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南方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学方案计划教案.doc

收藏

编号:258460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0.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2
  
8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南方 出版社 信息技术 年级 上册 教学 方案 计划 规划 教案
资源描述:
-!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个单元,第一单元由3课和1个单元项目活动组成,第二单元由4课和1个单元项目活动组成,第三单元由5课和1个单元项目活动(该项目活动安排2个课时)组成,总共包含17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内容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全册的知识点设置呈螺旋式上升,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并且,通过实施项目化课程,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内化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信息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第一单元《走入信息与数字世界》,主要介绍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生活,信息的数字化,计算机的成长发展,在全册整体上主要体现了信息活动流程的第一个环节——“信息获取”。 第二单元《计算机的奥秘》,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计算机系统安全与维护,软件的系统备份与恢复,在全册整体上主要体现了信息活动流程的第二个环节——“信息加工”。 第三单元《网络探秘》,主要介绍了网络世界组成,网络的资源共享,信息搜索技能提升,(以论坛为主线)参与社区活动,共建和谐社区,主要着重于信息的交流、共享、发布应用,并加强了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文明道德构建,在全册整体上主要体现了信息活动流程的第三个环节——“信息交流”。 三个单元的内容循序推进,前后呼应,前一单元的学习为后一单元的任务展开做好铺垫,比如,第一单元介绍计算机的成长,第二单元介绍计算机结构;前面单元的问题在社区活动中再探讨,前面单元信息活动中的成果在社区活动中交流和发布。从全册的整体上看,三个单元的学习过程贯穿了信息活动的完整流程,每个单元从内容推进上也体现一个信息活动的完整流程,单元末的项目活动都以综合实践形式开展,是该单元的信息交流、发布环节,也是该单元学习的总结和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自然地体验了信息活动的基本程序,有利于信息能力的形成。 同时,本册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尝试了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学习的“融合”,比如在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发展学习中融合历史学习,在二进制学习中融合数学学习,在信息道德构建中融合思想政治学习,在信息搜索学习、社区生活交流中也将学科学习问题研究作为学习需求,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活动,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 “整合”进行了有效的研究试验。 第1课  信息社会探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验丰富多彩的信息、了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特征,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评价和鉴别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教法建议   教师可以采用实例教学的方式,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活力,学生注意力也会得到提高。教学方式上可以由问题及现实,采用分组谈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竞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本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要让学生认清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生活中也充满了信息。由于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触信息,学生对于信息总体来说不陌生但缺乏条理,应积极组织学生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文字、视频等等来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平时组织收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丰富了课外文化,还让学生加深了对信息的了解。让学生调查如何正确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先在小组范围内集中整理意见,并将意见记录表中,然后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呈现和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点;了解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里有着良莠并存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步接触计算机房和计算机设备,感受信息设备的奇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喜爱信息课技术程的情感;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实践;   (3)能够自觉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避免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了解如何获取信息,并利用计算机的渠道,实时关注各类信息,了解信息为我们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计算机,学习资源素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你是如何获取有关2010年世界杯的信息的?   活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总结出获取2010世界杯信息的途径。   设问:你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相关的信息获取技能与方法获取有关2010世界杯信息的?   小组讨论总结出了解信息的方法、途径,并归纳出信息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   进入课堂。   由此,教师顺势引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等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   配合幻灯片讲解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与普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在讲解印刷术的发明时,重点讲解算盘、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是由中国人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讲解完毕后总结,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是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到发达的渐进过程。   列举出我们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的一些现象:如网上虚拟市场,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节目;   配合幻灯片教师总结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与广泛应用。   教师: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凡事有利也必有弊。有同学能说出发达的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相关的害处吗?   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完善。   教师分别讲解信息社会的安全问题,信息污染问题,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师应当配合幻灯片结合实际生活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真实的例子。   提问:碰上诸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并总结,得出答案。 三、课堂小结与评价 授课完毕,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布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第2课 神奇的数字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数字化的含义和特征,信息的编码和度量单位等知识。为完成以上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节通过学习活动,以及配套光盘中有关数字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的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理解,使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在这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对过程的记录和结果的讨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有了自己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信息技术学习持有浓厚的兴趣。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不够持久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用直观性、趣味性及富有变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练习及巩固知识。 教法建议   《神奇的数字化》作为教材的第2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处理这一节课时,往往感到非常棘手。如果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实践、探究、创造的过程,为此本课应注意让学生体验和经历数字化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化的概念和特征。   1.老师上课前需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计算机里有哪些常见的信息,人们平常是如何记录社会中大量的信息的,并让学生回答。   2.本课为本单元学习的第2课,有前一课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初步了解之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的信息一般特征了。本课学习的就是计算机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数字化表达和存储,如图片、歌曲、视频、文字等的存储。这里需介绍到二进制,老师可以先引入莱布尼茨与二进制的例子,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在学二进制时,老师不妨先让学生进行一个关于二进制的填数字游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二进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联系十进制,进行联系与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3.在学习二进制的同时,老师还需介绍一些常用的存储工具,如,光盘、U盘、硬盘等。   4.让学生对平时遇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并相互交流和讨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数字化;掌握二进制整数与十进制整数的相互转换的方法;掌握信息的度量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莱布尼茨与二进制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二进制,联系十进制做进一步的介绍,介绍计算机的存储单位、过程、原理和存储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喜爱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实践与探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字化、计算机的存储和二进制;难点在于在了解数字化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计算机,学习资源素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教学课件《神奇的数字化》第一张幻灯片,内容为老师和学生的声音、照片、视频文件,引导学生分析幻灯片中包含的信息,引导学生积极获取身边的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图像、视频。 二、讲授新课   进入课堂   教师提问:计算机内部所有的信息都是什么形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由此引出信息的数字化。   教师引入莱布尼茨与二进制的例子,然后再作进一步的介绍。在讲解二进制时向学生讲解中国的八卦与二进制的关系,并让学生了解这样的一个史实:是我们的祖先最先发现了二进制,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在学习二进制时,老师先让学生进行一个关于二进制的填数字游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二进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联系十进制,进行联系与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处理信息。   (2)二进制的概念   二进制数由“0”和“1”两种符号组成,运算规则为“逢二进一”、“借一当二”。   (3)ASCⅡ码的概念   计算机内的字符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中使用最广的是ASCⅡ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码。标准的ASCⅡ码用一个字节中的7位来表示,其中数字和字母是按顺序排列的。   教师提问:二进制数据与十进制数据如何转化?(设疑,引出下面的内容)   教师讲解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化方法。   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用“除二取余”法;   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时,用“按权相加”法。   例:(1) 把1100100转换成十进制;     (2) 把78转换成二进制。   老师引入: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的容量大小是怎么衡量的呢?   师生探讨:老师展示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师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并由老师进行总结。   (1)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比特(Bit),也就是一位二进制位(0或1);最基本的容量单位是字节(Byte),缩写为B;一个英文字符占1个字节,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常见的容量单位有比特、字节、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   (2)换算关系: 1Byte=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三、课堂小结   授课完毕,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布置课堂作业。 第3课 计算机的成长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为学习与应用计算机打下良好基础,为今后的教学作好铺垫。具体教学过程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这些知识的关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而且可以巩固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认知。 教学对象分析   1.初一年级学生的认识主要以感知为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直观形象为主。通过让学生畅想、讨论及观看图片、动画,让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以多种形式来理解、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性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地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2.由于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不一样,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技术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   3.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字阅读水平,通过前面的学习,能理解信息技术的一些常用的和最基本的术语。在教师指导下有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课已经是本单元学习的第三课,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及之前的学习,学生将会对计算机及其存储、功能、发展等有了一定了解,本课主要是通过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的理论知识,然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创造力。   经过前几节课的讲授,老师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已经了解,教学中可以发动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带动那些对计算机并不太了解的同学,进行协作学习。   本节课要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结合实例,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全方面了解和认识计算机,老师可以结合现实的实例让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如:1997年,“深蓝”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曾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计算机是否会取代人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既能提高上课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学目的。   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扬其探索精神。如:除了平常家庭、学校、办公室所用的通用计算机外,还有专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是专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设计制造的电子计算机,一般拥有固定的存储程序。你所见过和知道的专用计算机有哪些呢?请列举出来,并谈谈这些专用计算机的功能,并思考未来的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及其功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回顾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对计算机未来形成初步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计算机从第一代发展到现在的历史,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发展的,联系实际,让学生亲历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竞争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根据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思考未来计算机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   (2)小组合作竞赛,鼓励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知识;难点在于对计算机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 教学准备  计算机,学习资源素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享受计算机带来方便的同时,你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师生互评。 二、讲授新课   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展现第四代计算机的精彩图片,并小结计算机的发展史。   练习与提高:老师设计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的问题,采用“学生抢答”或“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教师引入: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计算机结构组成,进一步了解计算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大家都会成为一位计算机小行家。   模拟学习:观看介绍计算机发展史的影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所看影像,学习教材中计算机发展史的知识。   合作竞争学习:老师打开教学资源光盘,组织学生完成第三课学习园地中的任务实施中的任务一,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师生互评。 三、课堂小结   小结任务: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计算机知识?   课堂评价:评选课堂“优秀之星”和“优秀合作小组”。 第4课 神奇的计算机 教学内容分析   “神奇的计算机”是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组成部件和每个部件分别起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学习的能力比较强。    2.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喜欢交流。    3.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4.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零碎的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例子,但并不系统和深入,对身边隐含的计算机知识兴趣浓厚。 教法分析   本课主要是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全面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系统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对学生提出问题,由问题引入,然后开展教学。   介绍组成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同时介绍其功能,进行系统的教学。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计算机的了解,画出计算机的组成图,然后老师进行评价,分析补充。教师在评价和补充时可以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为基础,将计算机中的部件划归到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五大部件中,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   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各硬件的组装,从形状、颜色、接口的图案等方面观察计算机主机箱上的接口,并进行实例组装。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都描述一下自己曾经所见过、用过的计算机的组成和特点,曾用计算机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知识;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接触计算机硬件,了解计算机的硬件构成,理解计算机系统各部分的功能,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形成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责任感;    (3)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的工具,为学习、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难点在于理解计算机系统中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准备  计算机,学习资源素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生回顾:师生共同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史。   小组活动:各小组展开讨论在计算机发展过程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发展情况,并选择与其他小组进行相互讨论,由老师点评。 二、讲授新课   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展示现代计算机的精彩图片。   练习与提高: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对学生提出问题,由问题引入,然后开展教学介绍组成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同时介绍其功能,进行系统的教学。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计算机的了解,画出计算机的组成图,然后老师进行评价分析和补充。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计算机结构组成,进一步认识计算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大家都会成为一位计算机小行家。   模拟学习:观看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影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所看影像,学习教材中的计算机硬件知识。   合作竞争学习:老师打开机箱,展现计算机内部的实物部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抢答,师生互评。   体验学习:学生接触实物部件,给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练习与提高:老师设计有关计算机硬件的问题,采用“学生抢答”或“小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老师引入:如果计算机只有硬件,那它就是一堆废铁,要让计算机完成我们想做的工作,必须给它安装一些无形的东西,这些就是软件,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   模拟学习:观看介绍计算机软件知识的影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所看影像,学习教材中的计算机软件知识。   师生探讨:老师展示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师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并由老师进行总结。   计算机软件大体上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处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大管家,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软件。一台计算机必须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正常工作。常见操作系统有Windows、Unix、Linux等。   应用软件是计算机用户为了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编制的软件。例如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视频播放软件暴风影音,动画制作软件Flash MX等。   练习与提高:老师设计有关计算机软件的问题,采用“学生抢答”或“小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三、课堂小结与评价   小结任务: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计算机知识?   课堂评价:评选课堂“优秀之星”和“优秀合作小组”。 第5课 让计算机动起来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5课。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相关知识,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本课将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着重学习操作系统软件的安装过程。   本课在“神奇的计算机”→“让计算机动起来”→“系统安全与维护”→“系统备份与恢复”→“我的购机方案”这条任务链中属于第2个任务,各课知识的学习,为“我的购机方案”做准备。本课中就以“操作系统的安装”为任务组织知识内容的。可见,本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实践探究。 教学对象分析   安装操作系统这个知识具有一定实用性,与学生的信息生活联系紧密,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知识点,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应该会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使用任务驱动法。使用该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操作系统安装的整个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系统地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学习如何进行重装,然后实例教学,课后通过“闯关测试”,让学生实际体验整个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安装操作系统是非常实用的技能,学生会带着饱满的热情学习本课,绝大部分同学应该能顺利通过闯关测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会有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灵活掌握安装操作系统的过程,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大致了解一些选项的含义。 教学准备   计算机、互联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一台计算机的外设和主机连接起来。那么,这样连接起来的计算机就可以工作了吗?  (学生回答,并说明原因,教师设下疑问:到底能不能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1.操作系统知识讲授(包括其出现和作用,利用PPT展示)   讲授操作系统作用的时候,请学生们根据之前学习的系统软件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回答,在作答的同时要说明原因,教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总结。   2.XP操作系统的安装   (1)PPT展示安装的过程。   (2)在需要选择的关键对话页面,给学生做出解释,让学生有理性认识。   (3)质疑探索,安装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设计意图: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法及合作精神)   3.驱动程序的安装   用PPT展示安装的原因及过程,同时实际操作演示一下,给学生一个主观印象。   (设计意图:培养中学生信息道德和情感)   4.课堂练习   学生到配套光盘“项目园地”中的“闯关测试”实践体验,模拟安装操作系统,老师加以指导。 三、课堂小结   授课完毕,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索实践与探究模块的内容。 第6课 系统安全与维护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在“神奇的计算机”→“让计算机动起来”→“系统安全与维护”→“系统备份与恢复”→“我的购机方案”这条任务链中属于第3个任务。本课是以“维护系统安全和稳定”为主线组织知识内容的,可见,本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注重实践探究。 教学对象分析   “系统安全与维护”这个知识点具有一定实用性,与学生的信息生活联系紧密,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知识点,老师加以引导,学生应该会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使用任务驱动法。使用该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操作系统安全与稳定的基本原因,知道如何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学以致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影响系统安全和稳定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体验杀毒软件、优化软件对系统进行维护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系统安全与维护是非常实用的技能,学生会带着饱满的热情学习本课,绝大部分同学应该能顺利使用常用杀毒软件及系统优化软件对系统查毒和优化,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会有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影响操作系统安全与稳定的常见因素,知道如何对症下药。 教学准备   计算机、互联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安装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安装好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的计算机可以正常工作了,小明同学想立即上网冲浪,大家觉得小明的行为正确吗?(学生回答,并说明原因,教师设下疑问:到底可不可以立即上网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1.充电学理论(利用PPT展示)   讲授影响因素理论知识的时候,请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经历,谈谈各自的体会,在作答的同时要说明原因,教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总结。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正确,小明刚刚安装完操作系统,还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如果这时候贸然上网,是很容易中病毒的,决不能图一时之快。否则,系统中毒崩溃后,又得重装系统。   学生:……   教师:刚才大家谈了一下各自的体会,说得非常好。其实,影响计算机系统稳定的因素还有很多,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系统安全与稳定呢?   2.实战显身手(一边用PPT展示,一边实际操作演示)   (1)PPT展示对应的措施。   教师:很多电脑新手喜欢刚装系统就联网下载系统补丁、杀毒软件,其实,这是很危险的。网上的病毒很多,小明同学很聪明,没有犯同样的错误,在这一点上,同学们要向小明学习。   (2)教师实际操作演示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   用PPT展示安装的过程,同时实际操作演示一下如何使用360等杀毒软件,学生紧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操作练习,体会软件每一个模块的功能。(设计意图:培养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   (3)教师实际操作演示系统优化软件的使用方法   用PPT展示安装的过程,同时实际操作演示一下如何使用优化大师等系统优化软件,学生紧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操作练习,体会软件每一个模块的功能。(设计意图:培养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   学生上网查询影响计算机系统稳定和安全的其他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老师参照配套光盘中的“课堂活动”流程,巡回指导。 三、课堂小结   授课完毕,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索“实践与探究”模块的内容。 第7课 系统恢复与备份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关于操作系统的备份与恢复,备份的常用步骤以及备份之后的系统恢复方法。本课内容与学生日常信息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本课安排在操作系统安装和系统安全与维护之后,学生已经了掌握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系统日常维护的方法,但是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操作系统的崩溃却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系统日常维护的重要一环,是上一节课内容的自然延伸,在单元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维护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必要的操作基础,同时对这部分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如能采用直观性、趣味性及富有变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应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操练及巩固知识。 教法建议   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导入新课(如:大家在以前有没有重装过系统?重装后是不是很多软件都要重新安装啊?安装麻不麻烦?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麻烦吗?)之后便可以引导正题——系统备份与恢复。   本堂课属于自主操作的内容,教师应着意于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备份与系统恢复的操作训练(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可以到配套光盘“闯关测试”中模拟体验“系统备份与恢复”的整个过程),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在开始时做好导入让学生认识到系统备份与恢复是一件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第二,就是操作方法的陈述,这里教师要根据教学实践,结合自己的理解,追求灵活性,将枯燥的操作讲述得生动化;第三,应着重内容的操作性,在课堂上组织活动,让学生体验操作过程、熟悉步骤,课后要求学生也要多操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备份和恢复系统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机房的计算机,由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备份恢复,在备份恢复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各个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后让学生正视系统备份和恢复的意义,能够对自己的计算机或者帮助别人对计算机进行系统备份与恢复。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记忆各个步骤,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进行运用。 教学准备    计算机、学习资源素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情景导入:刚刚重装的系统,非常干净,此时备份系统是最合适的。可是选用什么软件呢? “一键GHOST”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只需要按方向键和回车键,就可以轻松地一键备份/恢复系统。 二、讲授新课   活动安排: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阅览室中的材料《幽灵GHOST》。   3分钟后,教师总结,由此引起学生对“一键GHOST”的兴趣。   教师演示课件(或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一键GHOST”的使用过程。   在演示过程中,老师可结合配套光盘中相关动画材料,进行联系与比较,让学生理得解更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让学生形成如下认识:   1.所谓备份实质上是将整个C盘分区的文件复制一份,然后压缩并且以一种专门的文件格式(后缀名为GHO,一般称为镜像或映像文件)存放到其他的硬盘分区中(一般存放到硬盘的最后一个分区中,譬如F盘)。   2.选择系统恢复并实施后,原有的系统将会被恢复到备份前的状态。因此,在系统恢复前要慎重,应先将C盘上有用的资料妥善保存到其他盘上。   教师陈述:现在大家对如何使用“一键GHOST”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自己动手试试吧!(教师组织学生上机训练,完成书本体验与建构。可以是真实环境中的实际操作,也可以到配套光盘中的“闯关测试”去模拟体验整个过程。)   教师总结操作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自主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和提示,完成对系统的备份和恢复,并相互讨论每个步骤的意义,概括总结主要步骤。 三、课堂小结   授课完毕,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布置课堂作业。 第8课 网络世界 教学内容分析   对学生来说,本课内容都是一些“熟悉的陌生知识”。平时好像都听说过,只是不能完全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以“互联网资源的共享和数据通信→身边的校园网→网络的分类→校园网(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为线索,从身边的校园网切入,串起本课的知识点,让知识更容易理解。 教学对象分析   很多同学都有过上网的经历,对“计算机网络”这个名词应该一点都不陌生,但未必真正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知识。该主题与信息生活联系紧密,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该课理论性比较强,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最好能够多结合实际案例来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法建议   该课与学生平时表面上所了解的“网络”有较大区别,理论性较强。老师讲授时应当注意,千万不要照本宣科,应该多列举平时的一些涉及网络应用的教学行为,例如:打印机共享、传送文件、资源共享等,引导学生注意身边存在的校园网,授课形式可以活泼些,多让学生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以及网络的功能。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分类以及组成,结合实例教学(学生实地考察所在机房是否组成了局域网),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系统了解计算机网络知识,对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有一定吸引力的主题,学生会带着饱满的热情学习本课,绝大部分同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基本能够形成对于网络的正确认识,并能够对自己学校机房的网络类型进行分类。学完本课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会有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保持,教师通俗地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教学准备   1.计算机、互联网,   2.相关实物:双绞线(没有加上线缆连接器和加上RJ45接头的)、光纤尾线、网卡,   3.图片:学校网络中心设备照片、校园网结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正式上课后,教师当众演示:从网络信息中心服务器上获取教学课件,引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列举平时教学行为,例如:打印机共享、传送文件、资源共享,引导学生注意身边存在的校园网 (设计意图:从身边例子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1.校园网能够做什么?   教师提问:校园网能够做什么?   学生:传送文件,共享打印机……   2.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教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能不能自己归纳一下,用自己的话谈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学生:……   3.再次回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侧重点在于互联网的服务的学习)。   教师提问:因特网有什么用?   学生:访问网站、电子邮件、实时聊天……   教师结合校园网和互联网的应用,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分布控制和分步处理。   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教师提问:校园网和我们平时上网的因特网有什么区别?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只是一个网站吗?(设计意图:明确区分标准、各类网络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南方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学方案计划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2584601.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