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高级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散文专业题材.doc

收藏

编号:264996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8.07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6
  
8
金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高级中学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浏览 散文 专业 题材
资源描述:
/* 第11讲 现代文阅读—散文 一、考点解读 《考试说明》对散文阅读的要求有: 分析综合(C)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 鉴赏评价(D) ①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探究(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近年选取的散文篇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厚重的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的人性的永恒光芒,因此在命题考查时更多考查考生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而不仅停留在对主题的概括、主旨的把握上。题型也出现了比较灵活的个性解读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二、知识梳理 (一)各类散文的特点 散文具有记叙、抒情、议论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但为应考方便,本书将其分为四类: 1、叙事类:以写人记事为主。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讲究以小见大,常以若干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形散神聚;取材于真人真事,构思精妙,结构严谨,感情细微,耐人寻味。 2、借景抒情类: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按照空间变换顺序,移步换景,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3、托物言志类: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其文蕴义含蓄,阅读难度较大,阅读时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议论类:以发表议论为主。它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主要用文学形象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义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往往人题较小,具有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的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二)散文的主要写作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叙逑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3、写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或借景(借景抒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或借事(记事抒情,或通过细节抒情),或借物(托物言志,寄托,象征),或借史(借古讽今,吊古伤怀)。此外还有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等。 (2)描写手法。描写种类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描写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白描,工笔,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绘形绘声绘色等。 (3)结构手法。 ①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②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③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④过渡照应: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⑤衬托(陪衬、铺垫):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正衬)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反衬)作陪衬,以“烘云托月”,来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深刻感受。 ⑥伏笔和照应:伏笔(亦可称铺垫),指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照应,为使文章衔接紧凑,结构严谨,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⑦欲扬先抑:先贬抑,后褒扬。 ⑧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⑨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的急切期待,引起下文。 (4)修辞手法。合理恰当地使用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反复),能为文章的语言增添色彩。 4.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浓墨重彩、体物入微、行云流水、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整散结合、清新、淡雅、华丽、明快、委婉、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5、其他常用术语: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对比: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某一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道理)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3)渲染:用各种手法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进行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某一气氛,刻画人物的某一特点,表现文章的某一主题。 (4)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6、句段作用: (1)开头段的一般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伏笔、铺垫。(2)篇中段落的作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承接上文,或开启下文;文章关键处具有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 (3)结尾段的一般作用: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言有尽而意无穷;④照应文题,呼应开头。 7、人称的运用: (1)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考题例析 1、(2014年广东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鹤 陆蠡 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璎冠,羽毛洁白。“大概是白鹤吧。”他说。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她们告诉我这是枪伤。瞧它哪种耿介不屈的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我便请求他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大概他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复拿水和饭放在它的面前。看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它的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鹤是吃什么的呢?人们都不知道。书本上也不曾提起。“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我们把鱼放在它的面前,看它认识趔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看它一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们讲些“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我们始终不曾听到它长唳一声,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势。它的翅膀虽已痊愈,可是并没有飞扬他去的意思。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园中看到我们的鹤,他就皱皱眉头说道: “把这长脚鹭鸶养在这里干什么?” “什么,长脚鹭鸶?”我惊讶地问。 “是的。长脚鹭鸶,书上称为’白鹭’的。唐诗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 “白鹭!”啊!我的鹤! 到这时候我才想到它怪爱吃鱼的理由,原来是水边的鹭啊!我失望而且懊丧了。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可笑的题材了。舅父接着说: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冒充的隐士赶走。我拳足交加地高声逐它。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变,徘徊瞻顾,不肯离开。我拿竹帘打它,打在它洁白的羽毛上,它才带飞带跳地逃走。我把它一直赶到很远,到看不见自己的园子地方为止。 次晨踏进园子的时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远处。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挞,见我走近时依然做出亲热样子。这益发触了我的恼怒。我把它捉住,越过溪水,穿过溪水对岸的松林,复渡过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滩上,自己迅速回来。心想松林遮断了视线,它一定认不得原路跟踪回来的。果然以后几天内园子内便少了这位贵客了。 几天后路过一个猎人,他的枪杆上挂着一只长脚鸟。我一眼便认得是我们曾经豢养的鹭。这回子弹打中了头颈,已经死了。它的左翼上赫然有着结痂的创疤。我忽然难受起来,问道: “你的长脚鹭鸶是哪里打来的?”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边上。” “鹭鸶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我不过玩玩罢了。” “是飞着打还是站着的时候打的?” “是走着的时候打的。它看到我的时候,不但不怕,还拍着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为我养过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还有一个伤疤,我认得的。” “那末给你好了。”他卸下枪端的鸟。 “不要,我要活的。” “胡说,死了还会再活么?”他又把它挂回枪头。 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便回头奔回家去。恍惚中我好像看见那只白鹭,被弃在沙滩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看见有人来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鱼,而一颗子弹。 (选自《美丽中国自然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我”为什么会以白鹭为“鹤”? 【答案】(1)我们都没有见过鹤。(2)根据书本和商标上的图画,掺杂一点想象,弟弟觉得抓到的鸟和鹤在外形上很像。(3)第一眼看到鸟时,它受了枪伤,但“一任孩子们挑逗”,“耿介不屈”,引起我们的同情,令我与鹤的“清高”“不屈”等品性相对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在“鹤”的身份大白之前,作者都是以“鹤”来刻画“白鹭”的,答题区域可以确定,文章多处对“白鹭”有直观的描述,这些特征是导致“我”误判的缘由。分点概括即可。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①啊!我的鹤! ②“不要,我要活的。” 【答案】①心理描写。表现了当我还沉溺自己养鹤的高雅想象中时,美好想象破灭时的惊讶、失望和懊恼。我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同时感到自己的附庸风雅的虚荣心受了欺骗,随之由懊丧转为恼怒。 ②语言描写。既表现出我对猎人行为的怨恨,联想起白鹭对我的亲近,我对白鹭的喜爱,对自己竟然因为虚荣心而抛弃白鹭使其致死的愧疚和难受。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明知它是白鹭的情况下仍脱口而出“我的鹤”可以理解为惊讶,而“啊”的感叹也透露出惊讶与失望,结合上文“我”对白鹭的照顾,亦不难看出此处懊恼的情绪,可谓百感交集。 (3)文章为什么不以“白鹭”为标题,而以“鹤”为标题? 【答案】(1)故事的主角是被误当作“鹤”的白鹭,而不是鹤。 (2)我的情感因“鹤”而起,但是由发现真相而产生转折,对“鹤”和对“白鹭”的不同情感形成比照,更加深化了对附庸风雅的虚荣心的批判,和对白鹭的愧疚与伤心,因此,情感的重心放在“白鹭”。 (3)以“白鹭”为题,前半部分却都在写“鹤”,有利于引起读者的好奇心/阅读兴趣;同时引发读者对最终文章主题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回答文章标题的作用往往是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结构上的作用,手法上的使用,对内容与主旨的揭示。作者择此舍彼都会有这方面的考量,本文同样如此。 2、(2013年广东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过 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竞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白《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竞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 【答案】这是作者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正话反说。在踏上云端之前,马驮着我一直接近彩霞,“我”正沉浸在“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的感叹中,我是希望将这诗意继续下去的,可是马却在云端停下,我的失望体现了我对骑马登山的享受,从我“抱怨”的反面也写出马的聪慧,会保护我的人生安全。 【解析】本题考查对是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层级D。本句话重在理解“云端”的含义和“人意”的内涵。散文的语言是为情感主旨服务的,理解的落脚点要放在作者的情感上来。 (2)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 【答案】(1)骑马前,我没骑过马,对马性不太了解,只听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2)刚骑上马,马没有在我将骑未骑之际向前一撞,这让我感觉到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甚至还很斯文。(3)骑马走到危险的悬崖边,马任由我鞭打也不肯再向前一步,也并不像驴那样怠工和将人摔下,这让我认识到了马比驴要聪明温和的一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形象的概括,能力层级D。“我”骑马后,马没有表现出传言中的“威风”、“神性”和爆烈凶刁的脾性,而是充当了“我”在险峻山路上长途跋涉的工具,表现出清高斯文、机敏谨慎、坚忍奋进(忍辱负重)的特点。可从作者对马的评价、马与驴的品行对比、马所处的环境和行进中的表现入手来作出概括。 (3)“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1)在骑马过岭前,看着眼前晦暗神秘的山和颇险的山路,我有些畏惧;加上我没有骑过马,对马性不了解,对马也不信任,甚至担忧性命。(2)骑上马后,我倒觉得是一种享受。马比我想象中的温柔斯文,我对马产生了些好感;骑马走在山路上,我感觉到既危险又快意,甚至感觉到充满诗意。马止步于悬崖边,我甚至有些失望。(3)来到山顶后,面对荒山暮色,我甚至有了做“荒山乘马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的壮志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能力层级D。要答好这道题,要梳理关键的内容。关键内容是梳理作者骑马过山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分清楚后,根据各个阶段的心理表现,来概括作者每个阶段的心理感受。 四、方法点拨 (一)散文的解读方法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或说“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是指内容广泛,取材灵活;所谓“神聚”是指感情凝练,主旨集中。正如古人所云:“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清文意,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吃透“形”;其次是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第三,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是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这样才能透过文章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深切悟出文章的主旨。 (二)答题“三部曲” 1、读文章 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第二,注意注释。它们或提示写作背景,或揭示主要内容,或表明人物关系,或指明出处、注音释义……作用不一而足。但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其、其实等。第四,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用精读的方法,逐段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面、多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2、审题干 命题者为了让考生能正确答题,对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题干的设置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设置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作答。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暗示”如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第18题:“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题干中已经明确答题方向是“过岭”前后,要点是“3个”,要求回答的内容是“心理感受”,这些暗示信息和明示信息给考生指明了答题的方向。于是根据文段内容,可以搜集到(1)在骑马过岭前,看着眼前晦暗神秘的山和颇险的山路,我有些畏惧;加上我没有骑过马,对马性不了解,对马也不信任,甚至担忧性命。(2)骑上马后,我倒觉得是一种享受。马比我想象中的温柔斯文,我对马产生了些好感;骑马走在山路上,我感觉到既危险又快意,甚至感觉到充满诗意。马止步于悬崖边,我甚至有些失望。(3)来到山顶后,面对荒山暮色,我甚至有了做“荒山乘马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的壮志豪情!因此考生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要求,理解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力图弄懂命题意图、答题方向。 3、巧答题 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直接关联,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即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常见的四种答题方法:①满足要点法。首先要满足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也不要“多多益善”。其次,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即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再次,有明确字数要求的题目,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标点算字,超字扣分)②原句移用法。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有一些题目,原文里就有可以直接作为问题答案的语句,我们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③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有些题目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就应该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原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重新“组装”,最后作恰当规范的表述。④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有些题目,需要对全文进行分析,作答时就需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应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完整性,语句要通顺。 五、堂上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严冬海猎 陈秉汗 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困,快步向海滩走去。她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困,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留下海里。深夜是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贬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胆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 1.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六、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荷 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3.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鞋 声 洛 夫 ①扶着冰凉的铝质栏杆,连登三十四级,他慢慢踱到桥端。一切都是疑惑,包括自己在内,但只要低头望望桥底的流水,便知道那唯一的答案是什么。可是他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宣示他的心事:他说他只是来听取过桥的鞋声。 ②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几乎是一夜之间便在市中心架起许多桥,像是从河面升起来的一些岛屿。全部铝质的架构,坚实而稳固,在清晨的阳光中闪着耀眼的光辉。卧于两条长街之间,它以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春去和秋来,熙攘和变化。水在流去,时间在消逝,晨曦上升为太阳,太阳下坠为灯火,灯火点亮千万条衔,每条街都曾发生过一些美丽以及不美丽的事件。明天仍然如此,“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桥底下一群泡沫吞食了另一群泡沫。 ③他宁愿相信桥下流着的是河水,而不是喧呶的车辆和匆匆的脚步。唯有时时感到自己在激流中承受着一种没顶的压力,他才能肯定生存的真实。他紧紧抓住桥边的栏杆,两只手背的青筋颤动着,他的力量传透了整座桥身。但事实上他并非如此坚强,感觉究竟不是生命的全部,甚至他经常企图逃避一些明知无法逃避的事。只有一件事他最清楚,也最有把握:他决不做使别人不快乐而又于自己无益的事。 ④他说他来是为了听取过桥的鞋声,这句话你等下就会懂得。他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中年人,敏感的人多少有些腼腆。每次来到桥上除了俯视桥下汹涌而去的车辆人群外,他从不探视那些擦背而过的行人。他无需抬头即可从鞋声中分辨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个性,甚至身份来。清脆而节奏匀称的定然是一个雅致而有教养的少女,沉重而拖沓的定然是一位满怀心事的中年男子,急起急落有如鼓点的想必是一位鬓发过长、裤脚过短、匆匆赶赴约会的年轻人。他的推测经常是灵验的。这还不算,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能从鞋声中听出某人内心的悲哀或欣喜,听出另一个人正是昨天这个时候从桥土经过的人。据他说,只有一次他是全然失败了。那简直不像是鞋声,而是从墙外经过时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或者台上一位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感到它的力量而抓不住它的存在,悠悠忽忽,他感到非常之熟悉而又说不出它的形质和来历。他隐隐体悟到这脚步底下的空茫,像是浮尘,或从旷野飘来的一声呼唤。 ⑤他完全为这种感觉所震慑,他忍不住抬起头来,竞发现整个桥上除了自己外,再无其他的路人。这一发现对他的打击很大,他瘫软地靠在栏杆上。这时正值午夜,午夜的河水不再流动,他忽然想起了一个老和尚的两句诗来:“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时不但桥在流,他觉得自己也在漂浮起来,而且向四方流去。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从未想到如何了解别人,更不要说自己了。有时在月亮下看到身边瘦长的影子,他竞坚决否认是他自己的,他说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影子的人。他怕一切的音响,所以把身上的钥匙分别摆在各个口袋中。他说唯有在绝对的孤寂中才会感到存在。喏,就在这里,伸手即可抓到自己。可是这次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幽微而空旷,他竞掩面哭泣起来。 (选自《世界散文精华(中国卷)》,有删改) 1.文章的题目是“鞋声“,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桥”? 2.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本文写“他”听“鞋声”的经过和感受,其意图是什么? 【堂上训练参考答案】 1.开头部分:(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海面、海肚天,交待了故事的地点——海边。夕阳、暮霭,交待了时间。(2)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结尾:深化小说的主题。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衬托出少年坚强、懂事、富有责任感的性格,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勤劳坚强: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爱护子女: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找。 3.原因有:(1)敢于承担因为爸爸生病带来的家庭困难责任;(2)艺高胆大,不惧寒冷的海水,水性好;(3)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可以捉很多鱼;(4)觉得捉尖头鱼很有趣,一直想尝试。分析原因:(1)海龙的爸爸生病了,一家人的生活产生困难,海龙决定承担起这个责任,何况家里只有他能有这样的能力,说明海龙是一个懂事而有责任感的男孩。(2)海龙喜欢一年四季在海水里洗澡、潜水,无论是怎样的天气,海龙一点都不会害怕,这说明,常在海水里浸泡的海龙,熟悉水性更熟悉这里的鱼性,艺高胆大,所以海龙有完成捕捉尖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级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散文专业题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eliwenku.com/p-2649962.html
关于得利文库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  

收起
展开