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护理学心理学复习资料重要资料.doc

收藏

编号:260950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1.68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4
  
8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护理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要 首要 资料
资源描述: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护理心理学概述 护理心理学:护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护理领域,研究病人及护士心理活动的规律及特点,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包括病人和护士两部分。 第二节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的原则、伦理学原则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四节 理心理学相关的主要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理论、性心理理论、人格学说、释梦学说、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等等) 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意识层次。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性本能和性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生本能、死亡本能、攻击本能;也认为性本能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弗洛伊德把这种动力称为力比多。 弗洛伊德将人一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口腔期(0-1岁)成人的口腔性格表现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 肛门期(1-3岁)成人的肛门性格表现为顽固、吝啬、冷酷或者浪费的习性 性器期(3-6岁)孩童会形成“恋父”或“恋母”情结 潜伏期(7-青春期)这一阶段儿童的注意主要集中在对外界的认识上 生殖期(青春期)两性愿望等 二、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代表学家: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反射,从而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中性刺激通过强化过程成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逐渐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几种情况【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结果+方式)】: 正强化:指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增强。如用食物奖励,老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增加 负强化:指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增强。如若将食物换成电击,老鼠避开按压杠杆的行为增加。 消退:指行为的结果导致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 惩罚:指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例如,个体出现酗酒行为时,立即给予电击等痛苦的刺激,可使酗酒等不良行为减少。 班杜拉社会观察学习理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三、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从低到高: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四、认知理论(埃利斯ABC理论、贝克) 埃利斯的ABC理论:A代表与情感有关系的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当事人对此产生的信念(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代表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consequence)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现象及实质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 i. 心理过程包括: a) 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b)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 c) 意志过程(意) ii. 人格: a)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b)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c)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 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的萌芽阶段(该阶段高等脊椎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物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 心理的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二节 心理过程 (一)感觉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 分类: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等 3. 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 4. 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机体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的大小称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i.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就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ii. 刚刚能够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iii. 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阈限 iv. 对两个刺激最小差别的感觉能力,称差别感受性 感觉的特性: (1) 感觉适应:可引起感觉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2)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①同时对比,即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如,把同一个灰色小纸片放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来更亮些②先后对比,级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如,吃水果时,先吃酸的橙再吃甜的苹果,觉得苹果更甜。 (3) 感觉后像:当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做后像(视觉后像表现得最为明显) (4) 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器官的感觉和表象称为联觉 (5) 感觉补偿:指某种感官系统的功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功能来补偿。 (二)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① 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②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③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们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④ 知觉不是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需要借助个体的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形成更高阶段的认识。 分类:根据知觉的对象,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指对客观事物延续性、顺序性和周期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三)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分类:1)按记忆内容分类: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按记忆时间分类: 瞬时记忆,一般为0.25~2秒,也叫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短时记忆,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也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其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信息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到多年,也称永久记忆,其特点是容量没有限度。 3、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可分为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阶段 1) 识记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和努力程度,可将识记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根据是否理解识记的内容,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 保持:识记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积累、加工、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3) 再现:①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叫做再认 ② 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脑中重现叫做回忆。 遗忘及其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 A. 材料的性质是:无意义的音节 B. 学习程度(低度、中度、过度学习)当过度学习程度达150%时,保持效果最好。 C. 遗忘与位置的关系:中间材料容易忘记,开头和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 影响遗忘的因素: 1、 时间 2、 识记材料的性质 3、 识记材料的数量 4、 识记程度 5、 材料的系列顺序 6、 识记者的因素 (四)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即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主要特点。 2、分类 按思维的水平及凭借物分类: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按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又叫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 按解决问题的态度分类:可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习惯性思维又称常规思维、惰性思维 3、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 4、解决问题的思维 (1)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四个阶段 A.发现和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又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例如,护士对新入院的病人进行入院评估就是为了发现问题。 B.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和性质,有利于解决问题。例如,在新病人的诸多问题中最常见的有不适应新环境等问题,只有全面系统分析有关资料,才容易发现问题的关键 C.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确定解决问题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护士做出“病人可能不适应新环境”的假设) D.检验假设:通过直接的实践或者智力活动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例如,上述措施使新病人迅速适应医院环境,护士就能证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否则,就采取新的措施。 (2)影像问题解决的因素: A.心理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指个体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在解决相似的新问题时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容易习惯地运用和以前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 B.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容易看到某个物体的通常功能和用途,而难以看出此物体的其他新功能和用途,从而影响问题解决。 C.迁移: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技术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D.动机强度:动机是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力,动机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关。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明,工作强度和工作效率呈倒U形的曲线关系。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问题的解决。 E.人格特征:人格品质中的自信力、灵活性、意志力等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想象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分类:根据想象产生时有无预定目的,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根据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六)注意 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需要意志的努力)、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从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来衡量个体注意品质的好坏。 二、情感与情感过程 1、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①情绪的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②情绪通常是在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 情感则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所特有的。 ③ 情绪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它往往随情境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人对事稳定态度的反映。 ④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则是感情的内容,情感的表达会伴随情绪反应 3、原始情绪:喜怒哀惧 4、情绪状态:最典型的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5、情感的分类:按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6、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认识调节、转移调节、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放松练习、增加幽默感、适度宣泄。 三、意志过程 1、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品质: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力 第三节 人格 一、人格结构 1、 从构成方式上讲,人格是一个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 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2) 人格心理特征,主要指人的能力、性格和气质 (3)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掌控等 2、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 生物遗传因素 (2) 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3) 实践活动 (4) 自我教育 3、 人格理论 (1) 人格特质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把特质分成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卡特尔提出16种基本人格因素,并根据这16个特质编制了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 (2) 人格类型论:英国学家艾森克分析人格采用两个维度,内外向维度和情绪稳定性维度。并以这两个维度作为分类标准,将人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外向型、稳定内向型、不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 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 1. E量表(内外向维度) 2. N量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维度) 3. P量表(精神质维度) 4. L量表(掩饰):这是一个效度量表。 二、人格倾向性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2、种类 (1)按需要的起源,可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按需要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动机 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动机的功能: ① 始动的功能,引发人的活动(激活作用) ② 维持调节功能(维持作用) ③ 指向功能,引导这一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指向作用) 4、 动机冲突 (1) 双趋冲突:两个事物有同样的吸引力而只能选择一方,个体表现的难以取舍的矛盾心理。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 双避冲突:两个事物同时对个人造成威胁、厌恶感,产生同样的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个。“前有狼后有虎”“前遇大河,后遇追兵” (3) 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使人产生两种动机态度。“想吃鱼又怕鱼刺” (4) 多重趋避冲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面对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作用。难以抉择的心态。 三、人格心理特征 (一)能力 1、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2、种类 一般能力:从事一切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特殊能力:指完成某项专门活动、从事特殊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等 3、就人群总体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智力130以上为智力超常、69以下的为智力低常25分为白痴。 (二)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生而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2、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气质: (1)人的气质具有明显的先天性,受神经活动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2)气质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不具有任何社会评价意义; (3)气质不能决定个人的成就; (4)气质与性格、能力等其他人格心理特征相比,更具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指气质具有稳定性、不易改变的特点。 3、四种气质类型对应的神经类型 胆汁质——不可遏制型 多血质——活泼型 粘液质——安静型 抑郁质——弱型 (三)性格 1、性格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气质与性格的区别、联系 ① 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 ② 性格是后天形成,受社会环境因素制约,有好坏之分; 气质是先天形成,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无好坏之分; ③ 性格决定人的行为具有核心意义,气质决定人的行为具有从属意义 ④ 性格变化较广,反映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变化较窄,反映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⑤ 性格可塑性大,变化快;气质可塑性小,变化慢 3、性格分类学说 (1)功能优势学说:培因,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内外倾向学说: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分性格类型,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为外向型,指向主体自身为内向型。 (3)独立顺从学说:魏特金,对外来信息主动加工,为独立型人(独立于场的人);利用外在参照标志,对外来信息不那么主动加工为顺从型人(依存于场的人) 四 自我意识 1、 自我意识的结构:三种心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2、 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 ① 树立正确的自我观 ② 积极的悦纳自我 ③ 有效的控制自我(健全自我的根本途径) ④ 不断的超越自我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1、一般适应综合症的产生一般经历 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 2、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1、认知评价 2、应对方式3、社会支持4、人格特征 3、认知评价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4、Bililings和Moss提出应对方式的3种类型: 积极的认知应对、积极的行为应对、回避应对。 5、 Lazarus和Folkman把应对分为问题为中心的应对和情绪为中心的应对两种。 社会支持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等社会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6、 应激的心理反应:①偏执、②灾难化【当事人表现为过度强调应激事件的潜在和消极的后果,导致整日的不良情绪反应。】③反复沉思、④“闪回”和“闯入性思维”、⑤否认、投射、选择性遗忘 7、 情绪反应:焦虑(对将要发生危险的紧张担心恐惧心理)、恐惧【企图摆脱已经明确有特定危险的,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或伤害情境时的情绪状态】、抑郁【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伴有失眠、食欲减退等】、愤怒、敌意、无助 8、 影响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因素 ① 应激源的强度 ② 应激源波及的范围 ③ 应激源持续时间的长短 ④ 合并应激源的数量 第四节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心身障碍或心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1、 【如何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 ①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社会应激往往起到“扳机”的作用 ② 个性特征与某些心身疾病密切相关 ③ 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④ 以躯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为主,一般有比较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⑤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上 ⑥ 同一病人可能有几种心身疾病存在或者交替发生 ⑦ 病人常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家族史 ⑧ 疾病经常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2、 A型行为指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努力功过又急躁易怒,具有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对倾向性。【冠心病个性】 3、 B型行为者为无压力竞争、不争强好斗、办事慢条斯理、工作有逐渐的人。 4、 C型人格亦称为癌症倾向性人格 第四章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应用观察法、访谈法和心理学测验等多种心理学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 1、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验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它反应了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查内容的真实程度,它反映工具的有效性、正确性。 3、 按测验方式分类,心理测验分为问卷法、作业法和投射法 4、 按测验的目的和功能分类,心理测验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临床症状评定量表、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职业咨询测验等。 5、 最常用的两个投射测验是洛夏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6、 比率智商: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他的助手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智力测验。 7、 离差智商:韦克勒斯智力量表 ① 语言量表: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 ② 操作量表:译码、图画填充、积木图案、图案排列、图形拼凑。 第五章 心理干预 1、按心理干预的对象划分,主要可分为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和心理健康发展的个体。因此,心理干预分为障碍性心理干预和发展性心理干预。 2、按心理干预的技术划分,主要分为参与性、影响性和非语言性心理干预。 第二节 支持疗法 1、支持疗法常用的技术有倾听、共情、安慰和开导、解释、建议和指导等。 2、倾听的方法 倾听的技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如关注、重述、重读、询问、情感反应。 3、 共情的方法有设身处地、通情达理、神入、投情、同理心 第三节 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及其操作】:又称共互抑制法,该方法主要是诱导病人有计划、有步骤地暴露在导致焦虑的情境中,并通过身体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①学会肌肉放松:教会病人渐进式紧张-放松法,并带动其进行治疗。以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 ②建立恐怖或焦虑等级:引导病人报告出对每一件事恐怖或焦虑的主观程度,该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衡量,一般为0-10级,然后将病人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③实施脱敏:首先放松,其次是想象脱敏治疗。 第七章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实践中,护士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按一定的程序,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消除或缓解病人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转归和康复的方法和手段。 根据求医行为的发出者可将求医行为分为:主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和强制求医行为。 1、负强化与惩罚之间的区别。 (1)负强化:指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的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增强。 (2)惩罚:指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 区别: (1)结果不一样:负强化使得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惩罚使得行为反应的概率减小。 (2)方式方法不一样:负强化通过撤销厌恶刺激,而惩罚通过增加厌恶刺激或撤销愉快刺激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护理学心理学复习资料重要资料.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2609503.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