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1套新版粤教沪版.zip

收藏

编号:9655023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51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3-12-24
  
20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九年级 物理 上册 一册 教案 打包 21 新版 粤教沪版
资源目录:
(温馨提示:点“+”可展开查看一级资源目录。点“-”可关闭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1套新版粤教沪版.zip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1套新版粤教沪版.zip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14.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1.2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12.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10.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8.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13.1从闪电谈起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46.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13.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44.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13.3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42.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13.4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40.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13.5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38.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13.6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36.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12.1认识内能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56.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12.2热量与热值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54.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12.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52.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12.4热机与社会发展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50.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电能与电功率15.1电能与电功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24.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电能与电功率15.2认识电功率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22.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电能与电功率15.3怎样使用电器正常工作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20.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电能与电功率15.4探究焦耳定律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18.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探究欧姆定律14.1怎样认识电阻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32.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探究欧姆定律14.2探究欧姆定律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30.docx
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探究欧姆定律14.3欧姆定律的应用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220803128.docx
资源描述:
-1-11.1 怎样才叫做功11.1 怎样才叫做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和能的含义,学习从物理规律中归纳简单的物理现象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教学难点】怎样正确地测算功。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课件、插线板、保险丝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关于功1.在 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上,我国举重选手龙清泉夺得了金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我校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身体也买了杠铃供同学们使用。小明同学用尽全身力气想举起杠铃,可是杠铃在地上却纹丝不动。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小明同学对杠铃施加的力产生效果了吗?2.“劳而无功”这一成语出自庄子天运:“是犹推舟子涉地,劳而无功。”释义“功”,功效。花了劳力却收不到功效,形容白费力气,可见古人早已知道花了力气而没有功效这一物理现象。那么我们物理学中的“功”是如何定义的?怎样才算做功呢?3.大华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仅学习好,在家里也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星期天,大华上午去买了 30 斤大米,午饭后又帮妈妈收拾碗筷,接着又去井边帮爸爸把一大桶水提回家,累得满头大汗。大华的爸爸是个物理教师,他说:“大华今天很辛苦、很劳累,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你今天做这几项家务活时,并没有做功。”大华百思不得其解。大华的爸爸说得对吗?如何从物理学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呢?二、新课教学(一)怎样才叫“做功”1通过实验,体验“做功”。学生实验 1:用力沿水平方向推着小车前进(如图所示)。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在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小车所受的推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点拨:此例中小车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s。学生实验 2:用力将地上的物体拿到桌面上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物体所受的拉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2-点拨:此例中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2找找共同点,建立功的概念。仔细观察两示意图,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共同点:(1)这两个实验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共同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3功的概念: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二)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活动:请教室后排一位同学,将他的文具盒(或其他物品)送给老师。引起学生注意,再结合这一模型,让学生分析文具盒受力情况和位置变化情况(画出示意图),讨论该同学作用在文具盒的力有没有做功。3分析课本活动 2,进一步理解做功的含义。先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4练习:分析下列物体受到的力,并指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1)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为什么?(2)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对小车做功了吗?为什么?(3)工人推动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前进。当工人停止用力后,小车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工人还对小车做功吗?为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靠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F0);(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s0);(3)物体受力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F与s的方向垂直)。典例解读典例解读 下列事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A举着杠铃原地不动B扛着米袋慢慢登上楼梯C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D用 300 N 的力推汽车,汽车没动【解析】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缺一不可,否则没有做功。【答案】B(三)怎样测算功1功的多少:(1)如图甲所示,用力把一块砖匀速提升 1 m,做了一份功W。(2)如图乙所示,如果用力把三块同样的砖匀速提升 1 m,做功多少?(3)如图丙所示,如果用力把一块砖匀速提升 3 m,做功又是多少?点拨:从上面分析可知功与力、距离的关系如何呢?学生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有:-3-(1)使物体移动的距离一定,力越大,做的功越多;(2)力一定,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3)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4)功的多少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移动的距离成正比。2.功的计算方法: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1)公式:功力距离,即 WFs;(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 W 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3)1 J 的物理意义:1 N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 1 m 的距离所做的功为 1 J。即:1 J1 N1 m1 Nm。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 F 的单位:牛(N);距离 s 的单位:米(m)。3.功的简单测算:(1)如图所示,请学生实际估算“用手匀速托起两个鸡蛋升高 1 m 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多少。”(2)如图所示,一人拉着重2000 N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 m,你能求出此人做了多少功吗?如果拉力为 500 N 呢?完成课本例题的学习,通过例题的演算理解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典例解读典例解读小朋友在平地上用 50 N 的水平推力推动重 100 N 的箱子,前进了 10 m,他做了_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 2 m,他做了_功。【解析】水平推箱子做的功W1,等于水平推力F和水平前进的距离s的乘积。匀速举箱子时用的力F,与箱子的重力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举箱子是F克服重力使箱子在F方向上升高h所做的功W2FhGh。【答案】500 J200 J(四)机械功原理1使用机械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2机械功原理是机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三、练习设计请完成全易通“题组练习”部分。四、课堂小结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功的定义、公式、单位。强调:(1)功是力在距离上的积累效应;(2)1 Nm 与 1 J 相等,是等价的。3.强调解题规范化。-1-11.2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11.2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计算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2会计算有关功率的简单问题。3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学习用比值法研究物理问题。4通过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认识功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教学难点】功率的测量。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体重计、卷尺、秒表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讨论:在建筑工地上,需要把几百块砖全部送到楼顶,你能想出几种办法?你认为应选择哪种办法?为什么这样选择?二、新课教学(一)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力做功时,不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要注意做功的多少,更要关心做功的快慢。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活动: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1阅读课本活动 1,注意观察两个情景,了解女同学和男同学各是怎么说的。因图中两位同学的说法都带有片面性,即女同学只比较功的多少而没有考虑时间,男同学只比较时间的长短而没有考虑做功的多少。2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得出: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是片面的,不能只比较做功多少或只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物体做了多少功,二是物体做功所用的时间。3小实验:(准备:在讲台两侧地面上分别放四块砖。)实验 1:两位同学都将搬四块砖,从地面搬到讲台上。要求:一位同学一次将四块砖搬到讲台上,另一位同学分四次将四块砖搬到讲台上,两次做功所用的时间也就不同了。实验 2:要求:两位同学用相同的时间,一位同学将两块砖,另一位同学将四块砖,同时从地面搬到讲台上。实验 3:要求:一位同学用较短的时间将两块砖从地面搬到讲台上。另一位同学将三块砖用较长的时间从地面搬到讲台上。观察讨论:谁做功快,谁做功慢,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分析实验 1 可得出:方法一:做相同的功,用时少做功快。分析实验 2 可得出:方法二:做功时间相同,做功多的做功快。-2-分析实验 3 可得出:一位同学做功少,但用的时间短。另一位同学做功虽多,但用的时间长。让学生找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很快会联想到速度概念和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提出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来比较做功的快慢。教师指出,这是最简单也是最佳的方法。(二)认识功率1功率概念:物理学中,把做功的多少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功率。2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3功率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符号表达式:PW/t4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是焦耳/秒,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符号是 W。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工程上还常用到千瓦(kW)做功率的单位。1 W 1 J/s,1 kW103 W。(1)体验 1 W 的大小:在 1 s 内将两个鸡蛋举高 1 m,做功的功率约为 1 W。(2)阅读课本“信息浏览”,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说明其意义。典例解读典例解读关于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B做功时间短的机械,功率一定大C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D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长的机械,功率一定大【解析】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决定于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答案】C(三)功率的计算口答:1.人在 3 s 内做功 150 J,求人的功率?2挖掘机在 1 min 内做了 7.2106 J 的功,求挖掘机的功率。想一想:在课本图中,图(a)所示的起重机吊起的建筑材料重 2000 N,高度为 10 m,所用时间为 40 s;图(b)所示的滑轮吊起的建筑材料重 200 N,高度也为 10 m,所用时间为 20 s。它们做功的功率各是多少?哪个功率大?教学分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首先弄清题意,找出已知量和待求量,明确解题的过程。分析是沿着PW/tWGh的思路进行。典例解读典例解读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 50 kg 的人,在 10 s 内连续向上跳 12 个台阶,已知每个台阶的高度为 0.2 m,则这个人在这段时间内的功率是()A1200 W B10 W C12 W D120 W【解析】人爬楼主要是克服重力做功,大小可以利用WGh进行计算;功率大小可以利用PW/t进行估算。由WGhmgh可知,只要测得人的质量和楼高,就能算出人做功的大小。【答案】D(四)学生实践体验活动:比一比,谁的功率大1设计实验:(1)要测出每个同学上楼的功率,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2)怎样测量这些物理量?(3)测量顺序是怎样的?(4)怎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2测量过程:男女同学各选 10 名“运动员”排成两纵队,由两位同学记时间t,一位同学负责测量学生-3-质量m,两位同学用卷尺测量四楼到地面的距离h,由教师指挥发出信号,学生开始以最快速度跑上四楼。记时员及时报时,将m、h、t三个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功率。最后比一比谁的功率大。姓名登楼的高度h/m登楼的时间t/s登楼的功率P/W三、练习设计请完成全易通“题组练习”部分。四、课堂小结1功率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注意功和功率两个概念的区别。3功率是机械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是选购机械的重要依据。4调查常见机械和电器的功率。-1-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机械效率,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4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 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教学难点】同一机械的效率是可变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斜面、小车、铁架台、滑轮组、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现代社会是讲求效率的节约型社会,时时处处都要讲究提高效率,使用机械也要讲效率。那么,什么是机械效率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日常生活中,人们搬移物体,不是将物体平移到另一个地方,就是将物体从低处搬到高处(或从高处搬到低处)。课件展示有关生活、生产中搬移物体的片段,引导学生观察。搬移物体过程中,可以用手直接搬,还可以利用机械。演示:(1)用手将一重物直接从低处匀速搬到高处。(2)利用斜面将该重物从低处匀速搬到高处。(3)用动滑轮将该重物从低处匀速搬到高处。交流:这些实验中,如何测算人做功的多少?测算:测出上述实验中人所做的功。分析:利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为何多一些?讨论:哪些功是我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必须要做的功?哪些功是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可以作答。分析:课本图 1116a、1116b 中,哪些功是我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必须要做的功?哪些功是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的含义。1有用功(W有用):为达到目的人们需要且必须做的功。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既无利用价值又不得不做的功。3总功(W总):动力所做的功。4总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用W额外。典例解读典例解读李玲玲同学用水桶从水井中提水做清洁,她在把水从井底提上来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桶所做的功是有用功B对水所做的功是额外功-2-C对水所做的功是有用功D对水所做的功是总功【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同学的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对水所做的功是有用功;在提水的过程中,也要对桶和绳做功,这部分功是额外功。该同学对水、桶和绳做功的总和是总功。【答案】C(二)什么是机械效率(二)什么是机械效率讨论:(1)当你用水桶提水时,有两只大小相同的水桶可供选择,一只是轻质塑料桶,另一只是厚铁皮桶,你选择哪一只水桶?为什么?(2)当你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你希望选用什么样的滑轮?为什么?至此,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1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2公式:W有用W总100%3讨论(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机械效率的单位是什么?(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 1?能不能等于 1?(4)如何提高机械效率?4练习如左下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 220 N 的泥桶,动滑轮重为 20 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如果工人将绳子匀速向上拉了 6 m,则泥桶上升了多少?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典例解读典例解读如右上图所示,拉力F80 N,物体重G120 N,若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的距离s4 m,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2 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总功W总;(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解析】关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般用有用功W有用Gh,总功W总Fs求解,另外snh(n为滑轮组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答案】(1)W有用240 J;(2)W总Fs320 J;(3)W有用W总100%75%。(三)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三)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目的: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实验原理:W有用W总100%讨论:(1)滑轮组工作中的有用功怎样计算?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2)滑轮组的额外功是怎样产生的,是否便于测量?(3)有其他简便的方法测算总功吗?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4)为了求出滑轮组的有用功和总功,进而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滑轮组外,实验中还需要哪些测量器材?注意事项:(1)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以钩码的下端为标准读数。(2)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读出,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不要和外壳摩擦。(3)测量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时,可事先在细绳自由端上作一标记,再拉弹簧测力计,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出细绳标记移动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实验结果:同一个滑轮组,在提升不同的重物时,其机械效率是不同的。思考: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什么?典例解读典例解读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和同学们组装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每只滑轮重都相同,不计摩擦和绳重)。(1)对于甲图所示的滑轮组,如果没有刻度尺,只要测出钩码重G,然后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值F,即可算出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2)比较甲、乙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知甲_(填“”“(3)在乙滑轮组中,增加钩码,再重复前面的操作,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原来的机械效率相比较-4-三、练习设计请完成全易通“题组练习”部分。四、课堂小结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机械效率的含义。3机械效率总小于 1。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11.4认识动能和势能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4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同一机械的效率是可变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小车、木块、重物、小桌、沙子、弹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师生共同讨论。1.高速公路上都有限制汽车速度的标志,想一想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2.“忽然,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从轨道的最高端飞驰而下,如同一条蛟龙,时而上下翻腾,时而左摇右摆乘坐过山车的我在万分紧张的气氛中紧闭双眼,经历如此惊心动魄、激动不已的旅程,当我感觉过山车似乎平稳时,睁开了双眼。哎呀!太可怕了我正处于回环的最高处,而且还头朝下太刺激了!”过山车速度为什么能够快慢不同的改变?过山车在最高点时,怎么会有平稳的感觉?想知道这里面的物理道理吗?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3.置疑:你知道人为什么要吃饭吗?学生讨论。人类生活、生产离不开能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习并了解一些有关能量方面的知识。问题:根据你的认识与了解,能说说能量有哪些形式吗?学生讨论回答。那么,什么物体具有能呢?指出:机械能是能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到底什么是能呢?请观察下列实验。二、新课教学(一)什么是能(一)什么是能1演示实验(1)运动的小车推动木块运动。(2)被举高的重物下落将小桌子压入沙中。(3)被拉伸的弹簧拉动小车运动。2分析、讨论(1)运动的小车对木块、被举高的重物对小桌、被拉伸的弹簧对小车有没有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运动的小车、被举高的重物、被拉伸的弹簧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能量”的概念。3“能量”的概念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4如何去判断能的大小-2-举例讨论:四、五级风能够推动帆船“逆水行舟”;八、九级大风可以使大树“前仰后合”,而飓风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分析:哪种风具有的能量最大?你怎样判断能的大小?总结: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5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典例解读典例解读下面关于功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个没有做功的物体,一定没有能量B甲物体的能量比乙物体的能量大,则甲物体一定比乙物体做的功多C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因为它能够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D静止的物体,没有机械能【解析】做功是改变能量的一种途径,能量改变了多少,可以用做功的多少去度量。即功是描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取得的成效(移动的距离),是一个过程,而能量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是一个状态量,物体没有做功,不一定没有能量,主要是把握“能够做功”这个关键词,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能够做功,则说明它一定具有能量。【答案】C(二)机械能(二)机械能问题:运动的小车、被举高的重物、被拉伸的弹簧都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都具有能。它们具有能的原因是否相同呢?回顾实验作答:小车之所以具有能,是因为其运动;重物之所以具有能,是因为其被举高;弹簧之所以具有能,是因为其发生了弹性形变。为了区分它们,物理学中作了如下规定: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机械能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哪些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典例解读典例解读下面的物体中,只具有动能的是_;只具有势能的是_;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的是_。A停在地面上的汽车B在空中飞行的飞机C被起重机吊在空中静止的货物D弹簧E在水平铁轨上行驶的火车【解析】A.停在地面上的汽车没有运动,它不具有动能;因为其在地面上,它也没有势能;B.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运动着,它具有动能;它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又具有重力势能;C.在空中静止的货物,它没有动能,只有重力势能;D.弹簧在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时,不具有弹性势能;E.水平铁轨上行驶的火车,只有动能没有势能。所以,只有动能的是 E;只有势能的是 C;既有动能又有势能的是 B。-3-【答案】ECB(三)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三)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置疑:物体具有的动能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学生猜想:(1)动能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理由:用玩具手枪射出去的塑料子弹威力大,而用手扔出去威力小,(2)动能的大小还可能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理由:在车祸中,电动自行车撞倒行人的后果不太严重,而以相同速度行驶的大卡车撞人的后果严重。设计实验方案,思考:(1)怎样让小球自己运动起来,获得动能?(2)动能的大小可能跟两个因素有关,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3)怎样改变小球运动的速度?又怎样控制小球运动的速度相同?(4)怎样比较小球动能的大小?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动能越大。总结:物体的动能跟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2练习(1)一辆汽车突然加速行驶,它的动能_。为什么?(2)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不停地洒水,它的动能_。为什么?(3)交通部门为什么要对车辆进行限速?为什么同一路段不同车辆限速不同?(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置疑: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并说明依据。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思考:(1)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比较重物重力势能的大小?(2)如何在实验中控制有关的变量?学生根据设计方案探究后,汇报结果;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关于弹性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课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总结:物体的位置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弹性物体的弹性越强,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五)机械能的转化(五)机械能的转化1说明(1)动能和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表现形式。(2)一个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也可以只具有动能或者只具有势能。2练习: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在海上行驶的轮船。吊在天花板上的吊灯。被拉长的橡皮条。在空中飞行的子弹。3动能与势能的转化-4-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演示并分析课本活动 3 中设置的实验。得出结论: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分析课本中的三个实例。总结:物体的动能与势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有摩擦等阻力时,在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机械能会减少。典例解读典例解读1.如图所示,铅球从出手到将要落地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铅球由ab时,动能逐渐增大B铅球在b点的机械能大于a点的机械能C铅球由bc时,机械能逐渐减小D铅球在c点时动能最大【解析】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能量没有损失,机械能的总量不变。【答案】D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有一个左边连接有弹簧的物体B,物体A以一定的速度向右运动撞击弹簧,最后A与B一起向右运动,A刚接触弹簧到A、B以相同的速度向右运动这一过程中,下列关于弹簧的弹性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直减小B一直增加C先增加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加【解析】A刚接触弹簧,A开始压缩弹簧,压缩的弹簧会对B产生弹力使物体B向右运动起来。开始时B的速度比A的速度慢,A要继续压缩弹簧,直到A与B的速度相同时,弹簧不再被压缩,即此时弹簧被压缩到最大值,弹簧的形变最大,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也达到最大。【答案】B三、练习设计请完成全易通“题组练习”部分。四、课堂小结1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2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及速度的关系;3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及高度的关系;4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13.1从闪电谈起13.1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4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起电机、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羽、验电器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验 1:感受静电通过起电机起电,让学生感受一下静电作用。实验 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观看闪电景象,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活动 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1实验:摩擦起电。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分析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典例解读典例解读摩擦产生的带电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下列各现象中,不是由于摩擦起电引起的是()A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吸附灰尘B印刷厂里的纸张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C买食品时,装食品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D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会被粘在铁棒上【解析】A、B、C 都属于摩擦后的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静电现象,而 D 是由于手上的水碰到铁棒后凝固的缘故。【答案】D(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2-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先让验电羽带上电;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两种电荷: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实验探究:通过起电机分别给两个验电羽带上相同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起电机分别给两个验电羽带上不同性质的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典例解读典例解读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B带正电,则D带_电荷。【解析】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那么首先根据B带正电荷去推理与B有相互关系的其他带电体,B、A相斥可得A带正电荷,A、C相吸可知C带负电荷,C、D相斥则可推断出D带负电荷。【答案】负(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1观察验电器,了解它的构造;2验电器的使用方法;3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4验电器的作用:(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检验物体带什么电。典例解读典例解读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如图所示)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可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会因排斥而张开,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金属箔带正电,金属球不带电B金属箔和金属球都带正电-3-C金属箔带正电,金属球带负电D金属箔和金属球都带负电【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缺少电子,当它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上的一部分电子就会转移到玻璃棒上,这样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荷。【答案】B(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1实验: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2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闪电形成的原因和尖端放电现象。3生活中的“放电”现象干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如果在夜晚还能看到火花,这是衣服之间摩擦起电然后放电产生的现象;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将发生放电现象,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油罐车的后面常拖有一条铁链,使油罐上产生的电荷经铁链流入大地,避免放电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火灾;在存放大量易燃物品的工厂车间或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人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避免因放电产生火花引起火灾;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元件,表面要很光滑,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等。课后登录互联网,搜索有关资料,了解静电复印机、避雷针等设备的构造、原理等。典例解读典例解读穿化纤衣服的人在晚上脱衣服时,常会看到闪光并有轻微的“啪啪”声,人摸衣服时手有麻的感觉,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解析】分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是要从摩擦起电及静电的放电现象等方面解释。穿化纤衣服的人在运动中会使衣服由于摩擦而带电,由于化纤衣服的绝缘性好,所以随着电荷的积累,衣服上的静电压可高达数千伏。脱衣服时会看到闪光,听到的“啪啪”声,是静电的放电现象,数千伏的静电荷与人体接触即对人体放电,会使人产生麻的感觉,不过静电压虽高达数千伏,但静电荷的电荷量却很小,静电能只有几毫焦,所以衣服对人体放电时电流很小,没有危险。【答案】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而带了电,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即会看到闪光并有轻微的“啪啪”声,因积累的电荷电压较高,人摸衣服时对人体放电会使人产生麻的感觉。三、练习设计请完成全易通“题组练习”部分。四、课堂小结1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1-13.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13.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电路的组成,知道通路、开路和短路。2会连接简单的电路,并能画出电路图。3知道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4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5能识别串联和并联的电路,会画出串联和并联电路图。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串联和并联;电路图。【教学难点】短路及其危害;根据实物图或电路图判别用电器的连接方式。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灯泡两个,导线若干、示教板(插件)、教学用软件(初中电学实验室)。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电路和跟电有关的精彩画面。上网搜索生活中有关电器线路板,展示电的路径。对电路知识的学习,我们从最简单的电路入手。二、新课教学(一)认识电路(一)认识电路活动 1:怎样使一个小灯泡发光?明确任务:让灯泡亮起来,并用开关控制灯泡。注意事项:切不可用导线直接把电池两端连接在一起;连接电路时,先断开开关,待连接完毕、检查无误后再合上开关;裸线接线方法介绍。学生实验,教师指导。电路连好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连接的电路。引导学生观察电路,思考各元件的作用,共同总结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指出各元件的作用: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电源:供电;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二)通路、开路和短路(二)通路、开路和短路1结合学生连接的电路介绍通路和开路。2短路教学(1)用一根导线,在发光的小灯泡两端迅速试触,观察到的现象:灯泡熄灭。(2)分析小灯泡熄灭的原因。(3)短路及其危害: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展示家庭电路因短路而引燃导线绝缘皮的图片。强调:做实验时,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典例解读典例解读如图所示的三个实物图,属于通路的是_,属于短路的是_,属于-2-断路的是_。【解析】A 图中闭合的开关相当于导线,故此图相当于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属于短路;B 图中开关断开,此时电路不通,电路中没有电流,故为开路(断路);C 图中开关闭合,灯泡发光,电路中有电流,故为通路。【答案】CAB(三)怎样画电路图(三)怎样画电路图简单的电路,我们可以很容易看清它的连接情况。但是一些复杂的电路(如电视机的线路板,出示实物),我们很难掌握它的连接情况。为此我们使用专门的符号代替元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电路的组成。引入:你能不能用简便明了的方法,把刚才连接的电路画下来?1.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了解几种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以及画电路图的基本方法。2.尝试画出活动 1 中所连电路的电路图。3.结合学生画的电路图说明注意事项(1)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2)连接线要画成横平竖直;(3)电路图要简洁、整齐、美观。练习:画出如图所示电路的电路图。上面电路中连接有两个小灯泡,是怎样连接的,能同时发光吗?还有其他连接方法吗?典例解读典例解读画出该实物图的电路图。【解析】从电源正极出发将元件依次画出(开关闭合),电路处于通路。电源、开关、小灯泡不能接在拐角处。【答案】如图所示(四)电路的连接方式(四)电路的连接方式1活动 2: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提出要求:-3-(1)一定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2)想出其他连接方式;(3)把连接成功的电路,用电路图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活动。实验完毕,几个有代表性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让共同合作的两位同学上台,演示自己所连电路,并把电路图画在黑板上。2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区别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教师可以补充、演示):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方式用电器顺次连接用电器并列连接有无分支只有一条路径至少两条支路3.探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1)在串联电路中,把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作用是否改变?(开关控制整个电路。)(2)在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又如何呢?(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利用软件演示: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特点:能否独立工作。典例解读典例解读1.如图所示电路图中,两灯属于串联的正确电路是()【解析】从图示可看出 A 图电路中出现短路情况,是错误电路;B 图中两灯并列连接,属于并联电路;C 图虽然不是规范电路图,但各元件是首尾相连顺次连接的,且无短路现象,所以是串联的正确电路;D 图中两灯是并列连接在电路上,属于并联电路。【答案】C2请在图中的两个虚线框内,选填“电源”和“开关”的符号,并满足当开关都闭合时两灯组成并联电路。【解析】要满足当开关都闭合时两灯组成并联电路,开关都闭合时,电路分成两个支路,若上端填开关,下端填电源,中间的灯被短路,所以上端填电源,下端填开关。-4-【答案】如图所示三、练习设计请完成全易通“题组练习”部分。四、课堂小结1简单电路的组成及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九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1套新版粤教沪版.zip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96550238.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