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上海科技教学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

收藏

编号:257001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8.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0
  
10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上海 科技 教学 教育出版社 年级 上册 信息技术 教案
资源描述:
/. 第一单元 认识信息技术 一、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与信息社会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小学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全部来由农村,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缺乏,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或开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导致多数学生基本没有信息技术基础,所以升到初中,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基本等于零,所以得从零基础开始,慢慢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信息与信息社会。 (2)正确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信息。 (3)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相关性和安全性。 (2)培养合理运用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 (2)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难点: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 【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生活案例、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教学准备】 教材以外的生活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1.引入。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实例。例如,每天电台中广播的天气预报;每位同学的名字、身高、体重;每次考试的成绩、名次;电视节目预告;各种新闻、消息等。 2.从学生的实例中引出信息和信息社会。说明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3.信息、信息载体和信息源的区分。 教师提出“书、电视机是否是信息”的疑问,请学生讨论辨析,最后说明各种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抽象,而知识是信息的高级组织形式。 4.介绍信息处理的整个过程。 通过人体对事物的感应过程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信息处理的强有力的工具。 5.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课后反馈】 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及其信息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节,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历程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及其信息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信息技术 (2)知道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2.过程与方法 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新技术(例如:传感、微电子、通信等)的产生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难点: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举例子、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教学准备】 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 【教学过程】 1.复习信息处理的过程。 2.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 3.强调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说明信息技术包含的3个技术。 4.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 5.请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教师来总结归纳。 6.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 7.举例说明多媒体技术、机器人技术、蓝牙技术在生活中的实例,请学生讨论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8.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什么? 【课后反馈】 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有了一定的理解,增强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信心。 三、信息时代的文化、道德和法律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节,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时代的文化、道德和法律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两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2)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 (3)了解黑客、网络沉迷、网络陷阱及其危害。 (4)知道网络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特点的了解,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2)通过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文化、社会问题,正确认识新技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并认识到规范自己行为、负责任参与信息实践的重要性。 (2)树立网络安全防范、遵守网上公德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 (2)了解黑客、网络沉迷、网络陷阱及其危害。 (3)知道网络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难点: (1)防范计算机病毒。 (2)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并认识到规范自己行为、负责任参与信息实践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举例子、演示、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教学准备】 寻找关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电脑病毒、黑客、网络陷阱和网瘾的相关实例。 【教学过程】 1.引入。 从学生周围抄作业的现象引入,说明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这是网络文化、道德的一部分。 2.介绍计算机病毒。 演示计算机中了某些病毒的症状,请学生尝试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介绍病毒概念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从特点出发,讨论防范病毒的方法和措施。 3.介绍黑客、网络陷阱 请学生列举身边中的黑客和网络陷阱的实例,感受黑客和网络陷阱的危害。 4.讨论预防网瘾的方法。 通过各种报道中典型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网瘾的表现和危害。请学生讨论预防网瘾的方法。 5.讨论如何“健康上网、文明上网”。 简单介绍一些网络政策法规,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如何用实际行动实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讨论。 6.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信息时代,我们更要掌握信息时代的文化,懂得信息时代的道德和法律等有关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课后反馈】 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能够理解信息时代,信息文化的重要性,遵守信息时代的道德和法律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力及义务,增强学习的信心及社会责任感。 四、认识计算机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节,将通过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电脑),了解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时代,信息文化、道德和法律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一般工作原理。 (2)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个组成部,分。 (3)掌握存储器容量的单位换算。 (4)知道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 (5)知道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计算机的机构,辨别计算机的不同组成部分。 (2)进行不同存储容量的单位换算。 (3)通过对计算机发展历史的了解,把握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畅想未来的计算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计算机的每个部分是智慧的结晶,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并能从中发现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组成。 (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个组成部分。 (3)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4)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 难点: (1)辨别计算机的不同组成部分。 (2)不同存储容量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3)把握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畅想未来的计算机。 【课时安排】 建议2个课时。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举例子、实物展示、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教学准备】 一台拆开外壳的电脑(可以是坏的或淘汰的)、关于计算机组成和发展的文字、图片、视频剪辑或网页、各种电脑广告。 【教学过程】 1.引入。 信息的处理和信息技术的实现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计算机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在购买个人计算机前,大量的销售广告是我们的最好参考。 2.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请学生浏览教师提供各类电脑销售广告,从中归纳整理得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3.介绍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根据冯诺依曼的定义“计算机是一个能接受输入、能处理数据、能存储数据、并产生输出的设备”,与前面提到的信息与信息处理的过程相结合,阐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4.学习硬件的主要组成。 结合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可以将哪些类型的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数据的?计算机怎么存储数据?计算机产生哪些类型的输出?计算机各部件之间怎样交换数据?将答案提炼归纳就会得出计算机的5个组成部分,并通过演示实物或播放视频,讲解它的功能和用途。 5.学习软件及其分类。 请学生组内讨论,列举常用的软件并分类。教师总结归纳,强调系统软件是帮助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软件;应用软件是帮助人完成任务的软件,帮助学生区分和理解。 6.请学生尝试脱离书本画出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图。 7.活动:“畅想未来电脑”。 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查找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分类和历史,并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归纳出几点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完成未来电脑的畅想(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设想一下未来电脑的样式、功能等) 8.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计算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脑)一般硬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课后反馈】 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多数掌握一台完整计算机的组成及简单工作原理,增强学生们的DIY计算机的信念。 五、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五节,将通过实例及讲解,让学生初步简单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学情分析】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计算机的组成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初步的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计算机内的信息表示方法。 (2)知道ASCII码和汉字代码。 过程与方法 2.掌握二进制和十进制的换算方法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信息表示的规范和准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ASCII码和汉字代码。 难点:进行二进制和十进制的简单换算。 【课时安排】 建议1个课时。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举例子、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1.引入 从电灯的开和关、计算机组成元件的工作原理引入其中数据的表示法。 2.二进制和十进制的换算。 (1)介绍二进制的概念,二进制进位计数的规则是“逢二进一”。二进制和十进制之间的换算表。请学生参照书中的对照表进行几道二进制和十进制换算的小练习。 (2)可以适当地拓展到八进制和十六进制。 3.ASCII码和汉字代码。 将ASCII码和汉字代码从占位大小,代表字符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帮助学生了解这两种码的特点。 4.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计算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电脑)它能够认识什么,计算机中的数据是如何表示的。 【课后反馈】 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多数能够初步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的信念。 六、初步使用计算机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六节,将通过前几节课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第一次感受一下,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的神器――计算机的魅力。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堂课的理论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计算机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这节课亲自看看传说已久的计算机的真实面目,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键盘的基本组成。 (2)熟悉键盘基本指法的操作。r 2.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中掌握正确开机、关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开机、关机的方法。 难点:熟练使用键盘。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动手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教学准备】 键盘示意图、打字练习软件。 【教学过程】 1.开、关机的操作。 请学生开机,体会冷启动的过程,讲解其中的关键点(按下电源开关、自检、调用程序、进入桌面)。介绍正常关机的步骤,并请学生练习体验。从计算机遇到死机情况,不能从系统退出,引出热启动。 2.键盘基本键的功能介绍和基本指法的介绍。 3.通过打字练习软件进行简单的指法练习(键盘操作将在今后的不断使用中加强)。 4.根据前面所学,分组讨论制定班级的“上机公约”。 5.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看见了传说已久的计算机,并且自己动手操作,有什么感受? 【课后反馈】 经过一单元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初步理解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有关知识,通过亲眼看,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的信念。 第二单元认识操作系统 一、操作系统基本知识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节,通过第一单元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本节将把学生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石――操作系统。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堂课的理论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计算机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这节课亲自看看传说已久的计算机的真实面目,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操作系统。 (2)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分析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能发现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难点:分析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准备】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1.介绍操作系统。 请学生复习第一单元中学过的关于操作系统的知识,列举知道的操作系统。 2.回顾操作系统的发展。 以微软操作系统为例,简述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代表产品。并请学生讨论分析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3.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 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课后反馈】 经过一单元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初步理解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同时,知道操作系统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的信念。 二、认识Windows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二节,主要是第一节操作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现今普遍使用的Winodws操作系统。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堂课的理论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计算机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带领学生初步认识现今普遍使用的操作系统Winodws,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Windows XP 的桌面(图标、快捷方式、任务栏)。 (2)熟悉对话框的使用和菜单的操作。 (3)掌握Windows XP的启动和退出的正确方法。 (4)能进行窗口操作和之间的切换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归纳窗口界面的共性,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及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话框的使用和菜单的操作。 (2)掌握WindowsXP的启动和退出的正确方法。 难点: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动手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准备】 包含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认识桌面(图标、快捷方式和任务栏)。 2.认识“我的电脑”。 演示我的电脑的启动和窗口操作,穿插解释鼠标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鼠标的操作,认识窗口的组成,了解基本的窗口操作。 3.小游戏:“扫雷”。 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体验鼠标、菜单和窗口的操作。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游戏规则,或请会玩的学生介绍。 4.设置自己喜欢的个性化的桌面 让学生通过自学,举一反三设置自己喜欢的桌面、屏幕保护程序、外观等,在活动中加深对对话框的认识。教师提供包含对话框介绍和桌面某个设置操作步骤的课件给学生自学。 5.关机。 根据第一单元所学,尝试使用多种方法关闭计算机。教师提醒学生要养成安全关机(即关闭系统)的好习惯,否则会对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造成损坏。 6.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 对Windows界面的认识,掌握Windows的启动与关闭方法。 【课后反馈】 经过一单元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初步理解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有关知识,认识windows,掌握Windows的启动与关闭方法。 三、组织管理文件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要求学生掌握Winodws文件强大组织管理功能。 【学情分析】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odws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基界面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为本节课的文件组织管理功能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资源管理器 (2)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规则、文件的类型、文件夹结构。 (3)掌握建立、重命名、移动、复制、删除、查看文件夹或文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根据信息分类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分类、整理、存放信息的习惯。 (2)亲身体验信息管理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增强主动管理信息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规则、文件的类型、文件夹结构。 (2)掌握建立、重命名、移动、复制、删除、查看文件夹或文件的方法。 难点:根据信息分类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动手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包含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认识资源管理器。 介绍多种启动和退出资源管理器的方法,也可请学生例举。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请学生叙述窗口的组成,教师要强调特有的树型结构。 2.文件和文件夹。 借用书包和文具、书本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类型、命名规则和文件标识符。 3.相关选择题练习。 4.教师机整理。 演示混乱的教师机的整理过程,自然而然地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和子文件夹,移动、复制、删除和查看相关文件和文件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方法,明确技术是为目标服务。 练习: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和必要的下级分类子文件夹,管理和上传自己的作业和素材。 让学生体验到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主动管理信息资源的意识。若存在疑问,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观看课件。 5.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 Windows的强大功能,文件的组织管理的方法。 【课后反馈】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dows有一定的理解,认识其界面,掌握其界面操作方法,因此,有助于本堂课学生掌握Windows的强大文件组织管理功能。 四、使用应用程序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四节,要求学生掌握Winodws自带常用应用程序,重点练习鼠标、键盘操作技巧,掌握基础数据输入方法等。 【学情分析】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odws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基界面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为本节课的Windows自带常用应用程序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启动和退出应用程序的方法。 (2)了解事本、画图、录音机、Media player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和能够完成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正确使用有关功能。 (2)通过记事本、画图、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理解不同软件基本操作的共性与个性,并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灵活运用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事本、画图、录音机、Media player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和能够完成的任务。 难点:(1)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正确使用有关功能。 (2)通过记事本、画图、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理解不同软件基本操作的共性与个性,并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动手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2个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包含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输入并保存竞选演讲稿。 演示在记事本中输入并保存竞选演讲稿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微软输入法和记事本的使用。 2.练习:自我简介。 请学生在记事本中输入一段自我简介,并保存到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体验记事本的功能和输入法的操作。若存在疑问,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观看课件。 3.画一幅自画像并保存。 演示自画像的绘制过程,让学生认识画图软件和它的常用工具。 4.练习:画一幅计算机图。 请学生在画图软件中画一幅计算机图,并保存到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体验画图的使用方法和功能。若存在疑问,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观看课件。 5.将刚才的竞选演讲稿录制下来。 演示使用录音机录制并保存竞选演讲稿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系统自带的这款小型录音软件的使用方法。 6.练习:录制刚才的自我简介。 请学生录制刚才的自我简介,探究延长录制时间的方法,并保存到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体验录音机的使用方法和功能。若存在疑问,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观看课件。可通过知识迁移拓展到其他多媒体录音软件的使用方法。 7.播放刚才录制的声音文件。 演示使用Media Player播放声音文件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系统自带的这款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 8.练习:播放自我简介和系统自带的音频与视频。 使用Media player播放自我简介和系统自带的音频与视频。体验Media player的使用方法和功能。若存在疑问,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观看课件。可通过知识迁移拓展到其他播放软件的使用。 9.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 Windows的强大功能,运用Windows的自带应用程序,掌握键盘、鼠标的操作技巧,初步学会Windows中数据的输入方法。 【课后反馈】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dows有一定的理解,认识其界面,掌握其界面操作方法,对于本堂课运用Windows的自带应用程序,学生基本能够掌握Windows的键盘、鼠标及Windows中数据的输入方法。 五、管理软硬件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五节,要求学生掌握Winodws软硬件管理方法。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odws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其界面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本单元最后一节,Windows软硬件的管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控制面板。 (2)熟悉更改鼠标设置的方法。 (3)熟悉查看硬件信息的方法。 (4)熟悉安装和设置打印机的方法。 (5)掌握添加和删除程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需要灵活使用控制面板的各项功能。 (2)通过已学的操作规律,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控制面板的基本操作。 难点:通过已学的操作规律,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动手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包含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认识控制面板。 请学生尝试打开控制面板的多种方法,并根据前面所学介绍控制面板的窗口界面。 2.练习:尝试更改鼠标速度,查看硬盘的属性,添加一台虚拟的Canon打印机。 请学生参考课件自学控制面板的使用,通过实践体验掌握控制面板的操作。若遇到问题可与同学、老师讨论请教。 3.拓展练习:尝试控制面板中其他项目设置图标的功能。 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 4.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 Windows的强大功能,运用Windows的自带应用程序,掌握键盘、鼠标的操作技巧,初步学会Windows的基本软硬件管理操作。 【课后反馈】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dows有一定的理解,认识其界面,掌握其界面操作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Windows的键盘、鼠标及Windows中数据的输入方法,对于本节课Windows的软硬件管理操作,基本能够理解掌握。 第三单元 走进网络 一、网络基础知识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要求学生理解网络相关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教学,尽管是农村学生,接触电脑较少,但对于网络这一字眼,一定不会陌生,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可能会感到有点困难,但对于后面的实践操作,学生动手能力应该是会很强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网络的概念。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3个基本组成部分。 (3)知道网络的主要功能。 (4)了解网络的2个分类。 (5)知道网络的拓扑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环境(电脑房),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结构、设备和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了解,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3个基本组成部分。 (2)了解网络的2个分类。 难点:网络协议。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实物展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准备】 机房环境、网线、交换机(或路由器)、相关图片、视频或网页。 【教学过程】 1.介绍网络的概念。 2.介绍网络的组成。 让学生自己来提出上网的方式及上网所需的硬件设备,然后教师总结并通过实物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最后概括网络的三个组成主体。 3.介绍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主要功能。 通过图片说明结构,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用实例来说明网络的主要功能,特别强调资源共享时,不要忘记知识产权的保护。 4.介绍网络的分类。 5.练习:说说机房或加中网络的功能、结构和所属类型。 6.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 本堂课,有关网络的相关知识。 【课后反馈】 这一堂课,主要网络基础知识介绍,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二、认识因特网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节,要求学生理解网络当中的因特网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教学,尽管是农村学生,接触电脑较少,但对于网络这一字眼,一定不会陌生,有了前面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本堂课因特网的知识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因特网及其产生和发展。 (2)了解因特网提供的基本服务和扩充服务。 (3)知道因特网协议。 (4)了解因特网地址。 (5)知道因特网的2种连接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需求进入相应的信息服务系统。 (2)通过网络与其他人交流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因特网的应用,对使用各种新技术产生兴趣,有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服务和扩充服务。 (2)了解因特网地址。 (3)知道因特网的两种接入方式。 难点:能根据需求进入相应的信息服务系统,体验它们的不同用途。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讲解、演示、归纳、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1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关于因特网的视频,寻找具有不同功能定位的实例网站,若有需要,做好注册工作。 【教学过程】 1.因特网小专题介绍。 教师事先布置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关于因特网的小专题(因特网的概念、因特网的产生、因特网的发展)来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教师在对学生发言加以总结,强调因特网是没有中心的。 2.播放关于因特网应用的视频。 请学生在观看后介绍自己使用过的服务及感受,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因特网的应用。 3.介绍访问因特网前的准备。 从因特网的协议、连接方式和因特网地址的组成3方面来介绍上网前的准备工作。 4.练习:登录1-2个由老师提供或自选的网站,体验并说说它的服务方式及类型。 5.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 本堂课,有关因特网的相关知识。 【课后反馈】 有了上堂网络基础知识介绍,学生对因特网相关知识的理解,应该更容易一些。 三、拨号接入因特网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节,要求学生理解网络当中的拨号接入因特网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教学,尽管是农村学生,接触电脑较少,有了前面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本节课拨号接入方式因特网的理解就更加容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建立拨号连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拨号连接,触类旁通,掌握接入因特网的不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做好准备工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建立拨号连接。 难点:通过拨号连接,触类旁通,掌握接入因特网的不同方法。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讲解、演示、归纳、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包含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建立拨号连接。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建立电话线拨号连接的过程,而后请学生介绍ADSL的连接方法。 2.拨号上网。 3.根据学校情况拓展介绍局域网的上网方法。 4.介绍上网连接失败的可能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请学生回忆自己在上网连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诊断导致连接失败的可能原因,介绍排除故障的方法。 5.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 本堂课,有关拨号接入因特网的相关知识。 【课后反馈】 有了上堂网络基础知识介绍,学生对于拨号接入因特网相关知识的理解,应该更容易一些。 四、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四节,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电脑较少,经过前面的教学,对因特网知识有了一定,对于本节课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理解与操作有一定帮助,但动手能力可能少数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 (2)掌握信息的搜索方法。 (3)掌握保存各类信息(文字、图片、网页、动画、程序等)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搜索方法,搜索信息。 (2)对完成活动所需的信息有选择地进行有主见地进行收集、处理、传输。 (3)主动对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成果进行反思和小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自主探索的精神。 (2)养成根据需要为网上不同类型的信息建立相应文件夹的习惯。 (3)随时注明信息的来源,能主动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4)学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互相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信息搜索的使用方法。 (2)掌握各类信息的保存方法。 难点:(1)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搜索方法,快速高效地搜索信息。 (2)对完成活动所需的信息有选择地进行有主见地进行收集、处理、传输。 (3)主动对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成果进行反思和小结。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讲解、演示、归纳、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1.浏览网页。 2.搜索关于某个主题的信息。 教师演示使用两种搜索方法搜索信息,让学生了解搜索的方法。 3.探究活动:著名搜索网站的使用比较(百度、谷歌、搜狗等)。 通过知识竞赛,引导学生在使用搜索引擎的过程中对几大搜索引擎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更高效的搜索方法。 4.保存搜集到的关于某个主题的各种类型的信息。 演示保存各种类型信息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根据信息的类型来选择合适的保存技术。 5.综合活动:如“电子邮件”、“2008北京奥运会”等。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活动主题,讨论分配每个人的任务。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文件夹,内有小组成员各自的文件夹。搜索的信息先分门别类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然后再在小组文件夹中统一整理,并交流展示。下载信息时,应将信息的出处注明,在今后使用信息时也应注明出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和其他伙伴或教师进行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了解他人的思维动向,更好地进行协作化学习。 6.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 本堂课,有关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及相关知识。 【课后反馈】 有了上堂网络基础知识介绍,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操作方法,但少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课后或抽时间有待辅导。 五、使用电子邮件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五节,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因特网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电脑较少,经过前面的教学,对因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上海科技教学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2570019.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