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完整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doc

收藏

编号:259854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33.96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3
  
17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完整 完全 教师 招聘 考试 资料 教学 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 新课 法律法规 职业道德
资源描述:
.*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填空题 1.教育的起源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三种说法,代表人物分别是托儿诺与沛西能、孟禄、前苏联教育学家。其中劳动起源说又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说,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相符。 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3.教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为教育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 5.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6.西周时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 7.宋元明清教学的基本教材与考试依据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和《诗》、《书》、《礼》、《易》、《春秋》。 8.古代印度的教育被控制在佛教和婆罗门教手中。 9.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也叫书吏学校。 10.古代希腊与罗马贵族子弟聘请家庭教师,较低阶级弟子才进私立学校。 11.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12.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13.以“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多元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社会。 二、名词解释 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2.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教师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仅指教师。教师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他是教育的对象与学习的主体,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具有主卦能动性,其地位与教育者是平等的。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5.教育形态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 三、简答或论述 1.原始社会教育的形态和特征: (1)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3)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 2.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3.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包括:①.尽可能多地扩大教育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②.力争实现优质教育机会均等。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包括教学思想、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一、填空题 1.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孔子,重视启发诱导。 3.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贤人”和“君子”。 4.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5.关于教学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六艺。 7.教学原则上,孔子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8.孔子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孔子—儒学,墨翟—墨学;儒学与墨学并称“显学”。 9.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札记》)。《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0.《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11.《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2.古代西方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回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他的助产术也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认为人类要通过教育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 14.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认为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15.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6.重要教育家与代表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期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 17.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名独立科学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18.卢梭《爱弥儿》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19.1776年,康德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20.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21.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与知识来自后天,他还主张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的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22.1806年,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23.杜威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标志着教育学进入了科学化的发展阶段。 25.杨贤江的(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6.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速度、高难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7.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28.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论。 29.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30.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全面发展。 32.1970,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33.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 二、名词解释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简答或论述 1.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主要观点: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 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4.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 (3)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与功能 一、选择题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3.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的表述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6.“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应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7.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盛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话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对受教育 者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它是教育目的在各 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3.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4.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 的道德的发展。 5.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三、简答题 1. 简述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 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2. 简述关于教育目的的两种理论 (其中简述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为2011省统考题)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到19实际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助长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需要来发展。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 (2)、社会本位论 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代表人物有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重视社会的教育价值,教育结果的好坏,主要看它对社会贡献了什么以及贡献的程度如何;再者,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乘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简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含义:如上名词解释“人的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对我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它要求在规定人的发展的时候,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这种发展观作指导,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发展的社会必要性和社会制约性,在确立和实现教育目的时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2)马克思主义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指明了方向。它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丰富培养人的素质,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6.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试试素质教育买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7.2010年《中长期规划》提出的有关方针、政策 根据《中长期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该规划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没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8.教育功能的类型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注: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功能。 ★ 9. 简述两种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所谓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①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个体社会化,其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②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 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等方面。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① 教育的政治功能。a.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b.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② 教育的经济功能。a.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b.教育通过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③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的功能。 三、论述题 1. 试述教育功能的演变历程 (1)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 中国孔子“学而优则仕”。教育功能指向社会民众的伦理教化,而教化之目的则在于使广大民众恪守封建伦理道德,以此维系“君权神授”的封建统治服务。 西方古代社会也以伦理教化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古希腊、古罗马的教育均是为培养努力社会的统治者与保卫者服务。欧洲中世纪曾被宗教教育所统治,而宗教教育更突出地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 (2)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最能体现近代教育功能观变化的著作是斯宾塞的《教育论》,它集中论述了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变革。其一,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而不重实用的弊端;其二,明确主张教育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做准备,认为为个体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职责;其三,从实利主义的道德观、人性观出发,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必须顺乎自然,重视发展儿童的心智及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 (3)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重心指向于改造社会,代表人物杜威。其一,肯定教育着眼于儿童个体的进步是对的,但认为教育的眼界需要由此扩大,扩展为作用于社会;其二,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其三,从着眼于社会出发,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改造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方案。 (4)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主要观点:其一,结构与功能。社会结构的每一部分对社会整体生存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其二,整合。教育的许多功能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它们“整合”式发挥作用;其三,稳定与和谐。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教育应促使成员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在思想、态度方面能保持和谐。 以下为山香考纲透视中要求识记或理解的: 1. 我国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 (2)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爱美的情趣。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第三章 学校教育制度 一、选择题: 1、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标志,这种教育形式又称制度化教育。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多欧洲国家)、单轨制(最早产生与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 3、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发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4、1903年的“癸卯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5、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讲学堂改为学校。 6、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并沿用到解放初期。 7、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按行政权力分配关系)中央集权制(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地方分权制(美国)、中央和地方合作制;(权力机构关系)从属制和独立制。 8、我国最早出现的学校是在夏朝。 9、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10、校园文化主要的三个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 目的 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育行政体质: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领导的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3、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机构,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 党组织保证监督 教职工民主管理。 4、学校: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机构。 5、校园文化:就是在全体员工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 信仰 态度 作风 行为准则。 6、教育管理体质: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即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范围相结合,它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 7、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三、简答题: 1、我国现在学校教育发展趋势:p28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2、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方式:p33 (1)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2)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3)实行政校分开,促进学校主动发展(4)加强社会的参与管理,加强基层教育行政的权力 3、校长负责制的特点: p34 (1)上级机关领导 (2)校长全面负责 (3)党支部监督保证 (4)教职工全面负责。 四、论述题: 学校教育的基本性质:p35 1、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2、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3、学校具有民族性 4、学校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一、简答题 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教有法,但无定法”表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 3.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美国的杜威。 4.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5.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 二、名词解释 1.心理相容(P59):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表现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 2.教师专业发展(P48):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P58)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有哪些?(P48) 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 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指的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第三,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 3.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什么?(P49) (1)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2)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3)提高教师自主反思意识。 (4)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 4.教师的义务是什么?(P43)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旅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业务水平。 5.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P59) (一)尊师爱生。(二)民主平等。(三)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越教师。(四)心理相容。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表现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P44) (1)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合作、为人师表。(2)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反思能力。(4)职业心理健康,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的人格。 2.学生的特点。(P52)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依据:(1)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因而学生是被教育者和被组织者、被领导者。(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向师性、依赖性和可塑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依据:(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2)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进行自我教育。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三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3)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第五章 课程 一、选择题: 1、课程内涵的发展:课程即教材,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课程即活动,代表人物是杜威。课程即经验,代表人物是泰勒。 2、课程的分类: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3、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组成。 4、教学计划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 5、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6、我们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10年省考) 二、名词解释: 1、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现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4、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5、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09年省考) 6、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 三、简答题: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66页) (一)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关系;课程与教学两者从产生时就是不可分割的,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的,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课程是指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则指怎么教的问题,也就是将课程与教学分别归结为内容和形式。 (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关系;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课程与教学的必然联系。可以说,希望在课程与教学之间划分清晰的界限是不可能的,理论研究可以也应当各有侧重,但更应当注重彼此的联系。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 3、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68页) (一)、强制性 (二)、普遍性 (三)、基础性 4、编写教科书的原则(69页)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二)、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三)、理论与实践统一 (四)、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五)、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5、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见70页) 答:1、社会调查 2、在学生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经验中提炼 3、利用专门的场馆 4、研究学生,针对他们的需要进行开发 5、借鉴并利用校外条件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6、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见71页) 答:(一)教师是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实施的主导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互为保障 (三)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课程资源共享 7、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见71页) 答: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8、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见72页,10年省考) 答: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发的学校组织机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体系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9、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见73页) 答: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10、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见73页) 答: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11、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答: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12、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见74页) 答:第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第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13、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见75页) 答:(一)课程计划(二)教师(三)学校(四)校外环境 四、论述题: 1.课程理论流派(见66页) (一)活动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观点:“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 (二)要素课程论,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要素主义课程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主要观点:(1)教学内容应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2)课程内容主张选择共同、不变的“文化要素”;(3)强调接受教学,认为教学即心智的训练,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 (三)结构课程论,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法。 第六章 教学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3、教学原则:根据对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4、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5、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6、巩固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7、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9、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0、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11、谈话法: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 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12、讨论法: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13、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4、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15、实验法: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16、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二、简答、论述 1、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学生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间接经验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相统一必须注意的问题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要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④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 贯彻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4、有效教学的特点 ①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的发展 ②关注教育教学效益 ③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④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 ⑤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5、备课的要求 ①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②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6、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③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7、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教师精讲、少将,主要是抓住重点、难点,讲深讲透。 ③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8、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完整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2598548.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