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03657学前教育教学方针分析研究方法(2015版).doc

收藏

编号:272893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71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5-01
  
8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 教学 方针 分析研究 方法 法子
资源描述:
+- 03657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章幼儿园教师应做什么样的研究 一、方法类型下的广义与狭义研究 看到“研究”一词人们头脑中通常浮现的是科学家在实验的情景或在写字台前握笔思索的情景,这是狭义的“研究”,把研究理解为专业人员(科学家、教授、研究员等)从事的学术性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有高的准入要求,有严格的规范、程序、标准以及专业训练的成长途径。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能听到或看到这样的话语,“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研究研究”“这个小朋友值得楚再下结论”,等等。在这些话语中,研究者与合作者、同事间对某些具体事务的商讨、思考、议论、审思、决议、专研、探求,是人们一般的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这就是广义的“研究”。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 同一般的教育研究相比,学前教育研究有如下的特点:从研究对象看,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学前教育现象,特别是学前儿童。儿童并非小大人,而是有着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如身心未完成成熟,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心理由不随意性向有意性发展,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特征,晚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阶段,儿童有好动、情绪冲动性大、易受外界影响、自制力差等特点,还有语言表达和理解力低等特点,学前教育研究要适合幼儿这一研究对象的特点,采用的适宜方法,才能获得真实客观的结论。从研究过程看,学前教育研究是理解学前教育现象及规律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和发现学前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为目的,进而用于指导学前教育实践,改进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发展。从研究的内容看,狭义的学前教育研究的范畴是幼儿园里幼儿的行为活动和教师的行为活动。幼儿园里的教学与一般学校里的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幼儿园里的教学不能以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目的,丽是以儿童生活经验的获得与提升为目的。幼儿园教师如何将人类生活的经验转化为被幼儿理解和同化的幼儿个人生活经验,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幼儿园教师应对这一难题既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更需要掌握认识现实中每个一儿自釜的策略手段,这对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研究层次、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 广义的研究方法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方法论、一般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为方法论。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前提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领意义的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总体来说它受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本体论、哲学知识论、哲学价值论的制约,这些哲学思想为人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最一般规律提供方法论原理,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现象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内容是:世界统一于物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多样化的统一;运动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事物的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实践是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类型 依据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学前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评价研究和行动研究五种类型,这些研究类型有的是在探究学前教育领城中的真理性问题,有的是在解决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有的起在为学前教育提供物化产品,有的是在为学前教育现象作出价值判断,有的是在深入学前教育一线协同工作人员改进工作。 1.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属于纯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注重于一般知识、普通原理和原则的建立。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未知,发现普遍规律,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研究虽然不解决具体问题或特定问题,不能够“拿来就用”,但它能够对教育实际工作提供带有普遍性的指导。例如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论”就是属于教育研究中有关儿童发展基本‘理论的探讨,它对学前教育依据儿童发展规律施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得出的一般原理和原则,针对某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深入考察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即将一般原理情境化、具体化,然后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应用理论和方法。其研究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促进幼儿早期阅读研究”,就是运用儿童符号认知的一般规律,提出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具体方法。 3.开发研究 开发研究是根据学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能够直接运就用”的特点。此类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使用作出了具体明确昀规定,并提供可操作的产品,从而可以使产品得到广泛的推广,并且能够方便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例如,研究者在对集中识字或分散识字进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将其成果编成教材、音像制品等,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按图索骥…‘照章行事”的方便。又如,可通过实验研究来设计和开发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教学需要的玩具、教具、教学设备和设施等。而对民族气民间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价值加以探索和开发,使其便于就地取材、继承传统、广泛运用,也是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选题。开发研究是将教育思想、观点、原理等物化在教育产品中,同时提供操作程序与教育技术策略等,所以,开发研究的产品具有能够直接面向教育实践服务的特点。 4.评价研究 评价研究是对学前教育机构、课程、教育计划方案等的价值作出评定判断而展开的研研究对象或现象处于自馈漱态中,表现较真实:研究方法比较便利易行。观察法的特征是以教育现象的自然发展过为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来收集实际情况的材料,感性认识强。学前教育研究中运用观察法也存在着不足,即研究者需等待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出现,比 四、方法分类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一)具体方法的分类方式 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对方法进行分类。依据研究有无控制性,将方法分为两类,即经验法与实验法。如美国J.D.尼斯比特在其《教育研究法》一书中,依据对变量有无人为控制,将研究分汐实验法与经验法,后者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等调查方法,以及观察方法及个案研究。依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将方法分为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自然研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随自然进程进行的研究;实验室研究则是指在人为创造的实验情境下的研究。依据研究所描述的状态,将方法分为三类,即历史法、描述法和实验法。历史法是研究过去的状况,描述法是研究现在的状况,实验法是说明预测未来的状况。另外还有依据收集事实材料的途径,将方法分为历史法(或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方法的划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并有交叉重叠的情况。特别是在实际的教育研究中,由于教育现象总是错综复杂的,进行学前教育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常需要用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右效地解决问题。这里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主要从材料收集的角度对各种方法作简要介绍。 (二)学前教育研究具体方法简介 1.历史法或文献法 历史法或文献法亦称资料研究法,是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来认识教育以及教育思想发展的规律性。它是以研究过去的历史事实为对象,即前人或同代人已经发生的并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且形成文字的教育现象为对象,主要手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这种方法可用于研究某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发展状况,或研究某个教育家、教育流派的思想和理论观点等。历史法需要在广泛吸取前人(或同代人)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加以吸收消化,进而利用和创新,研究目的在于对当前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它既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研究方法,同时又是任何科学研究所必需的步骤和条件。正是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分析,研究者才得以确定研究课题与方向。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指的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作周密的观察,同时要求客观、详细地记录,根据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科 学观寮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观察,后者是自发和偶然的,而科学的观察则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研究方向。 3.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周密地了解教育工作中某一方面的现实状况,弄清存在的问题或成绩及其可能的原因,通过调查到的大量事实,概括出教育的规 律性,探求发展趋向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亦称间接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改变或创造一定的条件,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本书的基本结构 学前教育研究过程由6个环节组成即:①选择研究问题;②查阅文献;③研究设计;④收集资料;⑤整理分析资料;⑥成果表达与评价。这6个环节又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本书知识内容的组织就是按照这样的结构展开的,其基本框架如表1-1所示。 一、方法演进中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纵观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可以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直观思辩的经验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研究处于未分化或狃立状态,人们对儿童及其教育缺乏科学观念,凭经验和直觉臆断来了解学前教育现象。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等口号。该阶段的时间跨度为文艺复兴到19世纪前半叶。2.方法整合的多元化阶段19世纪后半叶学前教育研究者逐步发现自然科学研究走向的实验法、测量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下的研究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如只重事实不重价值,只重准确不讲有效,只讲程序不问意义,因而以高扬人文精神的质性研究很快形成了强劲势头,并逐步实现了多元方法的融合。特别是受行动、研究方法生态学运动的推动,目前多元方法的整合已深入人心。 二、方法发展背景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进步是同整个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紧密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研究方法在思维方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提供了操作平台。现代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具有如下特点:1.学科研究方法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某种研究方法属于某门学科”的观念已经淡出研究者的思考框架。这是因为学科研究的高度分化又出了高整合,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如几童的生理、心理、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都统整在“儿童发展”的视野下。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界线与社会科学界线也越来越模糊。2.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由二岐走向整合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同一般的教育研究方法论一样,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走向两种精神的相互融通。著名教育方法学者克瑞斯沃尔在其《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种整合的趋向》一书中提出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研究链环中的连续体”这一精辟论断。在克瑞斯沃尔的研究连续体中,参与观察为连续体的一极,真实验研究为连续体 的另一极,中间为访谈、问卷、准实验、测量等研究方法。克瑞斯沃尔认为各方法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线,如真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之间就有中间地带,参与观察与客观观察之间也有 中间地带,问卷法与测量法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线。克瑞斯沃尔对于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提出的连续体观打破了机械主义的方法割裂观。 3. 学前教育研究技术的高度专业化从近几年欧美等国学前教育的相关文献看,研究手段与技术出现高度专业化的趋势。 4. 主要表现为:统计技术更加依赖于统计软件包的专业化,SPSS、SAS、Liserl、Multilevel Analysis等,这些软件的功篦强大但需专门化学习。目前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整理也有系统化的软件包,常见的软件包有Hypercard 2.0、HyperResearch、Storyspace、Cvideo等。 4.学前教育研究的生态学运动生态学是19世末在生物学中兴起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儿童是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心理行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儿童发展的水平、特点和行为的变化,都是这个系统中各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布伦芬布伦纳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指出,儿童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包括微观环境、中间系统、外部系统与宏观的大系统,人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微观环境是指人直接参与其间的环境;中间系统指由多个(可能有的)微观环境同时存在且相互联系作用而形成的新的系统;中间系统的外层为外部系统,发展中的个体往往不直接参与,它是通过各渠道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最外层为宏观系统,指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前面的所有系统均处于这个大的背景中。入的发展就是在这种层层重叠的系统影响下进行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发展,微观环境会发生变化,当个体进入新环境时,称“生态变迁”。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微观环境和中间系统为直接,如家庭、幼儿园等。 5.学前教育行动研究的走向 行动研究的目的不在发现规律,探索真理,而是解决学前教育实践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适宜的研究方法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其复杂的原因在于,研究方法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一些客观观察方法、量化统计方法、软件质性分析方法等在过去幼儿园教师是不可能习得的,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幼儿园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过程,正常情况下一个幼儿园教师的成长周期是35年,不同阶段其对研究方法的需求是不同的,在人职初期直观化、情境化、个性化的研究方法对其很直接、实用,最适宜;在职中期需要更精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在职业后期需要有统领性、协同性、方法论意义的研究方法。此外每个教师所处的条件不同、幼儿园情境不同、自身在幼儿园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其研究方法的适切性也不同。这里从入职初期、中期到后期给出幼儿园教师大致适宜的研究方法:幼儿园教师人职初期适宜的研究方法是: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田野观察、工作日志记录、轶事记录、谈话法、沟通法、个案研究、单一被试实验、行动研究等。幼儿园教师入职中期适宜的研究方法是:客观观察、时间取样记录、事件取样记录、访谈法、深度访谈法、焦点访谈法、简单问卷法、纵向伞案研究、跨个案研究、小样本被试研究、准实验性行动研究、协同行动研究等。幼儿园教师入职后期适宜的研究方法是:精细化深度观察、全息录像记录、眼动记录、综合访谈法、深度访谈法、团体访谈法、复杂问卷法、长程纵向个案研究、复杂实验研究、追踪实验研究法、协同行动研究等。 一、成为研究者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潮流。教师专业化的实质是教师即同律师、医生、职业经理等专业化人士具备专业能力一样,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观念来自于“专业人员即研究者”的启示,其基本假设是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目前人们几乎把“教师成为研究者”当作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语,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标志。 三、幼儿园教师应成为行动研究者 反思性实践者获得的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需要在行动研究的平台上予以实现,行动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研究策略或称研究的思维方式,它是教师学做研究,促进专业成长的最主要方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需要整合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在行动研究中解决的是教师教学与管理中自身的实际中的问题,因而行动研究对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适切性。首先,行动研究是针对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疑问展开的。一般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以改进实际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目的。其次,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虽然是针对教师遇到的问题,但这并不表明他们是问题教师;相反,优秀的教师才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课题涉及研究者关注的领域,想改善的条件、想克服的困难以及想回答的问题等。但当面对一些无序状态的问题时,许多人可能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从问题堆里剥离需要研究的课题是研究工作的起点。 一、问题的来源与课题产生过程 (一)问题的来源 课题可以从人们发现不太满意或未解决的任何事情、某种困难、某种需要改变的态度、任何运转不理想的事物等发展而来。问题的存在是研究课题产生的根本。从问题普遍性与 涉及范围大小考虑,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面探讨问题的来源: 1.关注幼儿园自身的保教问题 幼儿教师做课题的根本立足点应该是本园,甚至本班的教育与养护问题。幼儿园与教师身边存在的各类问题、困难与积累经验往往就是课题生成的源泉。幼儿园自身发展中由来已久的困难与缺点。教育中的“两难问题”,如个性发展与集体意识形成,幼儿主体与教师主体的定位,幼儿兴趣与活动常舰,幼儿园向社区开放与经费、管理的矛盾等。对于这些“两难问题”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幼儿园或者班级实际研究予以解决。幼儿园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与幼儿园现实发展密切联系,也与时代的发展相关联。如目前幼儿园的改制问题,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幼儿教师的待遇问题,幼儿园规模化发展问题等,这些都是目前幼儿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幼儿园与教师自身的定位问题。由于幼儿园在整个教育管理级层当中的性质、类型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位置。每个幼儿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积累一些经验、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教师的个体成长过程来看,同样也会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轨迹和积累。所以,在确定幼儿园以及教师个体的研究问题时,应该对这类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把握幼儿园和教师的定位,使得问题选择具有针对性。幼儿园与教师已有的成功的经验。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可能存在的规律,检验某种经验与教育教学和管理效果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都是一些较好的研究发现。当然,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幼儿园、教师都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经验是研究问题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总之,幼儿园、教师、儿童的许多问题和特征部会隐藏在一日活动与日常生活当中。诸如幼儿园课程,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一般儿童的发展,教材、教法、教具,午睡问题,儿童的常规行为,区角活动创设,特殊儿童,就餐习惯等,凡是有关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各环节的问题都应该是教师要关注,并且可能产生研究问题的地方。 2.关注国内保教问题 对国内保教问题的关注应该回顾历史,立足现状,展望未来。现在我国整体教育正处于改革与高速发展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与实施,学前教育领域对教育与保教的研究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在这样的氛围下,幼儿教师的视角应该放在哪里,寻求怎样的课题做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师还要学会关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从教育信息资料中提炼课题。教育信息资料往往能及时反映一些新的教育思路、教育经验体会、教育科研成果以及教育动态。通过收集、筛选、整理其中的一些信息,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研究课题。 3.关注世界性保教问题 对儿童的教育与养护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教育交流与共同研究也日渐频繁。虽然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间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在儿童教育与养护的研究方面都会有自己丰富的个性内涵。关注世界性教育与养护问题有助于研究人员与教师及时了解世界儿童教育研究的发展动态和信息,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展开相关保教研究。如蒙台梭利教育对儿童秩序、规则意识养成的促进作用;“根与芽。’项目关于儿童参与的社区环境保护策略;瑞吉欧艾米利亚教育体系中美术活动的作用等,对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开展教育研究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二)研究问题的产生 知道了研究问题可能来源与好的研究问题的特征,研究者就应该思考如何发现研究问题,按照一定的思维方法,将发现的问题具体化,成为可研究、可操作的课题。 1.研究问题的产生一般思维策略 第二章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课题从哪里选择 研究问题的产生需要依赖一定的思维策略。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策略有两种,即变换角度思考与怀疑。1)变换角度思考的思维形式为发散性思维与横向思维。它要求研究者力求摆脱原有的思维习惯与已有知识的影响,学习从不同角度,去发现研究空间。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可能性极大。如幼儿园传统美术技能教学,一般程序是教师示范一幼儿练习一教师指导,此程序中幼儿学习、模仿的内在需求比较难以激活。我们不妨试试下面的程序:教师创设操作情景一幼儿探索性操作一教师发现、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一教师结合幼儿问题进行示范一幼儿练习。该程序可以为幼儿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教师依据幼儿自己对问题的体验进行相关的技能教学,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容易被激活。这种从不同视角探讨不同美术技能的教学程序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关键取决于个体大脑的思维习惯与方式。变换角度思考可以在同一层次上进行转换,也可以在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上进行转换。分散性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强,它的不定向性可能导致多样化的思维结果。在运用发散性思维策略的同时,务必要利用逻辑思维对前者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完善与拓展。而横向思维的特点是思维面比较宽,旦善于举一反三。但是欠缺的是深度不够,如果在运用横向思维策略时,有一个统一的重心和指向的话,那么横向思维才可能是既有宽度又有深度。(2)怀疑应该是每个个体天生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教育学科的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值得怀疑的地方比较多,通过怀疑产生新问题的机会也相对多些。关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问题的探讨经历了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到“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有时称为双主体”,现在又提出了“多向互动,动态生成”①的关系说。对师生关系不断思考、质疑,对其认识与分析也越来越深刻。当结论与经验不相符时,怀疑就产生了。如某教师以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改革。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明显,就有理由怀疑,进而分析产生一系列问题:教学准备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等。通过具体分析后,改进教学准备方式,如教学的准备时间。这样,课题就产生了。一般通过怀疑提出问题,结果可能有二,一是结果证明怀疑是对的,得出新的结论;二是结果证明怀疑是错的,维持原有结论。总之,批判精神是人类的优秀品质,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规定,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怀疑是一个研究者应该具有昀基本素质。 2.研究问题产生的过程 研究问题的产生一般可以通过归纳与演绎两条路线来完成。归纳是以实践为着眼点,而演绎则以理论为着眼点。不管通过什么样的路线寻找研究问题,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通常研究问题产生程序有以下几个步骤:(1)初步确定研究问题的大致范围,可以使研究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查阅文献资料过程中目的性更加明确。一个研究课题范围的形成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研究动机,对研究问(2)研究问题具体化也称为课题聚焦。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已经确定的研究问题的范围缩小,并对研究问题进行分解,逐步使问题变得具体、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研究问题具体化主要就是罗列与其相关的因素,通过选择,逐步缩小研究问题范围的过程。例如,初步确定研究问题的范围是要对幼儿的美术表现进行研究。幼儿美术表现研究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范畴,从中可以分解出许多与幼儿美术表现有关联的因素——能力、年龄、兴趣、动机、教师、美术技能水平、生活经验、美术教学方法、美术教学组织策略、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研究者可以将这些影响幼儿美术表现的因素尽可能地罗列,但不可能全部罗列,而是只能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进行研究。这样研究问题范围就会逐步缩小,研究问题也就具体化了。当然有时研究问题可能还要进一步具体化,一直到可以进行研究为止。如要进行美术教学方法与幼儿美术表现之间的相关研究,可以罗列各种美术教学方法,依据研究问题特征对项目进行筛选。比如确定示范法进行研究,那么示范法还可以进行分解。研究者在研究问题具体化过程中,对可能影响的因素进行罗列与分解应尽可能按分类的规则去排列,因素之间不要有交叉。另外,研究者要注意,一个研究问题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大些,然后逐步缩小范围,这样也比较容易扩展研究问题,研究的系统性可以更强。(3)在一个研究问题具体化以后,就必须依据研究问题的特征决定研究应该采用的基本方法。可以是质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是量的研究方法。(4)在前面三个方面工作完成之后,研究者必须要写研究问题的论证报告。研究问题论证报告撰写的目的在于对研究问题生成过程的各方面工作做一个总结,综合反映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研究问题论证报告的完成标志着选择与确定研究问题工作的结束。 二、研究问题的类型 学前教育研究问题比较复杂,为了能深入地把握各种研究问题的实质,一般将根据各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类别划分。常见的分类有: 1.理论性研究问题与应用性研究问题理论性研究问题有时也称基础性研究问题,主要是指旨在探索学前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学前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丰富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拓展研究领域的研究问题,不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应用。因理论的不同概括水平,一般把理论性研究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那些对构成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等进行的突破性研究的问题,如学前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幼儿主体发展等。这类研究问题研究难度较大,对研究者的理论水平要求更高,闻时还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批判性的理论思维能力。因此,幼儿教师一般不涉及这类研究问题。 第二层次是指对学前教育的某一方面的概念、原理原则或某个具体的领域进行探索的理论性研究问题。如生活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框架建构、幼儿园科学教育层次化探究、生活中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等。对该层次进行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要有较深入的了解。第三层次是指对学前教育中个别概念、原理做出修正或更详细说明的研究问题。如幼儿结构性游戏的年龄特点的研究、幼儿自主性区域活动特征研究、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等。由于该层次研究问题涉及范围小,理论要求比较低,研究难度相对比较小。依据幼儿教师工作实际,可以尝试进行第二、第三层次理论性研究问题的研究,但最好要有专家指导。应用性研究问题是指以改进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为目的,在理论的指导下,探究各种具体的学前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问题。这类研究问题的研究成果一般多为操作性和程序性知识,对于学前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它与理论性研究问题一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涉及的是全局的学前教育的实际问题如学前儿童发展评估标准体系的研究、学前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研究等。笫二层次是指涉及学前教育在某一方面、某一地区、某一部门的实际问题。如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体制研究、浙江省民间游戏的整理与运用研究等。第三层次是指涉及学前教育工作中个别的实际问题。如生活化数学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研究、大班幼儿入学准备的研究等,这类研究具体明确,研究难度相对较小,比较适合幼儿教师进行研究。 2.描述性研究问题、因果性研究问题与预测性研究问题这三类研究问题的划分依据的是研究活动对问题探讨的深度。描述性研究问题是指对学前教育的某釉现象进行具体描述和分析的研究问题。如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的观察研究、幼儿就餐习惯的调查与分析等。这类研究问题往往涉及现状研究,理论性要求比较低,研究难度小。因果性研究问题是探索和揭示学前教育中几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问题。如自主性游戏与幼儿独立性发展关系的研究、幼儿教师交流风格与专业成长的关系研究、美术教 育与幼儿情感发展的关系的研究等。这类研究关心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其研究层次较高,难度也比描述性研究要大。 一、研究问题的目的指向 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的价值取向可能是多元的。结合研究问题的性质,从不同的视角剖析研究问题,其一般具有理论目的与实践目的、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两个维度的价值取向。 (一)理论目的与实践目的 研究问题的理论目的是指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论的拓展,比如新理论的建构、发展、完善。对原有理论的检验或者突破等,其对于探索学前教育规律,发展学前教育科学,建立和逐步完善学前教育的学科体系意义重大。通过对研究问题深入地探讨,如系统地总结学前教育工作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进行跨文化比较教育研究,开展学前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等,可以建立相对完善的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问题的实践目的体现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如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学前儿童的键康发展、研究结果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等。开展研究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实践目的,但不考虑研究的理论目的,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可能会极大地削弱。因此,研究问题的理论目的与实践目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必然要涉及研究者的个人目的与研究项目的社会目的。一个成功的研究往往能带来个人与社会双赢的局面。研究问题的个人目的一般是指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学前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意识与从事科研的能力。幼儿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对于个体的专业成长十分有利。对研究问题的探讨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教师可以在研究过程当巾通过不断与幼儿、合作者(教师与专家)、问题之间进行互动,寻求理想教育教学策略。此外,一个成功的研究可能还会为研究者带来潜在的经济与社会知名度的收益。研究问题的社会目的要求对问题研究奉行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宗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家长服务、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等应该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目的。将学前教育研究问题置身于社会背景下展开,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教学的质量。通过研究促进学前教育改革,推进幼儿教育实践的深入。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前教育事业更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以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而教育改革要以研究成果作为有效的指导。《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落实必须依赖于对若干研究问题的探讨,必须通过教肓科学研究寻求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落实途径与有效方法。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当中,研究问题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之间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其中社会目的是核心,个人目的为问题的研究提供动机。 二、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 一个研究课题的形成最初经常是由一个问题提出来的,它是研究的焦点。但研究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研究的。比如,我应该把孩子放到幼儿园吗、幼儿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往往存在无法收集资料、缺乏研究和实践经验等困难。如果将其分别变成上幼儿园的孩子是否比不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合作能力上发展得更好、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学习英语最好问题就变得具备可研究价值了。寻找到可以研究的问题,并不代表它就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一般而言,好的研究问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 (一)研究问题是可行的、可通达的 研究问题的可行性是研究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切实可行的问题就是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研究的问题。研究问题的现有资源包括研究者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研究者的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知识结构、技术水平、个人专长、研究热情等。选择研究问题时应考虑个体的特征,并结合个体的实际工作。幼儿教师的研窕问题可以较多地关注教育教学问题;幼儿园管理者可以较多地关注管理问题,如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构建家园联系的网络平台等。研究问题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研究资料是否充足,是否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如研究设备、技术条件等),是否拥有一定的研究经费,是否拥有一定的研究场所等。上述的各种客观条件对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影响较大。 (二)研究问题是清楚的、明晰的 研究问题要清楚,准确地说就是知道到底要研究什么。当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作为研究的问题时,就要考虑具体的研究的内容,这对明确研究方向、理顺研究思路f分必要。“是否要为有学习障碍的学前儿童开设特殊班级”是一个可以发展成为研究问题的问题,其中“特殊班级”‘学习障碍”等术语需要阐明。 “学习障碍”学前儿童有一个合法的定义:年幼儿童由于明显的学习或行为失调不能适应正常的课堂情景。这种失调应该与神经障碍或情绪障碍有关,不应该由智力落后、文化剥夺或外国语言问题等原因造成。在该定义的本身还包含了一些模糊的语词,如行为失调、文化剥夺,这样的情况在研究当中是很常见的,不同研究者、不同幼儿教师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果研究者不清楚研究问题中的关键术语与语词,将会影响他们对研究资料的查询。因此,为使研究问题更清楚、明确,有必要将问题中的模糊术语、语词依据研究的需要提出可以操作的研究解释,一般而言,定义术语或语词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就是概念性定义——常被称为的字典途径定义。概念性定义即从抽象的文字意义上对变量的共同本质进行概括。按照这种方法,“旁观”可以解释为:置身局外,在一边看。然而,这种定义还存在不清楚的地方。“置身局外”的制约性条件是什么,具备什么样特征才叫作“在一边看”。可以看出用字典途径进行定义,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方法就是对重要的术语或语词进行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指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是将概念和事实联系起来的桥梁。 操作性定义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条件描述法:对所解释对象的特征或可能产生的现象进行描述,对达到某一结果的特定条件做出规定,指出用什么样的操作去引出什么样的状态。即规定某种条件,观察产生的结果。如,饥饿是指24小时剥夺食物的结果;竞争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的同伴,所处环境相似,大家都有相同目标,但只能允许其中一人能达到目标,这时同伴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人本主义课堂可以定义为由一个在4到5周内,每周至少能有一天进行观察的观察者得到的具有以下所有特征的任何课堂:A.在同一时间里使用同样材料的学生不多于3个。B。教师每天用于集体授课的时间不多于20分钟。C.每堂课至少有一半时间可供学生做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进度选择的项目。D.有几套(多于3套)不同种类的教材可供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使用。E.非传统的座位安排——学生可以坐成一个圆圈,按小组安排座位,甚至就坐在地上,完成他们自己的项目。F.经常(每周至少2次)进行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就他们在课本上所阅读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行为描述法:对所解释对象的动作特征进行描述,对可观测的行为结果进行描述。通常这种操作定义用以解释客体的行为,常用于给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如,饥饿可以定义为小白鼠为获取食物而在一分钟内压杠杆十次以上。旁观可以指注视别人的活动达2~3分钟,自己未参加。学习兴趣可以指学生投入某门学科有效学习时间的总量以及上课时的行为表现。研究者要注意具有以下特征的关键性术语需妻给予操作性定义:确保整个研究聚焦于研究问题的必要的术语;理解研究内容的必需的术语;研究领域局外人可能不理解的术语;有多种含义的术语;规定自编或选用工具的说明精度的术语。总的说来,操作定义有许多的优点,但其本身不具有说明性,所以研究者在给出一个术语或语词时,最好能同时给出其概念性定义。 (三)研究问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研究问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应当考虑是否要决定花时间、精力甚至资金去研究某个问题,获取相关答案的时候,研究者应该思考诸如“研究某个问题有没有价值?它对教育教学有什么贡献?它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是否重要?”等,这些问题要求研究思考为什么值得去研究。 (4) 研究问题是符合伦理、道德的研究问题要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是指该研究问题不会造成对研究对象甚至整个人类在心理或者生理上的伤害,也不会损伤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五)研究问题有新颖性、创新性教育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研究问题的选择应该是别人未曾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并不是完全新生的创新,时代在变迁,原来已经解决的问题可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遇到新的挑战。研究问题的创新性要求研究者要立足于新的时代、立足于自我发展,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一般而言,研究问题的创新有以下几种情况:以前未曾研究过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03657学前教育教学方针分析研究方法(2015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2728932.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