个学生,其中女生人数占45%,那么男生人数是( ) A. 45%x B. (1-45%)x C. D. 小结,记住分式的运算法则 作业,教材练习题3.4.5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方程与方程组 教学 目标 1、会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记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会根的判别式的值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 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教学 难点 求根公式、根的判别式的及其应用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1-3 方程与方程组(一) 旧课复习:整式、分式、代数式的运算 讲授新课: 方程与方程组 一、一元一次方程 安全教育3分钟,眼睛不要距离本子太近,预防近视,不要坐在桌子上面,防止跌倒。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例题解析 四、分式方程 五、无理方程 小结,方程与方程组的解法 作业,教材练习题,二、1.2.3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方程与方程组 教学 目标 1、会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记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会根的判别式的值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 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教学 难点 求根公式、根的判别式的及其应用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1-3 方程与方程组(二) 旧课复习: 方程与方程组 讲授新课: 一元二次方程 安全教育3分钟,不要经常弯腰驼背,腰杆挺直,走路注意安全。 六、一元二次方程 例题解析,解方程 本课小结: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的判别式的值,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的个数。 作业,教材练习题4.5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指数和对数 教学 目标 1、知道指数形式的概念,名称 2、会整数指数的运算 3、会分数指数的运算、应用 教学 重点 整数指数的运算、分数指数的运算 教学 难点 整数指数的运算、分数指数的运算和应用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1-4 指数和对数(一) 旧课复习: 一元二次方程 讲授新课: 指数 安全教育3分钟,天气寒冷,不要感冒,注意安全。 一、指数的基本概念 数的乘方由浅入深,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指数,数的乘方其指数有正整数指数,有零指数,有负整数指数。比较难一点的是分数指数,它包含了数的乘方和开方的综合运算。 1.整数指数幂 2.分数指数幂 (1)n次方根 (2)分数指数幂 二、幂的运算法则 如上所述,记住幂的运算法则 本课小结:数的乘方、开方运算,注意是比较大的有理数。 作业,教材练习题 2.3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指数和对数 教学 目标 1、知道对数形式的概念,名称 2、记住对数的运算法则 3、会对数的基本运算、应用 教学 重点 对数的性质、基本运算法则、应用 教学 难点 对数的基本运算、应用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1-4 指数和对数(二) 旧课复习: 指数及其运算 讲授新课: 对数 安全教育3分钟,走路小心,不要跌倒,注意安全。 一、对数的有关概念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 法则1 (M>0,N>0). 法则2 (M>0,N>0). 法则3 =n(M>0,n为整数). 上述三条运算法则,对以为底的对数,都成立. 概念的应用 例1 (讲授)用,,表示下列各式: (1);(2);(3). 解 (1) =++; (2) ==; (3) =+=2+. 例2 (启发学生回答或提问)已知=0.6931,=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 (2). 分析 关键是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将所求的对数用与来表示. 解 (1)=+=5+7=5+7 (2)===(+)=(+2) ==1.445151.4452. 例3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分析 逆向使用运算法则,再利用性质进行计算. 解 (1); (2). 小结,对数的性质,对数的运算法则。作业,教材练习题2.3.4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指数和对数 教学 目标 1、知道对数形式的概念,名称 2、记住对数的运算法则 3、会对数的基本运算、应用 教学 重点 对数的性质、基本运算法则、应用 教学 难点 对数的基本运算、应用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1-4 指数和对数(三) 旧课复习: 对数 讲授新课: 对数的应用 安全教育3分钟,走路小心,不要跌倒,注意安全。 一、公式的证明 1.上式要成立的条件是什么?(a>0,a≠1,M,N>0) 2.你能证明上边的结论吗? 3.教师引导写出证明过程: 前提:a>0,a≠1,M,N>0 证明:设则 ∴MN= ∴ 4.应用: 二、应用举例 (1) (2) 1)观察各个式子的结果,你有哪些收获? (1) (2) 2)上式要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 a>0,a≠1,M,N>0) 三、巩固练习 1.用,,表示下列各式: (1); (2); (3); (4). 2.已知=0.6931,=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 (2); (3); (4). 对数 对数的概念 对数的运算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联系 常用对数、自然对数 答案:1.(1);(2);(3);(4).2.(1) 3.5834;(2)5.3751;(3)1.2424;(4)18.3225. 小结 作业,练习题5.1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集合及其表示 教学 目标 集合的概念,元素的性质。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 重点 集合元素的性质、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 难点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正确表示简单集合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2-1 集 合(一) 课题引入:集合的生活应用 讲授新课:集合 安全教育3分钟,不要轻信陌生消息,防止网络诈骗。 一、集合的概念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组成的全体就是一个集合(简称集),用大写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每个对象都称为这个集合的元素。用小写字母a、b、c……表示。 若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a A。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分类 2、空集与数集 空集:不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如方程x2+1=0的解集为 数集:以为元素的集合。 常用数集 二、知识巩固 1.下列对象的全体能否成为一个集合?请说出集合中的元素: (1)小于10的正偶数. (2)15的正约数. (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三、集合的表示方法: 四、例题解析 (1)方程x2-9=0的解集可用列举法表示为{-3,3} (2)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用列举法表示为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大于或等于3”可以写成x≥3 .另外,这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整数,即x∈Z,因此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可用描述法表示为 {x|x≥3,x∈Z} 小结,集合的表示。作业,教材练习题1.2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 目标 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会判断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教学 重点 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 难点 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的区别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2-1 集 合(二) 旧课复习:集合与元素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讲授新课: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安全教育,走路小心,不要跌倒,注意安全。 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真子集定义 一般地,对于集合A和集合B,如果集合A B,但存在元素 x, x B,且x 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注: A(A为非空集合) 如:数集N、Z、Q、R之间有N Z Q R 2.相等集合 对于集合A和集合B,若集合A B,且B A,我们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读作“集合A等于集合B”. 如①实例考察第三组集合中A=B ②{ x |x2-5x+6=0}={2,3} 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④{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 思考:集合{平行四边形}还可以等于什么? 二、例题解析 例1 确定下列各题中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1)A={2,4,6},B={-2,0,2,4,6,8} (2)A={x|x+1≤0},B={x|x-2<0} 解:(1)因为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而集合B中存在元素0不是集合A的元素,所以这两个集合的关系是:A B (2)因为集合A={x|x+1≤0}={x|x≤-1},集合B={x|x-2<0}={x|x<2}.把集合A,B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图1—4所示. 所以这两个集合的关系是A B 本课小结: 1.能判断存在子集关系的两个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为真子集。 2.理解两个集合包含关系的确定。作业,练习题 3.4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 目标 熟练掌握交集、并集,全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教学 重点 交集、并集,全集的概念 教学 难点 交集、并集,全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2-1 集 合(三) 旧课复习: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如何寻求? 讲授新课:集合的交集、并集 安全教育,打雷时不要使用手机。 一、集合的交集 一般地,既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A∩B={x|x∈A且x∈B}如图 如实例考察中C=A∩B={李明、王南} 由定义可知,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 A∩A=A A∩ = A∩B=B∩A. 二、集合的并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即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用图表示为 如实例考察中 D=A∪B={刘远,张华,李明,王南,赵东,孙晓} 由并集定义可知,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 A∪A=A,A∪ =A,A∪B=B∪A若 ,则A∪B=B. 例 求下列集合的并集: (1)A={班内全体女生},B={班内全体男生} (2)A={x|x≥2},B={x|x<-2} 解(1)A∪B={班内全体学生} (2)如图,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与B: 所以 A∪B={x|x<-2或x≥2} 三、全集与补集 补集:一般地,设U为全集,若集合A为U的一个子集(A U),则由U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在全集U中的补集,简称集合A的补集,记作 UA读作“A补”,即 UA={x|x∈U,且X A},用图表示为。 小结,交集、并集、补集。作业,练习题二、1.2.3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教学 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3、知道函数三种表示方法,会解析法表示函数 教学 重点 求解简单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 教学 难点 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3-1 函数的概念 课题引入:列举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旧课集合的运算 讲授新课:函数意义 一、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变量 在某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称为变量. 常量 在某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保持数值不变的量称为常量. 函数与自变量 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和y,如果在变量x的允许取值范围内,变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称为变量x的函数,x称为自变量. 1、函数的定义 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在某个实数集合D中的每一个值,按照某个对应关系(或称对应法则)f,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相对应,那么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记作 y=f(x),x∈D 其中,x称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集合D)称为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的值称为函数值,当x取遍D中所有值时,所得到的函数值y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值域. 2、函数的定义域 使函数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即集合D)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例题解析: 例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 = 2x2-3x+1 (2)y = (3)y = 解:(1)由于x为任何实数,函数y=2x2-3x+1都有意义,所以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为(-∞,+∞). (2)函数的定义域由不等式组x-3≠0 确定.解不等式组,得 x≥2,且x≠3 所以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为[2,3)U(3,+∞). 二、函数的表示方法 1、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2、函数的表示方法基本应用:求x对应的函数值,把x的值直接代到函数解析式中去进行计算就可以了,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 安全教育,注意天气变化,预防感冒。 小结函数概念和表示。作业,练习题,一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教学 目标 1、知道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通式 2、记住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 3、会求斜率和截距 教学 重点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 教学 难点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的应用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3-2 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课题引入:函数的基本概念 讲授新课: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一、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1)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画y=-2x和 y=-2x+3图像。 (2)比较y=-2x+3与y=-2x在解析式及图象上的异同点,总结一次函数y=kx+b图像形状?它与直线y=kx关系? 函数y=-2x与y=-2x+3的图象: 列表描点连线,得出结论: 1、一次函数y=kx+b (k,b是常数,k≠0)图象是一条直线. 2、函数y=kx+b图象是函数y=kx图象向正上(下)方平移|b|个单位 3、函数y=kx+b图象和函数y=kx图象平行。 二、一次函数的特点 在同一坐标系画y=2x+3 、y=2x-3、y=-x+2 、y=-x-2的图象。 (类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你能想出快捷的方法画出以上一次函数的图象么?) 小结: 一次函数y=kx+b(b>0)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原点上方; 一次函数y=kx+b(b<0)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原点下方; 一次函数y=kx+b(b=0)的图象经过原点. 安全教育,走路莫耍手机,注意交通安全。 作业,教材练习题1、2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二次函数 教学 目标 1、记住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 3、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4、会应用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和性质解简单的题 教学 重点 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和性质 教学 难点 应用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和性质解题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3-4 二次函数(一) 复习旧课:一次函数 讲授新课:二次函数 一、二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把形如(a、b、c是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a称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等号右边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顶点坐标: 交点式为:(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的抛物线), 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和 二、二次函数的图像 基本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如果所画图形准确,那么二次函数图像将是由平移得到的。二次函数图像 二次函数图像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 对称轴与二次函数图像唯一的交点为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是顶点的横坐标(即x=?)。 a,b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a,b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三、二次函数的性质 1.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但抛物线不一定是二次函数。开口向上或者向下的抛物线才是二次函数。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 当 时,P在y轴上;当时,P在x轴上。 小结,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安全教育3分钟,体育运动,要注意安全,比赛第二。 作业,教材例题2、4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二次函数 教学 目标 1、记住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 3、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4、会应用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和性质解简单的题 教学 重点 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和性质 教学 难点 应用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和性质解题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3-4 二次函数(二) 复习旧课:二次函数概念和图像 讲授新课: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次函数的性质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a|越小,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侧;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侧。(可巧记为:左同右异)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抛物线与y轴交于(0, 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当 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当时,函数在 处取得最小值 ; 在 上是减函数,在 上是增函数; 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 当时,函数在处取得最大值 ; 在上是增函数,在上是减函数; 抛物线的开口向下; 函数的值域是 当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c(a≠0)。 7.定义域:R 值域:当a>0时,值域是; 当a<0时,值域是 奇偶性:当b=0时,此函数是偶函数;当b不等于0时,此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无 例题讲解 安全教育3分钟,雨天路滑,注意防止跌倒。 小结二次函数的七个性质。作业,教材练习题1、2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二次函数 教学 目标 1、理解反函数的概念 2、知道反函数的特点 3、会求原函数的反函数 教学 重点 求反函数的步骤 教学 难点 求反函数的步骤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3-6 反函数 复习旧课:二次函数概念和图像 讲授新课:反函数 一、反函数的概念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是D,值域是f(D)。如果对于值域f(D)中的每一个y,在D中有且只有一个x使得f(x)=y,则按此对应法则得到了一个定义在f(D)上的函数,并把该函数称为函数y=f(x)的反函数,记为 习惯上我们用x来表示自变量,用y来表示因变量,于是函数y=f(x)的反函数通常写成y=f-1(x)。 例如,函数的反函数是。 相对于反函数y=f-1(x)来说,原来的函数y=f(x)称为直接函数。反函数和直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 二、反函数的性质 (1)函数f(x)与它的反函数f-1(x)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形关于直线y=x对称 (2)一个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在相应区间上单调性一致; (3)大部分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如二次函数在R内不是反函数,但在其单调增(减)的定义域内,可以求反函数;另外,反比例函数等函数不单调,也可求反函数。 【例题】求y=(x-2)/(2x-1)的反函数 去分母得 2xy-y=x-2 移项合并含有x项得 x(2y-1)=y-2 x=(y-2)/(2y-1) 即 f-1(x)=(x-2)/(2x-1) 安全教育3分钟,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电话,预防骗子。 小结,反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作业,教材练习题1、2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 目标 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 2、会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 重点 判断简单函数的单调性方法 教学 难点 函数的单调性概念的理解和判断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3-7 函数的单调性 复习旧课:反函数 讲授新课: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单调性 1、增函数、减函数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上某个区间为I:如果对于任意的x1,x2∈I,当x1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f(x)为偶函数<=>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如图: 奇函数在某一区间上单调递增,则在它的对称区间上也是单调递增。奇函数点(x,y)→(-x,-y)偶函数点(x,y)→(-x,y)偶函数在某一区间上单调递减,则在它的对称区间上单调递增。 3、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 利用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进行判断。判断的方法步骤是: (1)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的奇偶性的必备条件 (2)计算法,根据计算结果判断。 【例题】 利用定义,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 (2)f(x)=x3-2x 解:函数f(x)= 的定义域为 D=(-∞,0)∪(0,+∞) 由于对于任意的x∈D,都有 f(-x)= = 2/ x =f(x) 所以函数f(x)= 是偶函数. (2)函数f(x)=x3-2x的定义域D=(-∞,+∞). 由于对于任意的x∈D,都有 f(-x)=(-x)3-2(-x)=-(x3-2x)=-f(x) 安全教育,上下楼梯,不要拥挤。作业,练习题1、2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指数函数 教学 目标 1、理解指数函数的含义。 2、知道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 重点 指数函数的概念 教学 难点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3-8 指数函数 复习旧课:函数的奇偶性和函数的单调性的含义,函数的奇偶性和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别方法。 讲授新课:指数函数 一、指数函数的概念 正整数指数幂 (基础知识) 零指数幂 a0=1(a≠0) 负整数指数幂 a-n= (a≠0) 分数指数幂(难点) 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设a>0,b>0,p,q∈Q,则 法则1 apaq=ap+q     apaq=ap-q 法则2 (aq)p=aqp 法则3 (ab)p=apbp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形如y=ax(a>0,a≠1)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如 y=2x,y=0.5x等.定义域 (-∞,+∞) 二、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指数函数的图像 2、指数函数的性质 ①两个图像都在x轴上方,它们的函数值y>0 ②两个图像都过点(0,1) ③y=2x 的图像沿x轴的正方向上升,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 y=(1/2)x 的图像沿x轴的正方向下降,在定义域内是减函数 例题 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实数的大小: (1)33.6与32.8 (2) 解 (1)指数函数y=3x是增函数. 因为3.6>2.8,所以 33.6>32.8 (2)指数函数y= 是减函数. 因为2.5<3,所以 小结,形如y=ax(a>0,a≠1)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图像特点和性质 安全教育,提高网络防骗意识。作业,教材例题2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对数函数 教学 目标 1、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 2、知道对数函数的图像特点 3、会简单的对数函数的应用 教学 重点 对数函数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 难点 对数函数的应用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3-9 对数函数 复习旧课: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讲授新课:对数及对数函数 一、对数的基本知识 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ab=N(a>0,a≠1)那么b称为数a为底N的对数.记作b=logaN,a 为对数的底数,N为真数. 二、对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y=loga x (a>0,a≠1)的函数称为对数函数. 如y=log2x 定义域(0,+∞)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互为反函数,y=2x与y=log2x互为反函数. 例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log2(4-x) (2)y=logax2 (1)因为4-x>0,即x<4 所以函数y=log2(4-x)的定义域是(-∞,4). (2)因为x2>0,即x≠0 所以函数y=logax2的定义域是(-∞,0)∪(0,+∞). 三、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讨论 及 的图像和性质 小结性质①两个图像都在y轴的右边 ②两个图像都过点(1,0) ③y= 的图像沿x轴的正方向上开,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 的图像沿x轴的正方向下降,在定义域内是减函数. 例题 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a与b的大小: (1)log2a>log2b (2)log0.3a>log0.3b (1)对数函数y=log2x在区间(0,+∞)内是增函数,因为log2a>log2b,所以 a>b>0 (2)对数函数y=log0.3x在区间(0,+∞)内是减函数,因为log0.3a>log0.3b,所以 0<a<b 小结:本节主要介绍了对数的概念,对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对数函数的简单应用。 安全教育,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打闹。作业,练习题2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教学 目标 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性质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解. 教学 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 难点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解.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4-1 不等式的有关概念 一元一次不等式 旧课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的判别式的值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的个数。 讲授新课: 不等式的有关概念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概念 2、不等式的性质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例题解析】 本节课小结,解不等式。安全教育,作业,练习题一、1.2.3 教 案 第 周 课型 分类 基础课 教学 课题 绝对值不等式 教学 目标 1、理解绝对值不等式的概念 2、会解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 教学 重点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 难点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解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职学校《数学》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2574324.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