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

收藏

编号:260016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9.71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3
  
8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小学 一年级 科学教案
资源描述:
-`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能够流动的物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准备 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 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猜谜,引入课题 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引出课题: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个别回答 猜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自然地导出课题。 二、找空气 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 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汇报 分组用保鲜袋去小组想去的地方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观察空气 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 分组观察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2、感受空气的流动性: 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自己的手或脸放气。你有什么感觉? 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 学生用眼、耳、舌头等感官来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 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非常自然轻松地了解了空气的特点。 四、到处有空气 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 2、演示实验:将气球放进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3、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 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 个别回答 学生填写猜测并小组讨论并回答 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 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可以重做一次。 开拓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探究物体里有无空气。 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 五、小结 1、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 回答 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 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注意和重视。 (审定: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 李怿珍)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天河区长湴小学 樊翠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空气》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讲述了空气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之一,人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它。但是空气一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由于没有真正研究过它,大多数学生只是把“空气”当作一个名词,而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物质看待,所以常常会认为充满空气的杯子、瓶子等空间是“空的”,没有意识到空气的存在。而本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吹泡泡”游戏引入,然后通过2个有趣的小实验“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水能流进瓶子里吗?”证实空气湿占据空间的,也进一步证明了空气是存在的。 二、教学目标: ㈠科学概念 ⒈初步意识到看似神秘的现象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的。 ⒉能够证明在一些被认为是“空气”的空气中间充满了空间。 ⒊知道空气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它占据者我们周围的空间。 2 过程与方法 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能尝试对实验现象作出初步解释,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人沟通、交流,感受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难点:用实验证明、解释空气占据了空间。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泡泡水、纸巾 教师准备:玻璃水槽、烧杯、锥形瓶、漏斗、橡胶塞、纸巾、红墨、橡皮泥。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思路 一、导入 吹泡泡游戏 ⒈导入:教师出示吹泡泡动画,让学生比一比谁吹的泡泡个大。并且在游戏过程中,观察泡泡是如何形成的。 ⒉泡泡和空气袋、水中泡泡有什么相同阿地方? ⒈猜测泡泡是如何形成的。 ⒉泡泡和空气袋、水中泡泡虽然外表不同但都是含有空气。   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这环节有利于让学生联系上节课学习到的知识:泡泡和空气袋、水中泡泡虽然外表不同但都是含有空气。 二、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⒈教师先演示一个带有魔术色彩的实验:把纸巾塞在杯子的底部,然后垂直倒扣在水槽中。 问:纸团是干的还是湿的?推测的理由? ⒉引导学生观察杯底的纸团,抛出问题:为什么纸团“泡在”水里而不湿呢? ⒊讲解实验步骤,要求先做垂直倒扣的实验,再做倾斜倒扣的实验。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和最终出现的现象。 ⒋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启发学生从中推断出结论“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空间”,而且能意识到魔术的现象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的。 ⒈认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⒉观察纸团,惊奇地发现纸团是干的。百思不得其解,小组讨论,无果。对这个“魔术”实验很好奇。 ⒊学生认真听实验步骤,并开始自己实验。 ⒋学生观察试验过程,可能发现垂直倒扣时,杯子里面几乎没有水流进杯子里,而斜着倒扣时,水会流进杯子里。 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空气的特点,进行小组讨论,尝试解释“魔术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驱动他们去动手探究其原因。 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老师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目的和结果。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看似神秘的现象原来也可以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三、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⒈课件展示生活情景:把杯子里的水倒进小瓶口的瓶子里,水洒出来了,问:怎样才能把倒进瓶子里而水又不洒出来呢? ⒉演示用漏斗把红墨水引入烧瓶里(瓶口细小),水流顺畅的流进瓶子里。然后再演示把带橡皮塞的漏斗塞进烧瓶里,然后倒进红墨水,结果红墨水只流进了一点就不流进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⒊请部分学生上讲台独自操作实验,注意观察每个实验步骤的变化。 ⒋引导学生联系上一个活动的出的结果,共同归纳出结论:塞子把空气堵在瓶子里出不来,占据了空间,所以“外面”的红墨水也进不去烧瓶里面。 ⒌问:怎样让红墨水流进瓶子里呢? ⒈学生思考回答,可能有学生回答用漏斗;如果想不到,就展示人们在商店买散装酱油时,售货员用漏斗的图片。 ⒉观看演示实验,了解漏斗的作用和使用漏斗的结果。 仔细观看对比演示实验,发现实验结果与原有的想法不一致时,激发了思考:为什么红墨水不能流进瓶子里呢? ⒊部分学生参与实验,体会实验过程中的奥妙。 ⒋小组交流看法,尝试每位同学都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比一比水最具科学家的分析头脑。 ⒌根据红墨水不能流进瓶子里的原因进行逆向思考,应该把橡皮塞拿走。   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漏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现象。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让更多学生信服实验并不止老师可以做到,他们自己也能的到相同的实验结果。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动力。减少实验的“神秘”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刚学到只是来解决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出示两组拓展题,让学生解决:⒈问:“看看谁能把气球吹大?”(展示实物) 要求:把小气球放置在塑料瓶子中,气球口一部分翻在瓶口外面封住瓶口,然后尝试把瓶子里的气球吹大。 问:“如果吹不大,是为什么呢?” ⒉问:为什么注射器的活塞不能压下去? 演示:把注射器抽满空气,再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口,然后往下压内管,为什么不能顺利地压到底呢? 回家制作瓶子里的气球,然后尝试把瓶子里的气球吹大,然后解释为什么。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探讨。 两题选做一题即可,注意要联系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让学生的科学课堂的到延伸,用课堂上学到的只是解决、解释新的问题和现象。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并且乐意和家长分享。 五、教学后记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仪器准备,但是往往学生是较难预料的,更何况我第一年教书,没有预料学生即场反应的经验,所以课堂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这出乎我的意料,使得课堂过于活跃,显得有点乱。特别是一些学生不举手就说出他的看法,七嘴八舌的,也听不清楚。我认为这也和家长就坐在他们旁边,学生很想表现一下这种情况有关。幸好平时奖红花的做法还是有效地控制了“狂热的学生们”。 还有几个教学环节我没有注意倒有些失误,例如:用100毫升的烧杯倒扣在水槽中,的确不能把整个杯子淹没,会使学生觉得是水位不够高,没弄湿纸团,幸好准备充分,马上换一个50毫升的烧杯再做演示;还有,没有先让学生观察漏斗塞在软塞里的情况,让他们误以为是塞子把漏斗口压扁了。这些也是我之前考虑不周的地方。 可能是我语言引导不够好,我发现学生在解释空气占据空间,所以纸团没湿、红墨水不能流进瓶子时有点困难。说话也有点词不达意,所以我要提高提问技巧以及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过总的来说,教学效果我还是基本满意的,希望以后有所提高。 (审定: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 李怿珍)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 天河区棠德南小学 江舸 教学目标 1、 体会到人类对风的利用 2、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装可以转动的风车。 3、 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它可以推动物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难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材料准备 气球、打气筒、剪刀、折纸、大头针、铅笔(带橡皮擦)、各种风车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猜谜导入 1、出谜面 2、谈话:你知道风的什么知识? 3、提出问题: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谜 学生回答 用猜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关于风的知识。 引出课题 二、风的形成 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提出问题:气球里有什么? 2、指导学生将气球嘴对着手或脸进行慢慢放气,注意手或脸的感受。 3、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风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触觉亲身感受风的形成。 三、做风车 1、出示一个风车:你能使它转动起来吗? 小结:风可以使风车转动。 2、想不想做一个风车?会不会做? 老师提醒要注意的地方:用剪刀、大头针的安全;剪的位置;扎进橡皮中不要太紧。 3、发大头针,做风车,巡视,个别指导。 4、组织学生玩风车 学生个别上来演示方法。 由会做风车的学生说说做风车的方法。 做风车 在玩中调试风车 发散学生思维 给懂得的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让学生在玩中体会风有力量 四、各种各样的风车 1、出示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 2、提出问题:这些风车有什么用途? 3、你知道我们人类利用风的例子吗? 学生观赏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五、巩固与拓展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关于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的? 学生自主回顾,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 让学生学会提问。 对教学的反思 1. 教学成功之处: (1)“气球放气”的活动让学生感性的认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在制作风车活动中,学生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 教学不足之处: (1)、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还比较弱,做风车速度比较慢,影响后面的教学。 (2)、学生在对人类怎样利用风了解得比较少,应该课前布置学生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空气和我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的第四课时《空气和我们》。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空气是什么样子的”、“空气占据空间”及“流动的空气”之后的学习内容,是提升学生已掌握了的概念及认识的知识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建立起对空气的认识和概念,了解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一种东西。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没有空气就不能生存,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 2、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能尝试对客观现象作初步的解释及提出解决方案,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能尝试对客观现象作初步的解释及提出解决方案。 五、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以“活动、交流、感受”为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引领学生经历收集资料、实际感受、实验、做游戏、讨论问题、汇报交流等科学活动过程。课堂通过“体验呼吸时的感觉”、“憋气游戏”两个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与空气的关系;再“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与“怎样改善周围的空气”两个环节让孩子们知道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正在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共同为保护环境出谋献策。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六、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2、 教师:准备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组织学生开展小游戏。 2、引导学生说出呼和吸时的感觉,引出课题。 1、伸出手指放在鼻子前感受 2、谈感受 创设课堂情景,揭示课题。 二、 活动实践 自主探究 活动一: 憋气游戏 活动二: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 组织学生开展憋气游戏。 1、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开展憋气比赛游戏。 2、 根据学生汇报引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呢?说明了什么呢? 3、根据学生汇报小结:空气对于人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空气,人类就不可能生存。 1、 出示幻灯课件:不同卫生环境的图片。 2、 引出问题:你喜欢哪些地方?为什么? 3、 出示背景资料:空气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小结:清新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益。 1、分四人小组开展比赛; 2、汇报感受。 3、讨论:为什么我们在憋气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1、 观看课件,思考:我喜欢哪里的空气,为什么? 2、 小组交流,汇报 3、 观看有关背景资料。讨论:什么样的空气对我们的健康有益? 4、 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在游戏中明白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通过游戏—讨论—小结的过程,让学生从切身感受中体会到空气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加深了对比,也体现了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介绍适当的背景知识,让课堂结论更具理论的支持。 在第一环节(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基础上的一个知识提升。 三、联系实际 走出课堂 活动三: 怎样改善周围的空气 1、课前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资料的搜集整理。 2、组织学生开展资料的交流汇报。 3、组织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环境卫生问题呢? 4、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1、课前搜集资料 2、交流:我找到的身边的环境卫生黑点。 3、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环境卫生黑点呢? 4、讨论:怎样才能使周围的空气变清新呢? 通过“找找身边的环境黑点”的活动,促进了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为保护环境出谋献策,加强了学生对保护环境的参与意识。 四、 知识延伸 深化课题 1、 组织活动(我给市长写封信):环境保护我想说 2、 布置任务: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 1、 四人小组讨论:保护环境小格言 2、 把自己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放到“智慧箱”中。 课内外结合,深化了本课的主题,也让课堂找到了延伸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2600161.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