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学方案计划教学教育资料.doc

收藏

编号:257702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19.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1
  
12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年级 上册 教科版 科学 教学 方案 计划 规划 教育 资料
资源描述:
\\ 课 题 第一课 种子发芽实验(一) 课 时 2 教学目标 (分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种子发芽跟一定的条件有关,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 学 重难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关注:学生讨论的针对性。 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师点拨: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教师可做一下提问: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学生列出条件: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等 学生讨论 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教师及时进行统计。 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组相交流 1、 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种子发芽需要条件的已有经验,并为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作铺垫。 注意对比时的公平 反思:学生实践时实践留够,至少要3-4天时间才能发芽。 种子发芽实验 一、 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水分、空气、温度。 二、 设计种子发芽试验。 三、 学生设计实验计划 课 题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课 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 学 重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通过实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交流种植中的发现: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1、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组织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问:“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教师指导注意: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提供实验记录表, 1、 设计意图:加深对对比实验的理解;为实验了解绿豆生长的条件做准备。 1、教师拿出上节课后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汇报 争论。 初步整理出绿豆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 学生 交流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阳光。 学生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 交流 反思:在讲解时要和种子发芽进行对比,学生容易混淆。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实验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课 题 第四课 蚯蚓的选择 课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 学 重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交流学生对蚯蚓认识的经验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 交流学生对蚯蚓认识的经验 2、 问:“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3、 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 4、 设计意图:为研究蚯蚓生活的环境作准备,激起学生研究的愿望。 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以下步骤可作参考: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5、 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6、 关注:学生实验中是否控制好实验条件。 7、 设计意图:加深对对比实验的理解;认识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以下步骤可作参考: 1、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交流:黑暗、潮湿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交流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反思:尊重实际情况是本课当中对情感价值的一种体现,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会造成蚯蚓不完全符合设想,要尊重情况,然后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第四课 蚯蚓的选择 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课 题 第五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 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谈话导入 二、谁吃谁: 三、水田的食物网 拓展: 1、回顾生物的生存需要的条件。 2、引入: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关注:学生的在生物相互关系上的已有经验 。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做研究铺垫。 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并介绍。 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学生交流这方面的认识。 学生自由说。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关注:学生经验是否符合事实。 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反思:结合实际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时学生兴趣较浓厚,建议以后用实际例证来讲解,对学生的理解更切实际。 第五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网: 课 题 第六课 做一个生态瓶 课 时 2 教学目标 (分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二、设计生态瓶: 三、制作生态瓶: 【教学过程】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体会生物碱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学生讨论 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关注 :学生设计中是否符合生态原则,是不是贪多求全。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体会生物碱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为制作生态瓶作准备。 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 变化,并做好记录。 反思:真能做一个生态瓶吗?我认为本课的设计其实达不到,因为生态是食物网而非一条食物链,所以容易引发学生的错误理解。 第六课 做一个生态瓶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二、设计生态瓶: 三、制作生态瓶: 课 题 第七课 改变生态瓶 课 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四、总结拓展: 【教学过程】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关注:学生观察时是否耐心,细致、认真。 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关注:学生观察时是否耐心,细致、认真。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3、关注:学生是否愿意继续观察生态瓶。 4、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认识 学生交流 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关注:学生是否观察生态瓶,是否有记录 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第七课 改变生态瓶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四、总结拓展。 课 题 第八课 维护生态平衡 课 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四、拓展 【教学过程】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引起学生对生态改变的关注。 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 关注:分析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关注:学生经过前段时间学习积累的经验。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生态改变的关注。 学生用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学生思考 (学生画出)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 第八课 维护生态平衡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课 题 第一课 光和影 课 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和影子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认识光和影子关系的过程。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屏)、约5厘米高的长方形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通过影子游戏,进入新课学习。 二、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谈话了解一下学生对于光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激起对光的研究兴趣。 1、教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学生交流 做有关影子的小游戏。 学生讨论,并试验作出自己的影子。 三、认识“光源” 四、探究“影子的特点” 五、回顾和总结 学生往往忽视“屏”这个条件。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因为通过实际操作以及讨论和交流, 师提问: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我们知道哪些物体能发光呢? 教师小结:像电灯这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教师作必要的讲解和提示。(以下内容可作参考: a、进行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活动 b、关于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关系的活动,要提示,屏最好垂直竖起来,屏和光源位置不变,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最后要把影子记录在课本上的表示屏的那条线上。 C、在做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关系的活动时,教师要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实验结果要画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再做一次影子游戏:改变光源的位置,手影发生了什么变化;改变光源离物体的距离,手影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光源照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手影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会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或其他物体)。 学生列举发光物体并进行分类:哪些物体自己能发光,哪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学生发表对“影子和光的关系”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参照教科书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回忆 反思:影子的变换规律要依照上下——远近——物体变换的顺序,才能一步一步有层次的深入,逻辑性才合理。 第一课 光和影 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 认识“光源” 探究“影子的特点” 课 题 第二课 阳光下的影子 课 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教学难点】长时间的观察与测量。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学生在室外观察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 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 长,横轴表示时间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 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3、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2)介绍日晷。 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学生交流 反思:在现在的时间作息中,没有办法让学生做到整点记录,一方面只能让学生周末进行,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制定一套非整点的方案进行。 阳光下的影子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9点 10点 11点 12点 13点 14点 15点 课 题 第三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 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5、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6、道推测要有依据 7、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寻找证据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实验中的现象分析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引入 二、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三、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初步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关注:学生实验中现象的观察。 现在我们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了吗? 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吗? 5)设计意图: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推测。 说出你推测的依据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人一组自行操作 光是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第三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课 题 第四课 光的反射 课 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 【教学难点】按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导入 二、照亮目标 验证光的传播线路 三、运用光的反射 四、做一个潜望镜 五、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在下面的图上画出光的路线。 你对光的反射有什么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现象。 学生阅读书30页。 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这个实验该怎么做? 什么叫光的反射 认识光的反射。 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关于光的反射的应用吗? 设计意图:认识光的反射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4)关注:学生的制作能力。 5)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光的反射的理解。 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的地方有哪些。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学生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夜晚的汽车的灯 树林中的阳光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学生交流 第四课 光的反射 验证光的传播线路 运用光的反射 课 题 第五课 光与热 课 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学方案计划教学教育资料.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2577023.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